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羅曼·羅蘭:音樂之形與人道主義之魂

百年諾貝爾文學經(jīng)典賞析 作者:張連橋


第二章 羅曼·羅蘭:音樂之形與人道主義之魂

第一節(jié) 羅曼·羅蘭生平與創(chuàng)作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和音樂評論家。在漫長的世界文學史中,羅曼·羅蘭憑借“革命戲劇”、“名人傳記”和“長河小說”三大系列作品而留名。史詩般的多卷集長篇巨作《約翰·克里斯多夫》(Jean-Christophe,1912)使他獲得了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對他的評價語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高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在描寫各種不同典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情心和真實性?!?/p>

1866年1月29日,羅曼·羅蘭出生在法國古鎮(zhèn)克拉姆西的一個公證人家庭。1880年,全家移居巴黎。1886年,中學畢業(yè)后,他考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9年,他從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yè),來到羅馬的法國學校讀研究生。1895年,從羅馬回來后在巴黎大學教藝術(shù)史,期間開始寫作,并從189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羅曼·羅蘭定居在瑞士日內(nèi)瓦,參加了國際紅十字會“戰(zhàn)俘通訊社”的工作,并發(fā)表了《超乎混戰(zhàn)之上》一文,譴責了這場戰(zhàn)爭。1915年,他獲得了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由于法國政府的反對,結(jié)果拖到1916年的11月15日,瑞典文學院才正式通知他這一決定。羅曼·羅蘭將獎金全部贈送給國際紅十字會和法國難民組織。1931年12月,在經(jīng)過長期的書信交流后,羅曼·羅蘭在法國與來訪的甘地進行了會晤。1935年6月,羅曼·羅蘭應高爾基的邀請訪問了蘇聯(lián)。1937年9月,羅曼·羅蘭在故鄉(xiāng)克拉姆西鎮(zhèn)附近購買了一座房子,第二年5月他從瑞士返回這里定居。1940年德軍占領(lǐng)巴黎,羅曼·羅蘭本人遭到了法西斯的嚴密監(jiān)視。1944年8月,德軍敗退,巴黎解放,他才又重獲了自由。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與世長辭,享年78歲。

羅曼·羅蘭的創(chuàng)作大致以20世紀30年代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作品主要有取材于法國大革命的《革命戲劇集》,包括《群狼》(Wolves,1898)、《丹東》(Danton,1900)和《七月十四日》(July 14th,1902)等8部劇本;3部英雄傳記,《貝多芬傳》(Life of Beethoven,1903)、《米開朗琪羅傳》(Life of Michelangelo,1906)和《托爾斯泰傳》(Life of Tolstoy,1911);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Gola Branio,1919),以及一系列反對戰(zhàn)爭、反對暴力、抵制集體主義制度壓迫個人“精神獨立”的政論文;后期作品有長篇小說《欣悅的靈魂》(Enlightened Soul,1921)和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在1931年,他發(fā)表了《向過去告別》(Farewell to the Past,1931)一文,對自己過去的社會活動和思想作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jié),在經(jīng)歷了對甘地的“非暴力主義”和蘇聯(lián)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思想的探索后,繼續(xù)保持著“精神獨立”,繼續(xù)投身于反帝反法西斯的進步運動。

第二節(jié) 羅曼·羅蘭研究評述

羅曼·羅蘭,20世紀法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1915年他憑借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羅蘭一生的成就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他一生貫穿人道主義思想,主張以“英雄精神”對抗社會黑暗、文化墮落,在法國乃至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廣泛反響;其次,其用音樂寫作的特點使他成為20世紀法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后,就是其在戰(zhàn)時的大量社會活動,積極投身進步政治活動,成為反對戰(zhàn)爭、爭取和平的斗士。研究羅蘭,大多從以上三個角度出發(fā)。

一、國內(nèi)研究

(一)第一研究階段: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前

這一時期國內(nèi)對羅曼·羅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紹其思想和翻譯其作品方面。在五四期間“愛國”、“進步”的時代主題下,張嵩年最早翻譯了羅蘭的作品。他在譯文《精神獨立宣言》之后寫有篇幅很長的文章,這是國內(nèi)第一篇對羅蘭進行詳細介紹的文章。但是,其中對羅曼·羅蘭的作品只是稍稍提及,他重點關(guān)注的是羅曼·羅蘭的思想,欲借這篇政論文表達的獨立、自主之精神對國人進行思想啟蒙教育。到了三四十年代,羅曼·羅蘭的政論文、戲劇、名人傳記和小說等作品都得到了全面的翻譯。羅蘭最重要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三大名人傳記和革命戲劇相繼翻譯完畢,而且有多個譯本。

這段時期,出現(xiàn)了對羅曼·羅蘭這樣的研究現(xiàn)象:一方面是對羅曼·羅蘭思想的大量介紹和作品的大量翻譯;一方面卻是對其文學作品評論的嚴重不足。

(二)第二研究階段: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

這一時期,對羅曼·羅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者生平和作品主題上。秋云于1950年著的《羅曼·羅蘭》,是一部評傳式的著作。該書在敘述了羅蘭生平的同時,又對其作品進行了評論。作者認為《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題是對生命意義的闡釋,生命的意義在于對命運永不停息的抗爭;但也同時批判了小說主人公在斗爭中沒有和廣大人民力量結(jié)合的個人主義精神。在此期間,孫梁的《論羅曼·羅蘭思想與藝術(shù)的源流》一文對羅蘭思想及其作品評論較為客觀。在論文里,作者從羅蘭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社會、家庭和學校等方面來論述羅蘭的人道主義思想與作品藝術(shù)風格的源流,這與同時期大多數(shù)評論家從政治標準來解讀羅蘭文學作品是完全不同的。羅大岡是這一時期研究羅曼·羅蘭最重要的專家,他發(fā)表了一系列相關(guān)的論文與專著,收入在《羅大岡學術(shù)論著自選集》。值得注意的是,羅大岡于1979年出版了研究專著《論羅曼·羅蘭》。這部專著資料翔實,為今后的羅蘭研究者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參考信息。但是可惜的是,這本書由于時代背景,成為政治學解讀,而非文學批評。

這段時期,對羅蘭思想和其作品的評論集中在政治學角度,對《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羅曼·羅蘭的資本主義人道思想進行了批判。

(三)第三研究階段:改革開放后—現(xiàn)在

這一時期,對羅蘭及其作品研究主要表現(xiàn)在去政治化的反思評價、美學視角下的作品解讀和后現(xiàn)代視角下的比較研究三個方面。

1.反思評價方面

1981年,針對讀者的廣泛質(zhì)疑,《羅大岡在羅大岡同志答本刊記者問——談談〈論羅曼·羅蘭〉》一文中承認了自己在寫這部專著時受到了時代的“極左”思想的影響,并檢討了在這部書中的錯誤。隨后,羅大岡又發(fā)表了《再論羅曼·羅蘭的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一文。文中作者修正了其觀點,認為克利斯朵夫的個人主義不能與唯利是圖的個人主義相提并論。

1993年,法國文學研究專家柳鳴九發(fā)表《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評價問題》一文,不僅為這部小說正本清源,重新確立其在羅蘭作品中的最重要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以文學和藝術(shù)的角度而不是以政治思想的角度來評價羅蘭及其作品的風向。

20世紀90年代潘皓的《關(guān)于羅曼·羅蘭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評價問題》一文觀點新穎,認為東西方學者對羅蘭及其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評價截然不同,認為中國與蘇聯(lián)評論家多從其思想傾向的角度肯定羅曼·羅蘭,而西方評論家多從羅蘭的政治立場與藝術(shù)風格的角度否定羅曼·羅蘭。

2.作品解讀方面

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羅蘭作品的審美化解讀開始開枝散葉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題角度。艾珉的《奔向光明的激流——讀羅曼·羅蘭的〈母與子〉》一文提出了羅曼·羅蘭的作品的“和諧主題”,認為羅蘭作品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就是在和命運搏斗中達到心靈的和諧。許金聲的《克利斯朵夫——真誠地追求真善美的人》一文提出了“生命主題”,認為《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主題是對生命力的贊美,生命的價值在于用自由的靈魂去追求真善美??瞪徠肌⒗钼摹蹲杂傻纳骸醇s翰·克里斯多夫〉的中心命題》則提出了“自由主題”,認為正是羅蘭本人對于自由生命的追求構(gòu)成了《約翰·克利斯朵夫》一書的自由主題。

(2)藝術(shù)風格角度。張世軍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大河式藝術(shù)結(jié)構(gòu)》認為羅蘭運用了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把各種現(xiàn)象都比喻成河流,構(gòu)成了大河般的藝術(shù)機構(gòu)。秦群雁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認為心靈的歷程、音樂的節(jié)奏和象征的運用共同構(gòu)成了小說長河般的藝術(shù)特色。而周熠的《羅曼·羅蘭小說的時空體》,則以巴赫金“時空體”為理論起點,論述了羅蘭在其作品中“時空體”的運用。

(3)音樂角度。蔡先保的《試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音樂性》論述小說的音樂性體現(xiàn)在運用音樂手法描繪人物形象、交響樂般的音樂結(jié)構(gòu)的塑造、音樂節(jié)奏的運用和音樂環(huán)境的描寫這四個方面。鄭克魯?shù)摹逗陚ス妍惖慕豁憳贰劇醇s翰·克利斯朵夫〉》”認為小說和音樂是兩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在羅蘭筆下,產(chǎn)生了無窮的魅力。張苗苗在碩士論文《論小說的音樂品質(zhì)——以羅曼·羅蘭的文學作品為例》中從結(jié)構(gòu)、人物、情感、場景、語言和主題六個方面論述了《約翰·克利斯朵夫》和《貝多芬傳》兩部作品的音樂品質(zhì)。

(4)女性形象角度。王群的《試論〈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女性形象》認為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不僅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而且對小說的結(jié)構(gòu)有著過渡的作用。嚴靜的《成長的歷程,生命的贊歌——〈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多納德形象分析》則從文學鑒賞的角度賞析了安多納德這一女性形象。

3.比較研究方面

(1)比較文學角度。蔣連杰的《托爾斯泰與羅曼·羅蘭心理描寫方法的比較》論述了羅曼·羅蘭與托爾斯泰心理描寫方法的異同。李庶長的《茅盾與羅曼·羅蘭》論述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思想的變化,茅盾對羅蘭創(chuàng)作手法的認識經(jīng)歷了從“新浪漫主義”到“新理想主義”的變遷。劉蜀貝的《比較文學視野中的羅曼·羅蘭》重點關(guān)注托爾斯泰思想和作品對羅蘭創(chuàng)作的影響,論述了《約翰·克利斯朵夫》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繼承和超越之處。王少杰、王志耕的《約翰·克里斯朵夫性格的異質(zhì)——兼談法國文學與俄國文學的差異》一文觀點獨特,認為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性格既有法國文學人物形象的特質(zhì),又有俄國文學中的人物形象的異質(zhì)。

(2)翻譯文學角度。宋學智的《一部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誕生——傅雷逝世40周年紀念》大體介紹了《約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國的翻譯情況,重點比較傅雷與敬隱漁兩人的翻譯版本,揭示了傅雷將這部外國文學經(jīng)典變成翻譯文學經(jīng)典所具備的重要條件。此外,宋學智的專著《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論述了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作品在中國的傳播過程,對茅盾、巴金、路翎和胡風等人的影響,成為翻譯文學經(jīng)典所擁有的藝術(shù)魅力和當前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唐桂馨的《傅雷與羅曼·羅蘭——譯者與作者,跨文化視角下翻譯主體間性研究》從譯者主體間性的角度出發(fā),論述了傅雷作為譯者對羅曼·羅蘭的選擇,是翻譯活動中主體文化認同相互交匯的結(jié)果。

(3)傳播文學角度。涂慧的《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為中心》一文資料詳實,內(nèi)容厚重,論述了中國學者百年來對羅曼·羅蘭研究的變遷。在博士論文方面,李磊的《〈約翰·克利斯朵夫〉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人》主要論述了《約翰·克利斯朵夫》對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影響,通過五個鮮明的個案呈現(xiàn)《約翰·克利斯朵夫》在20世紀中國的傳播與接受情況。

這段時期,隨著對羅曼·羅蘭作品美學元素的關(guān)注和比較研究新方法的介入,羅蘭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國外研究

國外研究收集到的資料有限,大體看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或?qū)α_蘭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做綜合研究;或側(cè)重其人道主義思想研究。

(一)綜合研究方面

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羅曼·羅蘭》是研究羅蘭的重要著作。該書以傳記的形式介紹了羅蘭的生平,詳細地論述了羅蘭的戲劇、傳記、小說和政論文,文中既有對作品思想的研究,又有對作品藝術(shù)性的研究。美國威爾遜著、沈煉之譯的《羅曼·羅蘭傳》對羅曼·羅蘭及其作品進行了普及性的介紹,但對《約翰·克利斯朵夫》等作品缺乏有創(chuàng)見的分析?,F(xiàn)代,英國諾丁漢大學的Richard Francis教授寫有專著《羅曼·羅蘭》,他比較完善地總結(jié)歸納了羅蘭作品的書目和有關(guān)的研究、批評文章的目錄,對羅蘭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思想研究方面

日本人中澤臨川、生田長江合著的《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一文,論述了羅蘭的思想內(nèi)核“英雄主義”,幫助中國學者更好地理解羅蘭的思想與《約翰·克利斯朵夫》,并對日后中國的評論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法國人雅克·魯斯的《羅曼·羅蘭和東西方問題》探討了羅蘭反對戰(zhàn)爭,倡導獨立的思想對同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蘇聯(lián)評論家伊·阿尼西莫夫撰寫、侯華甫翻譯的《羅曼·羅蘭》不僅闡述了羅曼·羅蘭一生中思想的演變過程,還論述了羅蘭的《貝多芬傳》《約翰·克利斯朵夫》《欣悅的靈魂》等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蘇聯(lián)作家N.萊可娃的《論羅曼·羅蘭及其〈約翰·克里斯朵夫〉》認為羅曼·羅蘭的個人主義和資產(chǎn)階級反動勢力文學所宣傳的掠奪者的個人主義毫無相同之處。這種奮力的“個人主義”在羅蘭的筆下是積極的、褒義的,是精神獨立的標志。蘇聯(lián)評論家烈茄士《藝術(shù)家羅曼·羅蘭》(《質(zhì)文》第5、6合刊)指出,羅曼·羅蘭正視生活、深味生活,所以他說生活是“悲劇”,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悲觀,充滿熱愛生活的樂觀氣息。

羅曼·羅蘭在世界文學史上的意義在于,他以畢生的精力刻畫了一個個不屈于命運、向命運奮起抗爭的人物,這些人物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懷著強烈的人道主義思想,通過不懈的戰(zhàn)斗最終實現(xiàn)生命的和諧;在于他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音樂寫作方式,實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的高度統(tǒng)一;在于他矢志不渝的人道主義理想訴求與文學實踐的高度一致,向全世界呈現(xiàn)的一種對至善至美的終身追求,重燃了人們對于生活的信念。

對羅曼·羅蘭的研究,還需要對除《約翰·克里斯多夫》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對羅曼·羅蘭思想及其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缺乏深入的探討,對羅曼·羅蘭作品思想與藝術(shù)風格缺少系統(tǒng)的研究,對羅曼·羅蘭在法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缺乏縱向與橫向的深入探討,對羅曼·羅蘭人道主義思想在當今時代現(xiàn)實意義的忽視,這些都是羅曼·羅蘭研究的不足。我們期待著新的研究方法的介入,期待在當今學術(shù)話語與時代背景中重新挖掘羅曼·羅蘭作品與思想的價值。

第三節(jié) 羅曼·羅蘭重點作品鑒賞

一、《群狼》(Wolves

《群狼》是羅曼·羅蘭“革命戲劇”系列中的一部,以十八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作為題材,大致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大革命期間,封建貴族子弟德奧朗參加由法國資產(chǎn)階級領(lǐng)導的革命部隊。德奧朗在戰(zhàn)場上履立戰(zhàn)功,或許是因為他的貴族身份,或許是因為嫉妒心理,有不少將士對他并不信任。軍隊內(nèi)部,公開表明不信任德奧朗的有韋拉和圖利埃兩人。而敵軍也下定決心,要除掉德奧朗這個“叛徒”。革命軍隊抓到了一個敵方的奸細,是德奧朗的親兄弟派來給德奧朗送密信的。韋拉詢問了奸細,得知密信為假,實為陷害德奧朗,但他決定將錯就錯,除掉德奧朗。于是他買通了奸細,催促法軍首領(lǐng)凱內(nèi)爾在軍隊召開緊急會議,在人證物證面前,德奧朗有口莫辯,被判處死刑,第二天執(zhí)行。竇理埃得知此事后,心存疑竇,找到主將凱內(nèi)爾,重新審問了奸細,得知了實情,于是要求凱內(nèi)爾召集會議重新審理德奧朗。然而在會議上,眾人一致認為德奧朗有罪,而只有竇理埃堅持公平和正義高于一切,證據(jù)有疑的情況下不能定罪??墒菙撤降募榧氁呀?jīng)被人滅口,死無對證。最后,決定權(quán)落在凱內(nèi)爾身上。凱內(nèi)爾心里清楚:根據(jù)實情做出公正的判決,判決德奧朗無罪,不僅不能使全軍滿意,甚至會動搖軍心;而錯殺一個有功無罪的貴族子弟,更符合革命利益。于是第二次會議決定維持對德奧朗的原判,會后立即執(zhí)行死刑。同時,判決竇理埃不分是非,擾亂軍心,給予撤職的處分。

作者在《群狼》中提出了一個永恒的問題,那就是祖國、民族、革命利益和公平正義發(fā)生沖突時,應該選擇什么。《群狼》中的人物在祖國和正義之間做出選擇時,凱內(nèi)爾選擇了前者,而竇理埃選擇了后者。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對劇中的人物進行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并不難作出回答。當韋拉作為軍人的代言人除掉德奧朗時,或許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能為軍隊除掉一個可能存在的叛徒。但是為了一個貌似正當?shù)慕Y(jié)果使用了不正當?shù)氖侄危腿缤瑲⒌魫糊埖挠率恳粯?,會成為新的惡龍。而主帥竇理埃面對這件事時,他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要么處罰韋拉,要么處罰凱內(nèi)爾,最終竇理埃為了掩飾前一個錯誤,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事實上,公平正義從不會和國家與民族的利益發(fā)生沖突,公平正義只會和一部分人的私利發(fā)生沖突。

戲劇《群狼》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它借古諷今,反映時事,用1793年法國大革命軍隊中發(fā)生的事,來影射1894年發(fā)生的德雷福斯案件。當這部戲劇于1898年在創(chuàng)作劇院上映時,德雷福斯審判案中的主要人物,都觀看了這部反映現(xiàn)實事件的戲劇。事后,盡管經(jīng)過重重困難,德雷福斯案還是獲得了平反,主人公德雷福斯被無罪釋放,而沒有像《群狼》中的德奧朗一樣,成為斗爭的犧牲品。德雷福斯案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漣漪,但羅蘭卻抓住了其中永恒的的因素: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抉擇。雖然羅蘭并沒有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他在劇中的傾向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國家、民族的利益是一時的,而公平正義是永恒的。

二、《貝多芬傳》(Life of Beethoven

《貝多芬傳》是羅曼·羅蘭“名人傳記”中的一部,寫于1903年。傳記從貝多芬的童年寫起,1770年他出生于德國波恩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是一個愛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仆。由于父親的無能,貝多芬早早擔起了家庭的重任,他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時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著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由于法國大革命的影響,貝多芬離開了故鄉(xiāng)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著這可怕的秘密,直到1801年,他才寫信告訴他的摯友。1801年,他愛上了朱麗埃塔,一個自私、虛榮的姑娘,兩年后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身體的殘疾和愛情的痛苦,讓貝多芬受到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月光奏鳴曲》中。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美好的愛情讓貝多芬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時光。不幸的是,到了1810,愛情又一次遺棄了他,婚約毀了,未婚妻嫁給了另外的人。但這時的貝多芬正處于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天才的釋放使他受到了世人的矚目。短暫的光榮之后,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貝多芬陷入經(jīng)濟困窘的境地,親朋好友漸漸離散,耳朵完全聾了,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但在孤獨、耳聾、精神肉體飽受折磨的狀況下,貝多芬仍用巨人般的意志于1923年完成了《第九交響曲》。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維也納風雪交加的天氣中溘然長逝。

《貝多芬傳》雖然也像一般傳記一樣,從貝多芬的出身和童年寫起,敘述他一生中的各個重要的時期,直到他的去世。但與一般傳記不同的是,貝多芬的生平和經(jīng)歷只構(gòu)成了貝多芬這一人物的血肉,支撐其成為一個具有鮮明靈魂的完整的人的是羅曼·羅蘭貫穿其中的感情。作者細膩的筆調(diào),強烈的主觀情感,抒情詩一般的語言,交響樂一般的節(jié)奏和旋律,讓傳記有著濃厚的抒情風格,有著旖旎的音樂特質(zhì)。

羅曼·羅蘭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受到過貝多芬強烈的影響,貝多芬作為音樂天才與悲慘命運的抗爭中成就了偉大的心靈,羅蘭認為他才是真正的英雄。羅蘭希望通過他的傳記,用英雄的氣息,來鼓舞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讓他們用勇敢的心靈,來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抗爭,在苦難中成就偉大,從痛苦走向歡樂。

三、《約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

多卷集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最重要的作品,于1904—1912年寫成。小說總共有十卷,作品分為四冊,相當于交響樂的四個樂章。

第一冊是序曲,包括《黎明》《清晨》和《少年》三卷。描寫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他早早地成為一家之主,挑起家庭的重擔。父親的去世,愛情的失敗,接連的打擊讓他意識到受難和奮斗便是他的命運。

第二冊是大協(xié)奏曲,包括《反抗》和《節(jié)場》兩卷??死锼苟喾虬l(fā)現(xiàn)國音樂界的虛偽和浮夸,奮起抨擊,這讓他失掉了在宮廷中的職位。后來在一次打抱不平中失手打死了一名軍官,他不得不逃到法國巴黎。可是法國的音樂界和德國一樣虛偽,克里斯多夫不得不繼續(xù)奮起反抗。

第三冊是組曲,包括《安多納德》《戶內(nèi)》和《女朋友們》三卷。克里斯多夫在法國結(jié)識了青年詩人奧利維,在知交奧利維的幫助下,克里斯多夫漸漸地走出思想的困境,生活也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同時,他也收獲了與來自意大利的美麗的葛拉齊亞美好的愛情。

第四冊是詠嘆曲,包括《燃燒的荊棘》和《復旦》兩卷。美好的時日如同白駒過隙,奧利維在一次示威游行中死于軍警的刀下,克里斯多夫也逃亡到了瑞士,經(jīng)歷了與葛拉齊亞刻骨銘心但注定沒有結(jié)果的愛情。歲月流逝,克里斯多夫在畢生的抗爭后,心靈進入了和諧澄明的境界。

在全書之首,有這么一句獻詞:“獻給各國的受苦、奮斗、而必戰(zhàn)勝的自由靈魂”??死锼苟喾蛘龘碛羞@么一顆自由靈魂,懷著這么一顆自由靈魂,具有德國人奔放氣質(zhì)的克里斯多夫奮起反抗德國腐朽的音樂界。在來到法國后,熱情奔放的克里斯多夫遇到了理智冷靜的奧利維,他收獲了真摯的友誼,在一生之友奧利維的影響和幫助下,克里斯多夫開闊了眼界,看到了真正的法國和真正的巴黎,將法國的理智融入了自己的靈魂。與一生所愛葛拉齊亞的相遇使得克里斯多夫來到了意大利,他為意大利的首都羅馬感到陶醉,也在與葛拉齊亞的甜蜜愛情里感到沉醉,葛拉齊亞為他打開了一扇新的藝術(shù)大門,克里斯多夫的靈魂,又多了一份意大利的柔美。最終,他完成了一生中成就最高的作品,將德國的熱情,法國的理性和意大利的柔美完美的結(jié)合在一起,奏響一曲靈魂的交響曲。從橫向看,約翰·克利斯朵夫從痛苦走向歡樂,從抗爭走向心靈的和諧,完成了他的生命之旅;從縱向看,他從德國走向法國,從法國走向意大利,完成了他由民族人上升到歐洲人,再上升到世界人的靈魂之旅。

四、哥拉·布勒尼翁(Gola Branio

小說《哥拉·布勒尼翁》寫于1913年,在羅蘭完成《約翰·克利斯朵夫》后,在瑞士修養(yǎng)期間,于一年時間內(nèi)一氣呵成寫成,全書用哥拉自言自語的日記體寫成。小說的主人公哥拉·布勒尼翁,生活在法國勃艮第省的克拉姆西鎮(zhèn),也是羅曼·羅蘭的故鄉(xiāng),他的職業(yè)是細木工,擅長雕花刻板。小說的主要情節(jié)發(fā)生在哥拉50歲那年,在小說開始時,他的兒女都已經(jīng)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他自己建造了一所木屋,和妻子共同生活。除此之外,他有木工作坊,還有兩個學徒作為幫工,哥拉的生活雖不富裕,但也舒適。

哥拉有兩項愛好,工作和喝酒。在工作中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藝術(shù)國的國王,充滿了創(chuàng)作熱情和快樂。除此之外就是喝酒,酒杯不離手,笑談不離口。哥拉就這樣知足快樂地生活著。但很快,不幸降臨到哥拉的身上,哥拉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瘟疫,哥拉不幸染上了瘟疫,按當時習慣,發(fā)生疫情的的住屋,要放火燒掉。但有群人趁火打劫,趁燒屋的時候搶奪財物。在大半輩子積累的家業(yè)被搶后,哥拉一怒之下奮起反抗,消滅了匪徒,回歸到了原來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不幸再次降臨到了哥拉的身上。哥拉的老妻生病死了,房屋被燒掉,財物被搶光,多年來精心雕刻的藝術(shù)品也毀于一旦,他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老頭。雖不愿意,他也只好去投靠的女兒。最后,經(jīng)歷了諸多苦難的哥拉依舊豁達樂觀,哈哈大笑。

哥拉的笑貫穿全文。當他工作時他會笑,他為自己藝術(shù)才能感到快樂,他喝酒時會笑,為生活的安定感到知足。他和朋友討論宗教信仰時會笑,因為他雖然信仰理性,在乎心靈的自由,但明白爭論并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友情。他的笑并不是盲目樂觀的笑,他清楚羔羊(人民)能保護自己不受狼(土匪)的掠奪,但是卻無法使自己免受牧羊人(軍隊)的剝削,此時他的笑蘊含著對生活的洞悉和深刻的哲理。當他失去了物質(zhì)支柱(房屋、財產(chǎn))和精神支柱后(藝術(shù)品)后,他笑著說:“你失掉的東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為心靈會創(chuàng)造你所缺少的東西。”此時他的笑是洞悉人生悲劇后的笑,是認識世界本質(zhì)之后來自心靈的曠達樂觀。哥拉的笑,實際上是羅蘭作品中一貫表達的自由、理性和超越生命痛苦之上的和諧境界,這與《約翰·克利斯朵夫》《貝多芬傳》中的主題是一脈相承的。

小說《哥拉·布勒尼翁》雖然寫的是17世紀的故事,用的卻是中世紀民間文學的筆調(diào),充滿爽朗的笑聲是這種筆調(diào)的特色之一。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就是用這種筆調(diào)寫成的?!陡缋返乃囆g(shù)風格繼承拉伯雷體,而拉伯雷體則以中世紀的民間文學為藍本,而那時的民間文學都是口頭文學。所以《哥拉·布勒尼翁》保持著口頭文學的痕跡:文體流利,筆調(diào)奔放,節(jié)奏歡快,語氣夸張,語言幽默。所以,在羅曼·羅蘭的文學作品中別具一格。

五、欣悅的靈魂(Enlightened Soul

《欣悅的靈魂》(又譯《母與子》),包括《安乃德和西爾維》《夏天》《母與子》和《女預言家》四卷,小說寫于1921年到1933年。小說女主人公安乃德是法國一位思想進步、力求上進的知識女性,與門當戶對的洛瑞相愛并訂了婚。但安乃德逐漸發(fā)現(xiàn)洛瑞思想落后腐朽,雖然安乃德失身于他,懷有身孕,但也不愿嫁給他,于是她決定取消婚約,堅持生下孩子由自己一個人撫養(yǎng)。禍不單行,安乃德由于所用非人而面臨破產(chǎn)。一貧如洗的安乃德并沒有向命運低頭,堅持自食其力,竭力撫養(yǎng)兒子瑪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了,對戰(zhàn)俘的同情使得安乃德冒險幫助了他們。但由于她的反戰(zhàn)思想和反戰(zhàn)行為,她失去了中學里的教職。安乃德含辛茹苦把兒子瑪克養(yǎng)大成人,但性格不羈自由的瑪克在感情上與母親有較大隔閡,瑪克由于朋友的啟發(fā)逐漸地理解了母親,認識到了母親高尚的品格,瑪克也由對母親的不滿、輕蔑到信任、尊崇母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瑪克與俄國女子阿西婭相識、相戀并結(jié)了婚。在阿西婭的影響下,瑪克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爭。但不久,瑪克在意大利遭到法西斯匪徒的殺害,這讓安乃德悲痛欲絕,但安乃德還是堅強地承受了這一沉重打擊,化悲痛為力量,毅然地接過兒子反法西斯的大旗,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爭中。參加擁護和聲援蘇聯(lián)的集會,她勇敢地登臺向群眾發(fā)表公開演說,用兒子犧牲的事實去教育、喚醒青年一代,希望他們?yōu)槿祟惖倪M步事業(yè)繼續(xù)戰(zhàn)斗。

《欣悅的靈魂》是羅曼·羅蘭的又一部“長河小說”,主人公安乃德的姓氏“里維埃(Rivière)”,在法語中就是河流的意思,象征著她的生命猶如一條婉轉(zhuǎn)綿延、奔流不息的河流?!缎缾偟撵`魂》同時還是一部音樂小說,小說的四卷,如同交響樂的四個樂章,構(gòu)成了安乃德一生的四個重要階段。安乃德的生命河流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歷經(jīng)波瀾的。在安乃德的一生中,總共遇到了四種考驗。首先是世俗的考驗,安乃德未婚先孕,做了單身母親,遭到了眾人的非議,但安乃德是一位思想進步的知識女性,她受住了考驗,沖破了世俗的障礙。其次是貧窮的考驗,當你富有時,你看到的是表象的世界,只有在你一無所有時,才看得清世界的原有面目。安乃德拒絕了妹妹的資助,自食其力,從思想的獨立走向了人格的獨立。再次是戰(zhàn)爭的考驗,如果說世俗和貧窮的世界還是有序的,那么戰(zhàn)爭的世界是無序的。安乃德在戰(zhàn)爭中,仍然持有那份對受難同胞的同理心,她從幫助戰(zhàn)俘走向了反對戰(zhàn)爭。最后是喪子的考驗,安乃德的一生,不僅是為自己而活,同時還是為了兒子而活,兒子的離去讓她悲痛欲絕。最終,她繼承了瑪克的靈魂,繼續(xù)走在反戰(zhàn)反法西斯的路上。安乃德的一生就像這么一條婉轉(zhuǎn)綿延的河流,歷經(jīng)波瀾而卷起層層浪花,最終變成一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匯入大海,歸于平靜。這條河流,不僅是安乃德的生命河流、靈魂河流,還伴隨著女性自由、世界大戰(zhàn)和法西斯主義等重大事件,成為一條反映時事的“時代河流”。

思考題

1.什么是“長河小說”,你認為“長河小說”具有什么特點?

2.羅曼·羅蘭擅長用音樂寫作,選擇一部作品,試述其音樂特色。

3.羅曼·羅蘭對我國的哪些作家產(chǎn)生過影響,表現(xiàn)在何處?

4.從傳播角度,試述《約翰·克利斯朵夫》在我國的接受和影響。

學術(shù)觀點

1.什么是《約翰·克利斯朵夫》?人們定會有種種不同的感受與回答。我所見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發(fā)散出藝術(shù)圣殿氣息的書。它的主人公就是一個音樂家,而且是以幾個德國古典音樂家,特別是以偉大的貝多芬為藍本塑造出來的音樂家形象。這里有著貝多芬式的眼睛與對現(xiàn)實的觀察,有著音樂大師的體驗與靈感,有著他們內(nèi)心中那可以包容宇宙萬物的奇妙的和聲。這部書以語言文字的藝術(shù),傳達出音樂天地中的藝術(shù),廣泛涉及藝術(shù)史領(lǐng)域中一些重大的現(xiàn)象與重大的問題,它本身就構(gòu)成一個音樂藝術(shù)的世界。讀這本書,可以得到藝術(shù)對心靈的熏陶與洗禮。我所見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有深廣文化內(nèi)涵的書。它的主人公不僅是音樂家,也是思想探索者、文化研究者,他既上升到當代思想的頂峰作過巡禮,又在巴黎的文化集市上作過考察,他的經(jīng)歷本身就像一條思想文化的長廊,包容了當代的哲學、歷史、社會學、文學藝術(shù)等各個領(lǐng)域的現(xiàn)狀與課題以及對它們的見解與思考,這使小說居于高品味的層次,具有嚴肅深邃的風貌。讀這本書,可以增添學識,有益心智。(柳鳴九:“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評價問題”,《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年第1期,第270頁。)

2.羅蘭在自己的劇本中,究竟宣傳了什么理想,什么精神呢?羅蘭所處的時代,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已經(jīng)十分尖銳,工人運動已經(jīng)興起,共產(chǎn)主義的幽靈已經(jīng)在歐洲上空游蕩。由于環(huán)境和教育的關(guān)系,羅蘭沒有接受共產(chǎn)主義世界觀。就這一點說,羅蘭當時是落后于他的時代的。作為脫離現(xiàn)實斗爭的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真理的探索,必然導致一些超階級的內(nèi)容。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羅蘭一心向往的,基本上就是人道主義、和平主義以及自由、公正、良心、意志、信仰等這樣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羅蘭在1898年寫成的《群狼》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祖國還是公正。羅蘭在1899年寫成的《理性的勝利》中,提出了另一個問題:祖國還是自由,民族的利益還是超民族的理性的利益。羅蘭在1902年寫成的《總有一天》中,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祖國還是良心,應當服從自己的祖國,還是自己的良心。如此等等。羅蘭認為自己總是站在失敗者一邊。他主張思想就是一切,成功是微不足道的。他十分強調(diào)自由,宣稱哪里自由受到威脅,哪里就是他的祖國。他重視意志,認為個別人的意志永遠比時代更有力量。他突出未來對理想的信仰,認為只有信仰才能使精神變?yōu)槭澜绲慕ㄔO(shè)者。誰追求不可達到的目的,誰就強于他的命運。羅蘭在青年時代創(chuàng)作劇本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個疲憊、戰(zhàn)敗和缺乏意志力的時代,去喚醒法國人民這種對未來理想的信仰。(姜其煌:“羅曼·羅蘭的主要作品和思想發(fā)展過程”,《外國文學研究》,1984年第3期,第61頁。)

拓展閱讀

1.鄭克魯.談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J].春風譯叢,1980,(2).

2.羅大岡.羅大岡同志答本刊記者問——談談《論羅曼·羅蘭》[J].外國文學研究,1981,(1).

3.蔡先保.試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音樂性[J].法國研究,1996,(1).

4.羅大岡.論羅曼·羅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

5.柳鳴九.永恒的約翰·克利斯朵夫[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6.茨威格.羅曼·羅蘭[M].楊善祿、羅剛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

  1. 羅曼·羅蘭:“精神獨立宣言”,張嵩年譯,《新青年》,1919年第7期。
  2. 秋云:《羅曼·羅蘭》,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0年。
  3. 孫梁:“論羅曼·羅蘭思想與藝術(shù)的源流”,《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58年第2期。
  4. 羅大岡:《羅大岡學術(shù)論著自選集》,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年。
  5. 羅大岡:《論羅曼·羅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6. 羅大岡:“羅大岡同志答本刊記者問——談談《論羅曼·羅蘭》”,《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1期。
  7. 羅大岡:“再論羅曼·羅蘭的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外國文學研究》,1983年第2期。
  8. 柳鳴九:“羅曼·羅蘭與《約翰·克利斯多夫》的評價問題”,《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年第1期。
  9. 潘皓:“關(guān)于羅曼·羅蘭和《約翰·克利斯朵夫》的評價問題”,參見曾繁仁主編:《20世紀歐美文學熱點問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 艾珉:“奔向光明的激流——讀羅曼·羅蘭的《母與子》”,《讀書》,1980年第8期。
  11. 許金聲:“克利斯朵夫——真誠地追求真善美的人”,《外國文學研究》,1981年第2期。
  12. 康蓮萍,李怡:“自由的生命:《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中心命題”,《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4期。
  13. 張世軍:“《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大河式藝術(shù)結(jié)構(gòu)”,《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14. 秦群雁:“《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4期。
  15. 周熠:“羅曼·羅蘭小說的時空體”,學位論文,蘇州大學,2007年。
  16. 蔡先保:“試論《約翰·克利斯朵夫》的音樂性”,《法國研究》,1996年第1期。
  17. 鄭克魯:“宏偉瑰麗的交響樂——談《約翰·克利斯朵夫》”,《法國文學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年,第140頁。
  18. 張苗苗:“論小說的音樂品質(zhì)——以羅曼·羅蘭的文學作品為例”,學位論文,海南大學,2013年。
  19. 王群:“試論《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的女性形象”,《揚州師范學報(社科版)》,1982年,第1期。
  20. 嚴靜:“成長的歷程,生命的贊歌——《約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安多納德形象分析”,《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年第3期。
  21. 蔣連杰:“托爾斯泰與羅曼·羅蘭心理描寫方法的比較”,《比較文學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
  22. 李庶長:“茅盾與羅曼·羅蘭”,《東岳論叢》,1991年第5期。
  23. 劉蜀貝:“比較文學視野中的羅曼·羅蘭”,《晉陽學刊》,2005年第2期。
  24. 王少杰,王志耕:“約翰·克里斯朵夫性格的異質(zhì)——兼談法國文學與俄國文學的差異”,《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4期。
  25. 宋學智:“一部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誕生——傅雷逝世40周年紀念”,《中國翻譯》,2006年第5期。
  26. 宋學智:《翻譯文學經(jīng)典的影響與接受——傅譯〈約翰·克利斯朵夫〉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27. 唐桂馨:“傅雷與羅曼羅蘭——譯者與作者,跨文化視角下翻譯主體間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
  28. 涂慧:“羅曼·羅蘭在中國的接受分析——以《約翰·克利斯朵夫》為中心”,學位論文,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29. 李磊:“《約翰·克利斯朵夫》與中國現(xiàn)代知識人”,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30. 茨威格:《羅曼·羅蘭傳》,姜其煌、方為文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1. 威爾遜:《羅曼·羅蘭傳》,沈煉之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
  32. Richard Francis.Romain Rolland.Nottingham:University of Nottingham,1999.
  33. 中澤臨川、生田長江:“羅曼·羅蘭的真勇主義”,魯迅譯,《莽原》,1926年第7期。
  34. 雅克·魯斯:“羅曼·羅蘭和東西方問題”,羅芃譯,參見張隆溪選編:《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35. 伊·阿尼西莫夫:《羅曼·羅蘭》,侯華甫譯,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年.
  36. N.萊可娃:“論羅曼·羅蘭及其《約翰·克里斯朵夫》”,孫湋譯,《文哨》,1945年第1期。
  37. 烈茄士:“藝術(shù)家羅曼·羅蘭”,邢桐華譯,《質(zhì)文》,1936第5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