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老子》與箴誡傳統(tǒng)

先秦諸子散文文體及其文化淵源 作者:侯文華 著


第二章 《老子》與箴誡傳統(tǒng)

在整個先秦諸子散文當(dāng)中,《老子》文體頗為獨殊,其文體性質(zhì)眾說紛紜。劉大杰《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認為《老子》與《論語》不是老子、孔子手寫的,是他們的門徒記下來的一種語錄,楊樹增更明確地指出《老子》是格言式的“語錄體”?!独献印肺谋局须m然包含老子本人的言辭,但卻無對話,也看不出任何師徒之間設(shè)教授學(xué)的痕跡,而是純粹的立意、見志之作。老子主張絕圣棄智,是否有門徒為其纂輯語錄尚是問題,《莊子》寓言中雖多處記載老子與弟子間的談學(xué)論道,但《莊子》“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不能當(dāng)作史料來用?!独献印肺捏w與《論語》那種典型的語錄形式存在明顯的不同,正如章培恒《中國文學(xué)史》所說:“《老子》的文體,既非如《論語》那樣的語錄,也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章’?!?sup>因此,說《老子》是語錄體并不準(zhǔn)確。《老子》書中含有大量韻文,學(xué)者多有注意。呂思勉《經(jīng)子解題》說:“《老子》文體甚古,全書多作三四言韻語,乃未有散文之前之韻文。間有長句及散句,蓋后來所加?!?sup>此一看法已隱約認識到《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上存在明顯不同的兩個層次,一為三言、四言的韻語,另一部分是對韻語消化吸收后重加敘說的散文。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論《老子》文體時,說它是“以韻文為主,韻散結(jié)合的形式”,也是切中實情的。

指出《老子》是韻散結(jié)合體,還沒有將問題徹底揭示清楚,尚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和必要。本書認同近些年來《老子》研究中認為《老子》文本有原始文本和附加文本兩個層次的說法,并對先秦“箴”體作詳盡考察,在此基礎(chǔ)上指出《老子》原始文本乃是一部先秦“箴”體文獻?!独献印肺捏w與楚國獨特的諫議制度以及老子本人的史官職業(yè)背景密切相關(guān)。

第一節(jié) 箴誡傳統(tǒng)與箴體文獻

箴是一種上古時期即已盛行的具有強烈規(guī)諫意義的文體類型,具有獨特的文體特征和文化功能。從商周至晚清,箴文幾乎代不衰竭。漢代及其以后的箴體文獻我們大多都可看到,但由于文獻散佚的緣故,先秦原初形態(tài)的箴文面貌我們卻不能輕易得見。先秦古箴的基本面貌如何,又具有怎樣的文體功能?這大概需要做一些文獻的輯佚和分析才能得出答案。

先秦時期殘存下來的箴體文獻并不多,約略有以下幾處:

《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逸周書·文傳解》)

《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輿馬非其有也?!?sup>(《逸周書·文傳解》)

此兩則是周文王暮年引《夏箴》以訓(xùn)誡太子姬發(fā)之辭。

《商箴》云“天降災(zāi)布祥,并有其職”。(《呂氏春秋·應(yīng)同篇》)

此言天降災(zāi)難妖祥,乃是由于人主善惡之行為所致。

《周箴》曰:“夫自念斯,學(xué)德未暮。”(《呂氏春秋·謹聽篇》)

此引《周箴》以勸誡君王應(yīng)該求賢問能,以修己德,為時不晚。

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sup>(《左傳·宣公十二年》)

此為《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記載的楚莊王對臣民的訓(xùn)誡之辭。

以上均是箴類文獻殘句?!蹲髠鳌は骞哪辍份d錄了一篇完整的“箴”文,即《虞人之箴》:

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

此為周太史辛甲率領(lǐng)百官各箴王闕之時,虞人(掌管畋獵之官)所作的箴辭。《虞人之箴》是目前所能搜輯到的唯一一篇相對完整而明確的箴體文獻,說的是當(dāng)年大禹治水之后將全國劃分疆界,從此民眾生死各得其所。而后來的后羿由于貪戀畋獵,不思民業(yè),不恤民情,從而導(dǎo)致國家滅亡。襄公四年,晉國大臣魏絳引用此篇《虞人之箴》以勸諫酷好畋獵的晉悼公自警。

以上所輯,均為箴文殘句或單篇。那么先秦時期有沒有已經(jīng)輯錄成書的箴體文獻呢?應(yīng)該是有的?!兑葜軙の膫鹘狻房钻俗ⅰ跋捏稹倍衷唬骸跋挠碇鸾鋾??!?sup>那么,《呂氏春秋》所記載的《商箴》、《周箴》或許就是商朝、周朝的箴戒之書?!队萑酥稹穭?chuàng)作的背景是周太史辛甲“命百官,官箴王闕,使百官各為箴辭”,那么當(dāng)時百官所作箴辭可能都被載錄下來,并輯錄成書,而且此書很有可能同《呂氏春秋·應(yīng)同篇》所說的《周箴》是同一文獻?!蹲髠鳌烦蓵鴷r,此書尚存,只是后來才亡佚了。魏絳意欲勸諫晉悼公罷獵,引《虞人之箴》,此篇《虞箴》才幸運地在《左傳》當(dāng)中保存下來。

劉勰《文心雕龍·銘箴》論“箴”體曰:“斯文之興,盛于三代……迄至春秋,微而未絕……戰(zhàn)代以來,棄德務(wù)功,銘辭代興,箴文委絕。”箴體在夏、商、西周三代極為興盛,春秋時期已衰弱,但仍未委絕。上文所輯先秦典籍殘存的箴文中,除《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載楚莊王訓(xùn)民之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外,其余都是春秋以前的文獻。有學(xué)者認為這些文獻不可信,如楊伯峻云:“至《逸周書》所載夏、商之箴,皆后人妄作?!秴问洗呵铩ぶ斅犉芬小吨荏稹?,亦未可信?!?sup>似乎并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jù)。

我們雖然不能窺以《夏箴》、《商箴》、《周箴》古書全貌,但通過“體義備嚴”的《虞人之箴》以及其他殘句,我們?nèi)钥梢约s略總結(jié)出先秦“箴”體的基本文體面貌和文化功能:

第一,從體制上看,先秦箴體文句式整飭,以四言句式為主,間有五言、三言、六言、七言等雜句。前文所輯六則古箴,大多數(shù)都是四言句?!队萑酥稹方y(tǒng)共十五句,就有十三個四言句,另外分別為五言句和六言句。第一則《夏箴》以及楚莊王訓(xùn)民之箴都是四言句,《商箴》則是四言、五言參半。

古箴中也有對句。對句也是使箴文呈現(xiàn)出句式整齊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則《夏箴》“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與馬非其有也”,就是一則相對匹配的對仗句式。

整體而言,箴文在形式上是趨向于整飭的。這種整飭,或者體現(xiàn)在以四言為主、相對穩(wěn)定的句式上,或者是較為匹配的對仗句,總之不會是零亂無章的散句。

第二,古箴大多用韻。

《夏箴》、《商箴》、《周箴》僅存殘句,其用韻的情況我們已不得而知。而《虞人之箴》則是一篇完整的箴文,因而可據(jù)以管窺古箴用韻的情況:

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jīng)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

根據(jù)王力上古音系統(tǒng),州、道、草、擾、獸均在古韻幽部,廟在古韻宵部,幽、宵合韻。家、夫均在古韻魚部,疊韻。我們可以看到,這篇《虞人之箴》是全文用韻的。箴為職官的職業(yè)文獻,并誦讀給君王聆聽,所以務(wù)必講求押韻,以便于吟誦。

《左傳·襄公十四年》有“工誦箴諫”之語,劉勰《文心雕龍》說“箴誦于官”,即“箴”由某種職官“誦”讀給君王聆聽。中國早期文獻的傳播,一般都是通過口頭傳誦的形式流傳下來,所以“誦”的對象一般都是講求韻律的,以便于記誦?!赌印す稀吩唬骸罢b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sup>《論語·子路》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這里,誦的對象是押韻的詩。在先秦時期,誦的對象都是有韻的文體,伏俊璉說:“‘誦’體現(xiàn)在文本上大致是節(jié)奏感強,韻律和諧。”箴也是被用來“誦”的,那么可以推斷它應(yīng)該也是有韻之文。

第三,從意蘊上看,古“箴”無不具有強烈飽滿的諷諫箴戒意義。

以上所輯六則古“箴”,皆有極強烈的箴諫諷喻功能。兩則《夏箴》,第一則是說國內(nèi)田地如無利可圖不能養(yǎng)活自己的話,民眾就會向域外謀生路,最終的結(jié)果將是民生力量的大量流失,這則箴文就是為了勸說君王要興利,以留住民眾;第二則是說,無論是平民還是士大夫,都應(yīng)該廣蓄糧食,否則將造成家國的混亂?!渡腆稹肥钦f上天降給民間的禍福災(zāi)難,都是由于人間君主的德行所致,意在勸戒君王要修德慎行?!吨荏稹穭裾f在位君王要修德至老,不能松懈?!懊裆谇?,勤則不匱”,是楚王勸誡本國臣民要勤勞,只有勤勞才能恒有財產(chǎn)。《虞人之箴》是周代虞官箴諫王闕之辭,被魏絳引來勸戒同樣好畋獵的晉悼公。

梁代蕭統(tǒng)《文選》說:“箴興于補闕?!?sup>即補君王之失。劉勰《文心雕龍·銘箴》曰:“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針石也。”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曰:“按《說文》云:‘箴者,戒也?!w醫(yī)者以箴石刺病,故有所諷刺而救其失者謂之箴,喻箴石也……大抵皆用韻語,而反覆古今興衰理亂之變,以垂警戒,使讀者惕然有不自寧之心,乃稱作者?!?sup>箴文最主要的體用特征就是“御過”。先秦時期,大多數(shù)箴文是臣卿勸戒君王修身、治國之辭,偶有君王勸誡臣民之辭,如楚莊王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就是一則君王對臣民的勸誡之箴。

在先秦,箴戒有專門的職官負責(zé)?!蹲髠鳌は骞哪辍罚骸笆窞闀瓰樵?,工誦箴諫,大夫規(guī)誨,士傳言?!?sup>箴諫者為樂工?!秶Z·周語上》:“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sup>箴諫者為師,也就是樂師。齊國有大諫、諫臣,《管子·小匡篇》載管仲曰:“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sup>《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載管仲曰:“犯顏極諫,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諫臣?!?sup>鄭國有司直之官,《詩經(jīng)·鄭風(fēng)·羔裘》:“彼其之子,都之司直。”馬持盈注“司直”曰:“官名,職在補正君失,彈擊奸邪?!?sup>楚國則有“箴尹”之官,是專門以“箴”文進行勸諫的官員?!秴问洗呵铩?wù)躬篇》高誘注“請置以為大諫臣”曰:“楚有箴尹之官,亦諫臣?!?sup>《左傳·宣公四年》有“箴尹克黃使于齊”,克黃為楚國世子,當(dāng)時任箴尹之官?!蹲髠鳌ざü哪辍罚骸搬樢膛c王同舟,王使執(zhí)燧象以奔吳師。”此“箴尹固”也是楚國當(dāng)時的箴戒之官。

先秦箴諫制度及其職官的確立,為箴體文獻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先秦時期留存下來的很多文獻都是職業(yè)文獻,如《詩經(jīng)》是周代采詩官到民間采集民歌和公卿大臣所獻之詩的詩歌集,《春秋左氏傳》是史官傳釋《春秋》的文獻。有一定的職官存在,就很可能有相應(yīng)的職業(yè)文獻流傳下來,這是先秦文獻成書的一大特點。上古三代及春秋,有箴戒職官存在,那么就會有箴戒文獻留存下來?!断捏稹贰ⅰ渡腆稹?、《周箴》以及《虞人之箴》就是先秦箴諫之官的職業(yè)文獻。

箴體文之所以在上古三代興盛,春秋仍不絕如縷,而至戰(zhàn)國則委絕,乃是由于上古三代及春秋時期與戰(zhàn)國不同的社會氣候決定的。春秋及其以前,重視君王德行的培鑄,因而設(shè)有專門的箴諫之官,西周時期甚至百官皆有箴戒之責(zé)。春秋時期楚有箴尹,鄭有司直,齊有大諫。對君王德行進行勸諫規(guī)整,是春秋以前官吏的重要職責(zé)之一。而至戰(zhàn)國,禮崩樂壞,王綱解紐,棄德務(wù)功,重視實際的功績利益,對君王德行的培鑄不再是臣卿們最重要的職守,因而箴辭委絕,整整戰(zhàn)國二百余年不見一篇箴文,直至漢末揚雄等人陸續(xù)仿作,才使箴文再興。

第二節(jié) 《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

關(guān)于《老子》一書的文本結(jié)構(gòu),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就有學(xué)者給予極大關(guān)注。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道德經(jīng)》)是關(guān)尹根據(jù)老聃的遺說,用贊頌式的題材,加以‘發(fā)明’,把它整理(‘序’)出來了的?!?sup>“《道德經(jīng)》毫無疑問成于后人之手,其中雖然保存有老聃遺說,但多是‘發(fā)明旨意’式的發(fā)揮,并非如《論語》那樣的比較實事求是的紀(jì)述。”“現(xiàn)存的《道德經(jīng)》,篇章字句都曾經(jīng)過后人竄改是毫無問題的,但在大體上還保存著先秦學(xué)術(shù)的面貌?!?sup>郭沫若認為世傳本《老子》并非《老子》書的原貌,它經(jīng)過了后人的加工改造和闡釋發(fā)揮。徐復(fù)觀通過對書中“圣人”、“是謂”等詞的用法以及春秋戰(zhàn)國乃至漢初文化背景的考察,指出:“凡是由‘是謂’標(biāo)校出的名詞、短句,都是老聃的金言,而由其弟子,即本書的著者加以發(fā)揮的?!F(xiàn)行《老子》一書,實由兩部分所構(gòu)成,一部分是由‘圣人’、‘古之’、‘昔之’、‘是謂’所標(biāo)出的老聃的原始記錄,連同第四十一章中的‘建言有之’與五十章中的‘蓋聞善攝生者’也在內(nèi);此外,則是出于疏釋、發(fā)展原始記錄而著成大體與現(xiàn)行《老子》一書相同的老子的弟子?!?sup>他認為《老子》一書,是后學(xué)在老子“金言”的基礎(chǔ)上加以“疏釋”而成;之所以要進行一番疏釋的工作,乃是為了便于傳播,“加上一點適合于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的口胃的東西,以便與儒家爭勝,且將字句在可能范圍內(nèi)加以通俗化,以適合于竇太后這一類人的理解能力”。在沒有出土文獻作為旁證的情況下,徐復(fù)觀從傳世本《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本身出發(fā)而能夠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是極其難能可貴的。而到了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郭店楚簡的整理問世,使這一結(jié)論得到更有力的證明。

自上個世紀(jì)九十年代郭店楚簡發(fā)現(xiàn)以來,《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的歷時性研究成為學(xué)界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學(xué)者們立足于郭店本、帛書本、通行本《老子》段落、章節(jié)、章序的異同,推斷《老子》文本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結(jié)構(gòu)特征,并進而分析道家思想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本《老子》是從西晉王弼流傳下來的通行本,經(jīng)過了后人不斷的加工,斷然非《老子》書的原貌。郭店《老子》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最原始的《老子》版本,那么郭店本《老子》是不是《老子》成書時最原初的面貌呢?答案是否定的。學(xué)者劉榮賢通過郭店本《老子》甲乙丙三組與通行本逐一對照,以“文句段落”分析為基礎(chǔ),研究《老子》文本形成演變的軌跡,指出:“《老子》最原始文本是經(jīng)由口傳方式傳播的韻語。這些原始文本在流傳過程中被搜集后,經(jīng)過整合、詮釋、引申和補充,逐漸擴大而形成今日《老子》之章節(jié)形式?!独献印窌孕纬?,乃是后人不斷詮釋、引申與補充既有文本的結(jié)果。”“《老子》書為集體思想創(chuàng)發(fā)之結(jié)果,其原始文本由于是口傳方式傳播,因此應(yīng)該都是短句形式,帶韻之短句最適合流傳。同時也正因為形式短小較適合流傳,因此《老子》的原始本應(yīng)該也都是表達單義的文句。”所謂《老子》原始本,實際上就是指《老子》一書最初形成時期的文本面貌?!独献印吩急敬蠖鄶?shù)為老子本人自著,也有對前代韻語文獻的征引借用,如第四十一章:“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敝熘t之《老子校釋》引奚侗注曰:“‘建言’當(dāng)是古載籍名?!庇忠吆嘧⒃唬骸啊ㄑ浴献铀Q書名也?!?sup>而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完整的《老子》,剔除原始本,剩下部分我們姑且稱之為“附加本”,它們多是后學(xué)弟子對原始本的闡釋、引申,也有后世學(xué)者對原始本作注,注文誤入正文當(dāng)中的,如高亨《老子正詁》在注第三章“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句時說:“此處疑本作‘常使民無知無欲無為,則無不治’。謂使民無知無欲且無為,則國無不治矣?!狗蛑钦卟桓覟橐病痪洌w‘弱其智’下后人注語,竄入經(jīng)文耳?!疅o為’上一‘為’字,涉下文而衍?!?sup>注第二十一章“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句曰:“此句疑后人注語,以其不韻知之?!?sup>注文誤入正文,也是對正文的闡釋。

那么,《老子》書究竟是怎樣由原來口傳之簡短韻語,轉(zhuǎn)而成為今本《老子》所呈現(xiàn)出來的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的章節(jié)形式呢?劉榮賢指出是通過“整合”?!罢稀钡姆绞接袃煞N:一是將兩段文意相近的文句并列,使其文意更加豐富;二是對一段原有之文本加以詮釋、引申或補充,也就是徐復(fù)觀所說的“疏釋”。劉氏從歷時性角度,較為合理地解釋了《老子》文本最初形成及發(fā)展演變的軌跡,即由簡短之韻語發(fā)展成帶有闡釋引申成分的復(fù)雜文句。而后,過常寶師通過對今本《老子》細致周密的逐章分析,概括出傳世本《老子》有四種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即:

(一)單純地給出真理或有關(guān)真理的隱喻。如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二)是在第一型的基礎(chǔ)上,進行闡釋或引申,因而顯示出一個復(fù)式結(jié)構(gòu)。如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三)結(jié)構(gòu)上同于第二型,只是在它的闡釋部分,強調(diào)對于“圣人”治理天下的意義,它是對國君的政治或倫理訓(xùn)誡。如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四)是前三型的復(fù)合型,也就是在給出一個真理之后,再給出一個一般性的闡釋或引申,然后再論及圣人治天下之道。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這四中類型基本上囊括了《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的所有情況。第(一)種類型是格言韻語,應(yīng)該就是老子“金言”的原貌。以第三十三章為例,該章以四言句式為主。通篇用韻:明、強,陽部韻。富、志,之部韻。久,之部韻。壽,幽部韻。之、幽通韻。第(二)種類型是原始文本加上闡釋。以第一章為例,原始文本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闡釋文本即“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原始文本,句式相當(dāng)整齊。前半部分是四句三言短句,分別押“道”、“名”同字句尾韻;后半部分是兩句結(jié)構(gòu)一致的對句,始、母,押“之”部韻。第(三)種類型在結(jié)構(gòu)與第(二)種實質(zhì)上沒有什么太大不同,只是闡釋引申部分強調(diào)政治教化意義。以第二十六章為例,原始文本是“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均是四言句,根、君,押“文”部韻。第(四)種類型是前三種的大綜合。以第二章為例,其原始文本部分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句尾兩個“已”字押同字句尾韻。此四種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中,單純由格言韻語組成的第一類,共有13章;剩余大部分均屬于由格言韻語加上闡釋引申的附加成分構(gòu)成的雙重結(jié)構(gòu)。由上可見,《老子》的文本結(jié)構(gòu),實際上就是一個由格言韻語構(gòu)成的原始文本再加上對原始文本的相關(guān)闡釋組成的雙重結(jié)構(gòu)。關(guān)于《老子》結(jié)構(gòu)存在原始文本的觀點,得到新近研究者的進一步認可,如寧鎮(zhèn)疆認為:“《老子》最初只是些零散的語錄或格言資料?!?sup>總之,現(xiàn)存《老子》無論是郭店本、帛書本還是通行本,均不是《老子》書的原貌?!独献印吩急灸耸蔷哂姓胬硪夂暮喍添嵳Z輯。

第三節(jié) 《老子》與箴體文獻的關(guān)系

上文中,我們梳理了近幾十年來歷代學(xué)者對《老子》文本結(jié)構(gòu)的研究成果,得出結(jié)論,即《老子》原始本是具有真理意涵的簡短韻語輯。如果以上所論不誤,那我們就可以對《老子》原始本的文體性質(zhì)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指出《老子》原始本是一部簡短韻語輯,還沒有將其文體性質(zhì)徹底揭示清楚。我們說,《老子》原始本實際上是一部先秦箴體文獻。

首先,從《老子》原始本的外部形式特征來看,它們是比較整齊的短句,以四言較多,輔之以五言、三言,如上文中曾論及的第一章、二章、二十六章、三十三章都顯然可見。其次,《老子》原始本是用韻的,這一點前代學(xué)者所論甚多,在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對此也多有涉及。第三,從內(nèi)涵來看,《老子》原始本大多是修身、治世的嘉言善語,具有極其強烈的箴戒意義?!独献印匪?,多半是針對君王,或直陳治國之道,如三十六章原始本:“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該章的附加部分中,后學(xué)闡釋曰:“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sup>這就明白地指示出原始本所談的是治國之道了。另如第三十章原始本:“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勸諫當(dāng)朝者毋要興兵,窮兵黷武不會有好結(jié)果。這一意旨在該章的附加部分得到進一步闡釋:“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強?!?sup>高亨認為:“老子之言皆為侯王而發(fā),其書曰‘圣人’者凡三十許處,皆有位之圣人,而非無位之圣人也。言‘我’言‘吾’者凡十許處,皆侯王之自稱,而非平民之自稱也?!^‘為天下溪,為天下谷,為天下貞’等等,皆侯王之口吻,而非平民之口吻也。故《老子》書實侯王之寶典,《老子》哲學(xué)實侯王之哲學(xué)也?!?sup>高亨說老子之言皆為侯王而發(fā),言之過甚,《老子》中也有許多是對宇宙生成、萬物生長的根本看法,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也有關(guān)于人生之道的妙見,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由此可見,《老子》之格言韻語,既有呈奉給君王以作治國手冊的,也有寫給天下民眾作為生存之道的。

通過以上對《老子》原始本的考察,結(jié)合前文所列述的先秦箴體的文體特征,我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老子》原始本基本上與先秦箴體的文體特征相符合,它實際上正是一部先秦遺留下來的箴體文獻,而且是唯一一部遺留下來的成書的箴體文獻。

先秦“語”體也是具有強烈勸誡教化意義的文體類型,大多數(shù)比較簡短,似乎與箴很相似,為什么不可以說《老子》原始本是一部“語”體文獻呢?

這就要區(qū)分先秦“語”體和“箴”體的文體差異。第一,最初形態(tài)的“語”體未必是簡約的短句,從典型的“語”體文獻《國語》中我們就可以看到?!秶Z》多是篇幅較長的論說,甚至連經(jīng)過概括加工的《論語》也并非都是簡約的短句?!罢Z”最初的形態(tài)是敘事與記言兩相結(jié)合,甚至有純粹記事的“語”存在,只是后來才凝化為簡短的格言模樣的“嘉言善語”,而“箴”則一定是簡短的記言。第二,先秦“語”體偶爾有用韻的,如《大戴禮記·保傅》有云:“鄙語曰:‘不習(xí)為吏,如視已事。’”但大多數(shù)都不押韻,《孟子·萬章上》:“語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sup>《戰(zhàn)國策·韓策二》:“語曰:‘怒于室者色于市?!?sup>《墨子·非攻中》:“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與人則知吉與兇?!?sup>用韻與否,并不是先秦“語”體的基本要求。而“箴”體則是用韻的。從這兩點看,我們說《老子》原始本是一部先秦“箴”體文獻,而非“語”體文獻。

從楚國文化背景來看,說《老子》原始本是一部箴體文獻,也是有依據(jù)的。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諫議制度,并設(shè)有相應(yīng)職官,鄭國有司直、齊國有大諫、楚有箴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楚國的諫臣直接名之曰“箴尹”,以“箴”字來命名職官,大概就是因為此種職官在進行勸誡時是以“箴”進行的?!秶Z·吳語》記載吳、越議和以后,吳王夫差即欲率軍北上攻打齊國,爭霸中原,伍子胥極力加以勸阻,并舉楚靈王濫用民力,倒行逆施,自取敗亡的實例警戒夫差:“王盍亦鑒于人,無鑒于水。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不入……”這則記載告訴我們,楚國的大臣是“箴諫”于王的,即通過“箴”文而非其他勸諫文體向楚王進諫的。楚國對以“箴”進行勸諫尤其熱衷,不僅大臣以“箴”勸諫君王,君王也可以“箴”告誡臣民。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載“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就是楚莊王的訓(xùn)民之辭。鄭國司直、齊國大諫雖然也進諫,但卻不是以“箴”體進行的?!蛾套哟呵铩酚涊d了很多諫詞,可以說都不是“箴”體。《國語·周語上》載“天子聽政……師箴……百工諫”,把“箴”和“諫”區(qū)別言之,正說明了二者存在著不同:“箴”是整齊的韻語,而“諫”僅是散語?!蹲髠鳌匪d春秋時期的箴辭當(dāng)中,惟楚國有一則楚莊王訓(xùn)民之辭,其他諸侯國雖有諫議制度,卻不存箴辭。由此看來,春秋時期的諫議傳統(tǒng)中,楚國以箴體進行勸諫是尤其特別的。這是楚國獨特的文化使然。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老子本人也是楚國人?!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說他是“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郭店竹簡《老子》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亦是出自楚地,我們不能說這僅僅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從地域文化的角度看,《老子》其人其書都出自楚地,在盛行用“箴”體以勸諫的楚國,楚人老子作一部“箴”體文獻勸世諷君,是大有可能的。

老子本人的職業(yè)背景也是他用箴體進行寫作的重要成因?!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載,老子曾做過“周守藏室之史”,是周王朝管理圖書的史官,這種職業(yè)身份使他有條件去掌握并熟悉先秦典籍文獻。上古時期,史官負有箴戒之責(zé),如《左傳·襄公四年》所載周太史辛甲就曾率百官以箴王闕。從史書來看,老子對訓(xùn)誡之言似乎很感興趣。《史記·孔子世家》載老子曾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我們來看他所贈孔子之言:“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惡者也”,是一句式相對匹配的對仗句,說“好議人”和“發(fā)人惡”導(dǎo)致的惡果將是危身亡命?!盀槿俗诱呶阋杂屑?,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又是一個簡短的對仗句,告誡世人為人子、為人臣都不要專己,具有很強烈的箴戒意義。前一對對句“者也”,后一對對句的“有己”,均是押同字句尾韻。可以說,老子所贈孔子之言就是一篇完整的箴辭。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孔子適周問禮于老子,老子云: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與前文老子自創(chuàng)的贈人之言不同,老子在此引用前賢韻語以勸誡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碧摚~部韻;愚,侯部韻。魚侯旁轉(zhuǎn),押的是句尾韻。這是一則極富箴諫意義的訓(xùn)誡之辭。過常寶師指出,老子對訓(xùn)誡之辭表現(xiàn)出“職業(yè)性的認同感”,“《老子》的產(chǎn)生仰仗于史官的職業(yè)背景……具有明顯的職業(yè)文獻的特點”,是極有見地的。

  1.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版,第50頁。
  2. 楊樹增著:《先秦諸子散文——詩化的哲理》,第117頁。
  3.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第1098頁。
  4.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第127頁。
  5. 呂思勉著:《經(jīng)子解題》,第95頁。
  6.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xué)史》第一卷,第109頁。
  7.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第243頁。
  8.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第245頁。
  9. 〔戰(zhàn)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83頁。
  10. 〔戰(zhàn)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新校釋》,第710頁。
  11.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731頁。
  12.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38—939頁。
  13. 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修訂本),第258頁。
  14.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38頁。
  15.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194頁。
  1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38頁。
  1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938—939頁。
  18.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017頁。
  19.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195頁。
  20.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456頁。
  21.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第900頁。
  22. 伏俊璉:《談先秦時期的“誦”》,《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23.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第2頁。
  24.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第194頁。
  25. 〔明〕吳訥,徐師曾撰:《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第141頁。
  26.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017頁。
  27.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第11—12頁。
  28.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47頁。
  29. 〔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第303頁。
  30. 馬持盈注譯:《詩經(jīng)今注今譯》(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版,第133頁。
  31.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第207頁。
  32.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683頁。
  33.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545頁。
  34. 郭沫若著:《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4頁。
  35. 郭沫若著:《十批判書》,第167頁。
  36. 徐復(fù)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xù)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頁。
  37. 徐復(fù)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xù)篇》,第274頁。
  38. 劉榮賢:《從郭店楚簡論〈老子〉書中段落與章節(jié)之問題》,高雄《中山人文學(xué)報》第10期,2000年2月。
  39.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08—110頁。
  40. 高亨著:《老子正詁》,北京:中國書店影印,1988年版,第10頁。
  41. 高亨著:《老子正詁》,第54頁。
  42. 過常寶著:《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第120—122頁。
  43.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86—87頁。
  44.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2—4頁。
  45.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67—68頁。
  46.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5—7頁。
  47. 寧鎮(zhèn)疆著:《〈老子〉早期傳本結(jié)構(gòu)及其流變研究》,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頁。
  48.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92頁。
  49.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92—94頁。
  50.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76—77頁。
  51.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78頁。
  52. 高亨著:《老子正詁》,第62頁。
  53.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2—3頁。
  54.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第21—22頁。
  55.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5頁。
  56.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33頁。
  57. 李學(xué)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110頁。
  58. 繆文遠著:《戰(zhàn)國策新校注》(修訂本),第851頁。
  59.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間詁》,第139頁。
  60.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第541頁。
  61.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731頁。
  62.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第11頁。
  63.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2139頁。
  64.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2139頁。
  65.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1909頁。
  66.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第2140頁。
  67. 過常寶著:《原史文化及文獻研究》,第124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