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語》

中國文學(xué)經(jīng)典:古代散文卷 作者:陳引馳,周興陸 編


《論語》

《論語》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由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所編,輯錄孔門師弟子言行,《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shí)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dòng)诜蜃又Z也。當(dāng)時(shí)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笨鬃樱s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縣)人。曾任魯國中都宰、司寇,后周游宋、衛(wèi)、陳、蔡、齊等國,宣揚(yáng)申說政治主張,不獲任用。晚年返魯,教授生徒,編訂整理古代典籍,事跡具《史記·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等。今本《論語》分為《學(xué)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等20篇,集中展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觀念、文學(xué)思想及教育原則。《論語》以語錄體撰作,多為簡短片段,先后編次無嚴(yán)格標(biāo)準(zhǔn),全書篇章也無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安排。因記述孔子言行,被后世奉為經(jīng)典,且作為研讀儒家五經(jīng)的基礎(chǔ)。漢初講授《論語》者主要有三家:《魯論》20篇與今本同,《齊論》別有《問王》《知道》二篇,古文《論語》則分為21篇。東漢末,鄭玄以《魯論》篇章為基礎(chǔ),融匯西漢張禹論、齊論、古文論加以注解。《論語》歷代重要注本有曹魏何晏《論語集解》、梁皇侃《論語義疏》、北宋邢昺《論語注疏》、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人楊伯峻《論語譯注》較為通行。

富與貴

【解題】 本則選自《論語·里仁》?!叭省笔侨寮覍W(xué)派創(chuàng)始者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中以多種方式加以界定討論,如“克己復(fù)禮為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陽貨》)等。本則指出追求富貴、遠(yuǎn)離貧賤是人所固有的意愿,孔子亦云“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但其前提在取之于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此處所言之道即“仁”,是君子成就聲名的必要條件,因此告誡君子應(yīng)當(dāng)堅(jiān)守仁道、不可須臾違離。其后孟子“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孟子·盡心上》)亦由此生發(fā)。以“仁”為核心的儒家道德倫理觀涵蓋了孝、悌、忠、恕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對后世乃至整個(gè)漢文化圈都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君子去仁,惡乎成名[2]?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3],造次必于是[4],顛沛必于是[5]?!?/p>

《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宰予晝寢

【解題】 本則選自《論語·公冶長》。宰予(前522—前458),一名宰我,字子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利口善辯,在孔門弟子中以善言辭見稱。宰予在白天睡覺,受到孔子嚴(yán)厲批評。結(jié)合《論語》其他篇章可知,宰予對孔子學(xué)說存有異議,如稱父母喪制三年過久,“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認(rèn)為可縮短至一年,被孔子斥為不仁(《論語·陽貨》);又提出“井有仁焉,其從之也”的兩難問題,亦受到孔子批評,認(rèn)為不應(yīng)無故愚弄欺罔仁者(《論語·雍也》)??鬃釉诖颂幪岢隽伺袛嘁粋€(gè)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對于像宰予這類善于言辯的人,更要結(jié)合行為全面考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6]。于予與何誅[7]?”子曰[8]:“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楚狂接輿

【解題】 本則選自《論語·微子》。春秋末年,諸侯爭霸,周王室衰微,孔子周游列國推行政治主張,以圖匡扶亂世。此則對話記錄了孔子在楚國與佯狂之士接輿相遇的場景,反映了孔子與隱士不同的人生觀和處世態(tài)度??鬃臃e極入世,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接輿則著眼于一代之政治、一時(shí)之天下,主張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其時(shí)正逢無道,因而選擇茍全性命,避世隱居。兩人雖主張不同,但卻有惺惺相惜之感。接輿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規(guī)勸孔子隱居?!傍P兮鳳兮”的嗟嘆,在孔子聽來也引以為知音,本“欲與之言”,準(zhǔn)備傾心相談,然而接輿卻選擇了回避,使孔子“不得與之言”。清人汪烜評論道:“接輿諸人高蹈之風(fēng)致自不可及,其譏孔子處,亦非謂孔子果趨慕榮祿,同于俗情。但世不可為,而勞勞車馬,深為孔子惜耳?!薄肚f子·人間世》也有孔子、接輿相遇的記載,指出“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shí),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可與本則參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9],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10]?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11]。已而[12],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13],不得與之言。

《十三經(jīng)注疏》,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年版。


[1]“貧與賤”句:何晏《論語集解》:“時(shí)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即‘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币徽f“得”為“退”字之訛,兩字古文字形相近,故當(dāng)作“不以其道退之”。

[2]惡乎:憑借什么,怎樣。

[3]終食之間:吃一頓飯的時(shí)間。違:離開。

[4]造次:慌忙,倉促。于是:與仁同在。

[5]顛沛:偃仆,受磨難、挫折。

[6]圬(wū):抹墻。

[7]與:同“歟”,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誅:責(zé)罰。

[8]子曰:以下言論雖也是對“宰予晝寢”而發(fā),卻是孔子另一時(shí)候的言語,故加“子曰”二字以示區(qū)別。

[9]接輿:曹之升《四書摭余說》:“《論語》所記隱士皆以其事名之。門者謂之‘晨門’,杖者謂之‘丈人’,津者謂之‘沮’‘溺’,接孔子之輿者則謂之‘接輿’,非名亦非字也?!币徽f接輿為春秋時(shí)楚國隱士陸通的字。

[10]“鳳兮”二句:朱熹《論語集注》:“鳳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接輿以比孔子,而譏其不能隱為德衰也?!?/p>

[11]“往者”二句:過去的事已不能挽回,將來的事還來得及防止。意為勸孔子隱居。

[12]已而:猶言“罷了,算了吧”。

[13]辟:同“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