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在武漢植物研究所的日子

采集種子的人 作者:葉煒,高璐 著


第二章 在武漢植物研究所的日子

初到武漢植物研究所

武漢植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58年1月創(chuàng)辦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首任主任是陳封懷。

陳封懷是中國植物園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封懷祖籍江西省修水縣,曾祖父陳寶箴,被曾國藩稱為“海內奇士”,曾任湖南巡撫,提倡振興,與譚嗣同、梁啟超等創(chuàng)設時務學堂、算學堂、湘報館、南學會、武備學堂等;祖父陳三立,進士,授吏部主事,“戊戌變法”后與父同時被革職,后潛心詩文,為同光體詩派代表人物,近代江西詩派的領袖;父親陳衡恪,曾東渡日本留學,為民初國畫大師,著有《中國繪畫史》等。

陳封懷曾就讀于金陵大學、東南大學,1934年考入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1936年歸國,歷任廬山植物園主任、中正大學園藝系教授、江西省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副主任、武漢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園主任、華南植物研究所所長等職。他為武漢植物所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武漢植物研究所交通條件并不是很便利,每隔一個小時才有一輛59路公交車開往市區(qū),晚上七點之后,就再無公交車光臨。好在武漢植物所風景優(yōu)美,又坐落在東湖之濱,和著名學府武漢大學遙遙相對。幽靜的環(huán)境遠離了塵世的喧囂,正是搞研究的好地方,這才稍稍安撫了初到這里的研究員們。

鐘揚學的是無線電電子學專業(yè),來到植物研究所工作讓他覺得和自己的專業(yè)有些“不對口”。當時,中國科學院下屬研究生物學方面的十幾個研究所都配備了計算機,而全國上下,懂計算機的人才又很稀缺。鐘揚這一批和計算機專業(yè)掛鉤的大學畢業(yè)生就被引進到各個研究所,以發(fā)揮他們的作用。

這讓少年就已“成名”的鐘揚有些心意難平。從兒時的天才盡顯到考上中國科學大學少年班,事事都很精通的鐘揚眼光不止于此,他的才能仿佛受到了壓制。他那顆想繼續(xù)考研深造的心一直都沒有變過,他認為,在武漢植物所的日子是個沉淀的過程。

和鐘揚有著同樣想法的不止一人。鐘揚的夫人張曉艷回憶說:

“當年我們有三個人到武漢植物所報到,當時是先住在招待所。在去招待所的路上,第一次碰到鐘揚和另外一個已經(jīng)分配過來的人,那人是學日語的。后來,因為大家的家都不在武漢,基本上吃啊住啊玩啊,都在單位里頭。我們住的地方,也在植物所的園子里,所以,很快也就都彼此熟悉了。同時因為我是女生,學日語的也是女生。我覺得當時其實大家都想離開武漢植物所,至少我是特別不安心的,離家特別遠。他剛分到武漢植物所,說是維護植物所的電腦系統(tǒng),其實系統(tǒng)根本就談不上,只有一臺很土的電腦。說老實話,那個時候我們都不穩(wěn)定,我家在西安,我因為畢業(yè)以后沒有分到西安,就老打算著回西安。他肯定也不甘心只是維護電腦,不甘于在植物所就做那事,在找機會,就會有很多思考。那時,所里陸續(xù)分配來的外地大學生比較多,大家都不穩(wěn)定,植物所的條件也不好,交通又不便,一個小時一班車,下午五點鐘就沒車了,等于跟在農村沒太大差別?!?/p>

張曉艷畢業(yè)于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植物專業(yè)。由于張曉艷的家在陜西西安,所以在還未畢業(yè)時,她的工作方向就已經(jīng)確定——回家鄉(xiāng)到父母身邊。張曉艷的系主任這個想法得知,很是為她惋惜。西安能給張曉艷提供工作的,是一個基層的幾乎無科研條件的單位,而張曉艷自身的科研能力又很強,去這樣一個單位,國家不僅會少一名科研人員,對張曉艷來說,也很難施展身手。系主任就將武漢植物研究所——中國植物研究的重鎮(zhèn),推薦給張曉艷。張曉艷雖然還是有些動搖,但為了不辜負學校的器重之情,最后還是選擇去了武漢植物研究所。

時任武漢植物研究所所長的胡鴻鈞,將初來這里的研究員的情緒都看在眼里。他擔心人才留不住,這對研究所來說,是一個大難題。而鐘揚所展現(xiàn)的才能,正是胡鴻鈞所欣賞的。如若能留下這個人才,日后定能有所作為。

胡鴻鈞找到鐘揚,和他促膝長談。在聽了鐘揚肯留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擔保后,胡鴻鈞一顆懸著的心算是落了下來。

鐘揚有出了名的好文筆好口才,1984年11月至1985年12月,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團總支宣傳委員一職。植物所有自己的刊物《武漢植物學研究》,這本刊物的排版印刷,鐘揚都要親力親為,力求做到最好。不管是設計圖案,還是設計文化衫,他都頗富創(chuàng)意,給人眼前一亮之感。

除此之外,他還調動所里的年輕人,在工作之余打排球,增添一些生活上的樂趣。有時候,他還會在同事們工作疲勞時,教大家打橋牌。說相聲、講故事更是他的拿手好戲。所里的同事都被鐘揚身上的熱情和活力所感染,工作氛圍也變得輕松起來。

所里有個年輕人叫王有為,有音樂特長,會作曲,而鐘揚會作詞,他們經(jīng)常合作完成一首歌的創(chuàng)作。雖然鐘揚唱歌被王有為調侃有些“五音不全”,但他絲毫不在意。甚至在出國回來后,還給王有為帶了音樂磁帶。這件事令王有為至今感動不已。

鐘揚在植物所里也沒放棄他的愛好。利用業(yè)余時間,撰寫了《要做時間的主人》一文,收入由許春耘編著的《少年大學生談學習》一書,1984年12月由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鐘揚并不甘心只掌握一些電子學方面的知識,于他而言,這在植物研究所里并無太大用武之地。而同時來植物所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來自北京林業(yè)大學的張曉艷,負責植物研究;還有一個是日語學專業(yè)的同學,在圖書情報室。這三人中,專業(yè)最對口的莫過于張曉艷了。冥冥之中,鐘揚接觸植物學,便有了一個現(xiàn)成的人選,這也是他們緣分的開始。

張曉艷來到植物研究所后,分到主要研究荷花的課題組,組長是黃國振。而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荷花種植條件得天獨厚,這給張曉艷研究荷花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每天,張曉艷的工作就是研究荷花的品種,以及荷花的這一品種是由哪兩個品種雜交的,區(qū)分差異性,記錄數(shù)據(jù),并把它們進行分類。

不僅如此,植物所還交代給張曉艷一個任務——帶領鐘揚進入植物學的大門。自此,鐘揚就跟著張曉艷學習一些植物學方面的知識。鐘揚看到張曉艷總是翻一些植物學的書,他自己又對植物學生出了許多的興趣,就提出了將信息學與植物學進行交叉研究的建議。

鐘揚看到張曉艷在進行荷花分類時工作比較煩瑣:傳統(tǒng)的分類,就像檢索表,是按某一個特征定類別,先分成兩類,然后再往下分。如果一開始就錯了,那后面的正確率就打折扣了。

鐘揚覺得可以用數(shù)量分類的方法,以避免一些人為因素的差錯。有的是數(shù)量性狀,比如,花的直徑大小,它是一個數(shù)量性的;有的是定性的,就用1和0來表示。

一開始鐘揚認為這是可以用計算機做的。張曉艷就把人工測量的數(shù)據(jù)送到鐘揚所在的計算機室進行比較分析。開始做的時候,他們感覺并不是很好,做出來的結果也不太對,后來張曉艷發(fā)現(xiàn),鐘揚用計算機運算所出現(xiàn)的問題是因為鐘揚對植物的理解不夠。

對此,張曉艷回憶道:

“就是說它的這個性狀,比如桿的長和短,可能差好幾十米,但這個并不是特別重要?;ǖ男誀钆c葉和莖等營養(yǎng)器官的差別相比,權重會大一些。所以,這要加多少權重呢?這就涉及如何理解它定性的形狀。雖然0和1只差1,那個高度差別可能一個是120,一個是85,表面上差了那么多,但哪個應該權重更大呢?另外這個數(shù)據(jù)和那個數(shù)據(jù)也不一樣,數(shù)據(jù)的本身所反映的性質是不一樣的。所以,后來我就說,你這個理解不行。因為他就是根據(jù)我們以前采樣的數(shù)據(jù)來做的,我采完了交給他,他就不太理解那個數(shù)據(jù)是怎么回事?!?/p>

鐘揚找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學科在當時是比較新的,因此他慢慢開始做比較研究。但研究必須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張曉艷提醒鐘揚,每一個數(shù)據(jù)背后,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數(shù)字。后來張曉燕要求鐘揚清晨和她一起去采集荷花的各項數(shù)據(jù),就這樣,鐘揚逐步對數(shù)據(jù)背后的意義有了深入的理解,再做出來的模型就會好很多。

1985年9月,鐘揚與張曉艷合作撰寫了第一篇科研論文《荷花品種的數(shù)量分類研究》,于1987年發(fā)表于《武漢植物學研究》第5卷第1期。這是鐘揚科研生涯中的第一篇論文,也是中國將數(shù)學分類法應用于植物學中的一個先例,為荷花分類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1988年,這篇論文獲得了湖北省優(yōu)秀論文獎。

同時,鐘揚擔任了湖北省植物學會秘書。秘書這個工作很繁雜,但鐘揚卻做得很好,深得領導和同事的信任。他很喜歡和人打交道,再繁難的人際關系,在他這里,都變得簡單而又輕松。

湖北省植物學會召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鐘揚作為青年代表之一作大會報告,并被推薦參加全國植物學代表大會。同年9月,鐘揚、劉家清撰寫的《人才管理的系統(tǒng)分析——兼論滾動的作用》在昆明中國科學院第五次科研管理學術討論會上宣讀。

1985年11月,鐘揚、劉家清撰寫的《淺析青年科技人才的流動問題》在廣州科學院首屆青年工作研討會上進行交流。

有了心儀的對象

鐘揚在和植物的親密接觸中,漸漸愛上了這一專業(yè)。尤其是在研究所里看到了關于獼猴桃的資料后,對植物的研究熱情更是大增。而獼猴桃這一種質資源,也是武漢植物研究所的重點研究項目。

鐘揚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后發(fā)現(xiàn),是1904年一位新西蘭女教師從中國湖北宜昌市夷陵區(qū)霧渡河鎮(zhèn)帶走20多根野生獼猴桃枝條,回到她自己國家后便培植這一植物,并最終培育成功。獼猴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可以補充人體缺乏的維生素,因此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而新西蘭就是憑借從中國帶回去的這一種質資源,培植出了獼猴桃,并售往世界各地。鐘揚由此注意到我國對植物物種的不重視,同時更加堅定了他將要下大力氣研究植物學的決心。后來鐘揚在出席新西蘭國家生物資源會議時,他還特地聲明獼猴桃這一種質資源出自中國。

1986年5月,二十二歲的鐘揚撰寫的《協(xié)同理論及其在生態(tài)學中的應用》在武漢全國首屆數(shù)理生態(tài)學學術討論會上進行交流。同時,鐘揚開始在刊物上大量發(fā)表論文,比如:鐘揚、何芳良撰寫的《植物群落演替過程的預測模型》刊登于《預測》1986年第6期;鐘揚、張曉艷撰寫的《荷花品種的模糊聚類分析》刊登于《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第5卷第4期;鐘揚撰寫的《電子計算機在植物學中的應用》發(fā)表于《武漢植物學研究》第4卷第3期,該文曾在1986年召開的湖北省暨武漢市植物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

自此,鐘揚的生物學研究開始走向正軌,同時,他與張曉艷的感情也在慢慢升溫。當時,北京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一個基金課題項目,需要進行合作研究,武漢植物研究所就派張曉艷前去參加。而上海也需要張曉艷前去參與工作,自此,張曉艷就奔波于北京植物研究所和上海植生所,在武漢的時間很短。也是在1986年,鐘揚去武漢大學旁聽生物學相關的課程。

張曉艷屬于古典型美女,當時植物所里追求張曉艷的人不在少數(shù)。鐘揚意識到要與張曉艷暫別一段時間,就經(jīng)常跟張曉艷書信往來。也是在這時,他開始展開了對張曉艷的追求。

據(jù)張曉艷回憶:

“那時候,我和他差不多兩三天就通一封信,當時我在上海植生所,來信都放在門衛(wèi)室,門衛(wèi)室有個玻璃窗戶,所以那些來信放在那里,一目了然。因為鐘揚寫給我的信特別多,那個門衛(wèi)就知道了我。有一次,我原來大學的系主任陳俊宇老師——他也是第一個工程院院士,他一直很關心我的成長,當年分配的時候,也是他把我分到武漢植物所的。他大概到上海來寫書什么的,不知道他從哪兒聽說我在上海,但不知道我具體在哪個單位,只知道在中科院系統(tǒng)——但中科院在上海有很多研究所。他當時都七十歲了,他就和他夫人挨個到研究所去找,去問。他前面已經(jīng)問過好幾個所了,如細胞所、生化所、有機所等,結果問到我所在的單位時,門衛(wèi)馬上說他知道這個人,說她就在我們這里。陳老師就是這樣找到我的,就因為鐘揚寫給我的信特別多,給門衛(wèi)留下了深刻印象?!?/p>

鐘揚在上學期間沒有談過戀愛,也是因為年紀比較小。當時喜歡鐘揚的也大有人在。有一次,在長江文藝出版社當編輯的一個女同學托黃梵聯(lián)系鐘揚,請求黃梵幫她跟鐘揚牽個線。黃梵不知如何做戀愛的思想工作,只得給鐘揚寫信,告知了這一情況。但鐘揚立馬回絕了那個女同學的好意。之后,女同學還想確定一下鐘揚的心意,去武漢植物研究所找鐘揚,并給他帶了一些自己編的文學書籍。但看到鐘揚身邊已經(jīng)有張曉艷的陪伴了,也就斷了這個念頭。

或許是吃了鐘揚的“閉門羹”,女同學打算出國。得知這個消息以后,鐘揚還是約好友黃梵一起,給這個女同學餞了行。

后來張曉艷還收到了這位女同學的來信,信中說:

首先為你祝福,祝福你遇到了能給你帶來幸福和愛的真誠朋友、知音。同時,你對他的愛也能被他所接受,這就足夠了。你們會很幸福。當然,你碰到了一些矛盾,比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雖然我沒碰到過這些問題,但我認為你的選擇是對的,真正的愛能戰(zhàn)勝一切……

這也讓張曉艷下定了和鐘揚結婚的決心。

雖然不需要回到西安和父母住在一起,但他們還是遇到了來自家庭的一些阻力。關于這一點,鐘揚給中科大少年班同學的信中有所提及:瓏瓏:您好!

中秋節(jié)一過就收到您的來信,得知近況。

近一個月忙碌不堪,把一篇文章完成后,寄交《園藝學報》。然后是組織一個大型峰會及團的工作瑣事?,F(xiàn)在總算告一段落了,準備好好休息幾天。

克迪赴京前給我一信,告不能在漢逗留,甚是惋惜,當然以后機會尚多。您在京開會期間已見過他,我似乎也在電視新聞中看到過這次會議的消息,一定收獲不小吧。出國之事,目前我認識的幾個人也有些不順,政策及其他原因所致,只能再等機會,您說是嗎?

我近來于生活及個人方面有點無暇他顧。小張現(xiàn)在上海(植物生理所)工作,只能靠來鴻去雁,另外,至今我們與家長方面都在僵持。另一方面,我們所正在評定職稱,我已越級申報助研,不知分院及所方能否破格。在這點上,我記得您曾說過:拼命地干活,出東西,往領導面前一放,看他怎么辦,的確如此!去年至今,已寫成十余篇東西,據(jù)評有幾篇略有份量,在申報助研人中尚屬領先。但在中國對事不可期望太高,這也是畢業(yè)以后屢次碰壁而得到的一定教訓,無論這件事是否成功,對我明年原定的考研究生計劃都是一個“否定”。

很希望今年還有機會到江浙一趟。您還有機會過來嗎?此時正是桂花飄香季節(jié),這番景象真是令人陶醉其中……如有適合的機會,就請人給您家?guī)抗鸹ㄗ选?/p>

順致研安!

鐘揚

1986.9.20.武漢

鐘揚有了心儀的對象,他很快帶著張曉艷到南京去找好友黃梵,向黃梵借了兩輛自行車出游。黃梵問鐘揚為何鐘情于張曉艷,鐘揚認為,張曉艷不僅漂亮,而且熱愛科研、事業(yè)心重,心思又很單純,這樣的女孩兒,對他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家庭事業(yè)兩不誤

鐘揚的戀愛結出了碩果,他的學術研究也是蒸蒸日上。

由于科研工作的杰出成就,1986年底,鐘揚在中國武漢植物研究所破格獲批助理研究員的職稱。同時,鐘揚帶領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成立了水生植物室,把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植物學的分類研究中,張曉艷也到了水生植物室,協(xié)同鐘揚一起做研究。

這一時期,鐘揚的研究成果不斷:

他撰寫的《計算機輔助三維重建技術及其應用》(摘要)入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首屆青年生物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和黃德世、馬建新合作撰寫的《研究所效益及若干環(huán)境因素的數(shù)量分析》在武漢中國科學院第7次科研管理學術討論會上交流,并編入討論會論文集;

獨立撰寫的《相聚在武漢》發(fā)表于《中國科大校友通訊》1987年第4期第2版;

和張曉艷合作撰寫的《荷花品種的數(shù)量分類研究》刊登于《武漢植物學研究》1987年第5卷第1期,該文還獲得了1988年湖北省優(yōu)秀論文獎;

1987年,鐘揚參加了湖北植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

1988年2月,鐘揚撰寫的《縮短無成果的學習階段——介紹〈科學研究的藝術〉和〈發(fā)現(xiàn)的種子〉》發(fā)表于《書刊導報》1988年2月25日第2版。

同時,鐘揚也沒有耽誤自己的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他在武漢大學旁聽了陳家寬的《普通生態(tài)學》,當時陳家寬剛到武漢大學,在讀博士。而鐘揚這一聽就是兩年。

陳家寬是武漢大學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教授,他對鐘揚這位“旁聽生”印象極深,而且兩人很談得來。并且,陳家寬的博士論文,就是和鐘揚一起合作的。冬天冷,陳家寬就跟鐘揚待在植物所的招待所里,裹著棉絮做研究。陳家寬博士論文的計算、系統(tǒng)發(fā)育學的研究、數(shù)據(jù)分析,都是在武漢植物研究所完成的。

鐘揚學習十分認真,記性好,又愛鉆研,因此很快就掌握了植物學的相關知識,在認植物方面也超過了科班出身的張曉艷。

1988年3月,二十三歲的鐘揚與張曉艷在武漢登記結婚。

說起來,這里面還有一個小插曲。在開結婚證明的時候,鐘揚采取的是先斬后奏的方式。據(jù)張曉艷回憶:

“我那時再從上?;氐轿錆h植物所的時候,他這邊已經(jīng)把結婚證明開了。我還在云里霧里,還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已經(jīng)辦完了。他說,‘辦完事了,我們好安心做科研?!@種大事雙方應該都考慮下,但他不這樣理解,他想的是,我肯定會這樣的。我說,‘也不對呀,這證明應該是我自己開,你怎么幫我開了?’他的理由是,他代我開完證明,我就不用牽掛此事了,我們結婚以后,就可以安心做事了。我當時確實顧慮比較多,是因為我在家也是獨生女,考慮到以后負擔比較重;再一個,當時我天天想著回家,因為我爸我媽當時在西安。他老是說我成熟得特別晚,說我也沒有那種雄心壯志,而是隨遇而安的,沒有特別多的想法,比較簡單。我當時也說,‘我們都是獨子,父母將來年齡大了,以后的負擔太重了?!f,‘你幸虧是嫁到我們家來了,看我爸媽對你多好,把你當女兒一樣。你要是到別的人家,還有好多妯娌,或者小姑子,你根本搞不定的?!艺f,‘我又不跟人家計較,又不跟人家生氣,還會有什么?’他說,‘你不跟人家計較,人家要跟你計較,還不夠你麻煩的嗎?’”

因為武漢植物所不缺房子,鐘揚和張曉艷一結婚,植物所就分了一套房子給他們。鐘揚和張曉艷的喜糖,令武漢植物所的科研人員的印象很深。那個時代比較儉樸,喜糖一般都是裝在一個塑料袋內,用訂書機釘起來,每人送一包。而他們是用訂書機把兩袋釘在一起,每人送兩包喜糖。因為他們就是看重大家的交情,想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之情。

鐘揚父親鐘美鳴,原來在黃岡地區(qū)教育局工作,由于工作變動,調到了武漢,自此,鐘揚父母就一直住在了武漢。鐘揚和張曉艷結婚后,能經(jīng)?;厝タ赐麄兊母改?。但張曉艷比鐘揚回去得更為頻繁,她和婆婆王彩燕的關系非常好,她說:

“鐘揚還在武漢植物所的時候,就經(jīng)常不回家,待在所里頭。他爸他媽周末打電話,希望我們周末回去,他就讓我回去做個代表。他也不常回去,還是我回去得多一些。鐘揚父母跟我父母也沒有任何隔膜,這在很多家庭中比較少見,可能價值觀都比較一致,都比較好說話。我爸我媽以前跟他爸他媽也在一起待過,而且他爸他媽特別希望我爸我媽跟他們待在一起。這是很少見的?!?/p>

鐘美鳴和王彩燕將張曉艷看作自己的親生女兒般,很是疼愛。

鐘揚對待科研非常認真。鐘揚從事的領域叫植物數(shù)量分類,他正是和張曉艷合作研究以后,通過查閱大量資料,才意識到這個領域可以成為他的一項事業(yè)。當時介入這項研究的人很少,是一個很新的領域。國內沒有人研究,是個空白。所以,他的第一本書《數(shù)量分類學》,就是填補這一空白的。

鐘揚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和張曉艷剛結婚,有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其中一個房間,滿地都是他寫的稿紙。那時都是用手寫的,最多可以用復寫紙復寫一下。如果這篇寫錯了字,或有個什么錯誤,那給出版社的稿子就得重抄一遍。后來,光糨糊就用了不少,有時張曉艷也幫他粘一粘——就是摳一個洞,然后粘一個字上去。手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能亂。稿紙寫得滿滿當當?shù)?,常沒地方改,滿滿的一大節(jié)只能從中間加進去一條。有時一個字寫錯了,他們就剪一個方格貼上去。

在這塊學術領地,鐘揚那時做得很好。二十多歲的年紀,基本上在國內這個領域開辟了一個新天地。

學術科研大發(fā)展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鐘揚和研究所的同事們合作撰寫了大量的研究論文,主要是用計算機技術來給植物進行分類研究,其中包括:《生態(tài)系統(tǒng)演替過程的數(shù)學模型》《圖論中國慈姑屬數(shù)量在分類研究中的應用》《植物栽培區(qū)劃的模糊數(shù)學模型——以橄欖油為例》《植物生殖的定量細胞學研究進展》《荷花品種綜合評選的數(shù)學模型》《湖北樟屬的數(shù)量化學分類研究》《中國慈姑的數(shù)量分類研究》《居群間性狀受異的譜分析模型》《計算機輔助三維重建技術及其應用》等重要文章。

這一時期,因為科研需要,學術能力突出,鐘揚也參加了不少學術會議:

1988年,鐘揚擔任了湖北植物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他與合作者何芳良出席了沈陽應用生態(tài)所組織的“青年生物數(shù)學”會議;

1989年4月8日,鐘揚出席了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召開的武漢市植物學會1989年學術年會;

同年10月,鐘揚、陳家寬、鄔洪才、李偉等撰寫的《中國慈姑屬系統(tǒng)發(fā)育的研究(英文摘要)》入編日本京都第4屆國際植物物種生物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同時,H.T.Cliford、鐘揚撰寫的《浸水條件下禾本科種子發(fā)芽力的分類學意義》發(fā)表于《種子雜志》1989年第5期。

鑒于鐘揚出色的研究成績,這一年,他獲湖北省“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

1990年4月26日,二十六歲的鐘揚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9月,赴蘇聯(lián)科學院遺傳研究所訪問。此后,鐘揚便陸陸續(xù)續(xù)參加過好幾次出國訪問交流。

10月,鐘揚和陳家寬、黃德世編寫的《數(shù)量分類的方法與程序》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介紹數(shù)量分類學方法的入門書,主要內容為數(shù)量分類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例如系統(tǒng)聚類、圖論聚類、主要成分分析以及一些正在發(fā)展中的方法,如模糊聚類和數(shù)量分值分析等。這是鐘揚在數(shù)量分類上取得的有益成果,也是中國植物學研究中推廣最早的原創(chuàng)著作。這對當時進行植物研究的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適用。

這一年,鐘揚與他人合作發(fā)表了三篇論文,分別是《睡蓮目的數(shù)量分支分類學研究》《世界慈姑屬植物的數(shù)量分類研究》《計算機輔助分支分析:方法和程序》。大量的研究成果,使得鐘揚被中國植物學會授予“優(yōu)秀青年植物學工作者”稱號。

鐘揚與張曉艷在研究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他并未忘記給妻子張曉艷制造一些浪漫。有一次,張曉艷過生日,正好趕上了圣誕節(jié)。而鐘揚這時正在北京出差,鐘揚就突然跟張曉艷說讓她訂張票來北京。張曉艷很疑惑,還以為出了什么事。但到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鐘揚已經(jīng)訂了一個涉外賓館,還帶著張曉艷去吃了一頓“大餐”——漢堡。國內當時是不過圣誕節(jié)的,但他們在涉外的一些場合中,感受到了圣誕節(jié)的氣氛。這讓張曉艷感到新鮮的同時也很感動。這個看似外表粗獷的男人,實有細膩的內心。

不僅如此,鐘揚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注重培植新人,這也與結緣于武漢大學的陳家寬有關。陳家寬在武漢植物研究所里做相關研究,鐘揚在協(xié)助的同時,還有一個小助手就是李偉。李偉學的是生態(tài)學專業(yè),通過陳家寬的引薦,結識了鐘揚。鐘揚對其影響非常大。李偉的本科論文、碩士論文都是在鐘揚的幫助下完成的。他本人對鐘揚十分欽佩,他認為,一個不是“科班”出身的人,對生物學竟有如此獨到深刻的見解,并能將學科交叉運用,是很了不起的。這無疑讓這個年輕人愿意留在鐘揚身邊跟隨學習。所以,李偉一畢業(yè),就選擇了武漢植物研究所。在研究所工作期間,李偉與鐘揚、陳家寬合作研究出了不少成果。不只是陳家寬和李偉,武漢大學孫祥鐘的團隊都與鐘揚有著密切的合作,這與鐘揚自身對科學的敏銳和熱情有關,更與鐘揚掌握的先進的分類方法密不可分。

1991年,鐘揚相繼與陳家寬、孫祥鐘、何景彪、黃德世等人合作發(fā)表了多篇論文,包括《海菜花屬的分支學研究》和《矮慈姑居群的數(shù)量分類研究》等?!逗2嘶▽俚姆种W研究》后來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同年6月,二十七歲的鐘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此時,鐘揚還和同事李偉到湖北省第三大湖斧頭湖開展水生植被調查,并合編了《水生植被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一書,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陳家寬為這本書寫了序言。這本書編譯了有關水生植被研究理論與方法的綜述與專論共10篇,并系統(tǒng)介紹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和發(fā)展趨勢,附錄有關我國內陸水生植被研究概況的專題綜述。除此之外,鐘揚關于水生植被研究的論文還有《我國內陸水生植被研究概況》《斧頭湖水生植物考察》《湖北斧頭湖湖濱濕地水田碎米薺群落的定量分析》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