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這本書寫的只是一些沒有順序,并且也幾乎不連貫的感想和觀點。其寫作目的,原本是想讓一位母親看了高興,她賢良而且善于思考。一開始我只是想以一篇短文的篇幅來寫,但是因為我必須要一直寫下去才能說清我想論述的問題,最后它自然而然就成了一本厚書。這本書就內(nèi)容來說無疑是龐大的,但如果從所論述的事情的角度來看,它只會顯得很小。我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來考慮是否出版這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我還經(jīng)常有這樣一種看法:盡管我寫了幾本小篇幅的書,但是對于寫書卻并不在行。我原來的想法是盡量把這本書寫好,但在經(jīng)過幾次努力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能做到這一點。最終,我改變了想法。我認為,自己必須要把這本書按照原貌發(fā)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家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況且,如果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而讓別人產(chǎn)生良好的想法,即便我的看法并不那么好,卻也不算完全浪費我的時間。在生活上深居簡出,把自己的文章發(fā)表之后,沒有誰為這些文章吹噓或者辯護,他本人也完全不了解別人怎樣看他的文章,有些怎樣的評論——一個這樣的人,即便提出了一些錯誤的看法,也不需要擔心這些錯誤會被別人不加審慎判斷地接受。
我絕不會在我這本書里論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我們常用的教育方法有多么糟糕,因為這種工作在我之前已經(jīng)有太多人做過。我想做的只是說明一個問題:對于這種陳舊的教育方法,長期以來就強烈反對的人并不是沒有,但誰也沒有準備提出一套更好的方法。當今這個時代,破壞的成分充斥著我們的文學(xué)和科學(xué),其中鮮少有建設(shè)性的成分。用師長的口吻進行指責的做法,可以說每個人都會。但這種口吻,并不適合于提出建議。適合提出建議的口吻,只能是一種不為高傲哲學(xué)家所喜的語調(diào)。
著書立說的人可以說不在少數(shù)。這些人寫作的目的,據(jù)說只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幫助,但忽略所有有益于人類的事業(yè)當中最重要的一件:教育人的事業(yè)。除了洛克著作的問世對我提出的這個問題有所闡述之外,此后談?wù)撨@個問題的人就再也沒有了。我有這樣一種憂慮:當我發(fā)表了這本書之后,這一問題的情狀仍然不會有改變。
由于我們對兒童抱有錯誤的觀念,而這種錯誤的觀念又只會把人不斷地引向錯誤的道路,因此可以說我們并不了解他們。對于最聰明的人而言,研究成年人才是他們的全部工作,至于孩子們能夠?qū)W到些什么,他們是完全不考慮的。在他們的眼里,小孩子與大人并沒有什么差別,盡管孩子們還沒有成年是一個事實。而這種問題恰恰是我鉆研的方向,我想人們多少能從我的觀點中汲取一些營養(yǎng),盡管我提出的方法并不是那么合乎常理。我承認我的觀點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它已經(jīng)將人們要解決的問題清晰呈現(xiàn)出來。出于這個目的,我認為可以對你們的學(xué)生展開研究,因為有一個我確信的事實擺在你們的面前:你們并不完全了解他們。我相信,只要你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持有的是這樣一種態(tài)度,你就能從中獲得好處。
這本書所論述的人們口中的做法的那部分只是一種普遍的情形,而讀者最容易犯錯誤的也正是這一點。因此,我將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人們的攻擊,而這些攻擊或許正是讓人引以為傲的地方。讀過這本書后,人們或許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看法:自己所閱讀的只是一個空想家對教育的幻想,而非一篇教育論文。但這是無可避免的,因為我要敘述的是我自己而非別人的思想。盡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人們會因為我和他們不同的看法而指責我,但我絕不能讓別人的思想影響自己,更加不能采納別人的看法。我能做的,只是盡量不要讓自己執(zhí)著于自己的看法,不要讓自己覺得自己是最聰明的那個人。當然,我還必須做到堅持我的觀點,但是允許別人懷疑。因此,如果我有時候在用斷然的語氣敘述,并不是要強迫讀者接受我的意見,而是要將我的看法向讀者進行陳述。我是出于確切地闡述自己心中想法的目的,才用懷疑的方式來提出在我自己看來確信無疑的事情的。
為了更好地讓人衡量我的意見,以及能對我這個人進行評判,我在無所顧慮陳述觀點時連帶著把我的理由也予以了說明,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意見并不是一種權(quán)威。在我看來,由于這些和別人不同的原則并非可有可無,因此我應(yīng)該將它們發(fā)表出來,而不是認死理地堅持自己的看法。這些原則能夠讓人辨別真?zhèn)危瑫r還可以為人類謀福。
人們總是這樣告訴我:“提出可行的辦法,應(yīng)該同大家正在使用的辦法關(guān)聯(lián)起來,最起碼要在一定程度上結(jié)合好的辦法和壞的辦法。”但是不能不說,在某些方面,相較于我的想法,這種想法還要更加不堪。因為這樣一種結(jié)合不僅不能讓壞的部分變好,甚至還會讓好的部分也變質(zhì)。對于我而言,不愿意只將好的辦法采用一半,反而更愿意按照舊的辦法來行事。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人身上的矛盾,一個人想要達到兩個相反的目標在短時間內(nèi)是無法實現(xiàn)的。天下的父母,我深知可行的辦法就是你們喜歡采用的辦法,但是我有這樣一個疑慮:我是否應(yīng)該遵從你們的這種意愿?
但凡要制定一個計劃,有兩方面不得不考慮:一方面是這個計劃是否最完美的方案,另一方面是它能否最容易實行。
對于第一點而言,它只需要讓事物的性質(zhì)和自身具備的好處相符合,因為一個計劃起碼要能夠讓人們接受和實行。比如說,我們提出一個教育方法,只需要看它是否和一個人以及人心相適應(yīng)。
但對另一點的要求就不那么簡單了,它必須要考慮一些情況中存在的關(guān)系。這些關(guān)系可以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并且因為對事物來說并非必然出現(xiàn),所以也并不需要一定存在。無疑會有這樣一種差別:能在瑞士實行的某種教育制度,卻并不適用于法國;在有產(chǎn)階級當中這種教育適用,但對于貴族而言適用的又是那種教育。而如果要說它們實行起來的難易程度,則取決于各種不同的情況。要確定它們能起到怎樣的作用,需要看它們是在某個國家個別使用,還是在某種情況下使用。但我并不準備論述這種個別的應(yīng)用問題,因為它們無關(guān)乎我所論述的題目。對于這方面的問題,只要誰想要研究,他完全可以去研究,一個人將精力投入他想研究的國家或情況當中,是完全被允許的。我只需要做到一點:我提出的方法所有人都適用,不分出生地點,并且能夠把他們塑造成和我想象當中一樣的人。只要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就算做了一件有益于別人的事情。鑒于我只是做出了這一點承諾,因此,如果我不能踐行這個諾言,那么罪責在我;而如果我踐行這個諾言別人還要對我提出更多的要求,那么錯誤就在他們。
當時的貴婦人德?舍農(nóng)索夫人?!g注
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xué)家,被廣泛視為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其著作對伏爾泰和盧梭影響巨大?!g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