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 TO WEIGH THE MASTERS
品欽的黑色鄉(xiāng)愁
1960年代末,南加州一個叫曼哈頓海灘的海濱小鎮(zhèn)上,嬉皮士們開始悄悄議論一個新搬來的作家。他之前可能住在伯克利,那是學(xué)生革命的圣地,更早時則可能藏身在新墨西哥的某個旅館里,那時他寫的《V.》惹來一些記者的采訪。不過,他很善于喬裝打扮,躲避追蹤,在曼哈頓海灘33街的這個小公寓里也不例外。
那是個很小的單身公寓。多年后,他的擁躉來這里朝拜,發(fā)現(xiàn)他租住的二樓只放得下一張床和一張桌子,坐在馬桶上就可以看見房間的每個角落。桌子上有臺打字機,但重要的是,可以在寫作時看到窗外,隔著一幢小平房,前面就是沙灘,就是海。他在繪圖紙上敲打《萬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1973)時,海浪聲一定聲聲入耳。
寫不下去的時候,他當(dāng)然會和嬉皮士朋友去街上的墨西哥餐廳,問哪里可以搞到最正點的夏威夷大麻。他也會帶著一只六七英寸長的塑料小豬,去附近的書店逛逛。他喜歡在下午太陽最烈的時候,去海灘坐上幾個鐘頭。但無論怎么曬太陽,他的皮膚還是那么白,一看就知道是從東部來的。和所有1960年代的年輕人一樣,他也以為自己可以永遠(yuǎn)這樣年輕下去。
然后,他七十二歲時,寫了《性本惡》(Inherent Vice,2009)。這是2009年,他很可能已搬回東岸定居了,但這也只是道聽途說。他特意給這本書的宣傳視頻配了音,告訴讀者如何從洛杉磯機場開車,去往那個叫“戈蒂塔海灘”的地方。這個虛構(gòu)的海濱小鎮(zhèn),分明就是他當(dāng)年住過的曼哈頓海灘的模樣,而他的聲音,已經(jīng)比上次給《辛普森一家》配音時蒼老了很多。
他曾說過,“洛杉磯有兩種不同的文化,一種是白色,一種是黑色”。他對洛杉磯的鄉(xiāng)愁,是黑色的,這當(dāng)然也是《性本惡》所借用的錢德勒式黑色偵探小說的顏色。但是,就連小說主人公多克也知道,自己只是個半路出家的嬉皮破落戶,絕沒有私家偵探馬洛那般冷峻威猛。唯一相同的,就是所要追查的那個謎一般的城市。
稍微翻開洛杉磯的歷史,就會知道這是個虛構(gòu)出來的城市。它興起于19世紀(jì)末,位于美國“最后的邊疆”,是兩條西部鐵路的交會點,有著廣袤的土地,絕佳的地中海式氣候,終年陽光燦爛,從一開始就是土地投機客們兜售宣傳出來的“伊甸園”。然而,南加州東南面是沙漠,西北面吹來“圣安娜焚風(fēng)”,這個干旱缺水的“天使之城”成了那些農(nóng)業(yè)移民家庭的“反烏托邦”。之后,水權(quán)和土地權(quán)的秘密流轉(zhuǎn)、石油商人的買兇殺人、唐人街上的幫會火拼和好萊塢的大亨情仇,在那些洛杉磯故事家們的黑色想象里找到了棲身之所。雷蒙德·錢德勒、納撒尼爾·韋斯特、詹姆斯·M.凱恩、菲茨杰拉德、希區(qū)柯克、波蘭斯基,這個名單可以很長很長。當(dāng)然,名單上還包括他,托馬斯·品欽。
透過市區(qū)偵探所的百葉窗,雷蒙德的馬洛看到的是這個霓虹燈大都會的隱秘欲望。每一次的案件調(diào)查,都是在試圖將意義注入洛杉磯的過去。而更詭譎的是,這個城市沒有時間意義上的過去,它的歷史記憶是在地理空間上的別處,在東海岸,在中西部,在墨西哥,或者更遠(yuǎn)。人們來到這個幻想之都,虛構(gòu)和變幻著自己。黑色的懸念,即源自“現(xiàn)在的你”和“過去的你”之間的張力。洛杉磯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并且隨之膨脹著”,變成了卡爾維諾筆下的“讓欲望決定自己形態(tài)的城市”。而欲望是無法規(guī)劃的,所以洛杉磯也就成了一個沒有形狀的城市—它沒有中心點,沒有邊界,向四面八方蔓生,成了詹明信那里“最后現(xiàn)代的城市”。
而在品欽的1960年代記憶里,這個城市其實有著嚴(yán)格的空間語法。洛杉磯盆地是屬于大都市的,這里既有摩天大樓、商業(yè)中心、音樂廳和黑人貧民區(qū),也有玻璃幕墻包裹下的警察局和司法大廈。一山之隔的海濱小鎮(zhèn)則是屬于嬉皮士和沖浪客的,這里的標(biāo)準(zhǔn)行頭是T恤、泳褲和拖鞋,游手好閑的人們輾轉(zhuǎn)于大麻用品店和披薩店,在海邊和空姐打情罵俏,看著沖浪好手踩著最后一抹霞光回到岸上。痛恨嬉皮士的加利福尼亞人住在洛杉磯東南隅的橙市,那里是共和黨保守派的大本營。那些搞搖滾音樂的大牌樂手和好萊塢明星多半住在托班加峽谷,他們在大宅里和女粉絲們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縱情生活。在峽谷的下面,有個不起眼的農(nóng)宅,里面住著自稱“彌賽亞”的查爾斯·曼森,他將指揮自己的女信徒們?nèi)⑺啦ㄌm斯基的影星妻子莎倫·泰特。奧哈伊是南加州各類靈修愛好者的“香格里拉”,通神學(xué)會和“玫瑰十字會”在這里建起了精神修煉的場所,也是嚴(yán)肅的嬉皮士尋找天啟的地方。而那些真正控制著美國的隱形富豪們,則住在帕洛斯韋爾德海岬或穆赫蘭道的半山別墅里,從那里可以鳥瞰太平洋和洛杉磯市區(qū)。
這些不同的地理處所,不僅是品欽這部洛杉磯敘事的故事節(jié)點,也是人物的心靈節(jié)點。多克的城市偵探歷險,就是駕車擺渡于這些不同的物理和心理空間。他所要拯救的前女友叫莎斯塔,英文名“Shasta”正是加州的第五高峰,也是當(dāng)?shù)赜〉诎舱Z中“潔白”的意思。他們感情的消逝,同樣是由地理坐標(biāo)來定義的:一心想當(dāng)電影明星的莎斯塔離開了戈蒂塔海灘,翻過山巒,進(jìn)入市里,變成了所謂的“平原人”。多克要尋找的另一個人,是詐死的樂隊成員科伊。從托班加峽谷的神秘豪宅,到奧哈伊的精神療養(yǎng)院,科伊飄忽的行蹤似乎暗示了在那個喧鬧的時代,作為理想主義武器的音樂所面臨的誘惑、迫害和癲狂。
品欽的第一部1960年代小說叫《拍賣第四十九批》,那是在戛然而止的喊叫聲中終結(jié)的?!缎员緪骸返墓适掳l(fā)生在1970年,卻幾乎是大團圓式的結(jié)局:莎斯塔回到了海濱小鎮(zhèn),科伊戒掉了毒癮與妻女團聚,甚至連亦正亦邪的地產(chǎn)大亨烏爾夫曼都安然返鄉(xiāng)。這種收束的結(jié)尾其實并不歡喜,反倒有幾分悲情,因為它對應(yīng)了一個時代的終結(jié)。信仰愛和搖滾的嬉皮士一代,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之后漸漸散去,遲遲不來的偉大革命,也隨著第二年的曼森審判而化作了泡影。海濱小鎮(zhèn)上不再有期待驚天巨浪的沖浪圣徒,日落大道的夜總會門口也聽不到迷幻搖滾的電吉他聲,曾經(jīng)充滿激情和叛逆的1960年代,就像一根大麻煙,被踩熄在地上。
迷幻藥的勁頭退去后,還有多少人記得自己當(dāng)年的模樣?記得那個籠罩在霧霾中的洛杉磯?而歷史的教科書,并沒有給這代人留下太多的贊美和追憶。不過,好在諾曼·梅勒還記得,亨特·S.湯普森還記得,品欽也還記得。于是,趁著還記得,便有了這本書,一個黑色的鄉(xiāng)愁,關(guān)于那個已經(jīng)看不見了的城市。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