正文

燕山花信譜

燕京鄉(xiāng)土記(全二冊) 作者:鄧云鄉(xiāng) 著


燕山花信譜

山桃花

客居江南,年年一到舊歷二月中,不禁想起北京的山桃花來,雖然常常是閉目暇思,但是鼻端似乎已經(jīng)嗅到那初開凍不久的泥土香了。

我原是一個深山野坳里的孩子,小時候跟隨家中大人來到這首善之區(qū),先住在一個老式客棧中,住了不久,就在西城皇城腳下租到了幾間房子。遷入新居的日期,正是舊歷三月間。那天刮著北京有名的大黃風(fēng),一家人坐著幾輛洋車,拉著箱籠及人,混混沌沌,由打磨廠一直拉到府右街。順著皇城,來到新居。那時洋車進前門到西城,習(xí)慣斜穿西交民巷草帽胡同出來到長安街,雖然曾經(jīng)眼界一寬,但沿路灰黃一片,記憶中實在沒有什么值得一說的。但是當(dāng)一走進新居的二門時,突然一幅花團錦簇的圖畫,映入我的眼簾,使我猛然一驚,留下極為強烈的印象,爾后我無論千里萬里之遙,廿年卅年之后,偶一憶及,便立刻鮮明地重現(xiàn)在眼前,這就是那樹盛開的山桃花。昔年曾寫了《望江南·蘇園花事竹枝詞》四十首,其中一首云:

蘇園憶,一樹小桃紅,廿四番風(fēng)爾獨早,三春迎客記頭功,常在夢魂中。

那所房子,名蘇園,是清末一位尚書公的。尚書公去世,后輩雖然仍住在老宅子中,但都已分房異炊,有的房份分的房子很多,住不完,為了增加點收入,就把空余房子租給房客住。這所大宅子,不是老式四合院式的,而是帶點西式的大花園式。一進大門,是二三畝一大片花木,中間一條路;一進二門,又是三四畝大一片花木林,走完之后,才是房屋,后面還有很大的花園。這棵獨特山桃花樹,就在二門外一排房子檐前,樹身傾斜,高過房檐,著花最早,最繁,一開就是粉白一樹。蘇園里里外外,丁香、榆葉梅、海棠等,有上千棵,而很奇怪,山桃花卻只有這一株。我第一次同它見面時,正刮大黃風(fēng),蘇園花木林叢,暈黃一片,毫無春訊,獨它在大黃風(fēng)中,開著一樹繁花,也是非常特殊的了。我在蘇園中,足足住了十三年,年年春天看它招展枝頭,首傳春訊,這情緣是很深的了。

那四十首《蘇園花事竹枝詞》,都是一時的相思紀(jì)實之作。蓋在都門花信中,戶外著花最早的就是山桃花。《水曹清暇錄》載《燕臺新月令》二月云:“是月也,雞羔祀日,山桃華,城笳鳴春……”山桃,樹干有亮晶晶的紅皮,著花粉紅色,比桃花深,花時繽紛盈樹,十分爛漫。樹一般長不大,是京華花事先驅(qū)者,只要山桃一開,其他春花都要次第開放了。山桃結(jié)很小的毛桃,不能吃,但是桃核很大,可以雕刻成“數(shù)珠”或其他小玩藝,也是很好玩的。

都門一春花事,不大講究看桃花,以桃花著名的園林寺觀,可以說少得幾乎沒有。記憶中桃花最盛的是北海東岸濠濮澗一帶山上,有一大片桃林,花時云蒸霞蔚,有點“香雪?!钡臍鈩荨T欣稍f過:“燕地寒,花朝節(jié)后,余寒猶厲?!边@是北京氣候的特征。因而在山桃花開時,天氣還比較冷,甚至有時還下雪。北海那片桃林,就曾幾度欺霜傲雪,在雪中開放過。時人詞曲家張叢碧和蕭重梅二位老先生,就都有“雪里桃花”之作,吟的就是這片桃林。

每到“山桃華,城笳鳴春”的時候,對北海東岸的桃林便感相思彌切,憶念中蘇園的那株山桃花也該無恙吧?珍重寄以遙遠的問訊了!

藤 花

記得很小的時候,聽小伙伴念《名賢集》,聽得熟了,居然也記住不少句,其中一句道:“藤蘿繞樹生,樹倒藤蘿死?!蹦菚r覺得似乎頗有些道理。后來在北京中山公園,看見能干的花把式,卻把藤蘿種在已枯死了的柏樹邊上,這樣藤蘿便牽藤引蔓,纏繞在樹上,既省了搭藤蘿架的費用,而又使春時紫花盈樹,夏時郁郁蔥蔥,好像那株古木又充滿生意了。這種辦法頗使我大吃一驚,感到世界上的道理真是太多了?;ò咽姜毦呓承牡脑O(shè)計,藤蘿繞樹生,枯木亦逢春,也是含有不少哲理的。我于此誠然受到不少啟發(fā),從此也就更十分眷戀于藤花了。

北京賞藤花是有其歷史的傳統(tǒng)的,著名的古藤也不少。吏部藤花是明代弘治間吳寬手植的。在劉同人《帝京景物略》記載時,已經(jīng)爛漫了近二百年了,所謂:

方夏而花,貫珠絡(luò)纓,每一鬣一串,下垂碧葉陰中,端端向人。蕊則豆花,色則茄光,紫光一庭中,穆穆閑閑。

莆田人方興邦還為這株藤花寫了《古藤記》,刻石花間。吏部在前門里東面公安街,辛亥后,一直是警察廳的所在地,這株藤花在三四十年代還在。另一株古藤,是清初詩人王漁洋手植藤,在宣武門外琉璃廠夾道?!肮盘贂荨?,是自查初白而后,多少詩人都歌詠過的。這株藤花在清代同治、光緒而后還在,孫丹五詩所謂:

詩人老去跡猶存,古屋藤花認(rèn)舊門。
我愛綠楊紅樹句,月明惆悵海王村。

說的就是這里。不過這些古藤后來都沒有了,幾十年前,在都門看藤花,最好就是中山公園了。稷園花事,丁香、牡丹而外,藤花自占幾分春色。每到花時,一過那座藍瓦漢白玉大牌樓,就望見在暖洋洋的日光中,一派紫光,蜂圍蝶鬧,眩耀春情,真的是熏得游人欲醉了。

少年時代,寄居在西城蘇園,那里也有兩架很繁茂、很老的藤蘿。藤花先開花,后出葉子,這一般看花的人都是知道的。另外不知你注意過沒有,藤花在早春剛剛生出一串串的花纓時,也是嫩綠的,慢慢才變顏色,等到大放時,才變?yōu)榈仙摹D且淮?、一簇簇,都有它特別的風(fēng)度,吐出了淡淡的、帶有甜蜜氣味的暖香。北方春天晴天多,雨天少,即使大風(fēng)天氣,也往往是過午才起風(fēng),上午九十點鐘,在陽光的照耀下,看紫藤是最有情趣的。不只是蜜蜂在花中亂飛,而且有極小的蜘蛛拖著極細(xì)的游絲從中墜落下來,閃耀在花光日影之中,我小時不知多少次,坐在花下,得到無限的靜中的趣味……北京有藤花的私家院落園林也不少,可惜我大部分都不知道,記憶最深的,感情最厚的,就是蘇園和稷園的藤花了。

離京之后,幾十年沒有在三春花事時得到回北京的機會,因而多少年沒有再看稷園藤花了。前些年小住吳門,常常到拙政園看文徵明手植藤,保存很好,老干纏繞高大的木架,遮滿一個院子,其氣勢就足以顯示它五百年的滄桑,每值花時,開得仍十分爛漫,不免招惹情思,曾寫了一首小詩道:

天涯無客不思家,坐此藤陰愛紫霞。
坐久不知春意緒,微風(fēng)吹落兩三花。

看著吳門的藤花,思念京師的藤花,權(quán)且寄與無限相思吧!

海棠故事

在《紅樓夢》中,大觀園怡紅院里有一株海棠,名曰女兒棠,寶玉說它有閨閣風(fēng)度,這樣把構(gòu)成“怡紅快綠”的海棠點綴得十分有趣,我不禁想起又一個關(guān)于海棠和女孩兒的故事:

明清兩代,春明花事,海棠本來是十分著名的?;始以粪?、貴戚林泉、寺廟道觀,有不少的名海棠,見于前人詩人筆記,直到現(xiàn)在均可查考。但是據(jù)說更早時候,北京海棠卻是很少,是從遼圣宗耶律隆緒之后,北京西山的海棠樹才繁茂起來的。傳說他的第十個女兒,小名“菩薩”,長得十分聰明美麗,但是長到十四五歲時,尚未出嫁便夭亡了。死了之后,葬在西山,從此那里的海棠便繁盛起來,不但春日作花,繽紛艷麗,而且秋日結(jié)果,也垂實累樹,有名的白海棠、榅桲都是出產(chǎn)在這一帶。后來這里地名就叫公主墳,還蓋了廟,叫作無相寺。從此這里的海棠又引種到城里的各個園林寺觀中,名種海棠如“西府”、“鐵?!?、“垂絲”等等,便盈都下矣。這個傳說自然是附會之談,不能據(jù)為史實的,但這個故事卻是十分美麗的。如果據(jù)之作為文學(xué)作品的素材,不論是寫為小說、神話故事、戲劇,都是令人魂銷的。自然,歷代文人不乏多情之士,好事之徒,嘉、道時定盦居士曾吊以詩曰:

菩薩葬龍沙,魂歸玉帝家。
余春照天地,私謚亦高華。
大腳鸞文靿,明妝豹尾車。
南朝人未識,拜殺斷腸花。

這是紀(jì)實兼想象之作,因為“菩薩”《遼史》無傳,是北京西山果農(nóng)把其地稱作公主墳,所以說“私謚亦高華”了。

明代北京的海棠,以報國寺、韋公祠最著稱,王崇簡詩所謂“鳳城西南報國寺,海棠雙樹芷幽邃”;又道“燕京此花馳聲價,韋祠為最此為亞”,說的就是這兩處名勝。清初張遠《隩志》曾記云:

京師多海棠,初以鐘鼓樓東張中貴宅二株為最,嘉隆間數(shù)左安門外韋公祠。萬歷中,又尚解中貴宅所植高明。區(qū)中允大相詩,解家海棠帝苑邊,開時車馬日喧鬧,是也。今舊本俱無存矣。

其中所說韋公祠,在當(dāng)時極負(fù)盛名,幾株海棠特別大,不少書中都有記載。談遷《北游錄》記他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清明后四日看韋公祠海棠云:

出左安門探韋公祠海棠……有海棠二,各合抱,枝干叢條,尚未萼也。自甲申來,今百四十一年。木之壽有限,似易于見長。記南都(按,即南京)靜海寺海棠,為永樂七年(一四○九年)太監(jiān)鄭和舶上物,大不及此?;蛟焕鏄浣予F梗海棠,則成西府,理或有之。

這是北京的粗可合抱的老海棠史料之一,不過這只是歷史文獻上的記載,現(xiàn)在則早已沒有了。

虎坊橋東面路北,有一所大宅子,當(dāng)年是紀(jì)曉嵐閱微草堂舊址,幾十年前,是京戲科班富連城的社址。那里有兩棵高大的海棠,還是紀(jì)曉嵐居住時的舊物,迄今已經(jīng)二百多年了。在北京現(xiàn)存的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古老花木中,這株古海棠,也可以算是碩果僅存的了。期望當(dāng)事者,注意保護吧。

落花詩

說句老實話,在北京早春的花事中,海棠的確是值得稱道,它比杏花繁盛、艷麗,比桃花花期長、花朵密。如果把它比作日本的櫻花,那顏色比櫻花還紅得愛人,而其著花之繁密繽紛,差可媲美櫻花,到秋天卻又能結(jié)很好吃的果子,這又是櫻花所無法比擬的。海棠的種類也極多,按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載云:

海棠多品:貼梗、的鑠、口脂、西府,輕盈醉頰,木瓜、玉臂、紗單、垂絲,步搖風(fēng)細(xì),尚有紫棉,未得經(jīng)目,味其標(biāo)目,定有妙姿。然昌州海棠獨香,不知竟是何種。

從李日華的記載中,可以想見當(dāng)時的海棠品種是很多的,不過這還是文人隨便寫寫,如果今天植物學(xué)家分類,恐怕還遠遠不止此數(shù)呢。按,海棠無香,故香者特別說明。而據(jù)李漁《閑情偶寄》說,海棠還是有香的,只不過香味恬而淡,人不大容易嗅到,而蜂蝶十分敏感,屆時還是因香而來的。引鄭谷《詠海棠》詩“羨他蝴蝶宿深枝”為證。

記得幾十年前住在北京西城時,那里有個很大的花園,各種花木品目繁多,而一春花事,要屬花廳前的兩大株垂絲海棠開的最爛漫。這是兩株高約丈五的老海棠,分植花廳前引路左右兩側(cè),枝葉開展,蔥蘢繁茂,四面伸出,成半圓形,培植修剪得極好。垂絲海棠開的花,一簇就是四五朵,每朵花蒂連在一根不足一寸長的細(xì)絲上,像下垂的纓絡(luò)一般,極為別致。秋天結(jié)成小的果子,也是一簇一簇的,惹人喜愛。在紅色中,桃紅、海棠紅、玫瑰紅,都是嬌嫩艷麗的紅色。這兩株海棠,在我的記憶中,極為繁茂,年年春天,開滿一樹。真是嫩紅盈樹,笑傲春風(fēng),比古人所說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更為熱鬧。因為花朵稠密,開謝之后,也真是落英繽紛,地上紅紅的一層,這一點倒也很像櫻花了。曼殊上人詩云:“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在海棠花下,也似有這樣的意境。

記得龔定盦有一首很有名的古風(fēng)《西郊落花歌》,寫的就是海棠花。詩前有《小序》道:

出豐宜門一里,海棠大十圍者八九十本,花時車馬太盛,未嘗過也。三月二十六日,大風(fēng),明日風(fēng)少定……出城飲,而有此作。

詩中形容落花道:

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zhàn)晨披靡,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又聞凈土落花深四寸,冥目觀想尤神馳,西方凈國未可到,下筆綺語何漓漓。

定盦的詩,寫得實在是海闊天空,極盡豪邁之能事,但更重要的是那片“花?!?,實在蔚為奇觀,太驚人了。小序所說“豐宜門”,是按照金代的名稱叫的,實際就是后來的右安門,又叫南西門。這片“花?!本驮谟野查T外面,那時這里有座名稱十分典雅的廟,叫作花之寺,俗稱三官廟。龔定盦的同時人楊懋建曾在一本書中記道:“南西門外三官廟,海棠開時,來賞者車馬極盛?!边@說的就是龔定盦詩中所寫的海棠。

我在蘇園住了十三年,那個園子雖然日漸荒蕪,但花木還照常年年萌發(fā),開出爛漫的花朵,不誤春時,不負(fù)東風(fēng),海棠是最儀容華貴的。我少年時代,不知在花間消磨過多少個晨昏朝暮,后來驀地分手了,再也看不到她了。若干年前有一年春天,住在海邊一個小漁村中,向晚坐在海邊望著月亮、海水、帆檣出沒,不知來去有多少征人,我不禁想起蘇園的海棠花,想起月光下的海棠花,曾有句云:“故園亦有團image月,不照風(fēng)帆照海棠?!睅资隂]有看見過開得那么盛的海棠花了,那嬌艷的、嫩紅的、像少女櫻唇一樣的繁花啊,隨便什么時候都似乎還在我的眼前浮動呢!

馬纓花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的一個故事中,寫到了馬纓花,寫得很為美麗:有一個書生,在夢境中到他那意中人的家中去,騎著馬走到一個幽雅的村落中。一戶人家,疏疏的荊籬,小小的房舍。籬內(nèi)一樹馬纓花開得正好。隔籬又望見敞開著的晴窗下的人兒正是他那意中人……這段描繪是把前人詩句中的“遙指紅樓是妾家,門前一樹馬纓花”更加形象化了。柳泉居士的文字實在漂亮,寫得引人入勝。我輩何敢望其項背,只不過借個由頭,來談?wù)勸R纓花罷。

馬纓花不是名花,在京華花事中,爛漫不比桃杏,芬芳不比丁香,淡雅不比紫藤,嬌艷不比海棠,文人學(xué)士大多是注意不到它的,因而見之于詩文的并不多,只有留心生活情趣的像柳泉居士這樣的人,才把它寫入美麗的故事中。實際它在春明花事中,是別有幽閑態(tài)度的花朵,這點在一百多年前,也有人發(fā)現(xiàn)了,那就是大名士李莼客?!对娇z堂日記補》咸豐十年(一八六○年)四月二十九日記云:

窗前馬纓花開,茸艷幽綺,其葉朝敷夕斂,又名夜合花,越中頗罕得?;?xì)如緝絨所成。夜分后,溫香清發(fā),即摘置亦然。真香奩上供,情天歡果矣。

真想不到這樣普普通通的花會得到越縵堂主人這樣的喜愛和贊美。五月初一又記云:“馬纓甚開,滿枝霞敷絳赪,甚資愛玩?!辈焕槊渴止P,這“花細(xì)如緝絨所成”一句,寫的正好,實際在北京它的通俗名稱就是叫做絨花的。這個名稱似比馬纓花更好些,因為“馬纓”都是猩猩紅的,形狀也大得多,又如何能比擬這淡粉紅的、一小團毛茸般的、輕盈的花朵呢?所以叫“絨花”比叫“馬纓花”形象得多,可惜越縵堂主不知道這個名稱,不然也寫在日記中了。實際據(jù)《植物名實圖考》載:“合歡即馬纓花,京師呼為絨樹,以其花似絨線,故名?!逼洚a(chǎn)地是益州、京、雍、洛間,江南是很少的,所以李越縵說“越中頗罕得”。據(jù)說此花能令人消除忿怒,而且說分枝搗爛絞汁,洗衣服最能去污垢??梢娛且环N自然高效洗滌劑。

歷代詩文集中,單單詠贊馬纓花的詩文是很少的,似乎也真是路柳墻花,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是在生活中,我卻另外同它有些情誼。那還是兒童時在蘇園的歡樂,破舊的花園門口,有一株參天的老槐,又有兩株近一丈五尺多高的馬纓花,邊上有一個自來水龍頭。這里平時很少有大人來,便是孩子們的天地,在馬纓花盛開的時候,我們小朋友,把水龍頭打開,把大拇指和二拇指叉開,用虎口堵緊水龍頭口,鏢水玩,看誰鏢得最高,把水澆到馬纓花樹頭上,使馬纓花身上掛滿晶瑩的水珠,在太陽光下一閃一閃的,顯出霓虹般的異彩,這真是比夢幻還美麗的境界。

馬纓花的花期很長,由初夏直到盛夏,一直默默地開放著,作為街樹也是很好的。北京最早種街樹,就種過馬纓花。《京華百二竹枝詞》道:“正陽門外最堪夸,五道平平不少斜。點綴兩邊風(fēng)景好,綠楊垂柳馬纓花?!?/p>

前門外八十年前就種過馬纓花,后來反而沒有了。北京舊時有些街道就把它種作街樹,記得定阜大街輔仁樓(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xué)的一部分)前,景山前街,即故宮博物院紅墻外面,種的也都是馬纓花?,F(xiàn)在各處街道,好像種的更多了,這是很好的。作為街樹讓它遮陰,單靠它那疏疏的、“朝敷夕斂”的葉子,是遠遠不夠,但用作看花卻是很好的。馬纓花的花期初放端陽前后,那時,北京風(fēng)沙季節(jié)已漸漸過去,夏景漸臨,年輕人已經(jīng)換上單衣,在暖洋洋的陽光中,街頭一片片的淡粉紅色,像朵朵的朝霞,像飄拂的絳紗,像小兒女的青春,像菲色的夢境……這就是京華道上的馬纓花、夜合花、絨花呀!

槐 花

現(xiàn)代化城市建設(shè)中,很注意“街樹”的培植。即使在古代,如中國唐代的長安、宋代的汴京,也在御路兩旁種柳樹、種槐樹。但是明清兩代在北京的營建管理中,并未注意到“街樹”的栽培。雖然過去北京城內(nèi)也并不缺少樹木,但從未有計劃地在大街兩旁種“街樹”。北京舊時街道上的樹木,如南北池子、南北長街、府右街等處,大多都是推行新政、開辟馬路之后栽種的。景山前街、景山后街,也都是開辟馬路及開放故宮博物院之后栽的樹,都培植的很好,沒有多少年,便收到了“綠化”(四五十年前,還不懂這個名詞)的效果。

說到“街樹”,在南方最好的品種是懸鈴木,俗稱法國梧桐,葉大蔭濃,成長迅速,便于修剪。如南京頤和路、杭州南山路、湖濱路以及上?;春B贰⒑馍铰返鸟R路,都種的是這種樹,沒有多少年便成為很好的林蔭道了。但是北京限于氣候條件,似乎無法用懸鈴木作為街樹,關(guān)于這點,起先我是這樣認(rèn)為。但近年卻又感到有些奇怪,就是看到中南海里面,近二三十年種的懸鈴木長得很好,這就否定了我過去以為北京不能種懸鈴木的主觀想法。我所感到不解的是,為什么北京不用懸鈴木作為街樹呢?似乎只有選擇易于生長的洋槐了。北京舊時較好的幾條林蔭道,種的都是這種樹。

北京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喬木,老槐樹本來是很多的。有的槐樹甚至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樹齡。俗話說:“千年松,萬年柏,頂不上老槐歇一歇?!被睒渖踔量梢院退砂乇饶挲g,松柏還比不上它,可見其高齡了。這種槐樹開黃花,唐代長安街上種的都是這種槐樹。所謂“槐花黃,舉子忙”,趕上舉子趕考的時候,正是槐花開的時候。從兩句流傳下來的諺語中,可以依稀想見當(dāng)年長安的風(fēng)光。北京古槐最著名的是中山公園社稷街門左右“社稷壇雙樹”,這是乾隆時錢載(字萚石)寫歌詠唱過的,樹圍一丈三四尺,樹齡估計有五百年。北京其他街頭、胡同中、人家院里,老槐樹都不少,不少名人,還用它作為齋名,如陳師曾先生,就有大槐堂。俞平伯先生又有古槐書屋,這都是近現(xiàn)代藝苑中著名的因槐樹名齋舍的例子。只是如用這種槐樹作為街樹,雖然很好,卻是生長太慢,也就不適宜于培植起來作街樹了。相對來講,較為適宜的還是洋槐。

洋槐葉子同槐樹相仿,但更大、更密,而且栽種容易,生長比槐樹快多了。如栽種茶杯口粗的小樹,種的密一些,大約五六年之后,就可成蔭,盛夏之際,一條街綠蔭蔭地就可享受它的涼意了。這是它的第一個好處。它還有更可貴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它開很香的花,這卻是法國梧桐無法比擬的了。它的花像藤蘿花一樣,開出來是一串一串的,雪白色而又有點淡淡的綠意,散發(fā)著濃郁的清香,如果當(dāng)年北京每條馬路都好好栽種這種街樹的話,那每到花時,真可以說是“滿城香”了,只可惜種的還不普遍。

舊時街樹長的最好的是南北長街、南北池子、景山前街、府右街幾條街。記得有一年初夏在京,某一天晚上和兩個朋友從北海出來,到府右街朋友家中去,正是槐花開的季節(jié),大家邊走邊談,在府右街濃密的槐蔭下,沐著五月的晚風(fēng)和夜氣,呼吸著槐花的清香,只顧走,只顧說,早已忘了路之遠近,不知不覺已走到長安街了,三人相顧啞然失笑;又返回來,如此走了兩個來回,才興致闌珊地回到家里。多少年來,似乎仍舊能嗅到那股甜甜的槐花香味,淡淡地飄過來。

至于那兩位朋友呢?原是一對夫婦。幾年前,女士一方來滬,在電話中居然叫我“小鄧”,而把晤之際,相顧已華發(fā)盈頭;更可浩嘆者,男士一方已成古人了。附記數(shù)語,以表紀(jì)念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