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王若虛、劉祁的詩學觀

金元詩學理論研究 作者:文師華 著


第二章 王若虛、劉祁的詩學觀

第一節(jié) 王若虛的詩學觀

王若虛(1174—1243),字從之,號慵夫,又號滹南遺老。藁城(今屬河北)人。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經(jīng)義進士。曾任管城令、門山令、國史院編修官、左司諫等職,官至翰林直學士。金亡不仕,便微服北歸鎮(zhèn)陽,閑居十余年而終。事見《金史》卷一百二十六。

王若虛以善議論著稱。《中州集》卷六小傳載:

(王若虛)少日師其舅周德卿及劉正甫,得其論議為多。博學強記,誦古詩至萬余首,他文稱是。善持論,李屏山杯酒間談辯鋒起,時人莫能抗,從之能以三數(shù)語窒之,使噤不得語。其為名流所推服類此。……自從之沒,經(jīng)學史學文章人物,公論遂絕。

王若虛對此也頗自負,晚年以所著付弟子王鶚,自稱:“吾平生頗好議論。”注46他所著文編稱為《慵夫集》,今已亡佚?,F(xiàn)僅有《滹南遺老集》46卷行于世。此集包括《五經(jīng)辨惑》2卷、《論語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記辨惑》11卷、《諸史辨惑》2卷、《新唐書辨》3卷、《君事實辨》2卷、《臣事實辨》3卷、《議論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雜辨》1卷、《謬誤雜辨》1卷、《文辨》4卷、《詩話》3卷、《雜文及詩》5卷、續(xù)附1卷,而所存詩僅41首,他對論辯批評的重視于此可見。

王若虛辨惑論文的范圍非常廣泛,舉凡經(jīng)、史、子、集都在論述之列。他能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分析問題,所以言之鑿鑿,常常發(fā)人之所未發(fā)?!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倭Q他:“頗足破宋人之拘攣?!庇衷唬骸敖y(tǒng)觀全集,偏駁之處誠有,然金元之間學有根柢者,實無人出若虛右?!?/p>

王若虛與趙秉文、李純甫同時代。金“貞祐南渡”后,在趙、李的倡導下,“文多學奇古,詩多學風雅”。王若虛獨不為流行的師古風尚所左右,他“文以歐、蘇為正脈,詩學白樂天”注47,在詩文批評上也獨持己見,自立門戶。

王若虛的詩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詩論名著《滹南詩話》以及《文辨》、論詩詩中,其他一些序跋、書信,也有其詩學思想的精彩片斷。王若虛年少時從其舅周昂學詩,周昂的詩論對他影響至深,因此可以說,王若虛的詩學思想與周昂有明顯的傳承關系。以下擬從原理論、創(chuàng)作論、欣賞論、批評論四個方面探討王若虛的詩學觀點。

一、 詩歌原理論:貴“天全”“自得”,倡“以意為主”

王若虛論詩的基本原理,是由貴“天全”、貴“自得”和“以意為主,字句為役”兩個方面構(gòu)成的。

“天全”是指自然、質(zhì)樸、不加雕琢的藝術美?!白缘谩钡囊馑际亲杂兴茫竸?chuàng)作者或鑒賞者自己所得的審美體驗,而非模襲他人,與“師古”“泥古”相對。

天全或天然、自然,實為一個源遠流長的文學觀。葛洪《抱樸子·辭義》云:“至真貴乎天然。”皎然《詩式》卷一云:“取由我衷,我得若神表,至如天真挺拔之句,與造化爭衡?!庇衷疲骸安挥鷤跆煺妗!彼究請D《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辈贿^,首先把“天全”一詞用到文藝批評方面的是蘇軾。蘇軾《李行中秀才醉眠亭》:“君且歸休我欲眠,人言此語出天然?!薄对嚬P》:“醉筆得天全?!薄稌n幹牧馬圖》:“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

王若虛天全、自得說直接受蘇軾的影響。其《滹南詩話》卷一載:

謝靈運夢見惠連而得“池塘生春草”之句,以為神助。《石林詩話》云:“世多不解此語為工,蓋欲以奇求之耳。此語之工,正在無所用意,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薄柚^天生好語,不待主張,茍為不然,雖百說何益?

他借用葉夢得《石林詩話》中的評語,稱謝靈運“池塘生春草”是“猝然與景相遇,借以成章”的天然佳句,符合他的“天全”“自得”的詩學原理。同卷又云:“雕琢太甚,則傷其全;經(jīng)營過深,則失其本?!边@兩句進一步從反面說明,過分雕琢和經(jīng)營,會損傷天全之美,會喪失詩的本色。

王若虛特別推崇白居易,認為白氏的詩歌作品出乎天然:“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至長韻大篇,動輒數(shù)百千言,而順適愜當,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tài)?!?sup >注48“公詩雖涉淺易,是大才,殆與元氣相侔?!?sup >注49《論詩四絕句》之三又云:“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癢豈勝便。世間筆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注50在王若虛看來,白居易的詩篇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情致曲盡”“妙理宜人”,“殆與元氣相侔”,而“無爭張牽強之態(tài)”。這既是天全,也是自得。

“自得”一句,曾見于蘇軾《書黃子思詩集敘》一文中:“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sup >注51無名氏《漫齋語錄》云:“詩吟涵得到自有得處,如化工生物,千花萬草,不名一物一態(tài)。若摸勒前人而無自得,只如世間剪裁諸花,見一件樣,只做得一件也?!?sup >注52“如化工生物,千花萬草,不名一物一態(tài)”,是對“天成”“自得”的形象化表述。范溫《詩眼》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注53,蔡啟《蔡寬夫詩話》謂杜詩“暫止飛鳥將數(shù)子,頻來語燕定新巢”,為“天然自在”注54,都可以視為“天成”“自得”的同義語。

王若虛本人論詩時兩次用了“自得”。《滹南詩話》卷三:“古之詩人,雖趣尚不同,體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詞達理順,皆足以名家,何嘗有以句法繩人者!”又云:“昔之作者,初不校此(按:指奪胎換骨之說);同者不以為嫌,異者不以為夸,隨其所自得,而盡其所當然而已?!蓖跞籼撚钟性娫疲?/p>

文章自得方為貴,

衣缽相傳豈是真。

已覺祖師低一著,

紛紛嗣法更何人?注55

在這里,他稱頌古代詩人“出于自得”的創(chuàng)作精神,強調(diào)“文章自得方為貴”;而所謂“同者不以為嫌,異者不以為夸”,則類似趙秉文《答李天英書》中所說的:“非有意于專師古人也,亦非有意于專擯古人?!睅煿哦荒喙?,古法為我所用。

由天全、本色、自得引申出來的是“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王若虛引用鄭厚評詩語,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注56他以春鶯、秋蟲為喻,說明白居易和孟郊的詩,都達到造化妙境,關鍵在于有真摯的感情。

“以意為主”,又可稱為主意說,是王若虛詩歌原理論的又一重要內(nèi)容。西晉陸機《文賦》在論述意與物、文與意的關系時,說:“每自屬文……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可見,“意”是一篇詩文的主腦。南朝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強調(diào),作文“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注57。唐代白居易《與元九書》中為詩下了一個定義,曰:“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北砻嫔峡?,“意”(義)只是詩的果實,其實廣義的“意”已包括了“情”在內(nèi)。齊己《風騷旨格》提出,詩有三格,“一曰上格用意,二曰中格用氣,三曰下格用事”。以“用意”為上品。蘇軾主張“文以達意”注58,劉攽《中山詩話》:“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边@些均可視為王若虛立論的先河。

王若虛的“以意為主”的理論,是在師承其舅周昂的詩學命題的基礎上形成的。他說:

吾舅(周昂)嘗論詩云:“文章以意為之主,字語為之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使不從。世人往往驕其所役,至跋扈難制,甚者反役其主。”可謂深中其病矣。注59

這段詩論明確提出了“文章以意為之主,字語為之役”的主張,批評了詩文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驕其所役,至跋扈難制,甚者反役其主”的傾向。《滹南詩話》卷二又云:

東坡《和陶》詩,或謂其終不近,或以為實過之,是皆非所當論也。渠亦因彼之意,以見吾意云爾,曷嘗心競而較其勝劣邪?故但觀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則可矣!

東坡《薄薄酒》二篇,皆安分知足之語,而山谷稱其憤世嫉邪,過矣!或言山谷所擬勝東坡,此皮膚之見也。彼雖力加奇險,要出第二,何足多貴哉!且東坡后篇自破前說,此乃眼目,而山谷兩篇,只是東坡前篇意,吾未見其勝之也。

這兩則標出“眼目旨趣”,其實仍是一個“意”字,意是主,也是眼目。“因彼之意,以見吾意”,說明東坡和陶詩的價值在于能見己意,并非玩弄文字,作人仆從。后一條除呼應同一主張外,還揭示出“意”可以有兩層以上,甚至后一篇推翻前一篇的命意而成為主旨(眼目)所在,這是黃庭堅擬作時沒有明察的。

在《滹南詩話》卷三中,王若虛批評宋人講“落韻”、講“進退格”的觀點。他說:

李師中《送唐介》詩,雜壓寒刪二韻,《冷齋夜話》謂其落韻,而《緗素雜記》云“此用鄭谷等進退格”,《藝苑雌黃》則疑而兩存之。予謂皆不然。謂之落韻者,固失之太拘,而以為有格者,亦私立名字,而不足據(jù),古人何嘗有此哉?意到即用,初不必校,古律皆然,胡乃妄為云云也。

所謂“進退格”,是律詩用韻的一種格式,即采用兩個相近的韻部來押韻,隔句遞換用韻,一進一退,亦稱“進退韻”。如宋王邁《臞軒集》卷十四有《賀許宰伯詡再考》詩,注進退韻,用韻由豪至歌,即首聯(lián)用豪,次聯(lián)用歌,三聯(lián)又用豪,四聯(lián)又用歌。其他與此相仿。王若虛認為,宋人提出的“落韻”“進退格”的說法,都不足為據(jù)。古人作詩,“意到即用”,“意”起主導作用,至于用字擇韻,不過是隨之而來的余事,不必斤斤計較。

二、 詩歌創(chuàng)作論:巧拙相濟,詞達理順

王若虛精于詩文語意結(jié)構(gòu)的分析,所以,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技巧,也有很多高見。

其一,文質(zhì)、巧拙相濟。這是王若虛平素所傾心的一種折中論。他引乃舅周昂的話說:“以巧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濟,則使人不厭。唯甚巧者,乃能就拙為巧。所謂游戲者,一文一質(zhì),道之中也。”注60不求甚文,不求甚巧,而主張“巧拙相濟”,文質(zhì)并存。王若虛還引用周昂的觀點,說:“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內(nèi)者,可以驚四筵,而不可適獨坐;可以取口稱,而不可得首肯。”注61此條指出寫詩作文,不可只追求外表的華麗精巧。凡是外表精巧、內(nèi)質(zhì)貧乏的詩文,雖然能得到人們口頭的稱贊,但不能使人由衷佩服。

其二,要切合身份。《滹南詩話》卷二云:

東坡《章質(zhì)夫惠酒不至》詩,有“白衣送酒舞淵明”之句。《叨溪詩話》云:或疑“舞”字太過,及觀庾信《答王褒餉酒》云“未能扶畢卓,猶足舞王戎”,乃知有所本。予謂疑者,但謂淵明身上不宜用耳,何論其所本哉!

這段詩論的主旨有二:一是詩中用古人為譬喻或描繪意象,必須切合古人的身份,不可為求奇而違背事實;二是論詩不必追溯何所本?!白肿钟衼須v”并不是王若虛所能茍同的。他批評江西詩派“奪胎換骨”法毫無價值,意義也正與此相同。《滹南詩話》卷二評黃庭堅詩,說:“山谷詞云:‘新婦磯邊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自謂以山色水光替卻玉肌花貌,真得漁父家風。東坡謂其‘太瀾浪’,可謂善謔。蓋漁父身上,自不宜及此事也。”這條是說詠及某一行業(yè)的人物,詩中命意必須切合其身份?!懊槛臁薄把鄄ā睂O人來說,確實大有差距,等于讓山野之婦打扮成滿身綺羅、滿頭珠翠的貴族婦女一樣。

其三,語意要貫穿?!朵锬显娫挕肪砣u黃庭堅《食瓜有感》詩云:“‘田中誰問不納履,坐上適來何處蠅?!枪探怨鲜?,然其語意,豈可相合也?”黃詩前一句說,在田中光著腳的瓜農(nóng)沒有誰去關心、過問,后一句意思是坐著吃瓜時,不知從哪兒飛來了許多蒼蠅,兩句之間,跳躍的跨度太大,似不相連。同卷又云:“魯直于詩,或得一句而終無好對,或得一聯(lián)而卒不能成篇,或獨有得而未知可以贈誰,何嘗見古之作者如是哉?”在王若虛看來,黃庭堅的詩用典雖巧,但意思往往是勉強湊合在一起,前后不連貫。而“獨有得而未知可以贈誰”一語,已有影射“無病呻吟”之意。在王若虛心目中,黃庭堅只是一名詩匠。王若虛對蘇軾詩中存在的語意不連貫的現(xiàn)象同樣予以批評,《滹南詩話》卷二:“東坡酷愛《歸去來辭》,既次其韻,又衍為長短句,又裂為集字詩,破碎甚矣。陶文信美,亦何必爾!是亦未免近俗也?!彼J為蘇軾根據(jù)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改寫成的詩、詞,只是在玩弄文字技巧,語意破碎,“未免近俗”。

其四,要含而不露。王若虛雖重視明朗清晰的風格,但仍然念念不忘詩貴含蓄的大原則。他說:“前人有‘紅塵三尺險,中有是非波’之句,此以意言耳,蕭閑詞云:‘市朝冰炭里,涌波瀾’;又云:‘千丈堆冰炭?!懵逗圹E。”注62按照詩貴含蓄的原則,“是非波”已嫌太露,“堆冰炭”不是佳句。不過王若虛自己的詩,也不盡能達到含蓄不露的地步。

其五,妙在形似外而不遺形似?!朵锬显娫挕肪矶?/p>

東坡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狈蛩F于畫者,為其似耳;畫而不似,則如勿畫。命題而賦詩,不必此詩,果為何語?然則坡之論非歟?曰:論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遺其形似;不窘于題,而要不失其題。如是而已耳。世之人不本其實,無得于心,而借此論以為高。畫山水者,未能正作一木一石,而托云煙杳靄,謂之氣象。賦詩者茫昧僻遠,按題而索之,不知所謂,乃曰格律貴爾。一有不然,則必相嗤點,以為淺易而尋常,不求是而求奇,真?zhèn)挝粗?,而先論高下,亦自欺而已矣,豈坡公之本意也哉?

這段話不厭其詳,目的似乎在于辨正世人對東坡論詩的誤解。其實,東坡是主張詩境高妙,超乎現(xiàn)實;王若虛則主張在現(xiàn)實中求超遠,在形似之上求神妙,與蘇軾的觀點不盡相同?!懊钤谛嗡浦?,而非遺其形似”是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是山水詩應該遵循和運用的方法。

其六,寫真勝于泛用。《滹南詩話》卷三:“樂天《望瞿塘》詩云:‘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掗e《送高子文》詞云:‘歸興高于滟滪堆?!紫ⅲw不知此出處耳。然樂天因望瞿塘,故即其所見而言。泛用之,則不切矣?!蓖靡徽Z,恰切與否,往往以真實不真實而定。泛用語意或意象,在詩文等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一大弊病。白居易《望瞿塘》詩借眼前所見之景喻心中抽象之愁,景真情真,自然妥帖;蕭閑詞泛用“滟滪堆”之景比喻“歸興”之高,句法并無毛病,但意象浮泛而不真切,所以不如白詩。王若虛拈舉此例,頗能發(fā)人深省。

其七,對遣詞用字的講究。這類例子較多,茲舉三條以作代表。

老杜《北征》詩云:“見耶背面啼。”吾舅周君謂“耶”當為“即”字之誤,見說甚當。前人詩中抑或用“耶娘”字,而此詩之體,不應爾也。注63

此條不是批評杜甫,而是??倍旁?;但言詞之中,已顯示煉字與風格必須配合這一層含義。王若虛并不反對用俗字俗語,但在他看來,《北征》詩命意莊重,自然不應該雜用俗字。又如:

退之詩云:“豈不旦夕念,為爾惜居諸?!本又T,語辭耳,遂以為日月之名,既已無謂,而樂天復云:“廢興相催逼,日月互居諸?!薄岸鞴馕磮蟠?,日月空居諸?!崩隙庞钟小巴瘉O聯(lián)居諸”之句,何也?注64

這里所舉的三位詩人,都是王若虛平日所推崇的,但是他本著論詩不論人的原則,絲毫不留情面。按,以“居諸”代日月,猶如以“而立”代三十歲一樣,已是約定俗成,但用在詩句里,更是莫大的包袱。其中白詩尤為繁瑣不堪?!朵锬显娫挕肪矶衷u山谷詞云:

“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明人散?!眹L疑“莫”字不安,昨見王德卿所收東坡書此詞墨跡,乃是“更”字也。

王若虛認為,“莫”字當為“更”字之誤,用“莫”字上下便不相洽,從抒情寫意的角度說,“更”字能傳達出悠長的離情別緒。剖析遣詞用字的妥當與否,正是王若虛論詩的一大特長。

三、 詩歌欣賞論:戒忌迂拘末理,注重玩索詩味

王若虛的詩歌欣賞觀點也異常平實,他最戒忌的是迂拘末理,曲解詩意?!朵锬显娫挕肪硪辉疲?/p>

柳公權“殿閣生微涼”之句,東坡罪其有美而無箴,乃為續(xù)成之,其意固佳,然責人亦已甚矣。呂希哲曰:“公權之詩,已含規(guī)諷?!鄙w謂文宗居廣廈之下,而不知路有暍死也。洪駒父、嚴有翼皆以為然?!柚^其實無之,而亦不必有也。規(guī)諷雖臣之美事,然燕閑無事,從容談笑之暫,容得順適于一時,何必盡以此而繩之哉!

王若虛認為,蘇軾批評柳公權詩句“有美而無箴”,未免“責人”太甚;呂希哲說“公權之詩,已含規(guī)諷”,也不合事實。他認為柳詩所寫的只是君臣“燕閑無事,從容談笑”的情景,未必存規(guī)諷之意。后人也不必強求它有規(guī)諷之意,若從有無規(guī)諷之意的角度解說此詩,就難免穿鑿附會。同卷又載:

杜詩稱李白云:“天子呼來不上船”,吳虎臣《漫錄》以為范傳正《太白墓碑》云:“明皇泛白蓮池,召公作引,時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乃命高將軍扶以登舟。”杜詩蓋用此事。而夏彥剛謂蜀人以襟領為船,不知何所據(jù)?《苕溪叢話》亦兩存之。予謂襟領之說,定是謬妄,正使有據(jù),亦豈詞人通用之語。此特以“船”字生疑,故爾委曲。然范氏所記,白被酒于翰苑,而少陵之稱,乃市上酒家,則又不同矣。大抵一時之事,不可盡考。不知太白凡幾醉,明皇凡幾召,而千載之后,必于傳記求其證邪?且此等不知,亦何害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詩人所詠之事,不一定要求與史實一模一樣,讀者如果一味地曲折求實,就會給人以迂拙之感;詩歌欣賞應從詩歌本身入手,玩索其中的意蘊和藝術魅力,不能以考據(jù)的方法去讀詩?!朵锬显娫挕肪硪挥州d:

崔護詩云:“去年今日此門中?!庇衷疲骸叭嗣嬷唤窈翁幦ァ!鄙虼嬷性唬骸疤迫斯ぴ姡舐嗜绱?,雖兩‘今’字不恤也?!眲⒂礤a詩云:“雪里高山頭白早。”又云:“于公必有高門慶。”自注云:“高山本高,于門使之高,二義殊?!比嚼先嗽唬骸疤迫思芍丿B用字。”如此二說,何其相反歟?予謂此皆不足論也。

一般說來,唐人的律詩、絕句是忌諱重疊用字,但也有少量的詩篇不以詞害意,重疊用字,這本是淺顯易懂的現(xiàn)象,而沈存中卻說唐人工詩,大都重疊用字,三山老人卻認為“唐人忌重疊用字”,此二人都犯了迂拘末理的毛病,所以王若虛認為“此皆不足論也”,表現(xiàn)出鄙視的態(tài)度。

王若虛還指出詩中的象征手法,讀書時不可拘泥于形跡。所謂“象征”,是指用具體的物象暗示抽象的情感?!朵锬显娫挕肪硪惠d:

樂天詩云:“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晉朝輕高士,林下棄劉伶。一人常獨醉,一人常獨醒。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歡情信獨善,苦志竟何成!”夫屈子所謂“獨醒”者,特以為孤潔不同俗之喻耳,非真言飲酒也,詞人往往作實事用,豈不誤哉?

這一則指出屈原詩中用“獨醒”者象征自己“孤潔不同俗”的高尚品格,“獨醉”“獨醒”并非指真正的飲酒之人,這種解說,無疑有助于提高讀者對詩文中的典故或意象的解悟能力。

王若虛在戒忌迂拘末理的同時,還力主欣賞時要注意玩索詩歌的意味,看詩的意味是否深永,如果意味淺薄,即使是奇語好語,也不足貴?!朵锬显娫挕肪砣疲?/p>

山谷《牧牛圖》詩,自謂平生極至語,是固佳矣,然亦有何意味?黃詩大率如此。謂之奇峭,而畏人說破,元無一事。

按,黃庭堅《題竹石牧牛》詩云: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尚可,牛斗殘我竹!

此詩大約作于元祐三年(1088),時主持變法的宋神宗與王安石去世才三年,舊黨執(zhí)政,司馬光為相才八個月即死。新舊兩黨的對立并未消失,而舊黨內(nèi)部,也有分歧爭執(zhí)。蘇軾、黃庭堅都是舊黨,此詩以竹、石自喻,以礪角、牛斗比喻政治斗爭。王若虛認為,黃庭堅詩中這類比喻貌似“奇峭”,但意思單調(diào)淺薄,“說破元無一事”?!朵锬显娫挕肪砣衷疲骸坝柚^黃詩語徒雕刻,而殊無意味,蓋不及少游之作?!边@一條是評說秦觀、黃庭堅二人所作書扇詩的高下。秦觀詩中“飲罷呼兒課楚辭”,顯得親切自然;黃庭堅卻作“小蟲催女獻功裘”,既“隔”且枯,相去甚遠。王若虛擔心世人懾于黃氏盛名而不敢評議,所以一再強調(diào)意味的重要。同卷又云:“王仲至《召試館中》詩有‘日斜奏罷《長楊賦》之句,荊公改為‘奏賦《長楊》罷’,云如此語乃健。是矣,然意無乃復窒乎?”王仲至的詩句,經(jīng)王荊公一改,語言固然顯得拗健清剛了,但弄得詩意不甚通順,韻味也為之大減。原作的閑雅悠然之趣,幾乎蕩然無存,可謂得不償失。

但是,王若虛在討論詩歌欣賞問題的時候,也不免犯了過求“合理”的毛病,甚至連詩中的移情作用也斷然予以否定,可謂過猶不及。如《滹南詩話》卷三說:“王子端《叢臺》絕句云:‘猛拍闌干問廢興,野花啼鳥不應人?!魬丝墒枪质拢 蓖跞籼撍坪跬硕鸥Α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之類的名句了?;B有情,詩人何嘗不能在想象中說它們會“應人”呢?

四、 詩歌批評論:揚蘇抑黃

王若虛的批評范圍相當廣泛,從戰(zhàn)國、漢代、南北朝到唐、宋,上下1500多年。被論列的文學家有宋玉、揚雄、司馬遷、劉伶、陶潛、張融、庾信、杜甫、孟郊、白居易、韓愈、皮日休、柳宗元、歐陽修、司馬光、宋祁、蘇軾、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等。

但是,從詩學史的角度看,揚蘇抑黃是王若虛批評論的重心所在。揚蘇抑黃的根據(jù)大抵是蘇詩豪放杰出,唯意所適,而黃詩講究句律繩墨,有奇而無妙。

王若虛對宋詩的態(tài)度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滹南詩話》卷三云:

宋人之詩,雖大體衰于前古,要亦有以自立,不必盡居其后也;遂鄙薄而不道,不已甚乎?少陵以文章為小技,程氏以詩為閑言語,然則凡辭達理順、無可瑕疵者,皆在所取可也。

《滹南遺老集》卷三十七《文辨》卻說:

揚雄之經(jīng),宋祁之史,江西諸子之詩,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詩則反是矣!

王若虛一方面認為宋人詩“亦有以自立”,也就是獨具風格,有它自己的文學價值;“不必盡居其后”,是說未必絕對遜于古人的詩。另一方面,他又認為詩至宋人不再是“真文字”。不過,這后一種看法本是為貶抑江西詩派而發(fā),所以難免夸張。至于稱許宋人散文,主要在于合乎“辭達理順”的旨趣。

王若虛反對江西詩派,而以黃庭堅為主要的抨擊對象,揚蘇抑黃的觀點,在《滹南詩話》中隨處可見。如《滹南詩話》卷二云:

東坡,文中龍也,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游戲然,莫可測其端倪。魯直區(qū)區(qū)持斤斧準繩之說,隨其后而與之爭,至謂“未知句法”,東坡而未知句法,世豈復有詩文?……魯直欲為東坡之邁往而不能,于是高談句律,旁出樣度,務以自立而相抗,然不免居其下也,彼其勞亦甚哉!向使無坡壓之,其措意未必至是。

他明確指出黃不如蘇,又指出山谷的作法,實為求與東坡相異而發(fā),而這一刺激對他本人的文學業(yè)績未必有利?!朵锬线z老集》卷三十二《雜辨》說:“魯直之于辭章翰墨……品藻標置,見于言論之間,夸而好名,亦其短處。東坡蓋無此病?!贝藯l指出黃庭堅的短處是:“于辭章翰墨”,“夸而好名”。

王若虛對黃庭堅的批評,大約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曰反對黃庭堅宗杜之說?!朵锬显娫挕肪硪灰渚酥馨褐裕?/p>

魯直雄豪奇險,善為新樣,固有過人者。然于少陵初無關涉,前輩以為得法者,皆未能深見耳。

在卷三中,王若虛又用巧妙的譬喻駁斥山谷“得法于少陵”的自許:

山谷自謂得法于少陵,而不許于東坡。以予觀之,少陵,《典謨》也;東坡,《孟子》也;山谷,則揚雄《法言》而已。

杜甫才力過人,詩兼眾體。他的律詩格律謹嚴,煉字精細,善用典故,平易中見艱苦;夔州以后創(chuàng)造的拗體律詩,由“至工而入于不工”注65,不煩繩削,神出鬼沒,骨格峻峭,氣勢頓挫。這些特點都得到黃庭堅的推崇。黃詩的拗峭句法和瘦硬風格得益于杜甫,當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王若虛引周昂之語反對黃庭堅宗杜之說,立論偏頗,缺乏說服力。不過,他把蘇軾置于杜甫之下、黃庭堅之上,這是公允的評價。卷三又云:

朱少章論江西詩律,以為用昆體功夫,而造老杜渾全之地。予謂用昆體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渾全;而至老杜之地者,亦無事乎昆體功夫,蓋二者不能相兼耳。

所謂“昆體功夫”,是指宋初以楊億等人為代表的“西昆派”詩人,他們以李商隱為宗,寫詩講究用典,對偶工切,辭章艷麗,為顯示博學,多用僻典,成為詩謎,與杜甫“頓挫悲壯”的風格大相徑庭。王若虛對朱少章“用昆體功夫而造老杜渾全之地”的觀點批評得合理而有力,令人信服。

二曰黃詩有奇無妙?!朵锬显娫挕肪矶疲?/p>

山谷之詩,有奇而無妙,有斬絕而無橫放,鋪張學問以為富,點化陳腐以為新,而渾然天成,如肝肺中流出者,不足也。

可以說,充分揭示了黃詩及江西詩人的長短得失。王若虛對黃山谷“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方法,也予以斥責:“魯直論詩,有奪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喻,世以為名言,以予觀之,特剽竊之黠者耳。魯直好勝,而恥其出于前人,故為此強辭,而私立名字?!?sup >注66“奪胎換骨”見于惠洪《冷齋夜話》:“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薄包c鐵成金”見于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边@兩則詩法的要旨是,“奪胎換骨”側(cè)重于詩意詩境的因舊生新;“點鐵成金”主要指語言上的繼承點化。詩人創(chuàng)作免不了要繼承參酌前人,事實上歷來就有脫胎、點化的手法,黃庭堅從理論上進行概括,予以播揚,爾后遂成為江西派詩家的不二法門。在王若虛看來,用“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方法寫詩,必然是刻意求奇求新,甚至以模仿代替創(chuàng)造,必然有失于“天全”“自得”,因而,他譏刺黃庭堅是“剽竊之黠者”。

三曰黃詩破碎乏味?!朵锬显娫挕肪砣?/p>

魯直于詩,或得一句而終無好對,得一聯(lián)而卒不能成篇,或偶有得而未知可以贈誰。

認為黃詩匠意太深,靈性不足,語意破碎,難成佳篇。卷三又云:“予謂黃詩徒雕刻而殊無意味,蓋不及少游之作?!鼻厣儆螌懺姷墓Ψ蚧蛟S不及黃庭堅,但自有一種風韻,為黃詩難以達到。卷二云:

山谷最不愛集句,目為百家衣,且曰正堪一笑。予謂詞人滑稽,未足深誚也。山谷知惡此等,則藥名之作、建除之體、八音、列宿之類,猶不可一笑耶?

以藥名嵌于詩句中,叫“藥名詩”,王融所創(chuàng)。山谷有《荊州即事藥名詩》八首?!敖ǔw”創(chuàng)于鮑照。嚴羽《滄浪詩話》:“鮑明遠有‘建除詩’,每句冠以建除平定等字?!鄙焦扔薪ǔ娙??!鞍艘粼姟睘槟铣惔蚓妓鶆?chuàng),以八音名(匏、土、革、木、石、金、絲、竹)分別冠于各句之首。山谷有八音詩三篇?!傲兴拊姟鄙焦人鶆?chuàng),僅一首,題為《二十八宿歌贈別無咎》,以二十八宿名嵌于句內(nèi)。山谷藥名詩、建除詩、八音詩、列宿詩,俱見《山谷外集》卷十。注67王若虛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指出黃山谷把不足為詩的題材,強以為詩,即使有更高的才能,也不免乏味可笑。

四曰對黃詩用字遣句的批評。茲舉三例,如:

山谷詩云:“語言少味無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夫“阿堵”者,謂阿底耳。顧愷之云:“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薄袢ァ拔铩弊郑q“此君”去“君”字,乃歇后之語,安知其為錢乎?注68

“阿堵”,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這個”“那個”?!稌x書·王衍傳》:“衍口未嘗言錢,婦令婢以錢繞床下,衍晨起,不得出,呼婢曰:‘舉卻阿堵物?!薄芭e卻阿堵物”即“拿掉這個東西”,“阿堵物”指錢。黃庭堅以“阿堵”指錢,令人費解。王若虛引此例句,意在批評黃詩用字過于求奇。又如:

《冷齋夜話》云:前輩作花詩,多用美女比其狀,如曰:“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眽m俗哉!山谷作《酴醾》詩曰:“露濕何郎試湯餅,日烘荀令炷爐香?!蹦擞妹勒煞虮戎貫槌鲱悺斯躺跫効娬?,而惠洪乃節(jié)節(jié)嘆賞,以為愈奇。不求當而求新,吾恐他日復有以白晳武夫比之者矣,此花無乃太粗鄙乎?注69

花的特征是芳香艷麗,以女性比之,符合邏輯。黃詩“乃用丈夫比之”,雖然新奇,但違背常理,實屬比喻不當。再如:

(山谷)《清明》詩云:“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封侯?!笔扛史偎?,用介推事也。齊人乞祭余,豈寒食事哉?若泛言所見,則安知其必驕妾婦,蓋姑以取對,而不知其疏也,此類甚多。注70

“人乞祭余驕妾婦”,出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章,與“清明”無關。黃山谷為求對句,勉強用此典,的確不合事理。

總的說,王若虛批評的著眼點不外邏輯、情理、用典、語氣的連貫及表現(xiàn)的效果等,大致都堪稱中肯。當然,也有批評不當之處。如《滹南詩話》卷二:

山谷《題陽關圖》云:“渭城柳色關何事,自是行人作許悲。”夫人有意而物無情,固是矣。然《夜發(fā)分寧》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滿川風月對人愁?!贝藦秃卫硪??

卷三云:

山谷《題惠崇畫圖》云:“欲放扁舟歸去,主人云是丹青?!笔怪魅瞬桓?,當遂不知。王子端《叢臺》絕句云:“猛拍闌干問興廢,野花啼鳥不應人?!比魬丝墒枪质?。

王若虛似乎不太能體會詩中的形象思維和“移情”手法,同時也偶爾喜歡恣意吹求,將作品中的詞句看呆了,這是他論詩時的一大缺點。

王若虛在江西派詩風盛行詩壇的時期,力排眾議,指陳黃庭堅詩歌的缺點,鋒芒所向是針對當時李純甫一派“尚奇”的詩風與詩學主張。他譏諷李純甫說:“之純雖才高,好作險句怪語,無意味?!?sup >注71金哀宗正大年間,王若虛在史院領史事,與雷希顏同修《宣宗實錄》,二人由于所尚文體不同而發(fā)生爭議。“雷尚奇峭造語”,王則“好平淡紀實”,認為“實錄止文其當時事,貴不失真”。于是,“雷所作,王多改革”。彼此之間的矛盾隨之尖銳化,公開化?!袄状髴嵅黄剑Z人曰:‘請將吾二人所作,令天下文士定其是非!’王亦不屑,嘗曰:‘希顏作文,好用惡硬文字,何以為奇!’”注72可見,王若虛是堅決反對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尚奇傾向的。他在詩歌批評中,一貫重視對文法、邏輯、語意的辨析,這種批評傾向已略含明代“格調(diào)論”的色彩。他的《滹南詩話》在古代詩論史上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第二節(jié) 劉祁與《歸潛志》

劉祁(1203—1250),字京叔,號神川遁士,渾源(今屬山西)人。少隨父劉從益游宦于南京(今開封),舉進士不第。金末喪亂,輾轉(zhuǎn)歸故里。有感于“昔所與交游,皆一代偉人,今雖物故,其言論談笑,想之猶在目。且其所聞所見可以勸戒規(guī)鑒者,不可使湮沒無傳”注73,于是作《歸潛志》。元太宗十年(1238),復起應試,魁南京,選充山西東路考試官,后入征南行省辟置幕府。有《神川遁士集》,已佚。事見《金史》卷一百二十六、王惲《渾源劉氏世德碑》。

《歸潛志》14卷,是劉祁在金末喪亂之際隱居鄉(xiāng)間時所作。除末卷為詩文外,余者或為金末諸人小傳,或記哀宗亡國始末,或載雜聞遺事?!端膸烊珪偰俊肪硪话偎氖辉u曰:“談金源遺事者,此志與元好問《壬辰雜編》為最,《金史》亦并稱之?!度沙诫s編》已佚,則此志尤足珍貴矣?!?/p>

《歸潛志》對于詩論的主要貢獻,在于它真實客觀地記述了金源詩壇諸大家的論詩要指,及其各奉宗主、彼此對立乃至激烈爭論的情況。如宗歐蘇、尚平易、主集成的趙秉文與宗山谷、喜奇峭、主一體的李純甫之間的詩學論爭,以及尊東坡、好平淡、力主“貴不失真”的王若虛與法退之、宗魯直、“崇尚奇峭造語”的雷希顏之間的正面沖突,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可以補傳集之不傳,正史之缺漏。

《歸潛志》在記錄詩壇遺事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劉祁自己的詩學觀點:

一、 詩歌批評論:批評尖新詩風,推尊唐人風致

明昌、承安年間,在金章宗典麗富艷詩風的影響下,詩壇上出現(xiàn)了浮艷尖新的風氣。章宗本人是一位才情富麗的詩人,《歸潛志》卷一載:

章宗天資聰悟,詩詞多有可稱者?!秾m中絕句》云:“五云金碧拱朝霞,樓閣崢嶸帝子家。三十六宮簾盡卷,東風無處不楊花?!闭娴弁踉娨病?/span>

此詩寫得圓熟精致、雍容典麗,顯出一派帝王氣象?!稓w潛志》對士人中出現(xiàn)的尖新詩風也如實地做了記錄,如:

劉勛,“平生詩甚多,大概尖新,長于屬對”。(卷三)

王良臣,“長于律詩,尖新,工對屬”。(卷四)

王革,“詩筆尖新,風流人也”。(卷五)

王予可,“善歌詩,有求之者,索韻立成,字亦怪異……往往有奇麗語”(卷六)。

在這幾條材料中,劉祁客觀地列出了“尖新”詩風的代表人物。在卷八中,劉祁進一步表達了對“尖新”詩風的批評,他說:

明昌、承安間,作詩者尚尖新,故張翥仲揚,由布衣有名召用。其詩大抵皆浮艷語,如“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又“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人號“張了卻”。

在批評“尖新”詩風的同時,劉祁在《歸潛志》中還對趙秉文、李純甫倡導的師古風尚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南渡后文風一變,文多學奇古,詩多學風雅,由趙閑閑、李屏山倡之。屏山幼無師傅,為文下筆,便喜左氏、莊周,故能一掃遼、宋余習?!w閑閑晚年詩多法唐人李、杜諸公,然未嘗語于人。(卷八)

在南渡詩壇上,劉祁與趙秉文、李純甫周圍的詩人也有廣泛的交往,對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傾向做了簡明扼要的評議?,F(xiàn)摘錄數(shù)條如下:

完顏叇,“其佳句……甚有唐人風致”。(卷一)

張瑴,“酒酣興發(fā),引紙落筆,往往有天仙語……人以為不減李長吉”。

麻知幾,“為文精密巧健,詩尤奇峭,妙處似唐人”。

辛愿,“喜作詩,五言尤工,人以為得少陵句法”。

李汾,“工于詩,專學唐人,其妙處不減太白、崔顥……樂府歌行尤奇峭可喜”。

李夷,“為文尚奇澀,喜唐人,作詩尤勁壯,多奇語,然不為鄉(xiāng)里所知?!保ㄒ陨暇矶?/p>

王郁,“為文閎肆奇古,動輒數(shù)千百言,法柳柳州。歌詩飄逸,有太白氣象”。

術虎邃,“甚有唐人風致”。

烏林答爽,“其才清麗俊拔似李賀,惜乎,不見其大成也”。(以上卷三)

從以上所列的評語中,可以看出劉祁的批評傾向:第一是好奇,并肯定“奇峭”詩風;第二是標榜“唐人風致”,所舉唐代作家也以李白、李賀為多,且深致仰慕之意,而無一語涉及王維、韋應物一派。這兩點都比較接近李純甫,而遠于趙秉文。當然,在趙、李之間,劉祁并沒有明顯的貶此褒彼之意。他曾說:“趙于詩最細,貴含蓄工夫;于文頗粗,止論氣象大概。李于文甚細,說關鍵賓主抑揚;于詩頗粗,止論詞氣才巧。故余于趙則取其作詩法,于李則取其為文法。”注74對趙、李二人的長短優(yōu)劣做了冷靜觀的比較分析,持論較為公平。

二、 詩歌原理論:以情論詩,不鄙俚俗

《歸潛志》一書以紀事為宗,所以有關作家批評論者居多。而關于詩歌原理論只有一條,卻十分精當:

夫詩者,本發(fā)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予觀后世詩人之詩皆窮極辭藻,牽引學問,誠美矣,然讀之不能動人,則亦何貴哉?故嘗與亡友王飛伯言:“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今之詩在俗間俚曲也,如所謂《源土令》之類?!憋w伯曰:“何以知云?”予曰:“古人歌詩,皆發(fā)其心所欲言,使人誦之至有泣下者。今人之詩,惟泥題目、事實、句法,將以新巧取聲名,雖得人口稱,而動人心者絕少,不若俗謠俚曲之見其真情而反能蕩人血氣也?!憋w伯以為然。(卷十三)

詩的本質(zhì)是抒寫情志,情感是詩的催生劑。漢代《毛詩序》已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說法。劉祁強調(diào)“夫詩者,本發(fā)其喜怒哀樂之情”,同樣抓住了詩的本質(zhì)特征。他認為詩若無情便不能感人,不能感人便算不上好詩。由此他批評后世詩人以辭藻為詩、以學問為詩的不良傾向。他還認為:“唐以前詩在詩,至宋則多在長短句?!甭?lián)系上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唐人以情為詩,故所作的詩才算得上好詩,宋人多把感情寄托在詞上,其詩便不足稱了。最值得重視的是,劉祁提出了“今之詩在俗間俚曲也”這一新的見解,本此立論,他否定當時所有文人之詩,指出“不若俗謠俚曲之見其真情而反能蕩人血氣也”,對當時出自民間的歌謠做出了高度評價。這一觀點對明代李夢陽“真詩乃在民間”注75之說有直接影響。金、元時期,民間通俗歌曲流行,對傳統(tǒng)詩歌創(chuàng)作形成巨大的沖擊,使有志于詩歌創(chuàng)新的文人們刮目相看。劉祁首先對此做出評論,顯示出過人的識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