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戲劇獨白詩

勃朗寧詩選(英漢對照) 作者:(英)勃朗寧 著,飛白,汪晴 譯


戲劇獨白詩

談到勃朗寧就必然要談戲劇獨白詩(dramatic monologue),這是勃朗寧的鮮明特色和他在詩歌史上的最大貢獻。他的詩基本不作主觀抒情,詩中以第一人稱說話的都是客觀化的戲劇人物,其內心活動十分復雜,詩中的矛盾沖突都是從獨白者的情感活動中透露出來的。

固然在勃朗寧之前的戲劇中早就有獨白詩的形式,但劇中人物說出的往往是其“內心獨白”,即出聲的思想,那是作者強使角色說給觀眾聽的,因此也是不完全自然的。而勃朗寧發(fā)展改造了戲劇獨白詩這種形式,其典型特點是:

1.由一個劇中人獨白,而且既沒有舞臺布景,也沒有動作表演,沒有對白而只有獨白,詩人也不作任何講解。不過,盡管沒有舞臺因素,獨白者仍然是個“劇中人”,作者把他放在戲劇沖突當中,讓他在沖突中揭露自己的心靈。

2.獨白是有“對方”的,這是與傳統(tǒng)內心獨白的主要區(qū)別。內心獨白(以及現代的意識流)是無對方的,是說給觀眾和讀者聽的;戲劇獨白則是說給另一個或另一些劇中人聽的??墒俏覀儧]聽見對方的話,只聽見一方的獨白,“對方”只是從獨白中反射或折射出來的。由于有對方的存在和相互作用,獨白才是戲劇性的。

3.其他一切則只通過暗示,讓讀者去補足。因為作者沒有向讀者交代,劇中人也沒有向讀者作表白,讀者僅僅是“偶然”聽到了人家掐頭去尾的一段話,所以戲劇的一切要素,以至人物的內心活動和隱秘動機,都要靠讀者去琢磨,去領悟。領悟的線索又不是獨白者有意告訴讀者的,而往往是他與另一劇中人打交道時不經意泄露出來的,還可能是他為自己作辯護或掩飾時露出來的馬腳,這都要靠讀者去琢磨。第一遍讀勃朗寧的詩時往往感到沒頭沒腦,但細細玩味就會感到內涵和層次十分豐富,而且妙趣橫生。這就是勃朗寧的詩難懂難讀,卻又微妙耐讀的原因。

丁尼生、阿諾德等維多利亞詩人也愛寫戲劇獨白詩,但不如勃朗寧的戲劇獨白詩典型。他們的獨白詩如《尤利西斯》、《梯托諾斯》等,其本質仍是抒情的而非戲劇的,詩人與劇中獨白者嚴重“同化”,所以很接近于內心獨白詩。勃朗寧則賦予戲劇獨白詩中的人物以獨立的、生動復雜的、立體化的形象,而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則藏而不露。固然勃朗寧的“客觀化”并不等于沒有傾向,但他不把作者的情感傾向直接說出,而要讓讀者自己去感受、判斷和體驗。在體驗中我們漸漸就能感到:對這些劇中獨白者,勃朗寧有時持批判態(tài)度,如對《我的前公爵夫人》中的公爵,其獨白中透出的高雅風度、藝術修養(yǎng)與令人發(fā)指的行為疊印,不禁使人毛骨悚然;有時作者持諷刺態(tài)度,如對《圣普拉西德教堂的主教吩咐后事》中的主教,他既貪婪又偽善的表演引得讀者發(fā)笑,但他對現世價值的肯定又折射出文藝復興的精神;有時作者則賦予獨白者以較強的抒情性,但同時又含有批評諷刺,如對《安德烈,裁縫之子》中的安德烈。這些名作都因揭示心理淋漓盡致,“把人心從里面翻到外面”而膾炙人口。應該一提的還有,勃朗寧詩中常見失敗的抒情色彩的主人公,但他的詩并無出世思想,而總是洋溢著現世的、積極的、堅毅的精神。他喜歡的是寧為理想斗爭而失敗,不愿碌碌無為度過一生的人,他認為人的一生應該在追求中度過,盡管不完美,但是不失望。

勃朗寧能在字里行間表達出豐富的信息和微妙的情感,其詩藝令人拍案叫絕,但是讀起來也使人感到吃力,正如勃朗寧自己所說,雖然對許多人而言,“我的詩大體上是太難了一點,但是我從不蓄意去難住人們,像某些評論我的人猜想的那樣。另一方面,我也從不試圖提供可代替懶人的雪茄或骨牌的文學?!辈蕦幍脑婋y懂,卻并不讓人感到索然無味,恰恰相反,他的詩是最能引人入勝而趣味無窮的,關鍵在于要克服解讀的困難。

英國著名評論家羅斯金把讀勃朗寧的詩比作“爬冰川”,勃朗寧寫信答復羅斯金說:“我知道我的語言沒有把我的意念都說出來;一切的詩,都是把無限納入有限之中。你想叫我把它全部都清楚明白地描繪出來,這是不可能的。我只試圖用各種各樣的技巧,用暗示和片斷的筆觸來設法對付,如果它們能把意念從我傳給你,它們就是成功的。我想你應當跟上思想的步伐,在我的‘冰川’上(如你所稱呼的)輕捷地從一個突出部跨到另一個突出部,而不能站在那里光用登山杖去捅冰洞,并且證明那兒不可能有人跡到過?!偃缛思姨^去了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