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趙秉文、李純甫的詩學(xué)觀
第一節(jié) 趙秉文的詩學(xué)觀
趙秉文(1159—1232),字周臣,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進士。章宗明昌六年(1195),入為應(yīng)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宣宗貞祐四年(1216),拜翰林侍讀講學(xué)。興定元年(1217),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學(xué)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晚年退職歸田,因家有閑閑堂而自號閑閑老人。哀宗天興元年(1232),因病去世,年七十四。趙秉文“自幼至老,未嘗一日廢書”。著有《易叢說》10卷,《中庸說》1卷,《揚子發(fā)微》1卷,《太玄箋贊》6卷,《文中子類說》1卷,《南華略釋》1卷,《列子補注》1卷,刪集《論語》《孟子解》各10卷,《資暇錄》15卷,不過這些著作現(xiàn)已湮沒不聞。他所著詩文號《閑閑老人滏水文集》(以下簡稱《滏水文集》)共30卷,今傳本僅20卷。事見《金史》卷一百一十。
趙秉文是金代“貞祐南渡”之后的詩界領(lǐng)袖之一。其詩歌創(chuàng)作篇什較多,現(xiàn)存于《滏水文集》的詩作有600余首?!吨兄菁肥珍浧湓?3首。關(guān)于他的詩文特色,元好問在《閑閑公墓銘》中做過這樣的概括:
大概公之文,出于義理之學(xué),故長于辨折,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七言長詩,筆勢放縱,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大詩,則沉郁頓挫學(xué)阮嗣宗,真淳簡淡學(xué)陶淵明,以他文較之,或不近也。注18
趙秉文的詩學(xué)思想,可分為傳統(tǒng)論、原理論、創(chuàng)作論和風(fēng)格論四個方面。
一、 詩歌傳統(tǒng)論:提倡風(fēng)雅
一代有一代的文學(xué),金代文學(xué)之所以能自立于唐、宋之間,的確有賴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經(jīng)營與發(fā)揚。元好問說:
國初文士,如宇文太學(xué)、蔡丞相、吳深州之等,不可不謂之豪杰之士,然皆宋儒,難以國朝文派論之。故斷自正甫為正傳之宗,黨竹溪次之,禮部閑閑公又次之。自蕭戶部真卿倡此論,天下迄今無異議云。注19
蓋自宋以后百年,遼以來三百年,若黨承旨世杰、王內(nèi)翰子端、周三司德卿、楊禮部之美、王延州從之、李右同之純、雷御史希顏,不可不謂豪杰之士!若夫不溺于時俗,不汨于利祿,慨然以道德仁義、性命禍福之學(xué)自任,沉潛乎六經(jīng),從容乎百家;幼而壯,壯而老,怡然渙然之死而后已者,惟我閑閑公一人!注24
明昌六年,(秉文)入為應(yīng)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章宗召問,言頗差異,于是命知大興府事內(nèi)族膏等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詰其仆,歷數(shù)交游者,秉文乃曰:“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贊道、高坦等私議?!蓖ン薜冉韵陋z,決罰有差。有司論秉文上書狂妄,法當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免焉。當時為之語曰:“古有朱云,今有秉文。朱文攀檻,秉文攀人?!笔看蠓蚰粣u之。
但是,元好問說他“沉潛乎六經(jīng),從容乎百家”,確是很中肯的,指出了趙秉文思想與創(chuàng)作中的儒學(xué)色彩和對風(fēng)雅文學(xué)傳統(tǒng)的重視。趙秉文的文似歐陽修,詩似陶淵明、謝靈運,正是這一觀念的具體實踐。劉祁云:“南渡(1214)后,文風(fēng)一變:文多學(xué)奇古,詩多學(xué)風(fēng)雅。由趙閑閑、李屏山倡之?!?sup >注25趙秉文率先學(xué)風(fēng)雅,不僅是為了達到“健筆凌風(fēng)騷”注26的理想境界,更是為金代文學(xué)尋找出路。
二、 詩歌原理論:“誠”是文學(xué)的根本
“誠”作為一般的概念,是指真實無妄、誠信不欺,與“真”有同義。不過,與“真”相比,“誠”的含義要狹些?!罢妗卑ㄖ饔^情感的真實性和客觀事物的真實性兩個方面,“誠”偏重于主觀情感的真實性。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中,“誠”主要是指思想情感內(nèi)容的真實無偽?!靶揶o立其誠”注27是先秦儒家美學(xu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命題,意思是說,修飾文辭務(wù)必以真實純正的道德情感內(nèi)容為根本。注28
在趙秉文看來,“誠”是文學(xué)的根本,而文學(xué)則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呈現(xiàn)。他說:
文以意為主,辭以達意而已。古之人不尚虛飾,因事遣詞,形吾心之所欲言耳。間有心之所不能言者,而能形之于文,斯亦文之至乎。譬之水不動則平,及其石激淵洄,紛然而龍翔,宛然而鳳蹙,千變?nèi)f化,不可殫窮,此天下之至文也。亡宋百余年間,惟歐陽公之文,不為尖新艱險之語,而有從容閑雅之態(tài)。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使人讀之者,亶亶不厭,蓋非務(wù)奇之為尚。而其勢不得不然之為尚也。注29
三、 詩歌創(chuàng)作論:在“師古”的基礎(chǔ)上“自成一家”
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趙秉文詩論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強調(diào)廣泛模仿古人。在“師心”與“師古”之間,他更注重“師古”。他說:
“故為文當師六經(jīng)、左丘明、莊周、太史公、賈誼、劉向、揚雄、韓愈,為詩當師《三百篇》《離騷》《文選》《古詩十九首》,下及李、杜,學(xué)書當師三代金石、鐘、王、歐、虞、顏、柳,盡得諸人所長,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專師古人,亦非有意于專擯古人也?!薄傲?jīng),吾師也。”“名理之文也,吾師之?!?sup >注31
太白、杜陵、東坡,詞人之文也,吾師其詞,不師其意;淵明、樂天,高士之詩也,吾師其意,不師其詞。注32
在《答李天英書》中,他批評詩人李天英師心而不師古的觀點,說:
足下立言,措意不蹈襲前人一語,此最詩人妙處。然亦從古人中入,譬如彈琴不師譜,稱物不師衡,工匠不師繩墨,獨曰師心,雖終身無成可也。
四、 詩歌風(fēng)格論:強調(diào)“文如其人”
趙秉文在《答李天英書》中還闡明了詩人的才性與其風(fēng)格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得出了“文如其人”的結(jié)論。他說:
嘗謂古人之詩,各得其一偏,又多其性之似者。若陶淵明、謝靈運、韋蘇州、王維、柳子厚、白樂天得其沖淡,江淹、鮑明遠、李白、李賀得其峭峻,孟東野、賈浪仙又得其幽憂不平之氣。若老杜可謂兼之矣。然杜陵知詩之為詩,未知不詩之為詩。而韓愈又以古人之渾浩,溢而為詩,然后古今之變盡矣。太白詞勝于理,樂天理勝于詞。東坡又以太白之豪、樂天之理合而為一。
在指導(dǎo)后學(xué)詩人時,趙秉文同樣提倡風(fēng)格多樣,強調(diào)不拘一格。劉祁說:“趙閑閑教后進為詩文,則曰:‘文章不可執(zhí)一體,有時奇古,有時平淡,何拘?’”又說:“趙于詩最細,貴含蓄工夫;于文頗粗,止論氣象大概?!?sup >注34可見,趙秉文在提倡“文章不可執(zhí)一體”的同時,對平淡含蓄的詩風(fēng)更加推崇,與李純甫標舉奇險的做法大異其趣。
總之,趙秉文是一位風(fēng)雅文學(xué)傳統(tǒng)的維護者,他的詩學(xué)思想和詩歌創(chuàng)作函容了前人的菁華,主盟文壇三十年,巋然而為一代宗主。郝經(jīng)在《閑閑畫像》一文中評曰:
金源一代一坡仙,
金鑾玉堂三十年。
泰山北斗斯文權(quán),
道有師法學(xué)有淵。注35
第二節(jié) 李純甫的詩學(xué)觀
李純甫(1177—1223?)注36,字之純,號屏山居士,弘州襄陰(今河北陽原)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進士,后薦入翰林。南渡初,丞相術(shù)虎高琪擅權(quán),純甫審其必敗,以母親年老為理由,辭官歸隱。宣宗興定三年(1219),高琪事敗被誅,純甫復(fù)入翰林,連知貢舉。哀宗正大八年(1231),因取人逾新格,出倅坊州(今陜西黃陵縣),未赴,改京兆府判官。卒于汴,年四十七。
李純甫從小就很自負,學(xué)無所不通,“謂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賦》,以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又喜談兵,慨然有經(jīng)世心。章宗南征,兩上疏策其勝負,上奇之,給送軍中,后多如所料?!蹦隙珊螅g(shù)虎高琪擅權(quán),李純甫雖然官位卑微,但敢于上萬言書,援引宋代史實為證,辭意甚切,卻遭當權(quán)者貶抑。由此他更加狂放不羈,不屑仕進?!爸心?,度其道不行,益縱酒自放,無仕進意。得官未嘗成考,旋即歸隱。居閑,與禪僧、士子游,以文酒為事,嘯歌袒裼,出禮法外,或飲數(shù)月不醒。人有酒見招,不擇貴賤,必往,往輒醉。雖沉醉,亦未嘗廢著書。至于談笑怒罵,燦然皆成文理?!笔乱姟督鹗贰肪硪话俣⑵睢稓w潛志》卷一。
金室南渡,李純甫與趙秉文同時主盟文壇,分領(lǐng)風(fēng)騷。他天生愛惜才士,樂于獎掖后進。劉祁說他:“天資喜士,后進有一善,極口稱推,一時名士,皆由公顯于世。又與之拍肩爾汝,忘年齒相歡。教育、撫摸、恩若親戚。故士大夫歸附,號為‘當世龍門’。嘗自作《屏山居士傳》,末云:‘雅喜推借后進?!缰芩妹?、張伯玉、李經(jīng)、王權(quán)、雷淵、余先子(姓名劉從益)、宋九嘉,皆以兄呼?!?sup >注37“然屏山在世,一時才子皆趨向之?!?sup >注38于此可知他在士林中的威望。
據(jù)《金史》卷一百二十六載,李純甫晚年喜愛佛教,探其奧義,并把自己的文章分類編排成冊,將論性理及有關(guān)佛老文字編為《內(nèi)稿》,其余應(yīng)酬文字,如碑、志、詩、賦,編為《外稿》。又有注解《楞嚴經(jīng)》《金剛經(jīng)》《老子》《莊子》,另著《中庸集解》《鳴道集解》等,共數(shù)十萬言。他的作品大都亡佚,今《中州集》及《全金詩》錄其詩29首,《金文最》及《金文雅》錄其碑文、贊序共3篇。
關(guān)于李純甫的詩論材料所存極少,現(xiàn)在能見到的主要材料只有李純甫為金代中葉詩人劉汲《西巖集》所作之序,以及劉祁《歸潛志》所載的零散言論。李純甫的詩學(xué)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 詩歌原理論:詩為“心聲”,“唯意所適”
李純甫《西巖集序》云:
人心不同如面,其心之聲發(fā)而為言。言中理謂之文,文而有節(jié)謂之詩,然則詩者,文之變也,豈有定體哉?故三百篇,什無定章,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音。大小長短,險易輕重,惟意所適,雖役夫室妾悲憤感激之語,與圣賢相雜而無愧,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何后世議論之不公耶?齊梁以降,病以聲律,類俳優(yōu)然。沈宋而下,裁其句讀,又俚俗之甚者。自謂靈均以來,此秘未睹,此可笑者一也。李義山喜用僻事,下奇字,晚唐人多效之,號西昆體,殊無典雅渾厚之氣,反詈杜少陵為村夫子,此可笑者二也。黃魯直天資峭拔,擺出翰墨畦徑,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不犯正位,如參禪著末后句為具眼。江西諸君子,翕然推重,別為一派,高者雕鐫尖刻,下者模影剽竄。公言:“韓退之以文為詩,如教坊雷大使舞?!庇衷疲骸皩W(xué)退之不至,即一白樂天耳。”此可笑者三也。嗟乎!此說既行,天下寧復(fù)有詩耶!注39
接著,他對齊、梁以降出現(xiàn)的追求作品外形與聲律之美的艷麗詩風(fēng)深表不滿,指摘它們是“類俳優(yōu)然”!至于沈、宋以下的詩人,不求風(fēng)雅,只顧刻意于句讀上,他更加鄙視,認為這是“俗俚之甚者”。
宋初的西昆體詩人一味模仿李商隱僻事奇字,毫無典雅渾厚的氣象,卻攻擊杜甫為“村夫子”,對此,他付以輕蔑的一笑。他仰慕黃庭堅的“天資峭拔”,更欣賞黃氏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善于“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的本領(lǐng)。但他對于江西詩派雕鐫尖刻,模影剽竄的風(fēng)氣,則頗有微詞。這正如元好問所說的:“論詩寧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sup >注40
上述觀點表明,李純甫主張詩歌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是以“詩為心聲”為邏輯起點的。他反對那種無關(guān)乎詩人之“意”的形式雕飾,單純的聲律追求與模擬剽竊的行為,認為形式的創(chuàng)新乃是詩人“各言其志”的自然結(jié)果。在“以意為主”的命題上,他與王若虛等人并沒有什么分歧。
二、 詩歌創(chuàng)作論:力主創(chuàng)新,自成一家
李純甫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似乎深受黃庭堅的影響。黃庭堅曾說:“聽他下虎口著,我不為牛后人。”注41表現(xiàn)出另辟蹊徑的創(chuàng)新意識。李純甫從這里得到啟示,也說:“當別轉(zhuǎn)一路,勿隨人腳跟!”這話可視為創(chuàng)新的宣言。劉祁《歸潛志》卷八載:
李屏山教后學(xué)為文,欲自成一家。每曰:“當別轉(zhuǎn)一路,勿隨人腳跟!”故多喜奇怪。然其文亦不出莊、左、柳、蘇;詩不出盧仝、李賀。晚甚愛楊萬里詩,曰:“活潑剌底,人難及也!”趙閑閑教后進為詩文,則曰:“文章不可執(zhí)一體,有時奇古,有時平淡,何拘?”李嘗與余論趙文曰:“才甚高,氣象甚雄,然不免有失枝墮節(jié)處,蓋學(xué)東坡而不成者。”趙亦語余曰:“之純文字止一體,詩只一句去也?!庇众w詩多犯古人語,一篇或有數(shù)句,此亦文章病。屏山嘗序其《閑閑集》云:“公詩往往有李太白、白樂天語,某輒能識之?!庇衷疲骸肮^男子不食人唾后,當與之純、天英作真文字?!币嚓幾I云。
“別轉(zhuǎn)一路,勿隨人腳跟”與“不食人唾后”,所強調(diào)的就是創(chuàng)新。李純甫“文”取左、莊、柳、蘇,所以具有雄豪的氣象;“詩”取盧仝、李賀,所以具有奇詭的風(fēng)格。他既然別轉(zhuǎn)一路,不步人腳跟,那么只有機杼自出一途了。于是,“奇險”便成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追求,一時名士,如李經(jīng)、雷淵、宋九嘉等人,盡趨其門,蔚為壯觀,從而形成了以“尚奇”為創(chuàng)作傾向的詩歌流派。他們與尚平易、主集成、出入古人語的趙秉文分庭抗禮,使金代詩壇顯示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附:王郁、趙衍的詩學(xué)觀
李純甫所獎掖的文士中,王郁、趙衍兩人的詩學(xué)觀點也值得重視。
(一)王郁(1204—1236),字飛伯,大興(今屬北京)人。少有文名,游京師,為趙秉文、雷淵所稱賞。天興元年(1232),汴京被圍,王郁上書言事,不報,后突圍出,遇害。臨終,懷中出書曰:“是吾平生著述,可傳付中州士大夫,曰王郁死矣。”事見《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王郁不務(wù)科舉時文,以古學(xué)稱。劉祁稱他“為文閎肆奇古,動輒數(shù)千百言,法柳柳州。歌詩飄逸,有太白氣象”注42。王郁論詩也有自己的見解。《歸潛志》卷三敘其論詩的旨意,曰:
其論詩,以為世人皆知作詩,而未嘗有知學(xué)詩者,故其詩皆不足觀。詩學(xué)當自三百篇始,其次《離騷》,漢魏六朝,唐人,近皆置之不論,蓋以尖慢浮雜,無復(fù)古體。
(二)趙衍(生卒年不詳),號西巖,碣石(今屬河北)人。王惲《西巖趙君文集序》稱:“西巖趙君系出遼勛臣開府公后,遭世多故,家業(yè)中衰。西巖崛起畎畝,從龍山呂先生學(xué)?!饼埳絽蜗壬磪析H,雁門人。曾為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的《雙溪醉隱集》作序?!对贰肪硪话侔耸兑上A羵鳌份d,蒙古取燕中后,耶律鑄(雙溪)曾問學(xué)于呂、趙,后又攜子希亮赴燕受儒業(yè),“師事北平趙衍”。元好問《雙溪集序》也稱:“近時燕中兩詩人各擅名一時。”注43
趙衍今存《重刊李長吉詩集序》一文,載于所刊李賀詩前。序曰:
龍山先生為文章,法六經(jīng),尚奇語,詩極精深,體備諸家,尤長于賀。渾源劉京叔為《龍山小集序》云:“《古漆井》《苦夜長》等詩,雷翰林希顏、麻征君知幾諸公稱之,以為全類李長吉?!眮y后隱居海上,教授郡侯諸子。卑士先與余讀賀詩,雖歷歷上口,于義理未曉,又從而開省之,然恨不能盡其傳。及龍山入燕,吾友孫伯成從之學(xué),余繼起海上,朝夕侍側(cè),垂十五年,詩之道頗得聞之。嘗云:五言之興,始于漢而盛于魏;雜體之變,漸于晉而極于唐。窮天地之大,竭萬物之富,幽之為鬼神,明之為日月,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變,悉歸于吟詠之微。逮李長吉一出,會古今奇語而臣妾之,如“千歲石床啼鬼工”“雄雞一聲天下白”之句,詩家比之“載鬼一車”“日中見斗”;“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fēng)雁啼天在水”,過《楚辭》遠甚。又云:賀之樂府,觀其情狀,若乾坤開闔,萬匯濈濈,神其變也,款駭人耶。韓吏部一言為天下法,悉力稱賀。杜牧又詩之雄也,極所推讓,前敘已詳矣。人雖欲為賀,莫敢企之者,蓋知之猶難,行之愈難也。至有博洽書傳,而賀集不過一目,為可惜也。
雙溪中書君詩鳴于世,得賀最深,嘗與龍山論詩及賀,出所藏舊本,乃司馬溫公物也,然亦不無少異。龍山因之校定,且曰:喜賀者尚少,況其作者耶?意欲刊行,以廣其傳,冀有知之者。會病不起,余與伯成緒其志而為之。此書行,學(xué)賀者多矣,未必不發(fā)自吾龍山也。丙辰秋日碣石趙衍題。注44
金代“貞祐南渡”后,師古之風(fēng)漸長,于是燕薊一帶師法“江西詩派”的人轉(zhuǎn)而師法李賀,以奇古、氣勢為重,龍山呂鯤是力倡此風(fēng)的詩人。趙序稱:“龍山先生為文章,法六經(jīng),尚奇語,詩極精深,體備諸家,尤長于賀?!薄啊豆牌峋贰犊嘁归L》等詩,雷翰林希顏、麻征君知幾諸公稱之,以為全類李長吉?!壁w序還引呂鯤之說,將詩分為兩類:五言與雜體。五言盛于魏,雜體極于唐,其標志就是李賀。他強調(diào)詩歌當“窮天地之大,竭萬物之富,幽之為鬼神,明之為日月,通天下之情,盡天下之變,悉歸于吟詠之微”,認為“李長吉一出,會古今奇語而臣妾之”,可謂較準確地把握了李賀詩師心、逐奇的藝術(shù)特征。
趙序末尾說:“此書行,學(xué)賀者多矣?!笨梢姰敃r燕中人作詩效法李賀的風(fēng)尚。金末與龍山呂鯤同時的詩人,如雷淵、麻知幾、王郁等,或師李賀,或師李白、韓愈,他們均體現(xiàn)了當時普遍存在的揚棄宋詩而取法唐人的傾向,從而構(gòu)成元代詩學(xué)中“師心”一流的前驅(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