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醉情于山水的劍客

縱游滄海一浮生:李白詩傳(萬卷人物) 作者:田夢 著


醉情于山水的劍客

于李白來說,劍是男兒的精氣神兒。自幼隨父親練習(xí)劍術(shù),他便一柄長劍不離身,白衣瘦馬游走江湖。劍為李白增添了桀驁超然之氣,神采飛揚,更添幾分瀟灑。男兒仗劍走天涯,這是李白肆意揮灑的青春。

十五歲的少年,已經(jīng)練得一身好劍術(shù),這成為李白辭親遠(yuǎn)游的資本。然而,李白的求仕之路卻走得不同尋常。他沒有奔赴京城繁華之地,而是來到大匡山(戴天山)隱居,一面尋仙訪道,追求悠游人生,一面在山中的大明寺繼續(xù)讀書、積累學(xué)識。

那一年的暮春時節(jié),李白興致盎然地獨自行走于大匡山中,他要去尋訪一位道士。只見清晨的大匡山,一派桃源景象,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瓣上帶著露珠,濃艷耀目。李白緣溪而行,穿越一片樹林走入山中,觸目便是一片宜人之景,令他流連忘返。

李白心中不禁暗自贊嘆,修道之人,就應(yīng)該住在這般世外桃源、超塵拔俗之地。

山中林間小道之上,時常能見到麋鹿出沒。林深路長,當(dāng)李白行至溪邊時,已近正午時分。山中一片寂靜,李白有些納悶。此時本該是道院打鐘的時辰了,卻為何聽不到鐘聲?唯有溪水潺潺清晰可聞。

此處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李白在美景中徜徉了一程,不知不覺便來到道院門前??上У氖?,道士并不在道院里。遠(yuǎn)道而來卻撲了個空,李白有些失望。百無聊賴之際,他舉目四望,發(fā)現(xiàn)道院周圍的景色別有洞天。

一片綠竹融入青蒼的山色之中,一抹宜人的綠色沖開青色的云氣直沖藍天。一條白色的飛瀑掛于碧綠的山峰之上,飛泉、碧山,相映成趣。如此美景的確值得細(xì)細(xì)品味。此處道院真可謂一片凈土,李白一面贊嘆道士的淡泊與高潔,一面又羨慕道士可以住在這樣清幽宜人的景色里。

只可惜,李白四下詢問,卻沒有人知曉道士所去之處。年輕的李白不免又心生惆悵,斜倚在道院旁邊的松樹上,李白將自己的惆悵寫入詩中: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次訪道士不遇的經(jīng)歷,像極了李白的一生。

好在,每經(jīng)歷一次失望,李白便能找尋到新的希望。雖沒能遇到那位著名的道士,但與眠山隱者東巖子一同在山林道觀中潛心學(xué)習(xí),也是平生一段極其愉悅的往事。

在山中隱居,遠(yuǎn)離塵世喧囂,讀書練劍之余,李白最大的樂趣便是飼養(yǎng)奇禽異鳥。山中的鳥雀種類無數(shù),個個仿佛通人性,李白只須一聲高呼,群鳥便紛至沓來。有些膽大的鳥甚至停落在他身上,啄食他手掌中的鳥食。

這些鳥并非人人都肯靠近,李白的身上似乎有一種吸引它們的魔力,唯有他能令它們招之即來。

相傳綿州刺史聽說了李白與東巖子馴鳥的奇聞逸事,還特地前往眠山察看。親眼證實之后,更加嘆為觀止,認(rèn)定兩人一定有某種異于常人之能。于是,當(dāng)即便邀請二人參加道科的考試。

生來桀驁的李白,雖渴望為國效力,卻未把科考看得太重。東巖子向來淡泊名利,更是無心科舉。二人均婉言謝絕了綿州刺史的好意。

在李白看來,與東巖子隱居眠山的那段日子,是人生中一段極其愉悅的記憶。李白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他實在有太多至交知己,東巖子不過是他人生中的一位過客,短暫的交集過后,兩人便各奔天涯。

與東巖子相比,趙蕤在李白的人生中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趙蕤年長李白二十歲,十八歲的李白在趙蕤面前總是恭恭敬敬,因為趙蕤是他最尊敬的老師。

趙蕤,字太賓,自幼學(xué)習(xí)經(jīng)史典籍,是位飽學(xué)之士。除此之外,他劍術(shù)頗通,并且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可謂能文能武的奇才。十載寒窗苦讀,趙蕤也曾經(jīng)希望通過科考施展自己的報國志向,可惜屢試不中,深受打擊。

年輕時,趙蕤曾走遍蜀中各地,體察民情,對治國之策持有一番獨到的見解。然而,上天并沒有給他入仕從政的機會。失望之余,趙蕤甚至有些憤世嫉俗。他本性清高,看清了世事的污濁,于是攜妻歸隱梓州長坪山,在一處荒草叢生的巖洞中定居下來。

隱居山林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趙蕤的治國抱負(fù),反而給了他更幽靜的思考空間。嘔心瀝血四年,趙蕤竟寫成一部謀略奇書《長短經(jīng)》。全書共九卷六十四篇,飽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帝王謀略,尤其將歷史權(quán)變和人間興亡之道闡述得淋漓盡致,堪稱一部傳世不朽之作。

李白最佩服真正有學(xué)識之人。自從讀過《長短經(jīng)》,李白便對趙蕤心生敬仰,特地從大匡山一路風(fēng)塵仆仆趕往梓州,慕名來拜見。

李白天生一副高傲狂放之姿,趙蕤一見便喜歡上了這個談吐不俗的少年。在趙蕤門下,李白一面學(xué)習(xí)劍術(shù),一面幫趙蕤整理裝訂《長短經(jīng)》。在無數(shù)個夜晚,他們秉燭夜談。趙蕤在《長短經(jīng)》中寫下的縱橫捭闔的謀略權(quán)術(shù)、舉薦賢能的治國良策,李白爛熟于心。偶爾有疑惑,或是獨到見解,兩人便一同分享、共同討論。對趙蕤來說,李白是弟子,更是知己。

趙蕤能看出李白身上的不俗之處,對他的一腔鴻鵠之志也頗為理解?;秀遍g,他仿佛看到未來的李白,將一鳴驚人,千古留名。

于是,趙蕤毫不吝惜地將《長短經(jīng)》中的精要之處詳細(xì)講解給李白。李白跟隨趙蕤學(xué)習(xí)一年有余,將趙蕤思想中的精髓盡數(shù)吸納。同時,趙蕤也將那股灑脫飄逸的隱者風(fēng)骨和豪情萬丈的性情于潛移默化中傳給了李白,更是影響其一生。

李白敬仰的古圣先賢很多:匡扶天下的管仲,不辱使命的晏嬰,運籌帷幄的張良,預(yù)知三分天下的諸葛孔明……他們讓李白胸中的一腔熱血沸騰。此時的李白,已有雄心萬丈,只可惜,暫時還報國無門。

想到未來,向來狂放不羈的李白竟然也陷入一絲迷茫。趙蕤以過來人的身份語重心長地告誡李白,他的求仕之路很失敗,人都說“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士”,三十歲考上明經(jīng)已經(jīng)算老,五十歲考上進士卻還算年輕的。為了科考,太多有識之士浪費了大好青春,縱然年老得中,又有什么用呢?

提起自己的過去,趙蕤難掩懊悔之情。李白從老師的話中似乎有所領(lǐng)悟,他突然意識到,科舉之路并不是他要走的路。所謂科考,其實是對太多有才學(xué)的人的扼殺。

趙蕤告訴李白,如今詔令五品以上的官吏,皆可向朝廷直接舉薦賢才。與其浪費大好光陰屢試不中,不如直接尋找賞識自己的伯樂。那樣,才能有機會大展宏圖。

老師的話重新點燃了李白的理想,他覺得自己如同一只大鵬鳥,天空廣闊,將任他翱翔。

依依不舍地拜別老師后,李白啟程去往成都,從此開啟了他的游歷蜀中之旅。

蜀中盛產(chǎn)錦緞,天下聞名。于是,那里的江水稱為“錦江”,成都又被稱作“錦城”。李白敬仰的司馬相如也是此處人。

自小在蜀中長大,李白早已習(xí)慣這里溫和的氣候。一年四季,草木長青,花開不謝,奇花異草,珍禽野獸,和諧共處,難怪人們將蜀中稱為“天府之國”。

不過,李白卻從未來過成都。他早就聽說這里風(fēng)景秀美,名勝數(shù)不勝數(shù),早已對這里心生向往。更重要的是,當(dāng)年的成都是益州首府,更是劍南道大都督所在地。李白覺得,在這里或許能遇到自己的伯樂。

不得不說,李白是幸運的。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禮部尚書蘇颋,此時正在前往成都的驛亭中休息。蘇颋敕封許國公,與兵部尚書燕國公張說齊名,世人將他們二人合稱為“燕許大手筆”。對于李白來說,與蘇颋偶遇,簡直是天賜良機,他無論如何也要抓住機會。

李白帶著自己的《春感》《明堂賦》《大獵賦》等詩文作品前去拜訪,深得蘇颋贊賞:“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fēng)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xué),可與相如比肩也?!碧K颋向李白承諾,當(dāng)今朝廷正處用人之際,待他上任之后,定會向朝廷舉薦李白。

李白從未想過機會降臨得如此突然和容易。可惜,還沒等他來得及高興,就被打回了現(xiàn)實。當(dāng)問到李白籍貫何處,是否世家子弟時,李白如實回答說父親只是一名商人,那官員立刻變了臉色。那時的商人被視為賤民。僅此一條,李白便被擋在了仕途之門外。

初次拜謁失敗,對李白算不上打擊。他決定好好游歷一番成都的美景,再做打算。

一日清晨,李白來到成都著名的散花樓。散花樓的得名源自“天女散花”傳說,為隋末蜀王楊秀所建。春光明媚,將散花樓照耀得光彩奪目,金碧輝煌,一派富麗堂皇之景。散花樓以裝飾精美著稱,李白迫不及待登樓觀賞。每登一級,李白便更驚嘆一分。金窗、繡戶、珠箔、銀鉤、飛梯,處處盡顯高雅別致,宏偉壯觀。尤其是在朝陽照耀下,更顯生動。

散花樓連接霄漢,氣勢雄偉,放眼望去,令人心曠神怡。他在散花樓一直徜徉到日暮時分,看著瀟瀟細(xì)雨飄灑向三峽,春日的江水漫漫,環(huán)繞著雙流城。此番登樓如同置身于九天云外,之前拜謁失敗的憂愁消散殆盡。

興之所至,李白賦詩一首:

登錦城散花樓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此詩是李白青年時期之作,但他的詩歌天賦卻已顯露無余,一番大手筆的描摹,難怪蘇颋稱贊李白有雛鳳之態(tài)。

之后,李白又去游覽撫琴臺。站在臺前,李白用手撫摸著琴臺,他的思緒不禁飄向遠(yuǎn)方。

當(dāng)年,司馬相如就是在此臺彈出一曲美妙優(yōu)雅的《鳳求凰》,博得卓文君傾心,遂結(jié)成百年之好。

接著,揚雄的草玄堂、嚴(yán)平的占卜處,以及世人為紀(jì)念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建的武侯祠,都留下了李白的足跡。

在成都流連月余,還是沒收到蘇颋那邊的消息。李白深知此次舉薦無望,便趕往下一站渝州。

渝州雖不及成都繁華,但卻是李白有的放矢之地。李白此去不為游山玩水,是為拜謁一位傳奇人物——李邕。大名鼎鼎的李邕,此時正擔(dān)任渝州刺史。李邕的父親李善當(dāng)年所著的《昭明文選》,被讀書人奉為必讀之書。李邕則年少成名,青出于藍勝于藍,不僅學(xué)富五車,并且熱衷于廣交天下好友。被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薄?/p>

這一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白,手持自己的詩作叩開了李邕的府門。初見李邕,李白被他獨特的風(fēng)度和氣質(zhì)所吸引。李白毫不拘謹(jǐn),反而意氣風(fēng)發(fā),高談闊論,完全不像初來乍到的年輕人的謙卑模樣。

當(dāng)李白呈上自己的詩作,李邕只漫不經(jīng)心地掃了一眼,便淡淡地說:“這般鄉(xiāng)間俗語如何能登大雅之堂?”

其實李邕覺得和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深談有失身份。并且在他看來,李白雖然很有才華,但卻太恃才傲物了,尚需悠長的歲月去磨平。

李白聽到李邕這般言語,面上立刻露出不快之色。不過,李白自負(fù)才學(xué)過人一等,只是李邕不懂得欣賞罷了,不代表自己沒有文采。于是,他看李邕的眼神,由慍怒變?yōu)樘谷?,甚至帶著一絲嘲諷。

他對著李邕略略躬身一拜,便起身告辭?;氐阶√?,李白揮毫寫下一詩,托人送給李邕: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fēng)歇時下來,

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diào),

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輕拍翅膀便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達九萬里。李白這是在以大鵬自比,即便這只大鵬不借助風(fēng)的力量,翅膀一扇,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

他也在諷刺李邕是凡夫俗子,無法理解自己的遠(yuǎn)大抱負(fù)??鬃佣荚f:“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崩铉唢@然不是圣人,看李白年輕便心生輕視。他的輕慢態(tài)度讓李白大為不滿,毫不掩飾地在詩中顯露自己的少年銳氣。

李邕讀過詩后大驚,他終于明白,年輕的李白的確有狂傲的資本。光是這首詩中顯露出的才情,也足夠他傲行世間。于是,他叮囑下人,若是李白再來拜訪,一定要留住他,李邕要親自迎接。可惜,驕傲如李白,再也沒有登李邕的門。

即使為了追尋理想,也要不卑不亢。哪怕面對高官名士,他依然桀驁不馴。有人欣賞李白的灑脫,有人不喜他孤高自詡的性格。于是,在拜謁的路上,李白屢屢碰壁??蔁o論如何,他依然不肯卑躬屈膝、諂媚討好。天生傲骨,令他無法放低姿態(tài);世事渾濁,他也不肯同流合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