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jīng)》“西王母”之神相、族屬及其他
考察《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及漢代文獻中的西王母神話,會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那就是其中西王母的神相,經(jīng)歷了由《山海經(jīng)》中頭戴面具祭厲鬼的司祭者,至《穆天子傳》能歌善舞的部族首領(lǐng),再至秦漢以后典籍中美麗女神的演變過程。除了神話演進本身的因素外,這主要是由對西王母原初神相的誤解所導致的。故弄清其神相,對于正確判斷西王母的族屬,進而探索這一經(jīng)典神話的傳播路徑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從揭示《山海經(jīng)》中“西王母”神相之原貌入手,就上述問題談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一、西王母“戴勝”舊說正誤
對《山海經(jīng)》中所載“西王母”神相的解讀,以往學者們的觀點存在著很大的分歧和偏差。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還要回到《山海經(jīng)》文本及其神話傳播的語境?!渡胶=?jīng)》中關(guān)于西王母的記載共計三條,為論述方便,茲引述如下?!段魃浇?jīng)》: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此處言“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似是一相貌似人的兇惡的動物形象。此條材料所在之《西山經(jīng)》是《山海經(jīng)》中公認較早且較為可靠的部分。學者們據(jù)其所在為“玉山”,其地在西北昆侖,因此斷定其為西方之族。沈福偉、斯維至認為西王母是塞種女王
,姚寶瑄則認為西王母是“羌戎氏族中信仰的原始薩滿教中之薩滿”
。其中所述豹尾虎齒則被學者們認為是其圖騰物的描述。而《海內(nèi)北經(jīng)》又載: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東有犬封國,貳負之尸在大行伯東。
此處又言“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字郝懿行《山海經(jīng)箋疏》以為衍文),還有隨侍之神:“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赫然已是大神之氣象。不過“梯幾”(袁珂釋為依幾案而坐),還表明其族源身份仍是華夏之人。又《大荒西經(jīng)》載: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腥帏B……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此處又云:“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毖云錇槿耍鴥x仗隨從及裝束仍為神靈。按《山海經(jīng)》中此三則記載關(guān)于西王母之神身份雖屢有變化,然述其狀貌皆云“戴勝”,郭璞注:“蓬頭亂發(fā)。勝,玉勝也,音龐?!睔v來解釋或以為“佩帶玉簪”,或以為“戴勝”系指一種類似“布谷”的鳥。細按舊說,均未得其本義。
二、“戴勝”為佩戴面具
愚意欲探“戴勝”本義,當依經(jīng)文中他處類似用法,以詞義訓釋結(jié)合西王母神話事跡產(chǎn)生背景,以整體眼光求之。
據(jù)此思路,先分析“戴勝”一詞。查《山海經(jīng)》中“戴”“勝”二字用法,皆以單用之例為多。故“戴勝”為一合成詞。先釋“戴”?!逗?nèi)西經(jīng)》云:“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庇衷疲骸傍P凰、鸞鳥皆戴盾?!贝硕小按鳌本鲃釉~,意為“佩戴”。因此郭注釋“戴勝”的思路大體可從,不過其具體解釋仍有可商之處。如此,則“戴勝”為鳥名、人名之說不能成立。還有的學者提出,“戴”字由“異”“戈”組成,“異”是“鬼”的正面形象,故“戴”指頭戴鬼面手持戰(zhàn)戈以衛(wèi)神靈的意思;而“勝”從月、從刀、從關(guān)(卷起的獸皮),暗示西王母能以力撕裂獸皮或以刀割裂獸皮,或身上穿著獸皮制成的衣服。豹尾虎齒、司天之厲及五殘的刑殺之神西王母,他的神相很可能就是蓬發(fā)而戴著猙獰的鬼面,手持戰(zhàn)戈以衛(wèi)日月所入的昆侖天門的樣子。這里指出西王母“蓬發(fā)而戴著猙獰的鬼面”是對的,但以為西王母是“守衛(wèi)天門”之神的結(jié)論卻很牽強。
以往討論西王母“戴勝”的學者幾乎都認為是戴著發(fā)簪,其實這個結(jié)論的邏輯錯誤是顯而易見的。只可惜前人都迷信郭璞的注而未能細究。從上文所引《山海經(jīng)》中三條關(guān)于西王母的材料看,第一例言西王母“蓬發(fā)戴勝”,既然已經(jīng)說是“蓬發(fā)”,蓬頭散發(fā),就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又頭戴玉勝。看來,“戴勝”為戴著玉勝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那么“戴勝”倒底是戴的什么呢?郭璞注以為“勝”即“玉勝”,即玉制的發(fā)簪。有的學者據(jù)此一解釋,并參照漢代以來之畫象石中西王母形象,認為“勝”是女子用來束發(fā)的啞鈴式發(fā)簪,也有的學者據(jù)漢代的訓詁材料認為是花環(huán)
。這些說法所據(jù)之圖象均系漢代及漢代以后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之神話材料,因而其結(jié)論都不確切。就拿漢畫像石西王母圖例中的“發(fā)式”來說,據(jù)近來一些學者的綜合考察,就有“戴勝”和無“戴勝”之別
,說明漢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有的保留了其原初因素,有的則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因此運用這些圖像志材料尚須謹慎。
按《山海經(jīng)》神話描述神相的慣常模式之一是“組合式”,即以人形為主體組合各種神圣之物的四肢、牙齒或翼等構(gòu)成一個神的形象。考察這類神的形象,絕不能將其與現(xiàn)實中的人對等起來分析。換句話說,對西王母的裝束,如“戴勝”也不能一般化地將其視為人間的飾物,而應(yīng)將其作為神的機能的象征物。在很多情況下,神的服飾往往象征化地表明了神的某種職能。
從西王母的職司來推斷,我以為“戴勝”當是一種儀式性的裝束,從其所掌管的內(nèi)容來看,應(yīng)是在舉行儀式時,佩戴著面具的形象。顧實嘗言:“西王母雖神之而實人也。至云‘豹尾虎齒’,當為古時一種儀式,今謂之曰假面具,是也。證以造字,鬼從,
象鬼頭,即假面具,故古稱西方曰鬼方,曰巫山,良有以也。今歐西諸國每歲猶有鬼節(jié)日,而吾國西藏喇嘛會之假面具,尤極滑稽。則此風至今猶未泯也?!?sup>
上引《西山經(jīng)》說西王母“司天之厲及五殘”,郭注曰:“主知災(zāi)厲五刑殘殺之氣也?!庇衷疲骸皡?,如《春秋傳》晉侯夢大厲是也?!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皶x侯夢大厲,被發(fā)及地,搏膺而踴……”此處之“大厲”,顯系厲鬼,“被發(fā)及地”的描寫適與“蓬發(fā)”相類。
據(jù)《禮記·祭法》鄭玄注,古代帝王絕后者為“泰厲”,諸侯絕后者為“公厲”?!蹲髠鳌ふ压吣辍分^“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段魃浇?jīng)》說西王母“司天之厲”,“司”,郭璞注云:“古文多借作祠?!笔钦f西王母掌管著祭祀“厲鬼”的事務(wù)。祭祀?yún)柟淼哪康?,當然是讓這些厲鬼“有所歸,不為厲”,即其有所歸依而不為害于人。西王母還有一個職掌,就是“司五殘”。什么是“五殘”呢?“五殘”即是五瘟神。在天為厲,在地為瘟?!豆茏印ぽp重甲》:“昔堯之五吏五官,無所食,君請立五厲之祭,祭堯之五吏?!薄秶Z·周語》載內(nèi)史過云“堯臨民以五”,“五”即“五殘”?!妒酚洝ぬ旃贂酚小拔鍤埿恰保瑥埵毓?jié)《正義》云“五殘,一名五鋒……見則五谷毀敗之征,大臣誅亡之象”。此是說“五殘星”,非“五殘”。故西王母主掌祭祀“五厲”之神,主要是指影響人們壽夭的瘟神。祭祀“五殘”,就是要防止他們散布瘟疫,為害人類。有的學者籠統(tǒng)地將“厲”及“五殘”理解為“自然災(zāi)害”,因此認為:“西王母是一位掌管毀敗五谷的自然災(zāi)害的西域農(nóng)神?!?sup>顯然是將問題簡單化了。
在古代神話中,掌管驅(qū)瘟祛病之神,往往又是醫(yī)藥之神。正因為西王母掌祭“五殘”,所以才有殷帝命大戊遣王孟采藥于西王母(郭璞《山海經(jīng)注》)、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淮南子·覽冥訓》)之傳說。
三、“戴勝”為禓祭之需
明確了西王母的“戴勝”與其職司的關(guān)系,通過梳理其職司則可逆推其“戴勝”的本意??疾煜惹氐浼?,祭祀?yún)柟砗臀烈咧竦膬x式叫作“禓”祭?!抖Y記·郊特牲》載:“鄉(xiāng)人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编嵶ⅲ骸岸@,或為獻,或為儺?!币馑际钦f禓祭的對象是“厲”,其祭法或獻祭,或者驅(qū)儺。前者是祈禱之術(shù),后者則是驅(qū)祛之術(shù)?!皟睅в泄粜?,即頭戴面具打強鬼。所祭之“厲”的性質(zhì)如何呢?《禮記·祭法》載: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
王立“七祀”,其一曰“泰厲”。諸侯為國立“五祀”,其五曰“公厲”。大夫立“三祀”,其首曰“族厲”。王還須下祭“五殤”。鄭玄《禮記注》說:“厲,主殺伐……泰厲,謂古帝王無后者也。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公厲,謂古諸侯無后者。族厲,謂古大夫無后者。”這些絕祀的“厲”因無人奉其祭祀,所以須有所歸,才能不為禍于人。據(jù)上引鄭玄注,“禓”祭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向鬼神獻祭,一種是頭帶面具驅(qū)逐之,即“儺”。
既然祭祀?yún)柟淼膬x式“禓”祭是戴著假面手執(zhí)武器而驅(qū)逐之,那么由此可以推斷,《山海經(jīng)》中主司此事的西王母,其“戴勝”,應(yīng)當就是帶著假面具,披頭散發(fā),手執(zhí)武器的主祭者形象。這一點也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西王母題材圖像得到印證。首先,漢代西王母題材圖像有相當一部分出自墓中,其目的多用于驅(qū)邪避兇及出于對“壽”的祈求。這還對應(yīng)著《山海經(jīng)》中西王母鬼面驅(qū)儺的原始面貌。其次,學者們公認“戴勝”乃是西王母神相的核心要素,“戴勝”甚至可以說是西王母的代名詞。但在漢畫像中,“勝”形圖象有時也單獨出現(xiàn)。如西漢時代武梁祠正面山墻核心位置畫像石中就有“勝”形圖像,而且上有題榜曰“玉勝王者”
。這就表明原初西王母所佩戴的“勝”,絕非用以束發(fā)的“簪”,只能是象征著“王者”身份的面具。王者或神靈戴面具,這在上古文化中是通例。如三星堆遺址中,出土了多件代表蜀人的天神或祖神的神像。這些神像多佩戴著面具,顯得猙獰、神秘、威嚴
。非洲的多貢人歌頌祖先時也高唱《面具之歌》。這表明面具是神靈的象征。
為什么面具的“勝”會被誤解成為“簪”呢?這大約和漢代盛行西王母信仰有關(guān)?!逗鬂h書·輿服志》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簪以玳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原來“勝”只是“簪”端的裝飾物,而不是“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出土一件“金勝(勝)”實物,最初的發(fā)掘報告稱之為“亞形飾”和“品形飾”,后被專家確認為“勝”(勝)。此件實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勝”是“發(fā)簪”之端飾,可與《后漢書·輿服志》相印證;二是其“亞形”或“品形”的形狀,尤其是“品”字形,倒轉(zhuǎn)過來實際上就是一個面具實物的縮小版。這就從文獻和實物兩方面印證了《山海經(jīng)》所言西王母“戴勝”即是頭戴面具的觀點。司馬相如《大人賦》言“吾乃今日睹西王母,暠然白首載勝而穴處兮”,其實仍是指西王母頭戴面具。而唐人顏師古注云:“勝,婦人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睂嵲谑钦`解了司馬相如的原意。通常文學家刻劃一個人物形象,一定是抓住其獨有的特征。如果西王母“戴勝”只是如普通婦女通常佩戴的發(fā)簪,賦家也就沒有必要特別予以描述了??磥恚瑵h代婦女在發(fā)簪一端或兩端飾以象征西王母的“勝”形物,的確是因在漢代盛行西王母崇拜所致。
由其職掌為“司(祠)天之厲及五殘”可證《山海經(jīng)》西王母“蓬發(fā)戴勝”之真相,亦可由其祭儀之屬華夏且見于禮書而證其族屬絕非西域之塞種人??肌渡胶=?jīng)》中西王母所居,其地約在今甘青地區(qū),古為羌人所居。故一些學者認為西王母為羌人。上引《山海經(jīng)》諸條材料中有關(guān)西王母的諸種特征,如“戴勝”“蓬發(fā)”“穴處”等,也的確與古羌族之習俗相近。黃文弼先生指出:
《漢書·西域傳》烏托國山居,田石間,有白草。累石為室,民接手飲。又按《山海經(jīng)》所述西王母之狀,如《大荒西經(jīng)》云,昆侖之丘,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是西王母人以窟穴為居也。《漢書·地理志》臨羌西有西王母石室,必傳說自古?!肚f子·大宗師》篇云:“西王母坐乎少廣?!薄夺屛摹芬抉R彪云:“少廣,穴名?!笨勺C也。
《后漢書·西羌傳》:“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秉S氏據(jù)此以為《山海經(jīng)》所載西王母實華夏族之女神??贾T文獻,《詩·商頌·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甲骨卜辭中亦屢見“羌”字,表明至遲在殷商時,羌族即為華夏之一族。故黃氏之說稱羌族之西王母為華夏女神,比較可信。
既然《山海經(jīng)》中西王母神相及其族屬可以確定,則一些西王母研究中的難題皆可迎刃而解?!赌绿熳觽鳌分心峦跖c西王母相會,西王母尊貴雍容,不但諳熟華夏禮儀,而且能歌善舞,彬彬有禮。過去一些學者因為對西王母的族屬不甚明了,所以為《穆天子傳》中這位熟知華夏文化及禮儀的“西域女王”何以能夠賦出標準的四言詩而驚異!實際上《穆天子傳》中的“西王母”已經(jīng)傳說化了,不是《山海經(jīng)》中“西王母”神話的原貌了。換句話說,“西王母”神話的原發(fā)生地在古羌人居留過的甘、青一帶,其原本職能為掌管“天之厲及五殘”。后來大約在殷商時代,隨著殷人的西進與羌人的西遷,西王母神話也被傳播到了西域。這個進程在周代仍然在繼續(xù)。于是就出現(xiàn)了《穆天子傳》中描述的周穆王西游會見西王母的傳說。到了西漢時代,特別是張騫通西域后,大批西域商人來往于絲綢之路,于是西域諸國關(guān)于西王母的神話就又“倒流”到中原。這些傳說與原來的西王母傳說在漢代先是同時并存,到后來逐漸相互吸收、融合,從而形成漢代西王母崇拜的現(xiàn)象。
(《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 茅盾認為西王母由先秦至漢魏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說見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載《茅盾說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4—36頁。
- 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28頁?!按鲃佟薄皠儆觥保娜绱?。下文若非特殊情況,一般用“勝”字形。
- 〔日本〕小南一郎《西王母與七夕文化傳承》,收其《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孫昌武譯,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4—25頁。
-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jīng)的文化尋蹤》“西母篇”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2頁。
- 姚寶瑄《域外西王母神話新證》,見鄭志明《西王母信仰》引,臺灣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版,第421頁。
- 袁珂《山海經(jīng)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頁。
- 揚雄《方言》卷八載:“尸鳩,燕之東北、朝鮮洌水之間,謂之愀愁;自關(guān)而東,謂之戴廔;東齊海岱之間,謂之戴南。南猶廔也……或謂之戴勝?!庇帧抖Y記·月令》載季春之月:“命野虞無伐桑柘;鳴鳩拂其羽,戴勝降于桑,具曲植籧筐;后妃齋戒,親東向躬桑……”在這兩處記載里“戴勝”為一種春天來臨的鳥。
- 王孝廉《西王母與周穆王》,見其《嶺云關(guān)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286頁。
- 見錄于《山東漢畫像石選集》(齊魯書社1982年版)中的“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西王母圖”“山東嘉祥漢祠畫像石貴婦像等圖像”所畫的“西王母”頭部均佩戴有啞鈴狀“華勝”。葉舒憲認為“這多少有些像綴著飾物的‘拉平’的羊角”。說見《山海經(jīng)的文化尋蹤》第1209頁圖像說明文字。
- 劉熙《釋名·釋首飾》解釋“勝”云:“華勝。華,象草木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fā)前為飾也?!?/li>
- 李淞《論漢代藝術(shù)中的西王母圖像》,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 顧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重印本,第144—145頁。
- 鄭杰文《西王母與我國古代的農(nóng)神和生命神》,見其《穆天子傳通解》,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頁。
- 孫希旦《禮記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02—1204頁。
- 題為東方朔所撰的《神異經(jīng)》“造出”一個“東王公”與西王母相配合,言:“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發(fā)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戴一黑熊……”顯系據(jù)《山海經(jīng)》而杜撰。言東王公頭戴“黑熊”面具,可反證《神異經(jīng)》作者亦認為《山海經(jīng)》“西王母”為戴面具之形象。
- 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頁。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442頁;張肖馬《古蜀王國的巫——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立人像與跪坐人像研究》,收宋鎮(zhèn)豪、肖先進主編《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fā)現(xiàn)七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65—70頁。
- 紀仲慶《江蘇邗江甘泉二號漢墓》,《文物》1981年第11期,第1—11頁,圖版3;黎忠義《甘泉二號漢墓出土的金勝》,《文博通訊》1982年第3期;孫機《漢代物質(zhì)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頁。
- 學者們分析了在甘青地區(qū)出土的從廟底溝到馬廠時期的陶塑人像,發(fā)現(xiàn)此期當?shù)厝巳捍_實有“被發(fā)”的特征,這正合羌人的發(fā)式。說見張朋川《甘肅出土的幾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謝端琚《甘青地區(qū)史前考古》“諸文化族屬的探討”,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238頁。
- 參黃文弼《古西王母國考》,見氏著《西北史地論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頁。
- 饒宗頤《論〈牧誓〉八國“庸”、“濮”及“羌”之異文》指出殷人因用和田之玉特多,故與今甘、青、新之地的羌人交往甚多。卜辭屢稱“御羌方”,說明羌為其屬國。文見氏著《西南文化創(chuàng)世紀:殷代隴蜀部族地理與三星堆、金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