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唐宋大曲和轉踏
大曲就是整套的舞曲,唐人又叫做大遍。元稹《連昌宮詞》就有“逡巡大遍《涼州》徹”的說法。據(jù)沈括說:“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shù)十解,每解有數(shù)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今人大曲,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保ā秹粝P談》卷五《樂律一》)又王灼說:“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虛催、實催、袞、遍、歇指、殺袞,始成一曲,此謂大遍。”(《碧雞漫志》卷三)像這序、引、歌、、嗺、哨等都是音樂上的術語,現(xiàn)在很難全部了解它的意義。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里,有這樣一些自注:“凡法曲之初,眾樂不齊,唯金、石、絲、竹次第發(fā)聲?!赌奚选沸虺酰鄰腿绱?。”又:“散序六遍無拍,故不舞也。”又:“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庇郑骸啊赌奚哑啤贩彩槎K。”又:“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边@都可以作為我們探討唐大曲體制的寶貴資料。
至于大曲的名稱,卻是由來已久。沈約《宋書》卷十一《樂志三》,于清商三調歌詩后,列有大曲《東門行》、《折楊柳行》、《艷歌羅敷行》、《西門行》、《折楊柳行》、《煌煌京洛行》、《艷歌何嘗》、《步出夏門行》、《艷歌何嘗行》、《野田黃雀行》、《滿歌行》、《步出夏門行》、《棹歌行》、《雁門太守行》、《白頭吟》(與《棹歌》同調)、《明月》等十六曲,每曲自二解至八解不等。這些清樂里面,雖然也有抒情、紀事的各種不同,卻已開辟了后來所謂套曲的先河;但與燕樂中的大曲必定是舞曲,是有本質上的區(qū)別的。舉古詞《東門行》一曲為例:
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儲,還視桁上無懸衣。(一解)拔劍出門去,兒女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糜。(二解)共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為黃口小兒。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自愛莫為非。(三解)今時清廉,難犯教言,君復自愛莫為非。行!吾去為遲。平慎行,望吾歸。(四解)
這四段歌詞,描述一對貧困夫妻的對話情況,反映出一個善良的小官吏在貪污成風的統(tǒng)治階級的圈子里,受到欺侮壓抑的苦痛心情,是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好作品。它用的是長短句式,已具唐、宋大曲和金、元套曲的雛形。
據(jù)王國維說:“唐時雅樂、俗樂,均有大曲?!保ā短扑未笄肌罚┧短屏洹肪硎摹皡f(xié)律郎”條注:“大樂署掌教雅樂,大曲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清樂,大曲六十日,大文曲三十日,小曲十日;燕樂,《西涼》、《龜茲》、《安國》、《天竺》、《疏勒》、《高昌》,大曲各三十日,次曲各二十日,小曲各十日?!边@里所謂雅樂,當指廟堂所用,如《破陣樂》、《慶善樂》等緣飾周、漢古樂的舞曲;清樂就是沈約《宋書》所舉清商三調(清調、平調、瑟調)的遺制;燕樂則多是來自少數(shù)民族的樂曲和應用“胡夷里巷之曲”創(chuàng)作的新聲。在大曲中,又把隸屬法曲部而不隸屬教坊的叫做“法曲”。如《霓裳羽衣》是十二遍的大曲,原本西涼節(jié)度使楊敬述從邊地采進的《婆羅門》舞曲,經(jīng)過唐玄宗加工潤飾,隸入法部,就把它歸入法曲一類。唐代盛行的大曲,實際多是從西域進來的舞曲,如《涼州》(一作《梁州》)、《劍器》、《伊州》、《胡渭州》、《六幺》、《熙州》、《柘枝》等都是。這些大曲的舞蹈動作,據(jù)陳旸說:“優(yōu)伶常舞大曲,唯一工獨進,但以手袖為容,踏足為節(jié)。其妙串者,雖風騫鳥旋,不逾其速矣。然大曲前緩疊不舞,至入破則羯鼓、襄鼓、大鼓與絲竹合作,句拍益急,舞者入場,投節(jié)制容,故有催拍、歇拍,姿制俯仰,變態(tài)百出?!保ā稑窌肪硪话侔耸澹┻@些舞蹈動作的變化,唐、宋詩人也有很多描寫。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磬簫箏笛遞相攙,擊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中序擘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飄然轉旋(去聲)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tài),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繁音急節(jié)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這是刻畫《霓裳羽衣歌》的舞態(tài)。他還有形容《柘枝舞》的詩句:“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保ā惰现俊罚┻@些大曲,在演奏時本來需要很大的場面,但也可由一兩個舞伎隨時表演,大概是可以節(jié)取其中的若干遍來演出的。
北宋時,這些唐燕樂舞曲,還很流行。在歐陽修的《玉樓春》詞中,也有“貪看六幺花十八”的句子。(據(jù)《碧雞漫志》記述,《六幺》“曲內一疊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晏殊的《玉樓春》詞又說“重頭歌韻響琤琮,入破舞腰紅亂旋”(《珠玉詞》),于形容舞態(tài)外,兼及歌韻和伴奏音樂,可見這些舞曲,也有歌詞。王灼曾經(jīng)說過:“后世就大曲制詞者,類從簡省,而管弦家又不肯從首至尾吹彈,甚者學不能盡?!庇终f:“凡大曲,就本宮調制引、序、慢、近、令,蓋度曲者常態(tài)?!保ā侗屉u漫志》卷三)前一段話,說明大曲歌詞所以創(chuàng)作和流傳絕少的原因;后一段話,說明整套大曲,也可以把一兩段抽出來,就其音節(jié)的急慢,單獨配上歌詞來演唱。
唐大曲常采當時詩家的創(chuàng)作,割取四句,配入曲中,摻雜一些虛聲,以求吻合音拍。這在第一章內,已經(jīng)談過了。至于改用長短句式作為整套大曲歌詞的,現(xiàn)在找不出唐、五代人的作品。也許民間或樂工們會有的,因文詞不夠“雅”,沒被保存下來。宋人作品則有《道宮薄媚》十遍,董穎用作《西子詞》;《水調歌頭》七遍,曾布用來詠馮燕事。此外又有《采蓮》大曲的《壽卿詞》八遍及相傳為無錫南禪寺所請“巫山神女”寫的《惜奴嬌》大曲九遍(《唐宋大曲考》引洪邁《夷堅志》)。這四套大曲中,前兩套是用來歌唱歷史故事和當時豪俠的,和諸宮調的內容有些近似,也是后來戲曲文學和說唱文學的先聲。
董穎為北宋末期的窮愁潦倒的詩人,跟江西詩派作家韓駒、徐俯都有來往。他的《道宮薄媚》大曲,曾慥把它收在《樂府雅詞》的上卷,排在“轉踏”之后,“雅詞”之前,大概在南宋時,還有人演唱。全錄如下:
薄媚 西子詞
排遍第八
怒潮卷雪,巍岫布云,越襟吳帶如斯。有客經(jīng)游,月伴風隨。值盛世,觀此江山美。合放懷、何事卻興悲?不為回頭,舊谷天涯。為想前君事。越王嫁禍獻西施,吳即中深機。闔廬死,有遺誓,勾踐必誅夷。吳未干戈出境,倉卒越兵,投怒夫差,鼎沸鯨鯢。越遭勁敵,可憐無計脫重圍。歸路茫然,城郭丘墟,飄泊稽山里。旅魂暗逐戰(zhàn)塵飛,天日慘無輝。
排遍第九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途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zhàn)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伯嚭),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jīng)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第十
種(文種)陳謀,謂吳兵正熾,越勇難施。破吳策,惟妖姬。有傾城妙麗,名稱西子,歲方笄。算夫差惑此,須致顛危。范蠡微行,珠貝為香餌,苧蘿不釣釣深閨。吞餌果殊姿。素肌纖弱,不勝羅綺。鸞鏡畔、粉面淡勻,梨花一朵瓊壺里。嫣然意態(tài)嬌春,寸眸剪水,斜鬟松翠。人無雙、宜名動君王,繡履容易,來登玉陛。
入破第一
窣湘裙,搖漢珮,步步香風起。斂雙蛾,論時事,蘭心巧會君意。殊珍異寶,猶自朝臣未與。妾何人,被此隆恩,雖令效死,奉嚴旨。隱約龍姿忻悅,重把甘言說。辭俊雅,質娉婷,天教汝、眾美兼?zhèn)洹B剠侵厣?,憑汝和親,應為靖邊陲。將別金門,俄揮粉淚,靚妝洗。
第二虛催
飛云駛香車,故國難回睇。芳心漸搖,迤邐吳都繁麗。忠臣子胥,預知道為邦祟。諫言先啟,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商傾妲己。吳王卻嫌胥逆耳,才經(jīng)眼、便深恩愛。東風暗綻嬌蕊,彩鸞翻妒伊。得取次、于飛共戲。金屋看承,他宮盡廢。
第三袞遍
華宴夕,燈搖醉。粉菡萏,籠蟾桂。揚翠袖,含風舞,輕妙處,驚鴻態(tài)。分明是,瑤臺瓊榭,閬苑蓬壺,景盡移此地?;ɡ@仙步,鶯隨管吹。寶帳暖留春,百和馥郁融鴛被。銀漏永,楚云濃,三竿日、猶褪霞衣。宿酲輕腕,嗅宮花,雙帶系合同心時。波下比目,深憐到底。
第四摧拍
耳盈絲竹,眼搖珠翠。迷樂事,宮闈內。爭知,漸國勢陵夷。奸臣獻佞,轉恣奢淫,天譴歲屢饑。從此,萬姓離心解體。越遣使,陰窺虛實,早夜營邊備。兵未動,子胥存,雖堪伐、尚畏忠義。斯人既戮,又且嚴兵卷土,赴黃池觀釁。種、蠡方云可矣。
第五袞遍
機有神,征鼙一鼓,萬馬襟喉地。庭喋血,誅留守,憐屈服,斂兵還,危如此。當除禍本,重結人心,爭奈竟荒迷。戰(zhàn)骨方埋,靈旗又指。勢連敗,柔荑攜泣,不忍相拋棄。身在兮,心先死。宵奔兮,兵已前圍。謀窮計盡,唳鶴啼猿,聞處分外悲。丹穴縱近,誰容再歸?
第六歇拍
哀誠屢吐,甬東分賜。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寶鍔紅委。鸞存鳳去,辜負恩憐,情不似虞姬。尚望論功,榮還故里。降令曰:“吳亡赦汝,越與吳何異?吳正怨,越方疑。從公論、合去妖類?!倍昝纪疝D,竟殞鮫綃,香骨委塵泥。渺渺姑蘇,荒蕪鹿戲。
第七煞袞
王公子,青春更才美。風流慕連理。耶溪(若耶溪,在紹興)一日,悠悠回首凝思。云鬟煙鬢,玉佩霞裾,依約露妍姿。送目驚喜,俄迂玉趾。同仙騎,洞府歸去,簾櫳窈窕戲魚水。正一點犀通,遽別恨何已!媚魄千載,教人屬意。況當時,金殿里。
作者把吳、越興亡故事,置重心于西施,連帶兩國君臣,一氣貫串,作成一套相當完整的歌劇。全劇都用“支”、“思”部韻腳,四聲通葉,為金、元套曲開辟道路。這種形式,對諸宮調和雜劇的發(fā)展以及說唱文學,都具有交互影響的復雜關系,是值得十分重視的。
大曲之外,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文學形式:有的連歌帶舞,有的連說帶唱,叫做“轉踏”。它是連用同一詞牌組成,或分詠性質略同的幾樁故事,或單獨表演一樁故事,把故事情節(jié),從頭到尾,很完整地描畫出來。曾氏《樂府雅詞》卷首即錄無名氏《調笑集句》八曲,分《巫山》、《桃源》、《洛浦》、《明妃》、《班女》、《文君》、《吳娘》、《琵琶》等八題,次錄鄭僅《調笑轉踏》十二曲,晁補之《調笑》七曲,題材大致相同。它的定式是:開頭有駢文致語,煞尾有七言四句放隊詩;每一曲前都有平、仄換韻詩八句。大致曲詞是彈唱的,其馀都用朗誦。無名氏放隊詩中有“喚起佳人舞繡筵”的句子,鄭僅的致語中有“女伴相將,調笑入隊”的句子,該是一種女子歌舞隊的小舞曲。茲錄無名氏《琵琶》一曲為例:
〔詩〕十三學得琵琶成,翡翠簾開云母屏。暮去朝來顏色故,夜半月高弦索鳴。江水江花豈終極?上下花間聲轉急。此恨綿綿無絕期,江州司馬青衫濕。
〔曲子〕衫濕,情何極!上下花間聲轉急。滿船明月蘆花白,秋水長天一色。芳年未老時難得,目斷遠空凝碧。
這“詩”和“曲子”的標題,是根據(jù)宋本秦觀《淮海居士長短句》補上的。秦觀也有《調笑令》轉踏十曲,分詠王昭君、樂昌公主、崔徽、無雙、灼灼、盼盼、鶯鶯、采蓮、《煙中怨》、《離魂記》等十件故事??梢娺@種小型歌舞曲,在北宋時代的交際場中,是非常流行的。
這種轉踏,格式都是一律的,又都采用《調笑令》的曲子;但遍數(shù)多少,卻可自由處理。類似轉踏而更簡單自由的,又有一種鼓子詞,同用一個曲牌,把類似的內容,一疊一疊地寫下去,省卻每一曲前的七言八句詩和煞尾的四句放隊詩;只有開端的駢文致語,是和轉踏相同的。它的曲調,可以自由選用,不拘一種。在歐陽修的“近體樂府”中,就有《采桑子》分詠潁州西湖游樂情況的鼓子詞十首,《漁家傲》分詠十二月鼓子詞十二首。這大概也是采用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型歌舞曲的組織形式,與近代某些地方歌曲的花燈詞和采茶調是很相像的。例如《漁家傲》:
七月新秋風露早,渚蓮尚拆庭梧老。是處瓜華時節(jié)好,金尊倒,人間彩縷爭祈巧。萬葉敲聲涼乍到,百蟲啼晚煙如掃。箭漏初長天杳杳,人語悄,那堪夜雨催清曉!
由朗誦和歌唱結合的轉踏形式,進一步演化成為說一段故事,接著唱一段的說唱文學,要算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描述張生和鶯鶯的戀愛故事流傳最廣,影響戲曲文學和說唱文學也最大。我們只要看它十首都用同一曲牌,且講述故事的開端,就有“奉勞歌伴,先聽調格,后聽蕪詞”;每一曲前也有“奉勞歌伴,再和前聲”的話;它的格式還是接近轉踏,與諸宮調的組織形式有所不同。雖然諸宮調也產(chǎn)生在趙令畤的同時,但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是比較簡單的另一種形式。這全套保留在令畤自著《侯鯖錄》中。茲錄三段如下:
〔說〕不數(shù)月,張生復游于蒲,舍于崔氏者又累月。張雅知崔氏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雖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惻。張竊聽之,求之,則不復鼓矣。以是愈惑之。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臨去之夕,崔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今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始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憾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嘗謂我善鼓琴,今且往矣。既達君此誠?!币蛎髑伲摹赌奚延鹨滦颉?,不數(shù)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欷歔。張亦遽止之。崔投琴擁面,泣下流漣,趣歸鄭所,遂不復至。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碧沼鴛鴦交頸舞。正恁雙棲,又遣分飛去。灑翰贈言終不許,援琴訴盡奴衷素。曲未成聲先怨慕。忍淚凝情,強作《霓裳序》。彈到離愁凄咽處,弦腸俱斷梨花雨。
〔說〕詰旦,張生遂行。明年,文戰(zhàn)不利,遂止于京。因貽書于崔,以廣其意。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多惠,誰復為容?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便于京中就業(yè),于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鄙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自去秋以來,嘗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嘩之下,或勉為笑語。閑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寐之間,亦多敘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于始終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仆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情,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及薦枕席,義盛恩深。愚幼之情,永謂終托。豈期既見君子,不能以禮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能明侍巾櫛。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若仁人用心,俯遂幽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舍小從大,以先配為丑行,謂要盟之可欺,則當骨化形銷,丹忱不泯,因風委露,猶托清塵。存歿之誠,言盡于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別后相思心目亂。不謂芳音,忽寄南來雁。卻寫花箋和淚卷,細書方寸教伊看。獨寐良宵無計遣。夢里依稀,暫若尋常見。幽會未終魂已斷,半衾如暖人猶遠。
〔說〕“玉環(huán)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之佩。玉取其堅潔不渝,環(huán)取其終始不絕。兼致彩絲一絢,文竹茶合碾子一枚。此數(shù)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潔,鄙志如環(huán)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誠,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鐘,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佳。慎言自保,勿以鄙為深念也。”奉勞歌伴,再和前聲。
〔唱〕尺素重重封錦字。未盡幽閨,別后心中事。佩玉彩絲文竹器,愿君一見知深意。環(huán)玉長圓絲萬系。竹上斕斑,總是相思淚。物會見郎人永棄,心馳魂去神千里。
我們讀了這幾段有說有唱的纏綿悱惻的崔、張故事,深深感到在封建社會制度下,女性是怎樣處在被壓迫地位和懷著怕遭遺棄的沉痛心情。元稹的《會真記》,本來就是一本最好的短篇小說。趙氏再運用這種新形式,把情事始末,分段演出,它的感染力的增強,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由于令曲形式比較簡單,雖然按譜填詞,易于掌握,究竟變化太少,不能滿足聽眾的要求,因而把它聯(lián)串起來,做成轉踏,用來說唱故事,比整套大曲,輕而易舉,所以在北宋時代,也頗流行。但是整個故事,全用一個曲調,對情節(jié)變化,很難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所以不久就有諸宮調代之而興,轉踏很快就消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