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 品味上的品位
所謂深情摯愛,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來,一個人吃飯沒有兩個人吃飯開心。
——劉鎮(zhèn)偉《天下無雙》
小時候,我們都遇到過終極一問:你長大后想做什么?標準答案無非是當科學家、軍人、作家之類的,會換來大人的一聲稱贊——有出息。沒有人會說以后想當個吃貨(盡管很多人有這種期望),因為那可能招致一頓暴打。
現(xiàn)在不同了,當你在大眾面前宣稱自己是一個吃貨時,不會有人嘲笑你沒出息,相反還會覺得你懂生活。因為時代的精神氣質變了,階層走向穩(wěn)固,小時候的宏大夢想隨著時光的推移而越來越不切實際,也毫無意義。于是,我們轉而求諸當下,求諸每一餐,只愿天天過得快樂,而吃得痛快就意味著活得痛快。
消費升級后,我們可選擇的食物多了,要求便也高了。所謂的“吃貨”不是指這個人吃得多,而是喜歡吃美好的東西。為了一頓美味,他們可以花掉半個月積蓄,可以跨越大半個中國,去尋找那些隱藏在江湖間的小店,品嘗用獨家配方烹飪的菜品,享受發(fā)現(xiàn)驚奇的過程,體驗與美食邂逅的樂趣。
每個人都想過有品位的生活,但首先你得懂得如何去品味。
餐桌上的情感變遷
在物質匱乏、常餓肚子的時候,只要能吃頓好的,人們便會很開心。今天,我們不會餓肚子了,但每當心情不好時,我們也會想去好好吃一頓,仿佛這樣郁悶就會消退很多??磥?,食物和情感之間確實存在著曖昧的關系。饑餓是一種感覺,美味也是一種感覺,胃或許像心臟一樣,也能抒發(fā)情感。
在馮小剛《天下無賊》的結尾,王麗一個人坐在餐館里吃飯,嘴邊沾著醬汁,警察過來告訴她,王薄已經(jīng)死了。王麗一言不發(fā),繼續(xù)使勁地嚼著烤鴨,眼淚卻不停地向下流淌。這個畫面很動情,她用食物塞住嘴巴,也是想塞住眼睛里的淚水,可傷心是止不住的。以后再也沒有那個熟悉的人陪她一起吃飯了,她的孤寂就像手中的食物一樣,被人蠶食而無人理解。
但是,她必須活下去,必須使勁地吃,因為她的肚子里懷著王薄的孩子。她不能餓著這個愛情的結晶,這個傳遞著愛的新生命。
電影中吃飯的場景常能傳遞出豐富的內(nèi)涵,吃不只是填飽肚子,還昭示著人際關系和情感狀態(tài)。當夫妻對坐進餐時,兩人各自夾菜進食,沉默無交流,這往往昭示著他們的關系有了裂痕。奧遜·威爾斯的《公民凱恩》就巧妙地用了六個連續(xù)鏡頭來展現(xiàn)夫妻結婚八年來的感情變化歷程。這六個鏡頭都是在餐廳里吃早飯:起初,兩人新婚不久,說著纏綿的情話,凱恩親吻了妻子;之后,妻子責備凱恩只顧工作,讓她獨自在家;接著,兩人開始爭論政治問題;進而,兩人在撫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發(fā)生意見分歧;隨后,凱恩打斷妻子說話;最后,兩人各自看報紙,不發(fā)一語。
六個鏡頭中,地點相同,人物的穿著和妝容不一樣,意味著時間是在流逝的。夫妻的感情在歲月蹉跎中越來越淡,最后形同路人。
家人在一起吃飯對于維系感情的確很重要,它就像一個儀式,不時提醒人們要珍視情感。而且,吃飯時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動筷子,也要動嘴皮子,這樣的相處才會讓人動心。
復雜的飯局
有時候,吃飯的氣氛要比吃什么更重要。我們或許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去參加婚禮,一群陌生人同坐一桌,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你絞盡腦汁好不容易說了一句話,還沒人搭腔,最后只好低頭沉默嚼食,氣氛尷尬至極。在這樣的氛圍里,即使再高檔豐盛的飯菜,也變得索然寡味。
壓力更大的是和領導一起吃飯,不敢大口吃,不敢吃出聲,一邊吃一邊還要聽指示,并努力地尋找機會進行恭維。肚子沒吃飽,滿頭大汗反倒把能量都散發(fā)了出去。我工作的那幾年,每次參加飯局后,回家都要再吃一頓。
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中描述了一場恐怖的吃飯場景——一派儒雅氣質的蓋世太保坐在餐桌前審訊一個女孩,他的骨子里滲漏出讓人惡心的邪惡氣息。服務員端來餡餅,他蹺著蘭花指慢慢地調(diào)制奶油,動作非常優(yōu)雅,觀眾能清晰地聽到叉子碰觸盤子和他口中咀嚼食物的聲音。他的問題步步逼向女孩的內(nèi)心,像亂箭一樣攻擊著她的防線。他的言行看起來極為自然,電影也在營造這種自然平淡的氣氛,可我們感受到的是風雨欲來的緊張。最后,當他把煙頭插在奶油上,起身離開后,女孩止不住大聲號哭起來。由此可見剛才她承受著多大的壓力。這次就餐不是普通的吃東西,而是一場生與死的較量。人物就像那精美的食物一樣,看起來光鮮,可一旦遇到貪婪的欲望,就會被蠶食,被毀滅。
在特定場合中吃飯不再是簡單的吃飯,它會演變成老板商談的生意場、男女約會的情場、玩弄權謀的政場……人們走進這樣的場合,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
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費盡心力去應對復雜的人情世故,只不過就是想保護自己手中的飯碗,或者是換一個更好的飯碗。但如果只是為了擁有飯碗,而沒有精力和心情去品味碗中的飯,那么這種奔勞也是無意義的。生活還是需要細細品味,哪怕端的是一個破碗。
乘公交 無主之地的亂象
車的顏色是天空的顏色。
——阿萬紀美子
2009年春天,我第一次到上海,懷著對這座時尚都市的美好期望下了火車。我按照事先查好的路線尋找公交站,但發(fā)現(xiàn)公交車的站點改變了。沿著指向標的方向,我進了一個弄堂,在泥濘的路上跳躍前行。偶然抬頭,發(fā)現(xiàn)居民把衣服都晾在窗子外面,我的頭頂上是一竹竿款式各異的胸罩。害羞之際,我有點兒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身處上海。這也太奔放了吧。
七彎八拐之后,我終于上了要乘坐的公交車。剛坐下,看到一位老人上車,我便站起來讓座。老爺子很高興,連聲道謝,說:“你肯定不是上海人吧?”我說我從北京來的。他說:“難怪呢,現(xiàn)在上海的青年很少給人讓座了?!蔽倚闹幸魂囼湴粒X得自己成了英雄。
那次我只在上海逗留了一天,唯一記得的就是公交車上老人的話。兩年之后,我再次到上海,住了一段時間。這次的感覺很不一樣,我覺得這里的確是一座繁華之城。原來,兩年前,上海為迎接世博會,到處在改修道路,看起來便很混亂。至于房外晾衣服的景象,這在南方很常見,因為這里太潮濕了,衣服放在家里會發(fā)霉。而我乘地鐵或公交時,發(fā)現(xiàn)大家也在給老人讓座,還有一些青年上車就站著,有空座位也不坐,留給需要的人。
看來,我是一葉障目,僅因為一個不好的小體驗就去討厭一座城市。
也許只有在中國,公交車上讓不讓座才會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我對上海經(jīng)歷的記憶就證明了心里對這個現(xiàn)象的在意。那么,公交車上為何會屢屢有奇特的故事發(fā)生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是一個無主之地,每個人都是過客,在上下來去之間難免會產(chǎn)生摩擦。
與座位的戰(zhàn)爭
我們坐公交都想擁有自己的空間,就像西部拓荒者一樣,急于占領領土。上車的第一件事是用目光迅速掃視車廂,看到座位就飛奔過去,將屁股狠狠地壓上去,生怕別人搶走了。沒有搶到座位,又需要座位的人,便期盼著別人發(fā)善心,把“領土”讓出來。如果沒人讓座,氣氛就會有些尷尬。這時,道德的幽靈會在空中徘徊,仗義之士會出來主持正義,沖突就此產(chǎn)生。
陳凱歌在2012年放下士大夫的姿態(tài),拍攝了一部接地氣的都市片《搜索》,故事的關鍵點就是一位白領美女在公交車上拒絕讓座。在被售票員和乘客責備之后,心情煩躁的葉藍秋冒出了一句話,她拍著大腿對老爺子說:“要坐就坐這兒!”這件事情恰好被車上的一名記者拍到,傳到網(wǎng)上后引起了軒然大波。
電影想批判的是媒體對個體生活的謀殺,根源其實是時代的冷漠。正因為人與人之間缺乏理解,只從表面出發(fā)去求全責備,才釀成了悲劇。
葉藍秋其實是因為剛剛得知自己身患絕癥,心情哀痛,才沒有理會售票員的讓座要求。另外,讓人討厭的是,許多售票員把自己擺在道德監(jiān)督員的立場上,頤指氣使,指揮乘客讓座,自己卻坐得穩(wěn)穩(wěn)的。在這場道德博弈中,旁觀者的面目比當事人還要猙獰。出現(xiàn)在采訪鏡頭里的每個人都覺得葉藍秋做得不對,從沒有考慮自己是否也曾有過類似情況。陳凱歌雖然選了一個都市題材來拍攝,但對民族道德依然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只不過是將鏡頭從歷史人物移到了現(xiàn)代人身上。
同年上映的高群書的《神探亨特張》中,也有少女拒絕讓座的情節(jié)。她頭上戴著大耳麥,靠在椅子上假裝睡著了,站在旁邊的一位阿姨看不過去,打了她一巴掌。少女立馬瘋起來,和阿姨對罵對打。坐在車上的一位老人說:“要是她是我孫女,我早打她丫挺的?!?/p>
這兩部電影里的旁觀者都把矛頭對準年輕人,責備他們不懂禮貌,其實是一種偏見。如今的年輕人既承擔著生活的壓力,又承擔著道德的壓力,真是苦不堪言。實際上,他們在公交車上的行為遠沒有電影中所展現(xiàn)的那么不堪。偏偏是那些三四十歲的中年人,他們不需要別人讓座,也不需要為別人讓座,一上車就搶位置坐下,毫無心理壓力,因為指責很少涉及他們。
更荒誕的是,這幾年??吹嚼先嗽诠卉嚿蠚蚰贻p人的新聞。道德本是軟性的約束力量,在這里突然成為一種刑具,老人拿它來濫施私刑,這比不讓座更可怕。讓座是美德,不是義務,強制讓座就像搶劫一樣,是強行把公交車當成自家的領地。
移動的小社會
擠公交地鐵時,每個人都像是一滴水珠,被浪潮裹涌而進,裹涌而出,能充分體會到隨波逐流的感覺。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是,車廂里看似擠得水泄不通了,如果這時有個人的雨傘突然打開,或者手上拿的食物突然撒到地上,人群立刻就能閃避出一片空地。這樣看來,不是車廂里沒有空間了,而是人的內(nèi)心沒有空間了。一個人只要已經(jīng)上了車,占了一塊領地,就不會去在意還待在外面的人。
公交車是一個移動的社會,各種各樣的乘客上上下下,去往他們的目的地。一旦車門關上,車廂里就與外界隔離開來。陌生人之間雖然保持著距離,但在特殊時刻也會發(fā)生必要的聯(lián)系。在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中,凌晨的一輛紅色小巴士里坐著十七個人,他們意外地發(fā)現(xiàn)香港被某種神秘力量控制著,車外的人突然都不見了。這十七個迷失在異度空間中的人,在企圖揭開謎團的同時,也一步步暴露出各自的過往和身份,構成了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
在這群乘客里,有畏縮怯懦的黑社會老大,有愛著女友卻又對其他美女心懷幻想的男人,有沉迷在傳統(tǒng)迷信中的神婆,有自命清高的文藝青年,有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的大學生……如果是在正常的出行中,他們應該會安靜地坐在座位上,誰也不認識誰,到站之后就各奔東西。但邪事發(fā)生后,他們有了交集,也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做出選擇就意味著價值觀的暴露,而價值觀又是在成長中形成的。這輛紅色巴士就像一艘挪亞方舟,載著香港最后一批活著的人。他們不是上層精英,也不是超級英雄,就是普通的生命,是這個社會最基本的部分。
每輛擠滿了人的公交車都是一部劇情豐滿的電影,如果把每個乘客的故事描繪出來,你會看到一幅精彩的社會圖景。車在馬路上奔跑,車上的人也在生命的旅途中奔忙,去上班,去約會,去看病,去面對未知的下一刻。當我們踏上公交車時,如果不是專注地低頭看手機,而是去觀察一下周圍的人,我們會看到他們眼中有自己的影子。
邂逅之地
公交車上不僅有擁擠、偷摸、爭座,這里也是邂逅之地,不時會發(fā)生浪漫的故事。在曹寇的短篇小說《男孩應該主動點》中,他寫到“我”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曾經(jīng)交往過的女孩:“上車后她坐在前排的一把椅子上看著窗外,留給我的是個背影。售票員是從前面開始售票的。我當時的想法是,她如果從后面開始售票該多好,那么我就給這個姑娘買一張票,然后在她回頭的時候像個神秘人那樣隱身于茫茫人海?!边@是一個傷感的結尾,一段無疾而終的感情遠去在時光中,即使補一張票,也不會再有這樣的遇見。
讓劉德華首次獲得金像獎影帝的《暗戰(zhàn)》中就有公交車上邂逅的情節(jié)。華仔偷了鉆石后被警察追捕,他登上一輛公交車,拿車上的美女做人質,躲過了警察的耳目。偶然的相遇讓兩個人互相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兩人第二次在車上相遇時,女孩以為華仔又遇到麻煩了,便主動把身邊的座位讓給華仔。但這一次并沒有警察攔截,女孩難為情地笑了。
之后,兩人在一起吃飯,華仔望著女孩說“可惜我沒有時間”,哀傷的音樂響起。觀眾都知道他身患絕癥,所剩時間不多了,但女孩不知道。華仔將價值連城的項鏈送給女孩,告訴她是假的。女孩把項鏈一直戴在身上,也一直等待著華仔,可華仔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
電影的主要情節(jié)是劉德華與劉青云之間的斗智斗勇,這條情感線只是輔助,華仔與女孩在一起的鏡頭寥寥無幾,但這種陌生人之間的浪漫邂逅讓人津津樂道。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經(jīng)典影片《十字街頭》中,老趙和楊芝瑛第一次相遇也是在公交車上,老趙把東西忘在了車上,楊芝瑛從窗口給他遞出去。此后他們經(jīng)常在車站擦肩而過,一個上車,一個下車。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他倆竟然還是住在同一個公寓里的鄰居。在公寓里,他們是隔墻斗氣的仇家,在公寓外卻成了情侶。這種設計而成的巧合,用愛情來解釋便是緣分。
假如下一次,你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心動的人,會不會上去搭訕呢?我覺得應該試試,不然的話就不是真的心動。
喝酒 且斟一杯歡愁
一瓶酒不單單是一瓶酒而已,它是人生。
——亞歷山大·佩恩《杯酒人生》
“喝白酒用盅,喝啤酒用杯;逢客必有酒,喝酒必劃拳”,這是我家鄉(xiāng)的喝酒習慣。不管是紅白喜事,還是平日宴客,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好喝酒的人聚在一起,能讓酒席延續(xù)一整天。剛開始大家還互相推讓,謙虛一下自己的酒量,漸漸地,酒意上頭,也便不再控制了。于是,一圈圈敬酒,一局局劃拳,最后的情形往往是,桌面趴若干,桌底倒數(shù)人。
我們總是貪戀喝酒的愉悅,輕易忘記醉酒的痛楚。我春節(jié)回家,頓頓吃飯都要喝酒,每次必醉,醒來后就發(fā)誓再也不喝了。但這個誓言只能持續(xù)到下一頓飯之前。酒帶給人歡快、熱鬧和放松的感覺,喝酒的過程也充滿了英雄氣概,仿佛自己已經(jīng)主宰了生活,必要堅持到最后。而看到別人倒下,自己會有一種勝利者的自豪感。但是,一旦醉酒,你躺在床上,四肢酸痛,頭漲欲裂,惡心感洶涌澎湃,生活的種種不容易在眼前一一閃現(xiàn),眼淚便下來了。
中國人與西方人的喝酒方式大有不同。西方人是品酒,一杯紅酒倒在杯子里,一次抿一小口,在口腔里流轉半天,而后咽下去。兩個人一瓶酒能喝一整夜。中國人則是拼酒,飯菜還未上,啤酒已經(jīng)開了好幾箱,觥籌交錯之際,空瓶子倒了一地。
如果沒有酒,生活還有沒有味道?“小李飛刀”李尋歡曾對這個問題做了絕妙的回答。有一次,梅二先生為他看病,勸解他說:“如果你不戒酒,肺將會爛掉,恐怕會危及生命。”李尋歡的回答是:“如果沒有酒,活著還有什么意思?”這句話道出了很多嗜酒之人的態(tài)度,他們視酒為生活的必需品,這其實是在傷害生活。
我們沒有必要像李尋歡一樣嗜酒,但也沒有必要恨酒。酒就像是一塊橡皮泥,在不同的人手里會捏成不同的形狀。
杯中的愁影
對于很多喜歡喝酒的人來說,喝什么樣的酒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喝。喝酒的對象不同、人數(shù)不同,自己的狀態(tài)也就不同。男女朋友喝酒,不好狂飲,酒只是情緒的潤滑劑;和領導同桌喝酒,要處處注重禮節(jié),不敢放肆;和同學一起喝酒,不能太保守,不然會遭到鄙視。
除了那些把酒當飯、頓頓都要喝的老酒鬼外,一般人只有在參加酒局的時候才會飲酒。如果一個人突然獨自喝起酒來,那多半是遇到了傷懷事,需要酒精的刺激,也需要酒精的麻醉。在市川昆《細雪》的最后,主角雪子終于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對象,要出嫁了,曾和她有一絲曖昧情懷的姐夫貞之助獨自來到酒館里飲酒,借以抒懷。她是他的小姨子,他是她的姐夫,他不敢對她有所奢望,可他也無法忘卻她的美好。屋外大雪漫飛,屋內(nèi)孤寂清冷。貞之助將瓶中酒倒進杯里,將杯中酒倒進喉嚨里。音樂緩緩地流動,他的頭轉向窗戶,我看到他的眼中噙滿淚水。櫻花與雪花交織在一起,四姐妹的倩影在花中顯現(xiàn)。她們還很年輕,而他已經(jīng)老了。
貞之助喝酒時喉嚨的鼓動,仿佛一顆憂愁的心在跳動。酒在這里是他情緒的象征,看起來是清澈的,喝起來又是濃烈的,正如他對雪子的感情,唯有自己能體味。
有時候,越是在人多的地方喝酒,越會感到寂寞。電影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畫面:酒吧中,一群人在熱鬧歡飲,鏡頭向前推移、尋找,最后定格在一個獨自喝酒的人身上。他一定是受了某種刺激,或有不愉快的遭遇,才在尋歡場所里如此沉默。接下來,多半會有人走到他跟前搭訕,也多半會有事情發(fā)生。鈕承澤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便是如此。和女友吵架后,豆導來到酒吧,獨自坐在吧臺前喝酒,顯得與周圍的環(huán)境很不合群。這時,一個美女走到他跟前搭訕,之后兩人便發(fā)生了一夜情。
喝悶酒容易傷身,更容易傷心。獨自飲酒的目的是消愁,但就像詩中寫的一樣,結果往往是“舉杯消愁愁更愁”,成了下一段惆悵的開始。
不要輕易舉起酒杯,醉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放下手上沉重的杯子,倒空肚子里過夜的酒,才能真正開始消愁。
時光的波紋
相比起一個人喝酒,兩個人對飲總是要溫暖一些。一般情況下,只有彼此了解的知音才能如此。他們慢慢喝,慢慢品,讓酒充分融化在這一刻的浪漫中。
日本電影《海峽》講述了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的修建過程,用了二十四年才竣工,工程師阿久津剛在這里從壯年待到了兩鬢蒼白。離開前的晚上,他來到附近的酒館,向多年來癡情于他的女人多惠告別。她為他斟滿酒杯,他一飲而盡,發(fā)出一聲嘆息。舒緩的音樂開始響起。他把酒杯遞給她,從她手中拿過酒瓶,為她斟酒。她緩緩把杯子遞到嘴邊,輕輕地喝完,又遞給他。
一瓶酒,一個杯子,兩個人,組成了一個傷感的世界。
他何嘗不知道她的情意,但是他已有家小,唯有用這種方式感謝她二十多年的關照。她知道,他這一走,就再也不可能回來了。她的內(nèi)心也許在波濤洶涌,但她的動作依然是那么優(yōu)雅溫和。她將感情深深藏在心里,打算像他把生命獻給事業(yè)一樣,把自己的生命終老在這個酒館里,維護這一份純真而孤獨的愛情。
酒入了腸,音樂入了耳,唯有淚水倒轉回旋,流到了內(nèi)心深處。她多年的等待,只不過換來這一次靜屋中的對飲,這夠了嗎?對她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
影片長達兩個半小時,沒有激烈的沖突,大部分時間都在講述修隧道的過程,像一部紀錄片。唯有結尾處這一個對飲的情節(jié),感人至深。兩人相對而坐,不發(fā)一言,只有酒杯在手上輪轉。兩個演員——剛毅寡言的高倉健和溫順敦厚的吉永小百合,用無可替代的魅力將一段淡如水的情感釀出了酒的濃香。
這或許就是酒的美好之處吧,它是男女交流的情書,蕩漾著時光的波紋。如果愛一個人,就為對方斟一杯酒吧。不要多說,不要多問,所有的意味都在杯中。
醉酒難承歡
喝酒的人,都免不了一醉。若想知道自己喝醉的樣子,那就與一群人狂飲,放下一切包袱,喝個昏天暗地,不要擔心醉后沒人管。酒醒之后,互相回憶醉酒時發(fā)生的事情,比喝酒本身還要有趣。
高群書《神探亨特張》中的演員都是網(wǎng)絡上的紅人,他們不是職業(yè)演員,但在電影中的表現(xiàn)都非常精彩。有人問高群書,怎么才能去演他的電影。他的回答是,喝酒。他自稱拍電影從不試戲,對他來說,試酒便是試戲。這固然有些夸張,但也說明了酒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有時候,通過喝酒,我們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也能看出一個人的才華。
《神探亨特張》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幾個警察聚在一個屋子里喝酒,空氣中煙霧繚繞,杯子里泡沫翻飛。所長老張有些醉了,他站起來,閉上眼睛開始唱歌。歌詞很有特點,他唱得卻不在調(diào)子上。唱著唱著,他就趴在地上咳嗽起來。這個一鏡到底的情節(jié)勾勒出了警察的真實生活,也凸顯了老張的性格和處境——喜歡自嘲,有些落魄,但不失樂觀。
我曾做過軍人,每天在規(guī)定的時間干規(guī)定的事情,不能越規(guī)矩,也不能偷懶。還有一道圍墻將我們框在一個空間里,輕易不能出去。只有周末的時候,我會約上幾個朋友,到一家酒館去,暢飲暢談,盡情放松。有一個同事姓陳,酒量大,我們問他到底能喝多少,他豎起一個指頭。一斤?不是。一箱?不是。那么,到底是多少?一直喝,他說。從此,他有了一個綽號,叫“陳一直”。
不過,這已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后來,一道禁酒的通知下發(fā)到各單位,誰被抓住偷喝就會受罰,我們就再沒有喝酒的機會了,包括陳一直。
酒是膽量的代名詞,很多清醒時不敢說的話和不敢做的事,都可能在醉酒時說出來、做出來,所謂“酒壯人膽”。尤其是一幫朋友圍在一起喝酒時,仿佛天下都為之操控和沉淪,各種憤慨之語從嘴里咆哮而出,各種負面情緒被宣泄得一塌糊涂,真正的自己藏在理智深處,看著醉酒的自己撒潑打滾,好像看著一個陌生人。沒有人把你做的事當真,沒有人和你計較你說的話,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堆滿酒瓶的陣地上,瘋狂掃射,砰砰砰,直到一切都歸于沉寂。
在醉后的沉睡中,腦海中的你又會著急地來回跑,累得滿頭大汗。而后你睜開眼睛,理智回籠,之前的一切就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昨夜的酒化作了今晨發(fā)黃的尿液。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無論曾經(jīng)多么風光或多么痛苦,到頭來都是如水般平淡的日常。酒能讓生活有點兒味道,但酒終究避免不了變成水的命運。
洗澡 浸濕了身體,浸潤了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老子《道德經(jīng)》
假如有人問你有沒有印象最深的一次洗澡,恐怕大家都會愣一下:洗澡這么普通的事,哪有什么特別的東西需要記住???其實還真有。我記憶最深的一次洗澡是在大學軍訓后。那次軍訓,我們每天在郊區(qū)的操場上來回走正步,沙塵混著汗水沾在皮膚上,把我們搞得像泥塑兵馬俑。當?shù)貤l件有限,只有一個小澡堂,沒法兒容納這么多的人同時洗澡,所以得排隊。訓練了一天,本就很累,我選擇了躺下,而不是端著盆子繼續(xù)練站立。
就這樣,我堅持了十五天沒洗澡,沒換內(nèi)衣。等到結束后,回到學校,我直奔澡堂,把內(nèi)衣、襪子統(tǒng)統(tǒng)扔進了垃圾桶。站在水龍頭下,溫暖的水流噴灑在頭頂,再順著身體流到腳下,仿佛天和地一下子貫通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歷劫重生般的幸福。
洗澡不僅是身體的需要,也是心理的需要。水既可以洗掉汗味和污垢,也可以洗掉困倦和悲傷,而后煥然一新的清爽,會讓人信心倍增。當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多洗洗澡吧,把自己收拾干凈了,說不定眼前的路也就清晰了。
上善若水
水是生命不可或缺之物,在哲學上也有著豐富的意義。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源。”老子說:“上善若水?!彼鍍簟厝?,充滿靈性,常被視為人類追求美好道德境界的象征。
張揚的《洗澡》以一個澡堂的變遷反映了兩代人不同的生活觀,片中有兩個插敘的洗澡情節(jié),如畫龍點睛,提升了影片的境界。第一個是陜北人的洗澡故事。黃土高原上有一個風俗,姑娘在出嫁前一定要洗個澡。有年大旱,又逢女兒出嫁,父親便拿出家中的糧食,到一戶戶人家去換水,好讓女兒能夠洗一次澡。女兒坐在木盆里,用瓢舀水淋身,滿面淚流。
第二個情節(jié)是在青藏高原上,一位老奶奶拉著小姑娘去圣湖沐浴,“他們要到很遠、很遠的湖里去洗澡,那湖水不但能洗凈身子,還能洗干凈自己的靈魂,治百病呢,所以這輩子他們一定要到那圣湖中去洗一次澡”。
兩個情節(jié)看似與主線有些脫節(jié),其實是對洗澡的一種文化注解,意味著對傳統(tǒng)和信仰的尊重。
在片中老劉經(jīng)營的“清水堂”里,洗澡者各得其所,一派和諧溫馨的景象。水成為治愈精神病癥的良藥。唱美聲的小伙子,只有在水龍頭的噴灑下才能釋放出高亢的聲音;鬧分手的夫妻,在一次合浴之后又找回了曾經(jīng)的甜蜜。這真是水的作用嗎?不,這是水所代表的寬容的心理狀態(tài)的作用。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煩惱能夠融進水里,洗澡便成了安撫情緒的行為。很多人遇到傷心事,會想要去洗一個澡,站在浴室的水龍頭下或躺在浴缸里,讓流水淹沒淚水,就是這個道理。
德國電影《竊聽風暴》中,劇作家和妻子本來感情甜蜜,但是在特務頭子的威逼利誘下,女人背叛了丈夫,將秘密說了出來。當然,她的良心也飽受折磨,罪惡感和恐懼感吞噬著心靈。她回到家后,表情極不自然,不顧丈夫的詢問,匆忙走進浴室,希望流水能洗去緊張。正在這時,特務進門搜索,女人披著浴袍走出來。丈夫望著她,心里全明白了。女人一臉惶恐,飛奔出門,在過馬路時,被一輛疾駛而來的汽車撞死了。流水并沒有洗去她的歉疚,反而是死亡讓她獲得了救贖。
我們總是渴望水能沖走所有不快樂的東西,但水只會按照它的規(guī)律無言地流淌,不會因為人的召喚而倒流。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心靈變得像水一樣淡泊、放松,既滋潤自己,也滋潤別人。
水中的親密接觸
洗澡是一種暴露肉體的私密行為,它的魅惑之處在于,水流沖刷裸體和手指揉搓身體時,會產(chǎn)生極大的情色想象空間。當一個女生說她要去洗澡時,難免會讓人聯(lián)想到她衣服里面的光景。事實上,在電影中,洗澡的情節(jié)的確常常伴有性和情的成分。
當人在洗澡時,手觸摸到性器官,或許會引起內(nèi)心的悸動,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阿莫多瓦的電影《捆著我,綁著我》展現(xiàn)女主角洗澡時自慰,是為了刻畫她的孤獨和對欲望的需求。后來,她愛上了一個綁架她的男人,填充了這份孤獨。這也是阿莫多瓦想表達的:兩個陌生人之間的神秘愛情就像水一樣,無形無色,卻能被真實地感觸到。
金基德的電影《弓》中的愛情也很詭異。十年前,老人在岸上撿到一個小女孩,把她帶到船上,撫養(yǎng)照顧,準備等她成年后和她結婚。每天晚上,老人都要給女孩洗澡。女孩坐在紅色的浴盆里,老人從盆中掬起一捧水,輕輕地淋到她的身上,女孩一臉幸福,老人一臉安詳。后來,一個少年來船上釣魚,愛上了女孩。女孩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向往,洗澡時也不開心了。當少年要帶走女孩時,老人將船繩纏在自己的脖子上,以死相逼,女孩又返回船上。
這天晚上,女孩反過來給老人洗澡,老人為女孩化妝。他們穿上傳統(tǒng)的服裝,完成了結婚儀式。女孩在老人的琴聲中睡去,老人對著天空射出一箭,而后跳進了海里。女孩在夢中身體做交媾狀,下體奇跡般地流出鮮血。
洗澡在這里成為一種儀式,象征著老人與少女之間的情感變化。老人給少女洗澡,像在滋養(yǎng);少女給老人洗澡,是在報恩。澡盆里裝的是水,也是愛,洗澡能傳遞情感,水在浸濕身體時,也溫暖了心。
赤裸裸的玩笑
人在脫光了的時候,是羞恥心最強烈的時候,又是防衛(wèi)能力最低的時候。獨自在家洗澡還好,如果去集體澡堂洗澡,不管男女,或多或少都會瞥幾眼別人的身體,暗中做一番比較,有的人心情還會受到影響。如果遇上朋友,對你的身體來了一句直白的點評,那就更尷尬了。自從有了“撿肥皂”的說法,當肥皂真的掉到了地上,我俯身去撿,心里總會感到怪怪的。
電影也常常用洗澡來制造笑料。在《非常完美》中,蘇菲對勾引自己未婚夫的王菁菁恨之入骨,下決心要把男人搶回來。一個畫面中,王菁菁在浴間里洗澡,蘇菲在隔壁的屋里,當她聽說王菁菁將要和男友生小孩時,非常氣憤,做出抽打王菁菁的樣子。一墻之隔的王菁菁正在轉動身子洗浴,恰好迎合了蘇菲的動作,仿佛巴掌真的打在了她身上。
這是視角受限帶來的幽默效果。片中的人只是自己做了動作,并不知道動作產(chǎn)生了怎樣的效果,觀眾卻能看到巧妙的契合,便會發(fā)出會心的笑。
羅伯特·奧特曼的《陸軍野戰(zhàn)醫(yī)院》中有一個大夫們調(diào)戲新來的女護士長的情節(jié)。護士長扭著腰身,歡快地走進帳篷中洗澡。醫(yī)院的人搬了凳子坐在帳篷外,擺出看好戲的架勢,樂隊還奏起了音樂。這時,惡作劇者突然砍掉纜繩,帳篷被揭起來,護士長的裸體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全場一起鼓掌歡呼。
一群下級竟敢對上級開這樣的玩笑,這看似過分,實則是影片想要表達反越戰(zhàn)、反權威的主題。護士長代表的是體制,她脫光了衣服,就是把體制的本質揭露給了大家。當護士長氣急敗壞地向長官告狀時,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裝腔作勢的美國正在被戲弄的畫面。
從這個情節(jié)延伸開來,還可以討論一個問題:如果你正在洗澡,周圍的墻突然倒了,你會下意識地去捂臉呢,還是去捂下身?
答案是,你會先尖叫。
做飯 一鍋人生的味道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
——李安《飲食男女》
有段時間,我住在三義廟的一個公寓里,鄰居大多是年輕的學生、創(chuàng)業(yè)者或上班族。我的屋子在一層,后門出去有個小院,地上鋪著一層碎石子。一個周末,我望著角落里前租戶留下的一個燒烤架,突發(fā)奇想,為何不在院子里搞個小型聚餐呢?我在群里發(fā)了消息,響應者還挺多。但有人覺得燒烤太復雜,不如吃火鍋方便。這條意見得到了認可,大家開始準備,有的去超市買菜,有的去借餐具,有的把珍藏的好酒也拿了出來。
當時剛入秋,空氣微涼,大家席地圍坐在院子里,被熱氣籠罩著,吃肉、喝酒,很是愜意。聊天中,我們竟然發(fā)現(xiàn),在座有三分之二的人是第一次動手做飯。因為在家有父母,去了學校有食堂,工作后有外賣,他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也可以做飯。
那也是我的第一次,只是沒好意思說出來。
緊跟著又有人提出質疑,說火鍋不算是做飯,炒菜才算是真正的做飯。大家圍繞著這個話題辯論起來,最后達成了一致意見——只要做得好吃,就都算是做飯。
吃本來是人的第一需求,相對應的,做飯也應該是人的首要技能。但在文明社會里,做飯也成了一個細分的行業(yè),只需要一部分人會做,另外的人買就行了。
做飯的目的不僅僅是吃,在切、炒、烹、煮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可體味的東西,只是被快遞時代的我們給忽略了。
心有煙火
做飯是維系家庭關系的基礎,生活要過得有煙火氣,就得常做飯。如果一個廚房是冰冷的,餐具落滿灰塵,鐵鍋生銹,那么很可能預示著家里的關系出了問題。有的人以自己做飯不好吃為由遠離廚房,其實是內(nèi)心沒有家的概念。
做飯好吃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去做。
美國電影《克萊默夫婦》講述了一對夫妻的家庭生活。妻子因為瑣碎的家務而神經(jīng)崩潰,決定離婚,離開家庭去追尋新的生活。丈夫之前忙于工作,從沒注意到妻子的情緒,事已至此,只好自己為兒子服務。從沒做過飯的他一時手忙腳亂,非常狼狽:打雞蛋時將蛋殼掉進了杯子里,做面包忘記放牛奶,泡咖啡時幾乎把整罐咖啡都倒進去了……此時,平底鍋里的面包燒煳了,當他匆忙去搶救時,手又被燙傷了。
達斯汀·霍夫曼將這些做飯細節(jié)表演得生動有趣,他的尷尬狀態(tài)恰恰是一個中產(chǎn)階級的中年男人沒有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的表現(xiàn)。當女性在女權主義運動感召下,渴望走出傳統(tǒng)的禁錮,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時,做飯便不再成為她們身上的獨有標簽。所以,有時候夫妻輪換著去廚房,或一起動手做飯,是有利于家庭和睦的。
與西方不同,東方人向來重視烹飪,并將其發(fā)展成了一種文化傳統(tǒng)。不過,在以前的富貴家庭里,做飯被看作是粗活兒,是下人的工作。越南電影《青木瓜之味》中,小女孩梅來到一個大家庭做女用人,第二天,大媽就教她怎樣炒菜,怎樣伺候好一家人的胃口。從忙碌的用人身上,我聞到了生活的味道,而那些坐在餐桌前等待進食的主人卻顯得毫無生氣。
由于從小就會照顧人,梅養(yǎng)成了東方女人純真謙卑的品質,最終蛻變成一個美麗大方的少女,并嫁給了她自小崇拜的少爺??梢哉f,她通過認真做飯、認真生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雖然梅的身份是下人,但她認為做飯本身并不下賤,美食對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提升了她的境界,就像那剖開的青木瓜一樣,晶瑩剔透,她最后也得到了別人的尊重。
廚房是一個中立的場所,這里沒有性別和階級之分,在做飯這件事上也是一樣,不能認為吃飯的人就要比做飯的人優(yōu)越。要想生活有煙火氣,心中首先要能容納煙火,否則即使去做飯,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滋味。
刀下留飯
同樣是做飯,有些人做得賞心悅目,像藝術家在精雕細琢,有些人卻是慘不忍睹,如同親臨犯罪現(xiàn)場。這不僅取決于廚藝高低,也與食材有關。
李安的《飲食男女》用了一連串特寫鏡頭來展示老父親精心烹飪的細節(jié)。老父親的刀工已臻化境,那些僵硬的蔬菜肉品在他手中突然煥發(fā)出了新的生命??措娪皶r,你仿佛能感覺到鮮美的味道正從銀幕上不斷飄出來。但是,一大桌子菜并沒有得到三個女兒的贊美,她們甚至還挑剔他把鹽放多了。她們離得近,吃這些都習慣了,自然見多不怪。而在看客眼里,如果有這樣一個大廚父親,每天都能吃到這么多的美味,想著都會流口水。
片中的父親想用美食將女兒們拉回到家庭中來,但沒有成功。反倒是一個離了婚的女鄰居能欣賞他的廚藝,兩人在交往中產(chǎn)生了愛情,彼此的人生出現(xiàn)了第二春。李安由此出發(fā),探討了飲食對于一個家庭的意義。
人人都是廚神
關于做飯的事,有一個段子:幾個城里的年輕人去西藏旅游,想體驗一下當?shù)氐纳?,但他們不知道怎么做飯,便跑去問當?shù)厝?。當?shù)厝苏f:“咱們這兒用牛糞?!弊叩臅r候,年輕人便順手拿了幾塊當?shù)厝思覊ι系呐<S餅,回去后掰碎了和粥煮在一起,顏色還挺好看,但一嘗沒法兒吃。他們又回去找當?shù)厝?,當?shù)厝苏f:“我是讓你把牛糞當柴燒,誰讓你煮在鍋里的?”這雖是一個笑話,但也諷刺了那些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做飯和做人一樣,是一件需要付出真誠的事,容不得草率和慢待。周星馳的《食神》就探討了做飯的境界問題,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在歡鬧中蘊含著生活的智慧。電影開頭,已經(jīng)成為食神的史蒂芬·周驕傲狂妄,被金錢沖昏頭腦,遭人算計,事業(yè)頃刻間崩塌。一無所有的他流落街頭,幸運的是有貴人相助,他靠著獨到的技藝,終于重歸食神之位。
就像古龍的小說《三少爺?shù)膭Α防锏娜贍斠粯樱晒θ耸吭谶_到頂峰之后往往是寂寞的,此時也是心理防線最虛弱的時候,很容易遭遇滑鐵盧。三少爺化名“沒用的阿吉”,流落江湖,嘗盡生活辛酸,史蒂芬·周也是如此。只有經(jīng)歷了勝與敗的雙重考驗,生命才是完整的。
起初,史蒂芬·周是靠炫技獲得食神稱號的,他所做的菜華麗奪目,就像他的人一樣浮夸。這時的他認為食物的味道無足輕重,包裝和宣傳才是最重要的。在經(jīng)歷磨難后,他靠“撒尿牛丸”起家,又憑借“黯然銷魂叉燒飯”奪魁。這兩道菜看似普通,實則蘊含了心意,吃的人會感受到味道中的情感,以至于落淚。此時,他才領悟到做飯的真諦——只要有愛,人人都可以成為食神。
如果說用心是技術的話,用愛便是藝術。用心只能說明認真,用愛卻是情感的注入,包含了生命的精華。一個喜歡做飯的人,必定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他總是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以及他人。而如果一個人愿意為你做飯,或者愿意和你一起做飯的話,那他一定是個愛你的人。
抽煙 隨煙而去的并非寂寞
在什么都沒有的日子里,煙無疑是一種最高境界的麻醉品,它彌補了由此而來的無聊和空虛。
——楊志超《嘉峪關》
那年我剛上大學,有天晚上正往寢室走,接到了室友打來的電話。他操著一口方言說:“幫我?guī)О溩訂h?!蔽艺f好。學校商店不賣餃子,我只好去校外,找了半天,終于買到?;氐綄嬍液?,室友一看,捂著肚子大笑說:“我讓你給我買包‘驕子’煙,你給我弄一袋餃子干啥?”我這才知道,自己聽錯了。這個事情很快成為全班男生調(diào)侃我的段子。
當時,我還不抽煙,自然不懂煙的牌子。之后,我漸漸學會了抽煙,后來從事寫作,更是煙不離手了。多年來,我不但抽過很多條驕子,也抽過中外各種牌子和味道的煙。
不抽煙的人不理解抽煙的人的感受,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煙民也各有借口,有的說能緩解疲勞,有的說能排遣寂寞,其實都是一種習慣使然。對我來說,抽煙不是為了把煙吸進體內(nèi),而是享受手上夾著煙的感覺。如果無煙,會覺得身上少了某樣東西,情緒也會變得煩躁。
這幾年,北京推行室內(nèi)禁煙條例,過去能抽煙的咖啡館都不讓抽了。但我坐在里面,會習慣性地取一根煙叼在嘴上,不點燃,就那樣抿著過濾嘴。這樣一來,在寫作時,我便感覺思緒順了一些??磥?,我中毒不淺。
煙不是生存的必需品,為何還會存在呢?只能從精神方面來解釋了。網(wǎng)上流行說“我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然而寂寞并不會隨煙霧消散,我們所追求的其實是一種刺激,刺破這疲勞的生活。
只是一個道具
起初抽煙需要器具,到十九世紀,紙煙出現(xiàn)了,因為方便快捷,很快流行起來。香煙公司為了增加銷量,不斷投入廣告宣傳。我們看好萊塢的老電影,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男人不抽煙的,那就是香煙的廣告植入。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吸煙的危害,但電影畫面中依然煙霧繚繞,尤其是在以男人戲為主的片子里,嘴的作用除了吃飯和說話外,第三重要的便是抽煙了。
電影中的角色抽煙并不是人物自身的需要,而是表演的需要。抽煙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可能毫無作用,卻對塑造人物有幫助。如果一個男人兩手空空站在那里,形象就很單薄,氣氛也很沉默。如果他一手夾著煙,一手插在褲袋里,臨窗而立,可能就把內(nèi)在情緒傳遞了出來。特別是在和女人調(diào)情的時候,男人手上的煙往往有一種催情的效果,煙霧纏纏繞繞,曖昧味兒便油然而生。
如果梁朝偉在王家衛(wèi)的電影中不吸煙,那他是否還能展示出那濃烈的魅力?很難想象。從《阿飛正傳》的最后一個鏡頭開始,他的吸煙形象便凝固在了鏡頭里,一直延續(xù)到《一代宗師》。梁朝偉吸煙的特點在于一個“輕”字,輕輕地點煙,輕輕地吸一口,輕輕地從鼻孔里噴出煙霧來。一切都是舒緩平和的,不用力,也不慌張。
電影中的梁朝偉很少獨自抽煙,要么是在女人面前,要么是游走在舞會中。煙在他手中成為撩撥情緒的工具,成為征服女人心的幫手?,F(xiàn)實生活中,梁朝偉也吸過煙,不過2000年左右就戒了。
相比之下,好萊塢影星亨弗萊·鮑嘉就是真正的大煙鬼,他曾經(jīng)說:“我只有兩種演技——抽煙的和不抽煙的?!闭怯捎跓煹奈:?,他五十七歲就離開了人世,從此,銀幕上少了一張粗糲冷峻的臉和一支永遠抽不完的煙。在網(wǎng)上搜索他的照片,絕大多數(shù)時候他都在抽煙,就連《時代》雜志的封面也是如此。他在電影中的經(jīng)典舉止便是,一手捏煙,一手插兜,眼睛平下直視,不茍言笑又暗含嘲諷,集孤獨與孤傲于一身。
對演員來說,不管有沒有煙癮,用抽煙去展現(xiàn)角色的心理狀態(tài),讓觀眾體味到角色的喜怒哀樂,那是非??简炑菁嫉?。
抽煙的女人
抽煙并不是男人的特權,但絕大多數(shù)抽煙的都是男人。煙所代表的糜爛、粗魯、異味與女人的純凈、溫柔不相符,抽煙的女人因此顯得別具一格。
以前人們對吸煙的女人頗有微詞,將其作為壞女人的一個特征,這是拜電影所賜。
在老電影中,正面的女性角色是完美無缺的,不能抽煙,只有間諜、特務、妓女等反面角色才會抽煙,而且抽得很妖魅。久而久之,人們就開始歧視抽煙的女人。甚至女人自己,也看不起抽煙的同性。
其實,抽煙并無性別之分。在有些鏡頭里,女人抽煙要比男人更有味道。
奧黛麗·赫本有著仙女一樣高貴優(yōu)雅的外貌,我們很難把她和煙聯(lián)系在一起。而在《蒂凡尼的早餐》中,她不是直接用手指捏煙,而是拿了一根細長的煙嘴,顯得活潑調(diào)皮。在這里,煙失去了它的本質特征,成了美人手中的一件玩具。
在葉錦鴻的《半支煙》中,舒淇扮演的舞女紅裙紅唇,孤獨地坐在酒吧深處,緩緩地吸煙,目光冰冷而嫵媚,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讓人渴望接近又不敢接近。相比之下,金燕玲扮演的寡婦抽煙時又是另一副模樣:叉開腿坐在大街邊,歪著頭抽,像男人一樣,看起來就很粗放。
不同的抽煙頻率會展現(xiàn)出不同的氣質,慢條斯理地放進嘴里吸一口顯得優(yōu)雅,如果頻繁地塞進嘴里猛吸,那就是真正的煙鬼了。
理發(fā) 向舊生活舉起剪刀
甚至連頭發(fā)絲也有自己的影子。
——普卜利利烏斯·緒儒斯
終于鼓足勇氣進了理發(fā)店,我對杰西老師說,稍微修一修就行,不要太短。老師說,好嘞。然而,在接下來的半小時里,我會眼睜睜地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從長發(fā)變成中發(fā),從中發(fā)變成短發(fā),最后幾乎是平頭了。我沒有勇氣中途阻止,我怕如果我質疑他的手藝,他會把我剪得更丑。完事了,他問:“怎么樣?如果覺得好,可以辦張卡?!蔽已b作沒聽見,出了門,立刻罵了句臟話——×!
很多人和我有一樣的遭遇,理發(fā)師似乎從來都聽不懂顧客的要求,只顧揮舞剪刀,行使對發(fā)絲的生殺權。有一次,朋友約吃飯,在座恰好有一個理發(fā)師,我便問了他一個狐疑已久的問題:“把顧客的頭發(fā)留長點兒,會縮短理發(fā)時間,你們不就可以多掙錢了嗎,為什么總要剪那么短?”
理發(fā)師說:“不是我們故意要剪短,而是你們的表述太模糊。當你說‘不要太短’‘稍微修修’的時候,你對自己的發(fā)型本就沒有什么規(guī)劃,只是希望能剪得好看一點兒。當你看到剪完后的頭發(fā)暴露了某些缺陷時,就會埋怨我們剪短了。”
我無言以對。
所謂的“新發(fā)三天丑”,是說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是需要時間的,但也總會接受的。頭發(fā)本來是身體上無關緊要的部分,卻受到如此重視,原因就在于它是個人形象的標志之一,發(fā)型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自信心的建立。
發(fā)型即精神
發(fā)型本身沒有美丑之分,只有適不適合長相的問題。這種適合的標準又與審美思潮有關,流行發(fā)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型還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職業(yè)和身份,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義。就像我們看到一個男人留長發(fā)時,會想到他可能是搞搖滾的。
但搖滾樂手并不是一開始就流行留長發(fā)。起初,西方的搖滾樂手像普通人一樣留中長發(fā)或短發(f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嬉皮士運動發(fā)展到高潮,嬉皮士用搖滾樂來反叛主流社會,他們往往不修邊幅,過著隨性簡單的生活,任憑頭發(fā)自由生長。搖滾歌手受他們影響,也開始做這種打扮,這最后成了搖滾樂的一種標志。至于國內(nèi)的搖滾人留長發(fā),那又是對歐美的一種模仿。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搖滾歌手都披頭散發(fā),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中的搖滾歌手們就留著夸張的“飛機頭”,像戴著一頂頂拉長的帽子。與這個發(fā)型行相配套的還有墨鏡、黑西裝和尖頭皮鞋,這讓他們走到哪里都能成為焦點,展示著他們獨特的個性。同時,這又包含了搖滾樂的精神——挑戰(zhàn)權威,挑戰(zhàn)主流。
這支樂隊吸引了村子里的一個年輕人,他也想加入。他是一個啞巴,還是一個禿子,從任何一個方面來說都不可能進入樂隊。但當樂隊踏上去美國的旅途時,他竟然偷偷跟上了。在這里,發(fā)型成為一種精神象征,吸引著啞巴去擺脫自己庸常的生活。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中,當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特拉維斯決定拿起武器,向這個骯臟的社會及其代理者實施反抗時,他給自己理了個詭異的“莫西干頭”——兩邊全剃光,只留頭頂一撮翹起的毛發(fā)。不過,這種發(fā)型并不是來源于莫西干人,而是來自一支名叫莫霍克的印第安民族,翻譯的時候出現(xiàn)了錯誤,后來也就沿用下來。
莫西干發(fā)型的興起也與嬉皮士潮流有關,代表著叛逆、勇敢和自由。特拉維斯用形象上的改變,堅定了要做一個勇士的決心。影片上映后,美國青年爭相仿效特拉維斯,莫西干發(fā)型成為時尚。
發(fā)型本身并沒有實際的力量,但它的精神象征性有一種感召力,能讓人產(chǎn)生趨同心理。就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以為自己留了長發(fā),留了胡子,就是一個藝術家了,就脫俗了,其實只是心理安慰而已。
當有一天,你連自己的脫發(fā)都不在乎了,那才叫脫俗。
剪斷舊生活
汪峰在《春天里》唱道:“我剪去長發(fā)留起了胡須,曾經(jīng)的苦痛都隨風而去?!彼坪跫纛^發(fā)成了改變心情的一個方法,隨著發(fā)絲離開身體,飄落到地上,那些憂愁和苦難也隨之消散了。這種象征意義在佛家最為突出,出家人需要剃頭,剪掉青絲就是剪斷紅塵,從此換一方土地,換一個人,也換一種境界。在生活中,當我們想要改變當下的狀態(tài),重新開始生活時,也會想著去改變一下發(fā)型。
在《失戀三十三天》中,黃小仙被交往七年的男友拋棄,情感受到巨大打擊,生活和工作變得一團糟。對她有好感的同事王小賤看在眼里,決定幫助她。王小賤找到借口,讓黃小仙和自己合租。在新房間里,他幫黃小仙剪發(fā),在她的頭上扣了一個盆子,然后沿著邊沿剪齊劉海。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小細節(jié),實際上卻是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場戲,它意味著黃小仙將從此走出失戀的傷痛,和王小賤一起迎接新生活。
《翻滾吧!阿信》中,本是體操天才的阿信,因為和朋友菜脯傷了黑道大哥的兒子,不得已逃亡到臺北,做起了別人的馬仔。在過了一段快意恩仇的江湖生活后,菜脯出事身亡,阿信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決定重回體操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要走向賽場了,晚上,他自己用推子剪掉了飛揚的長發(fā)。鏡子里,他表情凝重,咬著嘴唇,用手摸著變成硬楂兒的頭頂,徹底向迷惘的過去告別。
這樣的理發(fā)場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電影里,是人物要改變自我的象征,也是敘事的重要節(jié)點。在管虎的《老炮兒》中,開頭不久,六爺便去了老相好話匣子開的理發(fā)店,話匣子給他推了個類似莫西干頭的短發(fā)。這意味著六爺被當下逼仄的世態(tài)所壓迫,決定重拾當年的雄風,向囂張的富二代發(fā)起挑戰(zhàn)了。后來,果然如此。
剪發(fā)所昭示的只是一種態(tài)度,要真正改變心境,還需要頂著新發(fā)型去做出能改變自己的事。黃小仙的愛、阿信的訓練、六爺?shù)木髲?,這些才是達成改變的關鍵因素?!叭嘟z已斷盡,何奈愁惱還纏身”,畢竟剪發(fā)容易,剪愁難。
沉重的青絲
頭發(fā)有時還與人的性命和尊嚴相連?!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惫糯藢︻^發(fā)的重視要遠遠高于現(xiàn)在,割發(fā)等同于割頭,所以不敢損毀,更不敢隨便割別人的發(fā),否則別人是要和你拼命的。
到了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時代,頭發(fā)的重要性就演變成了“頭可斷,發(fā)型不能亂;血可流,皮鞋不能不打油”。雖是戲謔,卻也說明了人對自我形象的重視。有時候,頭發(fā)確實代表活著的尊嚴,頭發(fā)被強行剃掉,意味著命運的改變。比如罪犯進監(jiān)獄,一律要理發(fā),這來源于古代的刑法,那時意在對犯人的人格進行侮辱。不過現(xiàn)在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管理和安全,害怕頭發(fā)里藏東西。
在傷痕電影《小街》中,男子夏偶然遇上了一頭短發(fā)的少年俞,兩人交流甚歡,成為好朋友。夏后來卻發(fā)現(xiàn)俞是一個女孩。原來,在“十年浩劫”的時候,俞的母親受到批斗,俞也遭牽連,被紅衛(wèi)兵圍住,剪去了一頭秀發(fā)。此后,她便隱藏性別,以男人的模樣示人。夏想要幫助俞,特意去劇團偷假發(fā),結果因意外雙目失明。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頭發(fā)改變了兩個人物的命運。在那個年代,剪發(fā)被賦予了政治意義,成為造反派的批斗手段,頭發(fā)的失去意味著尊嚴和自由的失去。
當長發(fā)成為女人特有的形象標志后,剪發(fā)也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在《金陵十三釵》中,教堂里面的女學生全都是短發(fā)。最后,當妓女們替學生去見日軍時,也將滿頭長發(fā)剪成了學生頭,以盡量偽裝自己的身份?!赌暇∧暇?!》中的女人也通過剪發(fā)來減弱女性特征,以避免被奸污。柔弱的頭發(fā)成了女人的保護傘,昭示了戰(zhàn)爭中生命的脆弱。
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依然有人把長發(fā)作為女人性吸引的因素。文晏的電影《嘉年華》中,小女孩受到了官員的性侵,回到家后,媽媽看著她的樣子,首先怪罪她披散長發(fā),把她的長發(fā)強行給剪短了。這是傳統(tǒng)觀念使然,而一個母親做出這種行為,只能說明她是十分愚昧、粗暴和狹隘的。
有時候,女性為了彰顯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追求,也會故意留和男人的一樣的短發(fā)。這樣的人不管性格如何,給人的感覺總是比較強硬。
看似輕盈的頭發(fā),就這樣承載著如此多的東西,難怪會成為“煩惱絲”。當我們理發(fā)的時候,的確需要設計一個好的發(fā)型,不要輕易動刀,畢竟,發(fā)型是里子和面子的雙重標志。
吵架 有理由地無理取鬧
我和這個世界有過情人般的爭吵。
——羅伯特·弗羅斯特
有次聽一個心理學老師講課,他說他小時候看到父母吵架,吵到激烈時,父親暴跳如雷,上去扇了母親一耳光,母親頓時不說話了。但雙方會冷戰(zhàn)很久。所以,暴力不是解決爭吵的方法。那么,怎么做才比較好呢?當女人喋喋不休,你又感到厭煩時,不要生氣,要微笑著看她的眼睛,突然把她推到墻邊,來一個擁吻,用自己的嘴堵住她的嘴。這樣,爭吵便停止了,感情也不會受傷。弄不好,女人還會嬌嗔地道一聲:“死鬼?!?/p>
老師講得很生動,大家都被逗笑了。我覺得這個方式還真不錯,便記住了。后來,當我去實踐時,卻發(fā)現(xiàn)生氣中的女人是根本抱不住的,更別提擁吻了。
吵架看起來是在爭論某個問題,但目的不在于爭個對錯,更多是為了宣泄情緒,宣泄完了也就吵完了。吵架的雙方都會坐上時光機,去久遠的回憶中尋找素材,我們稱之為“翻舊賬”。本來是在說當下的某件事,你來我往,喋喋不休,不知不覺間往事也被抖摟出來,一并發(fā)酵,反而忘了最初為什么而吵??磥?,吵架這種事也得“不忘初心”。
吵架的場面往往驚心動魄,人的動物本性盡顯,控制力大大減弱,一心只想著將憤怒的語言狠狠地砸向對方。但吵過之后,日子還得繼續(xù),雙方大多也會和好如初。吵架就這樣成了人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并且是一種必要的方式。
要講禮,不要講理
生活中的吵架多發(fā)生在情侶之間,畢竟朝夕相處,身體有“摩擦”,情緒上也會有摩擦。如果吵架的起因是伴侶做錯了事,或者兩人對一件事的意見不一,那就是暫時性的隨機沖突,不會造成多大后果。這種爭吵是良性的,能讓自己了解對方的想法,最后達成的協(xié)議反而有利于家庭和諧。
如果吵架不是針對一個人或一件事,而是針對兩人相處的關系本身,也就是對愛情和婚姻產(chǎn)生了質疑,那么問題就嚴重了。這種吵架便有了破壞性,并且不是外傷,而是內(nèi)傷。
張元根據(jù)王朔小說改編的《我愛你》中,有一個典型的情侶之間吵架的情節(jié)。徐靜蕾扮演的女孩杜小桔,性格敏感,對愛情有著偏執(zhí)的追求,但生活的瑣事常常破壞她的幻想。結婚后的她想繼續(xù)留在戀愛的美好中,而事實是不可能的。這給她的丈夫——由佟大為扮演的王毅造成了巨大的困擾,他不理解女人為什么有這么多抱怨。他提出分開,這讓吵架升級到高潮。杜小桔歇斯底里地吼叫,開始摔東西。王毅要離開家,她竟用打火機點著了床單,想以毀滅換取男人的臣服。
徐靜蕾把一個“無理取鬧”的女人演繹得淋漓盡致。杜小桔愛自己的丈夫,可又用無休止的爭吵來折磨他。當丈夫離開時,她又悔恨痛哭。這次大吵之后,兩人在相處時都變得小心翼翼,但越是控制就越不自然,越不像個家庭,后來又吵起來了。
婚姻有時候的確是愛情的墳墓,理想碰觸到現(xiàn)實,常被撞擊得體無完膚。片中的女人一邊渴望愛情,一邊又懷疑愛情,因為她的愛情觀本身就是錯位的。她并非在無理取鬧,而是有理由地進行無理取鬧。她以為愛情只有甜言蜜語,沒有爭爭吵吵;只有花前月下,沒有柴米油鹽,可惜這些都只是虛幻。生活的本質就是平淡如水,可以把愛情經(jīng)營成生活的樣子,但不能把生活要求成愛情的模式。
片中的丈夫也不太理解女人的心思。女人是一種受情緒驅動的生物,她們需要你講禮,不是讓你去和她講理。家庭不是法院,并非靠程序和原則支撐起來的,而需要寬容來維持。
《我愛你》應該成為所有準備結婚的人的教科書,在走向婚姻殿堂之前,你首先要想好自己是否已經(jīng)認清并接受了婚姻關系的本質。
愛的壓迫
家庭吵架也有人物性格的原因。有的人控制欲太強,除了“我的地盤我做主”外,還要給其他人的地盤做主,這就會引發(fā)抵抗。有的人還有虐待心理,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別人因為吵架而傷心涕淚的時候,他反而能獲得快感。
英格瑪·伯格曼是一個擅長表現(xiàn)人物爭吵的導演,他電影中的吵架不是直接的語言沖撞,而是來自靈魂的傾訴。正常情況下,吵架的人都通過揭露對方的弱點來達到刺激對方的目的,是一種進攻性質,而伯格曼是求諸己,從自我反省中探求人性的自私和欲望。在他的電影里,我們看不到喧鬧激烈的吵架場面,氣氛是冰冷、陰沉的,人物對話從情感壓抑的深處迸發(fā)出來,含有很重的分量。
在《沉默》中,一對姐妹住在賓館里。姐姐理智冷靜,雖臥病在床,對妹妹的生活還是關心備至。妹妹不愿受姐姐的束縛,經(jīng)常到外面去參加社交活動,和男人在隔壁房間交歡。妹妹企圖用這種自暴自棄的方式離開姐姐,但姐姐還是溫柔地原諒她,這讓她痛苦不堪。兩人都是孤獨的,她們不滿意現(xiàn)狀,但始終走不出彼此的牽制,即使情感被撕裂,也無法獲得自由。這樣的爭吵已經(jīng)不是語言的交鋒,而是性格的較量。
《呼喊與細語》講述的是三個姐妹之間的故事,她們都有自己的生活陰影,想要彼此靠近,卻又相隔太遠。在一起時,她們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裝作放松的模樣,打算好好談天,可是說著說著,氣氛就變了,她們互相揭露往事,羞辱對方,刺激對方。宗教信仰要求她們重視家庭的愛,可她們發(fā)現(xiàn)這種愛再也難以實現(xiàn)了,于是痛苦不堪。
像這種人性深處的沖突,常常來自于愛。因為愛親人,所以想去控制,因控制而造成壓力。在中國家庭中,最常見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沖突?!澳睦镉袎浩龋睦锞陀蟹纯埂?,有時候父母管得太嚴,子女的抗爭也便更激烈。子女頂撞父母并不是想讓他們屈服,而是想為自己贏得自由,贏得決定自己生活的機會。這種爭吵要比把話悶在心里、自己與自己做斗爭好。起碼,父母知道了你的想法。
碎了一地
家庭中的吵架多半是情感的沖突,而社會上的吵架常常是價值觀的沖突。因為理念不同,同事或朋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爭論。這個時候,他們所訴求的就不是發(fā)泄情緒,而是讓別人認可自己的思想。
羅曼·波蘭斯基有部實驗電影《殺戮》,在一個簡單的房間場景中,展現(xiàn)了幾個人的爭吵過程,單純用臺詞來推動劇情發(fā)展。故事講述兩個小孩在校園里打了一架,其中一個孩子的父母來到另一個孩子的家里,和他的父母商談解決辦法。剛開始雙方還彬彬有禮,求同存異,但是,每當這對夫妻準備離開時,總有一個未達成一致的細小問題讓他們又重新回來,重新坐下商談。
來來去去幾次之后,彼此的摩擦就開始出現(xiàn),并越來越嚴重。本來是商談傷害賠償?shù)氖虑?,后來對話擴展到對藝術、非洲問題、男女關系等內(nèi)容的爭執(zhí)。本來是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后來演變成了各自家庭內(nèi)部的矛盾。女人開始控訴,揭露男人的虛偽,男人也變得粗魯,批評女人的無理取鬧。
就這樣,四個人互相指責,像打麻將換座位一樣,不斷變換立場,進行了一場混戰(zhàn)。最后,一個女人忍受不了了,砸了桌上的花瓶。破碎的聲音讓場面冷靜下來,電影也就此結束。就在大人們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兩個打架的孩子早已摒棄前嫌,高興地玩在一起了。
影片諷刺的是中產(chǎn)階級的自私、虛偽、自大,他們義正詞嚴,冠冕堂皇,卻難掩內(nèi)心的虛偽和齷齪。波蘭斯基完美地掌控了節(jié)奏,讓角色的情緒逐漸升溫,當故事發(fā)展到高潮時,又戛然而止,讓人意猶未盡。
在倡導多元化的今天,價值觀的沖突并不可怕,每個人的價值堅持都有出發(fā)點和目的。但是,在爭吵或辯論時,不能把價值觀和情緒混淆在一起,否則就容易陷入道德綁架的怪圈,最后成了破壞性的言語煽動。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觀看《奇葩說》的時候感受最深。優(yōu)質辯手喜歡從歷史中找論點,用數(shù)據(jù)說話;而初級辯手很容易從生活事件中切入,說著說著就動了情,聽起來感人,其實沒有表達清楚任何觀點。
不管怎樣,雖然吵嘴有利于情緒宣泄,但最終還是得閉嘴,回歸理智。
上廁所 道在屎溺
那時候的公共廁所和現(xiàn)在的不一樣,現(xiàn)在的公共廁所里就是用潛望鏡也看不見女人的屁股了。
——余華《兄弟》
那些想要成神并且也被追隨者奉為神的人,在上廁所的時候,內(nèi)心往往很痛苦。他們知道自己終究還是避免不了排泄,只要有屎尿在,就證明人是肉身,而不是神。
上廁所和吃飯一樣,都是生活中普通的行為。但上廁所常常被認為不雅,羞于談及,因為它所排泄的東西在氣味、顏色、形狀等各個方面都與人的審美觀念起了沖突。對于吃,我們會特別重視,食物要可口,要好看,還要在干凈衛(wèi)生的環(huán)境里;對排泄就沒什么要求了,再臟的地方都能踏足。
一旦我們在排泄上出了問題,比如說患上了便秘或者痔瘡,不能再吃辛辣油膩的東西,就會發(fā)現(xiàn)上廁所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沒有出,就無法進,這是一個彼此依存的貫通體。
莊子在《知北游》中說“道在屎溺”,強調(diào)道的無所不在,即使最卑賤的地方也存在著真理。作為接納屎溺的廁所,除了吞吐垃圾,更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空間。當我們屏住呼吸或扇著鼻翼走進一個廁所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想著趕快排泄完離開,不會注意到這里面也發(fā)生著很多有意思和有意義的故事。
隱匿在廁所里的命運
我們?nèi)?,是為了讓身體舒服,出來后繼續(xù)享受美好的生活。但有些人去了一趟廁所后,命運就改變了,甚至連命都沒了。
在科波拉的《教父》里,老教父遭到謀殺,小兒子邁克爾代表家族去和敵人談判。他本是個軍人,從沒有參加過幫派事物,為給父親報仇,決定趁這個機會殺掉仇人。手下提前將手槍藏在廁所的水箱里。談判中,邁克爾說要去趟洗手間,對方?jīng)]有阻攔,以為他是緊張。邁克爾來到廁所,取出手槍,回到大廳,扣動了扳機。
這次去廁所改變了邁克爾的一生,自此之后,他不得不卷入黑幫斗爭中,并意外地展現(xiàn)出潛在的能量,逐步走向權力的中心——當然也是黑暗的中心,成為第二代教父。
廁所里的槍和邁克爾褲襠里的那把“槍”構成了一個奇妙的對應。兩者都能做出“射”的動作,只不過一個出來的是子彈,一個出來的是液體。在這里,廁所不僅是一個“藏垢納污”的地方,也成了隱藏殺機的地方。
在昆汀的《低俗小說》里,有一個荒誕的人物叫文森特,他喜歡在上廁所的時候看書,但每次從廁所出來,都會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變了。一次是他和朋友到餐館吃飯,吃到一半去上廁所,出來時看到兩個強盜正在搶劫餐廳。又有一次,他在黑幫老大家里上廁所,出來后發(fā)現(xiàn)老大的妻子偷吸了他大衣里的海洛因,昏死過去了。之后,他被派去刺殺拳擊手,見拳擊手家里沒人,便把槍放在外面,徑自去上廁所。等他完事后打開門,發(fā)現(xiàn)拳擊手正拿著他的槍指著他。一聲槍響,文森特的尸體歪坐在便池上,手上的書掉在腳下……文森特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如廁的這段時間竟是他生命的最后時光。生活的微妙之處一旦用在了電影里,就具有了戲劇化的力量。
同樣荒誕的事情也發(fā)生在烏爾善的《刀見笑》中。大總管劉公公去如廁,因身體過胖踩塌了木板,掉進了糞坑中。手下的太監(jiān)們受不了糞臭,見搶救無望,干脆一起動手將他戳死在了糞坑里。劉公公好吃,自稱天下第一美食家,每到一地必要吃美味,如果廚子做得不好,就會被殺頭。最后,他死于屎溺之地,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自由和愛的便道
排泄是生殖器的功能,是羞于暴露的,廁所因而成為一個封閉的隱私空間,這就為很多企圖隱藏自己的人提供了便利。
警匪片中,“廁所逃生”是一個經(jīng)典橋段,廁所不但是人的屎尿排泄的通道,也是人從束縛通往自由的通道。日本電影《追捕》中,高倉健扮演的杜丘被人誣陷,遭警察逮捕,他知道自己的清白只有自己能證明,便在押解途中,利用去上廁所的借口從窗口逃走了。之后,他一邊與追捕自己的警察周旋,一邊探查誣陷自己的人,最終真相大白,洗去了他的冤屈。
斯皮爾伯格的《貓鼠游戲》中,神出鬼沒的詐騙犯弗蘭克展現(xiàn)了一個讓人震驚的逃脫方式,他從飛機衛(wèi)生間的洗手臺下,鉆到了機身下端,順利脫身。
看來,不管是正義之士還是邪惡人物,都是要上廁所的,沒有三六九等。在緊急的情況下,他們還很善于利用廁所這個地方獲取自由。但吃飯就不同了,在中國老電影中,富人吃肉與窮人喝粥的鏡頭經(jīng)常剪輯在一起,形成對比,以此來揭露階級社會的黑暗。而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階級差異,常常是很難改變的。
廁所除了能通向自由,還能通向愛。在香港導演陳果的《人民公廁》中,主人公冬冬出生時,被遺棄在一個公共廁所里,一位老奶奶把他從糞坑里撈出來,撫養(yǎng)長大,人們都稱他為“廁神”。后來奶奶生病,冬冬決定漫游世界為她找一種神奇的藥。在這趟旅程中,他見識了世界各地的廁所,也遇到了很多為愛所困擾的人,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斑@座廁所已經(jīng)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它的雙眼不知道過濾過多少人的大便和多少人的生殖器官”,電影以獨白的方式講述了廁所的傳奇。廁所就是冬冬的母體,他誕生在這里,并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
廁所雖說是排泄之所,但也能承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影片中,有兩個老人在年輕時愛上了冬冬的奶奶,他們一生是情敵,但誰也沒有得到所愛之人。后來,他們反而成了像伴侶一樣的好友,經(jīng)常蹲在廁所里聊天。一次,其中一人提前離開了,另一人被屎憋死在了便池上。冬冬覺得,那位老人死在電光石火的一瞬間,這是他的“修道”成果。
“由生到死的隧道就像人體的消化大腸,布滿了各種惡性腫瘤,它們令人們的排便不通暢,因而變成心臟里的垃圾?!泵總€人的身體里都有一個廁所,有的臟,有的干凈,這取決于各自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廁所容納了垃圾,也讓人的身體和心情變得舒暢,它在人的一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說是文明的一個標志。
“廁”試人格
一個人上廁所時的行為習慣,諸如對不對準、扶不扶坐墊、沖不沖水、洗不洗手等,往往能夠反映出這個人的素質和精神世界。廁所是讓人身體放松的地方,也是考驗人格的地方。
在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中,有一個從農(nóng)村來的劫匪,他不習慣公寓廁所里的馬桶,大便時兩腳踩在馬桶的邊沿上,把坐便器變成了蹲便池,口中還哼唱著:“2002年的第一泡屎,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敝贿@一個小情節(jié)就勾勒出一個粗魯、不開化的形象。
曾經(jīng),在廣大的農(nóng)村地區(qū),集體蹲便是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很多從城市下鄉(xiāng)的知青,都為上廁所這件事所苦惱,尤其是女生。作家王安憶就曾在文章里回顧過她在農(nóng)村上廁所的故事,如噩夢一般,記憶猶新?,F(xiàn)在,雖然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有所改變,從公廁走向了私廁,但蹲便的習慣依然保持著。
張元的《看上去很美》中展現(xiàn)了集體大便的場景。幼兒園的小朋友們每天早上有一個固定科目是上廁所,所有的人在墻邊蹲成一列,后面的人對著前面的人的屁股。誰拉出了大便,就會得到一朵小紅花。小孩子們排泄的畫面就像工廠里的流水線生產(chǎn)一樣,有一種黑色幽默的意味。當所有的行為都被要求整齊劃一時,人的個性便被扼殺了。
上廁所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在彭浩翔的《春嬌與志明》中,春嬌在上廁所時不小心把手機掉進了便池里,門也被反鎖了,她大聲呼救之時,被旁邊上廁所的Sam聽到。他幫她打開門,并撈出手機,兩人也“因糞結緣”,發(fā)生了一段戀情。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我們將貴重物品掉進了糞池,是忍受惡心將其撈起來呢,還是忍受心疼再買一個?這與東西本身的意義和主人的財富情況都有關系。有的東西沒了可以再買一個,有的東西失去了就再沒有了。一部用舊的手機丟了,雖可以換新的,但是儲存在手機上的記憶(比如你是用這部手機和暗戀對象第一次通話的),不一定能完全復制到新的機器上。
春嬌是個很務實的人,所以她把手機撈起來了。她的這種性格發(fā)展到第三集《春嬌救志明》時就更加明顯了,人到“中女”的她想結婚,過穩(wěn)定的日子,但散漫、不著調(diào)的志明還像個孩子一樣,兩人為此發(fā)生了沖突。
別看廁所不起眼,其實它承載了很多意義。但人們往往在需要時才想起它,不需要時就討厭它,這也是所謂的人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