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蜀道難》箋證
向回(石家莊,河北省社會科學院,050051)
摘要:《蜀道難》是李白樂府中的名篇,關于其作年及主旨,學界說法較多,幾成聚訟。本文通過梳理歷來關于此詩作年及主旨探討的諸多說法后認為,《蜀道難》作于開元十八年(730)夏至十九年夏之間,其主題則是借送友人入蜀極寫蜀道之難,以抒發(fā)對權臣當?shù)?、仕途險惡、功業(yè)無成的憤懣之情。
關鍵詞:蜀道難 作年 主旨
作者簡介:向回,男,1978年生,苗族,湖南沅陵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與樂府學研究。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一〕,乃(一作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一作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一作橫河斷海之浮云),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一作過),猨猱欲度愁攀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枯(一作古木)〔二〕,雄飛呼雌(一作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煙幾千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一作人),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一作令人嗟)。
【校記】
〔一〕千元本作“百”。
〔二〕鳥明本、薈要本作“鳥”,其校云:“一作鳴?!?/p>
【箋證】
此詩作于開元十八年(730)至十九年李白一入長安期間,為送友人入蜀之作,意在借言蜀道之難來感嘆功業(yè)難成、干仕不易。
關于李白《蜀道難》之作年,學界說法較多,幾成聚訟。宋薛仲邕《唐翰林李太白年譜》系此詩于開元十六年下,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認為“《蜀道難》應該是李白的少作,作于開元十八年以前,此正足以表示李白的人‘天才英麗’”,康懷遠《〈蜀道難〉是李白在蜀地時的作品》(《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1期)認同此說,并認為“是李白青年時親臨劍門,寫于蜀地的作品”。郁賢皓《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游考辨》(《南京師大學報》1978年第4期)斷其作于開元十八年或十九年初入長安期間,王輝斌《〈蜀道難〉探索》(《李白研究論叢》,巴蜀書社1987年版)認為其“寫在李白初次晉京”的開元十九年。詹锳《李白〈蜀道難〉本事說》(《李白詩論叢》,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以為天寶元年(742)送友人入蜀之詩,袁宗一《略論〈蜀道難〉之有無寄托》(《寧夏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以為作于天寶三載(745)春,王達津《關于李白的〈蜀道難〉》(《社會科學研究》1981年第4期)謂其當作于“天寶四、五年間,晚至七、八年間”,姜光斗、顧啟《〈蜀道難〉作年與主題思想質(zhì)疑》(《呼蘭師專學報》1984年第1期)認為其作年最早不得早于天寶六載,最遲不得晚于天寶十二載。俞平伯《〈蜀道難〉說》(《文學研究集刊》,第5冊)認可蕭士赟“諷玄宗幸蜀”,斷此詩作于天寶十五載(756)秋季,距馬嵬之變時間不久。
按:此詩見于《河岳英靈集》,而《河岳英靈集》選詩“起甲寅,終癸巳”,即唐玄宗開元二年(714)至天寶十二載(753)間,則其作年不會出此范圍。又孟棨《本事詩》與王定?!短妻浴肪^李白初入長安時,賀知章讀其《蜀道難》而稱奇,嘆為“謫仙”“太白星精”。李白《對酒憶賀監(jiān)》謂“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故《本事詩》與《唐摭言》的記載基本已被學界定為信史。據(jù)詩中所言地理觀之,李白所稱蜀道為自長安入西蜀經(jīng)鳳翔、寶雞、鳳州、興州、得州、劍州一大段路程,其詩中“問君西游何時還”“側身西望長咨嗟”諸語句,亦表明其詩當作于長安,為送友人入蜀之作。如此一來,李白首入長安的時間便成為判斷《蜀道難》作年之關鍵。因新舊《唐書》中關于李白在長安的行跡僅天寶初年供奉翰林一事,故長期以來學人均認為李白初到長安是在天寶初年。1962年,稗山《李白兩入長安辨》(《中華文史論叢》第二輯)首倡李白兩入長安之說,并將其首入長安系于開元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之間,郭沫若《李白與杜甫》肯定此說而推定李白初到長安是在開元十八年;郁賢皓《李白與張垍交游新證》《李白初入長安事跡探索》《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游考辨》系列文章,確證李白在開元十八年或十九年到過長安。這一結論引發(fā)了國內(nèi)外學者對李白首入長安的路線、具體時間及相關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論爭,目前學界已基本認定李白首入長安是在開元十八年夏秋之間,并于次年初夏即離開。所以,此詩作于開元十八年(730)夏至十九年夏之間。
又,關于此詩主旨問題,截至目前大略亦有六說。其一,罪嚴武。此說最早見唐李綽《尚書故實》,謂“《蜀道難》,李白罪嚴武也”,其在唐宋之際影響較大。南唐楊遂《李太白故宅記》“《蜀道難》可以戒為政之人”即準此,宋祁《新唐書·韋皋傳》亦取之。范攄《云溪友議》卷二所謂“危房杜”之說直指嚴武,與“罪嚴武”同,故宋錢易《南部新書》兼取《尚書故實》《云溪友議》而立論。其二,諷章仇兼瓊。此說緣于北宋宋敏求所纂輯之李白別集于《蜀道難》題下有“諷章仇兼瓊也”之注,后沈括《夢溪筆談》卷四、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洪駒父詩話”、洪邁《容齋續(xù)筆》卷六“嚴武不殺杜甫”等皆持此說。其三,諷玄宗幸蜀。此說由蕭士赟《李太白集分類補注》首倡,認為太白“深知幸蜀之非計”,“故作是詩以達意也”。沈德潛《唐詩別裁》、清高宗敕選《唐宋詩醇》、陳沆《詩比興箋》等均主此說。其四,言險著戒別無寓意。此說由明胡震亨《李詩通》發(fā)端,謂其“言其險更著其戒”,必求一時一人之事以實之,則失之鑿。此前明代張綸言《林泉隨筆》之所謂“寓其傷今憶古之情”,此后顧炎武《日知錄·新唐書》之謂其“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趙翼《甌北詩話》之謂其“遇題觸景,即有吟詠”,均與此說大致類似。而當代學術界謂其歌頌祖國壯美河山,表現(xiàn)詩人沖破一切束縛追求自由、向往不平凡事業(yè)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等說法,實際上也是對胡氏言論的進一步發(fā)揮。其五,送友人入蜀。范寧《李白詩歌的現(xiàn)實性及其創(chuàng)作特征》(《光明日報》1955年9月18日)一文首倡此說,隨后王運熙《談李白的〈蜀道難〉》(《光明日報》1957年2月17日)、詹锳《李白〈蜀道難〉本事說》(《李白詩論叢》,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及《李白詩文系年》(《李白研究論叢》第1輯)進一步將其坐實為“送友人王炎入蜀”,王輝斌《〈蜀道難〉探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0年第3期)則認為所送友人為元丹丘。其六,感嘆功業(yè)難成仕途坎坷。此說最早見郁賢皓《李白兩入長安及有關交游考辨》,其證據(jù)即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中有“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之句,表明“中唐時就有人認為李白《蜀道難》寄寓著功業(yè)難成之意”。這正符合李白開元年間初入長安的情況,而與天寶初奉詔入京的情況完全不符。喬長阜、黃志洪《“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蜀道難〉主題異說》(《教學與進修》1979年第2期)亦持此論,認為該詩是“借送友入人蜀,極寫蜀道之難,以抒發(fā)對權臣當?shù)?、仕途險惡、功業(yè)‘無成’的憤懣之情”。安旗《〈蜀道難〉新探》(《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在系統(tǒng)考察李白前后關于蜀道之詩的基礎上,認為前人樂府《蜀道難》早有功名難求之意,而《全唐詩》中唐人入蜀或送人入蜀詩,凡失意者蜀道則難,凡得意者蜀道則易,故蜀道難易之感關系仕途窮通,《蜀道難》是李白開元十八年至十九年之間首入長安困頓蹭蹬失意之作,是以蜀道艱險寄托對仕途坎坷、現(xiàn)實黑暗的憤郁。此后安旗《〈蜀道難〉求是》(《唐代文學論叢》1982年第2期)、《〈蜀道難〉新箋》(《光明日報》1983年5月17日)、《我讀〈蜀道難〉》(《中國古典文學鑒賞》1985年第1期)等,繼續(xù)申述其《蜀道難》寓意仕途坎坷之論。
按:此詩既是開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首入長安期間所作,而嚴武任成都尹、劍南節(jié)度在肅宗上元二年(761)十月,明皇幸蜀在天寶十五載(756),故而“斥嚴武”與“諷玄宗幸蜀”二說之誤已不辯自明。“諷章仇兼瓊”之說源于北宋本《李白集》的六字題注,但是集累經(jīng)樂史、宋敏求、曾鞏、晏處善諸家增廣纂輯、考訂翻刻,其中或難免有誤收之詩文暨誤加之題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繆曰芑所得北宋晏處善《李太白文集》即源于宋敏求纂輯本,其詩題下往往有注,或注作者游蹤,或注作詩旨意,有些可以肯定非唐人所注(傅如一《〈《蜀道難》本事新考〉質(zhì)疑》,《山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且《河岳英靈集》、敦煌殘卷《唐詩選》、《文苑英華》及《唐文粹》錄此詩均無此注,可知“諷章仇兼瓊也”定非太白自注。又考諸史籍,章仇兼瓊殊無跋扈之跡可尋,其鎮(zhèn)蜀期間防御吐蕃頗著功績;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謂“聞君往年游錦城,章仇尚書倒屣迎。飛箋絡繹奏明主,天書降問回恩榮”,更是將主鎮(zhèn)劍南時的章仇兼瓊視作惜才典范;其與楊國忠之交結,已是楊貴妃受寵的天寶四載之后。于此觀之,“諷章仇兼瓊”之說亦難立論。至于其余三說,其實并無本質(zhì)性沖突。揆諸全詩,送別之情甚為顯見;聯(lián)系太白此時經(jīng)歷與詩作,失意之態(tài)不難看出;結合唐人入蜀或送人入蜀詩作,以蜀道況喻仕途乃是常態(tài),故郁賢皓《再談李白〈蜀道難〉的寓意》(《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之謂《蜀道難》主題為借送友人入蜀極寫蜀道之難,以抒發(fā)對權臣當?shù)馈⑹送倦U惡、功業(yè)無成憤懣之情的說法,最切合此詩實際。
蜀道難 《蜀道難》為樂府古題,今存最早的歌辭是梁簡文帝蕭綱和劉孝威各自所作二首,復有陳陰鏗及唐張文琮所作各一首,或詠蜀中風物,或嘆蜀道阻難。李白此作,敦煌殘卷《唐詩選》作《古蜀道難》。蜀道即出入蜀中之道,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蜀道指古代蜀地通往四方的道路,有水程陸道之別;狹義的蜀道,則是“秦蜀古道”之專稱,是對歷史上翻越秦嶺、巴山,連接關中與四川盆地的一系列道路之統(tǒng)稱。李白此詩所詠為由秦入蜀之陸道。
按:古時由秦入蜀,多以漢中為中轉之地,長安至漢中其路有四,即陳倉道、褒斜道、倘駱道、子午道;漢中入蜀其路有三,即金牛道(古稱石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據(jù)詩中所言太白、青泥、峨眉、劍閣諸地理觀之,李白所稱蜀道為自長安(出發(fā)地)經(jīng)陳倉道、金牛道而至蜀都(目的地)這一段唐人采用最多的路程。
噫吁嚱 宋庠《宋景文公筆記·釋俗》(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嘻嚱?!畎鬃鳌妒竦离y》因用之。”徐增《說唐詩》:“噫,傷痛聲;吁,負重物以出氣;嚱,長嘆也?!?/p>
“蠶叢”句 《文選·三都賦》劉逵注引揚雄《蜀王本紀》曰:“蜀王之先,名蠶叢、柏濩、魚鳧、蒲澤、開明。是時人萌椎髻左言,不曉文字,未有禮樂。從開明上到蠶叢,積三萬四千歲?!薄度A陽國志·蜀志》:“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魚鳧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于湔?!比文藦姟度A陽國志校注圖補》認為此說蠶叢稱王在周失綱紀時,時間性與歷史真實性皆謬。蠶叢氏原在今茂縣之迭溪,尚未進入成都平原,當時不可能脫離原始社會,也不可能建成蜀地之王國。其《蠶叢考》一文認為,蠶叢為原始社會最先形成一個氏族集團之首領,其至周末之時間約四千歲,因養(yǎng)蠶而著名于世,屬于氐族。
四萬八千歲 徐增《說唐詩》:“揚雄云‘三萬四千’,此云‘四萬八千’,總非實據(jù)也。人言文人無實語,而不知文章家妙在跌頓,故每說到已甚,太白加出一萬四千歲來,此正跌頓法?!敝熘G《李詩選注》:“四萬八千歲者,大約言之,無所考也?!卑矗私枭裨挾?,本為虛語,無需實究。
“西當”二句 《李白集校注》:山在長安之西,故云“西當太白”??祽堰h《〈蜀道難〉是李白在蜀地時的作品》(《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1期)則認為“西當太白”就是當太白之西,意謂太白山之西有鳥道。按,此詩作于長安而非蜀地,則自是以長安為立足點言之,康說非是。太白,辛氏《三秦記》:“太白山在武功縣南,去長安三百里,不知高幾許。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尺?!较萝娦胁坏螟Q鼓角,鳴則疾風暴雨兼至也?!薄对涂たh志·關內(nèi)道》“鳳翔府·郿縣”:“太白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山南道》“興元府·曲水縣”:“太白山,在縣南二百五十三里。其山巖谷高深,常多霜雪,春夏不消,俗因名焉?!?/p>
按:太白山亦名太乙山,位于今陜西寶雞市,秦嶺北麓眉縣、太白縣、周至縣三縣境內(nèi),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也是我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海拔3767.2米。鳥道,一說喻穿云入霧、險峻狹窄的山路;一說謂連山高峻,其少低缺處唯飛鳥過此;亦有謂鳥道即棧道。前二說雖喻義不同,然總在言山路之難行。謝玄暉《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風云有鳥路,江漢限無梁?!崩钌圃唬骸啊赌现邪酥尽吩唬航恢嚎ぶ锡埦幙h,自興古,鳥道四百里。”呂延濟曰:“風煙之中,有飛鳥來往?!奔词且曾B道況喻難行之山路。唐人亦多有以鳥道喻山間難行之路者,如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编嵤酪怼段咨礁摺罚骸拔7迦滕B道,深谷瀉猨聲?!蔽叹R《雨雪曲》:“鐵嶺探人迷鳥道,陰山飛將濕貂裘。”王維《送楊長史赴果州》:“鳥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時?!眲㈤L卿《尋張逸人山居》:“危石才通鳥道,空山更有人家。”故此,詩中所言之鳥道,實指太白山以西直至“峨眉”的一段路程,其中多有棧道,但若謂鳥道為具體的道路名稱或棧道之專稱,則失之鑿。峨眉,以往注家多引《太平寰宇記·嘉州》“峨眉縣”:“峨眉山,按《益州記》云:‘峨眉山在南安縣界,兩山相對,狀似蛾眉?!瘡埲A《博物志》以為牙門山?!闭J為指的是今四川省峨眉縣西南名揚天下之“峨眉山”。然此峨眉山在成都西南近千里,不在由秦入蜀道上?!稄V元縣志》:“小峨眉在縣北六十里朝天驛?!庇郑骸靶∩桨栋⑺泼迹拭?。白居易《長恨歌》:‘峨眉山下少人行?!创?。”則詩中“峨眉”指廣元縣之小峨眉山,乃古蜀道所經(jīng)之山。
“天梯”句 朱諫注:“天梯者,山石之陡處有石級而可升者也。石棧者,架板于絕險以通行者也。鉤連,以鐵索聯(lián)續(xù)棧道也?!?/p>
六龍回日之高標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此句意謂雖天上駕日之龍車亦為高標所阻。高標,高峰?!笔捠口S注:“《圖經(jīng)》:高標山一名高望,乃嘉定府之主山,巋然高峙,萬象在前?!蓖蹒ⅲ骸案邩?,是指蜀山之最高而為一方之標識者言也?!卑?,傳說謂日神乘車,以羲和為御者,駕六螭而行于太空,他們走到高山頂峰跟前,也要迂回而過,太白此句正用此意。唐詩中亦常有以高標謂高山者。蕭氏所謂之高標山為今四川樂山市主山,蜀山之最高者為今四川康定以南之貢嘎山,均非在由秦入蜀道上,二氏所言皆非。此僅極言山之高也,非特定一山之專稱。
青泥 即青泥嶺?!对涂たh志·山南道》“興元府·長舉縣”:“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云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彼瓮醮妗对S九域志·利州路》“興元府·興州”:“青泥嶺,山頂常有煙云霰雪,中巖間有龍洞,其山嶺上入蜀之路?!鼻嗄鄮X在今甘肅徽縣南,陜西略陽縣北。
百步九折 行一百步,卻有九個折,此形容青泥嶺的陡峭。按,蜀中又有九折阪,在由蜀入藏、入滇道上,其名始見于《漢書·王尊傳》:“(王尊)遷益州刺史。先是,瑯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崍九折阪,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shù)乘此險!’后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邪?’吏對曰:‘是?!疬称漶S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弊笏肌妒穸假x》:“出彭門之闕,馳九折之阪。”其具體位置《華陽國志·蜀志》“沈犂郡”有載:“邛崍山本名邛莋,邛人、莋人所由來也。有九折阪,巖阻峻回,曲九折乃至山上。凝冰夏結,冬則劇寒?!庇帧短藉居钣洝δ衔鞯馈贰把胖荨赖揽h”:“九折阪,即嚴道山,王陽回轡之所,與鄧通所賜銅山相連,即邛崍山之西臂也。山有獸名貊,似熊而斑,能食銅鐵。自九折之頂,望蜀中眾山,累累如平地。常多風雨云霧,少有晴明,首夏猶冰,初秋即雪。本自邛莋而來,故名邛崍?!?/p>
“捫參”二句 捫參歷井,王琦注:“捫參歷井者,謂仰視天星,去人不遠,若可以手捫及之,極言其嶺之高也。參井二宿,本相近。參三星,居西方七宿之末,占度十,為蜀之分野。井八星,居南方七宿之首,占度三十三,為秦之分野。青泥嶺乃自秦入蜀之路,故舉二方分野之星相聯(lián)者言之?!泵{息,《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傳》:“豪強脅息?!鳖亷煿抛ⅲ骸懊{,斂也,屏氣而息?!薄段倪x·高唐賦》:“股戰(zhàn)脅息?!崩钌谱ⅲ骸肮蓱?zhàn),猶股栗也。脅息,猶翕息也。”李周翰注:“禽獸股戰(zhàn),烏翕氣,皆不敢攫執(zhí)。”又《文選·高唐賦》:“惏悷憯凄,脅息增欷。”李善注:“并悲傷貌。脅息,縮氣也。”張銑注:“皆哀慘貌。”《資治通鑒·梁紀》:“王公畏之,重足脅息。”胡三省注:“脅息者,屏氣鼻不敢息,唯兩脅潛動以舒氣息耳。”
西游 楊齊賢注:“自秦入蜀曰西游?!敝熘G注:“西游者,游于蜀也。蜀地在西,故曰西游?!?/p>
巉巖 《文選·琴賦》:“互嶺巉巖,岞崿嶇崯。”李善注:“皆山石崖崄峻之勢。”又《文選·高唐賦》:“登巉巖而下望兮?!崩钌谱ⅲ骸皫f巖,石勢,不生草木?!毙煸觥墩f唐詩》:“畏途巉巖,言無立腳之處,必須手著力,而又不可攀援。一似少去得一步為便宜者?!?/p>
喧豗 蕭士赟曰:“豗,擊也?!痹苤摇豆沤耥崟e要》:“豗,相擊也。又喧聲?!?/p>
“劍閣”句 劍閣,《華陽國志·漢中志》“梓潼郡·漢徳縣”:“有劍閣道三十里,至險?!薄端?jīng)注·瀁水》:“又東南徑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險,萬夫趦趄。’信然。故李特至劍閣而嘆曰:‘劉氏有如此地而面縛于人,豈不奴才也?!薄对涂たh志·山南道》“利州·益昌縣”:“小劍故城,在縣西南五十一里。小劍城去大劍戍四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道。自縣西南踰小山入大劍口,即秦使張儀、司馬錯伐蜀所由路也,亦謂之石牛道。又有古道,自縣東南經(jīng)益昌戍,又東南入劍州晉安縣界,即鐘會伐蜀之路也?!庇帧皠δ系馈χ荨て瞻部h”:“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zhèn)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敝熘G注:“劍,地名。閣,架板以通行者?!卑?,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崢嶸,《漢書·司馬相如傳·大人賦》:“下崢嶸而無地兮。”顏師古注曰:“崢嶸,深遠貌。”又《漢書·西域傳》“罽賓國”:“臨崢嶸不測之深。”顏師古注曰:“崢嶸,深險之貌也?!毙煸觥墩f唐詩》:“崢嶸,高峻也?!贝掎停稜栄拧め屔健罚骸笆魍林^之崔嵬?!惫弊ⅲ骸笆缴嫌型琳?。”《釋名·釋山》:“土載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薄段倪x·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崔嵬岑嵓?!崩钌谱ⅲ骸按掎?,高峻之貌?!辟Z昌朝《群經(jīng)音辨》:“崔嵬,高也?!毙煸觥墩f唐詩》:“崔嵬,高不平也,又石山帶土也?!?/p>
“所守”二句 此前注者囿于此詩之政治寓意,多謂“豺狼”指殘害人民的叛亂者。按,張載《劍閣銘》:“世濁則逆,道清斯順?!庇衷唬骸耙蝗撕申?,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笔窃娂椿么艘?。詩之主旨既是送友人入蜀之時借言蜀道之難來感嘆功業(yè)難成、干仕不易,則自非況喻割據(jù)叛亂者,而是意在以之隱射執(zhí)政者茍非其人,即是豺狼,表達對仕途坎坷、現(xiàn)實黑暗之憤慨。
吮 《釋名·釋飲食》:“吮,循也,不絕口稍引滋汋,循咽而下也?!薄墩f文》:“吮,欶也?!?/p>
“錦城”句 《初學記》:“《益州記》曰:錦城在益州南,笮橋東,流江南岸,昔蜀時故錦官處也,號錦里,城墉猶在?!薄对涂たh志·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一十里。故錦官城也。”錦城即今四川成都市。
“側身”句 謂在長安向西而望,因蜀道之難行而嗟嘆??祽堰h《〈蜀道難〉是李白在蜀地時的作品》謂“側身西望”乃用張衡《四愁詩》“側身西望涕沾裳”成語,極言為“劍閣崢嶸而崔”驚嘆的神態(tài),是李白在蜀中“從西而望”,非是。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招標項目“《樂府詩集》整理與補編”(13&ZD110)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