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師廣錄》
[唐]道一[1]
1.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dá)磨[2]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jīng)》,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jīng)》以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夫求法者,應(yīng)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凈穢兩邊,俱不依怙。達(dá)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3],亦復(fù)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yǎng)圣胎[4],任運(yùn)過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dāng)生即不生?!?/p>
【注釋】
[1]道一(709~788):漢州(四川廣漢)人,俗姓馬,世稱馬大師、馬祖,名道一。唐代著名禪僧,南岳懷讓禪師法嗣,洪州宗的創(chuàng)始人。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弘禪風(fēng),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愿、大梅法常等一百三十九人?!恶R祖道一禪師廣錄》收錄了馬祖道一、百丈懷海、大珠慧海等人的機(jī)緣對話,揭示了“平常心是道”的主旨。
[2]達(dá)磨:又稱菩提達(dá)摩,又作達(dá)摩,是中國禪宗初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關(guān)于達(dá)摩法師生平事跡的傳說很多,相傳他是南天竺香至國國王之第三子,從般若多羅學(xué)道,與佛大先并稱為門下二甘露門,四十年之后受衣缽,在南北朝劉宋(470~478)間,乘船來到中國傳法,后因與梁武帝意見不合,轉(zhuǎn)投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禪,后傳法慧可。據(jù)稱達(dá)摩曾做偈:“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鳖A(yù)言了中國禪宗的未來。其主要理論有“二入四行論”,“二入”指“理入”與“行入”二種修行方法。理入屬于教理思惟,要求舍偽、歸真,認(rèn)識、解決問題;行入屬于教法實踐,教人去掉一切愛憎情欲,依佛教教義踐行。即禪法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義。
[3]道果:道,菩提。果,涅槃。由菩提之道而證涅槃之果,所以叫做道果。
[4]長養(yǎng)圣胎:長養(yǎng),生長、養(yǎng)育。圣胎,指菩薩修行階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賢位。因其以自種為因,善友為緣,聞?wù)ǘ蘖?xí)長養(yǎng),至于初地而見道,生于佛家,所以叫做圣胎。
2.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經(jīng)云:“非凡夫行,非圣賢行,是菩薩行?!盵1]只如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jī)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2],乃至河沙[3]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4]?云何言無盡燈[5]?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經(jīng)云:“識心達(dá)本源,故號為沙門。”[6]名等義等,一切諸法皆等,純一無雜。若于教門中得,隨時自在。建立法界,盡是法界;若立真如[7],盡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盡是理,若立事,一切法盡是事。舉一千從,理事無別,盡是妙用,更無別理,皆由心之回轉(zhuǎn)。譬如月影有若干,真月無若干;諸源水有若干,水性無若干;森羅萬象有若干,虛空無若干;說道理有若干,無礙[8]慧無若干。種種成立,皆由一心也。
【注釋】
[1]出自《維摩詰所說經(jīng)·文殊師利問疾品》。
[2]法界:指意識所緣的一切境界,十八界之一。法,軌持。指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繁,能讓人理解究竟是什么事物。界,種族、分歧。指分門別類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
[3]河沙:恒河沙的簡稱,比喻數(shù)量之多。
[4]心地法門:心地,一釋戒,戒以心為本,就好像世間以大地為基;又指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心(菩薩的階位)。菩薩系根據(jù)心而修行,所以喻心為地;在禪宗中,心地也有達(dá)摩所傳之菩提的意思。法門,修行者入道的途徑。
[5]無盡燈:用燈火的無盡比喻教化的無盡。以一人之法展轉(zhuǎn)開導(dǎo)百千人,就好像以一燈點(diǎn)燃百燈。
[6]出自《楞嚴(yán)經(jīng)宗通》。
[7]真如:真,真實。如,如常。真如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實本體,一切萬有的根源。《唯識論》:“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p>
[8]無礙:沒有障礙,自在通達(dá)?!锻撟ⅰ罚骸盁o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