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晚期浪漫派(1815—1850)
一、歷史背景
拿破侖戰(zhàn)敗后,歐洲各國君主于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在奧地利首府維也納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名義上是“處理戰(zhàn)后事宜”,實際上是共同策劃恢復和鞏固歐洲封建專制制度,阻止新的革命運動的發(fā)生,史稱“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是整個歐洲實行封建復辟的標志。在這次會議上,德意志各邦并未解決統(tǒng)一問題,而是按照梅特涅的計劃,于6月8日組建了一個“德意志邦聯(lián)”(1815—1866),并在法蘭克福設(shè)立一個由各邦代表組成的“幫聯(lián)議會”?!暗乱庵韭?lián)邦”的組成,包括34個君主國,如巴登、巴伐利亞、符登堡、薩克森等,還有4個自由市,分別是漢堡、不來梅、呂貝克和法蘭克福。德意志聯(lián)邦實際上是德意志各邦之間的一個松散聯(lián)合,并未改變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維也納會議后,歐洲各國反動勢力用盡一切方法,維護維也納會議建立的秩序。1815年9月,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議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統(tǒng)治者,在巴黎發(fā)表共同宣言,結(jié)成所謂的“神圣同盟”,公然互相勾結(jié),它們還吸收歐洲所有君主參加,旨在維持維也納會議所建立的歐洲封建統(tǒng)治秩序,鎮(zhèn)壓革命與民族獨立運動,本質(zhì)上這是個反革命同盟。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戰(zhàn)爭以后,歐洲走上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已經(jīng)不可避免,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此,各國反動派相應采取了各種反動措施。1819年3月23日,定期向沙皇匯報德意志各邦聯(lián)國家情況的德國作家科策布(August von Kotzebue),被大學生協(xié)會會員桑德(Karl Ludwig Sand)在曼海姆刺殺身亡。借此機會,梅特涅在邦聯(lián)的協(xié)助下,在卡爾斯巴德召開的一次會議上,策劃通過了《卡爾斯巴德決議》,以鎮(zhèn)壓一切民族民主運動。該《決議》規(guī)定,政府全權(quán)代表負責對大學教授進行監(jiān)督,查禁“大學生協(xié)會”(Burschenschaft),對新聞實行檢查。在弗里德里?!ね澜y(tǒng)治下的普魯士,雷厲風行地執(zhí)行《卡爾斯巴德決議》,著名體操協(xié)會奠基人、“體操之父”雅恩(Friedrich Ludwig Jahn,1778—1852)遭到逮捕。愛國作家、歷史學家、德意志統(tǒng)一的代言人阿恩特(Ernst Moritz Arndt, 1769—1860),被解除波恩大學教授職務。連著名的改革家馮·施泰因、馮·格奈澤瑙和神學家施萊爾馬赫也被懷疑為“煽動分子”。在復辟年代,人民大眾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基本要求和強烈愿望遭到蔑視。在反拿破侖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的進步傾向和戰(zhàn)后青年學生和民主人士發(fā)出的正義呼聲遭到扼殺。在這種情況下,悲觀失望、垂頭喪氣的思想情緒在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重新滋長起來。
這種精神危機促使一些浪漫派作家投入宗教懷抱,以尋求精神寄托。宗教神秘主義,確切地說,是天主教神秘主義,成了晚期浪漫派的重要思想傾向。這種傾向,自然也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反映出來,諸如克萊斯特的劇作《彭泰希萊亞》和《安菲特里翁》,扎哈里亞斯·維爾納的《谷之子》。霍夫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魔鬼的迷魂湯》(1816)更是把這一傾向推向登峰造極的地步??巳R斯特和霍夫曼都不是天主教徒,由此可見,創(chuàng)作思想傾向與宗教信仰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同時也得指出,雖說宗教神秘主義或天主教神秘主義是晚期浪漫派的一種嚴重傾向,以弗·施萊格爾為代表的一些浪漫派作家深深地陷入這種傾向之中,但我們還不能說它是晚期浪漫派唯一的或主要的傾向。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德國浪漫派是“派中有派”,各小派系及其成員各個時期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傾向不盡相同,甚至年齡和活力也有差異。比如瓦肯羅德(1775—1798)、諾瓦利斯(1772—1801)都是英年早逝,而蒂克(1773—1853)和艾興多夫(1788—1857)則屬于老壽星之列。鑒于浪漫派的復雜性和涉及的作家較多,難以對晚期浪漫派進行詳細分類,深入探討,只能對重要傾向和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介紹。
二、天主教浪漫派之一:弗·施萊格爾和維也納后期浪漫派(1818—1829)
為梅特涅政權(quán)在法蘭克福從事外事工作的弗·施萊格爾,于1818年返回維也納,這正是他在完成文藝學、藝術(shù)理論、歷史和政治諸方面的研究工作之后,向哲學和神學領(lǐng)域繼續(xù)探索的時機,在他生命的這最后10年里,盡管備受腦充血折磨,卻仍然埋頭苦干,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創(chuàng)辦一份以古羅馬神話中的“和睦”女神名字命名的雜志《康科迪婭》(Concordia),從1820年夏天到1823年8月,共出版6期,它是維也納晚期浪漫派的機關(guān)刊物,標志著浪漫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與《雅典娜神殿》一樣,參與合作的撰稿人不多,但政治思想傾向較為一致,他們中除創(chuàng)辦人弗·施萊格爾外,還有理論家亞當·米勒、自然哲學家弗蘭茨·馮·巴德爾、復辟時期國家法專家路德維?!ゑT·哈勒爾、劇作家扎哈里亞斯·維爾納和弗蘭茨·馮·巴霍爾茨。體裁多樣性和內(nèi)容豐富性是弗·施萊格爾所辦刊物的顯著特點,這使得他的《康科迪婭》更接近浪漫派百科全書的理念?!犊悼频蠇I》所探索的對象,不僅有玄妙深奧的哲學和神學問題,也有文藝批評和美學問題,甚至還有國民經(jīng)濟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問題。不論什么問題,即便是“貨幣理論”,均從天主教立場,從有神論的角度進行研究。
在《康科迪婭》發(fā)行期間,即從1822—1825年,弗·施萊格爾著手編輯出版自己的著作《弗·施萊格爾全集》,以便向后世展示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字創(chuàng)作成果。在整理昔日的文稿時,他竭力磨去早年主張文學革命的痕跡,刪去那部曾在文學界引起軒然大波的小說《盧琴德》和一些充滿過頭話的評論文章,在這一點上,頗類似音樂家瓦格納撰寫自傳時的心態(tài),他們都想掩蓋自己年輕時的某些激進主張。由于出版社之間發(fā)生激烈競爭,只編輯了10卷就中斷了工作,又一說是因為出版社發(fā)生財政困難而被迫中止。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里,弗·施萊格爾花費了大量精力舉辦一系列學術(shù)講座,借以展示他那具有濃厚神學色彩、包羅萬象的哲學。事實上他只完成了三個講座系列,一是1827年3月25日至5月31日在維也納講授的《生命哲學》;二是1828年3月31日至5月31日在維也納講授的《歷史哲學》;三是1828年12月5日起在德累斯頓波蘭飯店講授的《語言文字哲學》,恰是在這次旅行講座當中,弗·施萊格爾突發(fā)心臟病,于1829年1月11日死于德累斯頓。從這三個講座的名稱可以看出,它們都是19世紀和20世紀重要的哲學命題,施萊格爾顯然是要借此創(chuàng)建一種新型的哲學思想,而這三個講座只不過是他雄心勃勃的使命的開端,可惜,死亡使他中止了這個宏偉計劃。
晚年的弗·施萊格爾和他的維也納晚期浪漫派派友們的宗教神秘主義傾向日益嚴重。這與他們受紅衣主教會議副總牧師霍夫鮑爾(P.Clemens Maria Hofbauer, 1751—1820)的影響有密切關(guān)系。在維也納,這位神父同布倫塔諾、扎哈里亞斯·維爾納,特別是同弗·施萊格爾夫婦,過從甚密?;舴蝓U爾備受弗·施萊格爾夫婦的愛戴和崇敬,幾乎成了他們家“??汀?。此外,亞當·米勒也受到這位神職人員的影響。
弗·施萊格爾晚年的宗教神秘主義傾向,突出地反映在他與一個有夫之婦的特殊私人關(guān)系上。這個女人名叫克里斯蒂妮·馮·斯特蘭斯基,是弗蘭茨·奧托·馮·斯特蘭斯基醫(yī)生的妻子,住在奧格斯堡市,終生沉湎于神秘主義。自1820年起,這位漂亮卻疾病纏身、婚姻不幸的女人,與弗·施萊格爾保持著一種極為獨特的通信關(guān)系。他稱她為“我的靈魂妹妹”“我生命的中心”。他們在通信中經(jīng)常探討的,是一種極為荒唐的所謂“傳心術(shù)”,相互勉勵在神秘主義祈禱中力爭達到基督教信仰和神的赦免的高級階段。兩人在私密的交談中發(fā)展了一種可以稱為“來世論”的歷史哲學,這是一種關(guān)于世界末日的幻想。
三、天主教浪漫派之二:格雷斯、艾興多夫和布倫塔諾(1776—1842)
格雷斯、艾興多夫和布倫塔諾均為著名的德國浪漫派作家,都曾擁有輝煌的過去,但后來又都趨于保守,先后皈依天主教,當然,他們各自的情況和發(fā)展道路不盡相同。
1.格雷斯(Johann Joseph von G?rres,1776—1848)
早年熱情擁護法國革命,作為學者,他自己搜集出版了《德國民間故事書》,為搶救本民族文化遺產(chǎn)作出了貢獻。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創(chuàng)辦的《萊茵水星報》(1814—1816)備受關(guān)注和稱贊,在抗擊異族侵略和統(tǒng)治的解放斗爭中發(fā)揮了特別杰出的作用,被譽為抗擊拿破侖的“世界第五勢力”、“解放戰(zhàn)爭的宣言書”。拿破侖潰敗后,該報又掉轉(zhuǎn)矛頭,批判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國的復辟政策,結(jié)果于1816年被查禁。這并未影響格雷斯反對封建復辟的斗爭。3年后,即1819年,當梅特涅策劃《卡爾斯巴德決議》,企圖借助法規(guī)形式鎮(zhèn)壓一切民族民主運動,限制新聞自由的時候;當普魯士當局借助《卡爾斯巴德決議》瘋狂迫害進步人士的時候,格雷斯拋出他那一氣呵成,火藥味十足的論戰(zhàn)文章《德意志與革命》(Teutschland und Revolution),極其尖銳地抨擊了德意志各邦聯(lián)國家政府的昏庸無能和獨斷專行,訴說祖國正蒙受的深重災難,呼吁建立一個強大的帝制,制定一部自由憲法,實行政教分離,確立以財產(chǎn)為基礎(chǔ)的選舉權(quán)。文章發(fā)表后,在普魯士首府柏林引起軒然大波,結(jié)果,格雷斯被冠以蠱惑民眾的罪名遭到追捕。他先逃往斯特拉斯堡,繼而流亡瑞士(1819—1826)。這期間他的政治思想發(fā)生了變化,轉(zhuǎn)向宗教神秘主義。1822年,格雷斯皈依天主教,參加《天主教徒》雜志工作,發(fā)表一系列小冊子,宣傳“教會自由”。1827年,格雷斯被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1825—1848)召回慕尼黑,委任以慕尼黑大學歷史和文學史教授。從此,格雷斯在巴伐利亞成了天主教學者和藝術(shù)家圈子的中心。他晚年完成的多卷本代表作《基督教神秘主義》(Christliche Mystik,1836—1842),涉及內(nèi)容豐富,從神秘主義生理學,圣徒教義到魔鬼學,一應俱全。不僅收錄了五花八門的自然科學瑣事,而且包含有無數(shù)中世紀傳說乃至妖魔鬼怪的故事。
2.艾興多夫(Joseph Freiherr von Eichendorff,1788—1857)
受家庭影響,艾興多夫十齡童時就已開始筆耕生涯。一生著作甚豐,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劇作《加給市儈的戰(zhàn)爭》(1824)、譯作《卡爾德隆的宗教戲》(兩卷本,1824/1853)和論著《18世紀德國長篇小說與基督教的關(guān)系》(1851)、《德國文學史》(兩卷本,1857),都已被世人遺忘,傳世的只有一些中篇小說和許多詩歌。他的一些中篇小說如《秋天的魔術(shù)》(1809)、《大理石雕像》(1819)具有明顯的幻想和神奇色彩。他最出色的傳世佳作《一個無用人的生涯》(一譯《廢物傳》,1826),敘述了一個青年人漫無目的地漫游,尋找奇跡和幸福的經(jīng)歷,批判了摧殘藝術(shù)和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帶有現(xiàn)實主義傾向。所謂“無用人”,其實是個在敵視藝術(shù)和人才、唯利是圖、市儈習氣盛行的社會現(xiàn)實中懷才不遇的人。小說的名稱本身含有深刻的諷刺意義。這部作品屬于德國浪漫派名優(yōu)佳作之列。艾興多夫是浪漫派詩人杰出的代表,他的詩歌以表現(xiàn)騎士、隱士、林中少女、流浪工匠等人物,描寫沐浴在陽光中的山嶺、城堡前的愛情、晚霞中的偏僻森林等圖景,因此而成為德國浪漫派詩歌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抒情詩具有感情真摯、語言簡樸、格調(diào)清新明快等民歌特色,深受廣大讀者喜愛,至今仍保持其藝術(shù)魅力,代表作有《月夜》《獵人告別》《在清涼的土地上》《噢,遠方的山谷,噢,頂峰》《上帝愿向誰表示真正的愛》等。
但是,詩人中年以后,思想趨于保守,對革命事件和1848年的革命無法理解。其一些反映時代的詩歌,對革命事件進行了譴責,如《我也到過阿卡迪亞》(1834)、《利貝爾塔斯和她的追求者》(1849/1864)。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詩歌失去了早先歌手和漫游者那種輕松愉快的格調(diào),有些敘事歌謠也沒有了敘事詩的情調(diào),取而代之的是宗教詩,有時是多愁善感的詩。對待啟蒙運動,他站在天主教立場上橫加指責,始終持敵視態(tài)度。他在《18世紀小說與基督教關(guān)系》(1851)一書中對啟蒙運動進行了全面的攻擊。
艾興多夫政治思想保守,既與在海德堡時期受格雷斯影響,在維也納時期受弗·施萊格爾影響有關(guān),又與他的宗教信仰有聯(lián)系。一些浪漫派作家,如弗·施萊格爾、格雷斯、布倫塔諾,他們在思想陷入危機的時候,都是皈依天主教,以尋求精神寄托,此后,他們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隨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而艾興多夫與他們的情況則不盡相同,他生來就是個天主教徒,終生虔誠,篤信宗教,不存在借助入教克服思想危機問題。當然,宗教信仰同樣使他的世界觀和思想認識受到了局限。
3.布倫塔諾(Clemens Brentano,1778—1842)
布倫塔諾的發(fā)展道路,可以概括為從浪漫詩人到修行作家的演變。詩人海因里?!ずD谒潜局摹墩摾寺伞罚?835)里指出:“布倫塔諾先生近15年來與世隔絕,深居簡出,甚至把自己關(guān)在天主教里……最近一個時期,他的名字幾乎銷聲匿跡,只有在談到他與他的已故朋友阿希姆·馮·阿尼姆一起出版的民歌時,才偶爾提到他?!辈紓愃Z作為中期浪漫派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曾經(jīng)是德國文壇上的活躍人物,對德意志的民族文學作出過重要貢獻。
布倫塔諾的浪漫主義詩歌精品對包括海涅在內(nèi)的德國詩人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但自1817年他崇奉天主教后,便陷入了天主教神秘主義泥潭而不能自拔。從此在文壇上銷聲匿跡。布倫塔諾皈依天主教前后的變化和反差巨大,可謂判若兩人。
布倫塔諾皈依天主教是他長期積壓的思想危機爆發(fā)后作出的抉擇。這種危機與他本人不幸的婚姻生活息息相關(guān)。他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女作家索菲·梅雷奧的婚姻生活僅維持了三年(妻子因分娩而去世),接踵而來的第二次婚姻也是短暫而不幸的:索菲死后僅9個月,他就“拐騙”了一個名叫奧古斯特·布斯曼的16歲少女,后與其成婚。這次婚事引起軒然大波,人們送他一個“糜菲斯特”的罵名。1809年,布倫塔諾被迫與他的朋友阿尼姆一道離開海德堡。1814年,布倫塔諾從波西米亞、布拉格和維也納等地旅游歸來,落腳在柏林,在這里他又與一個十分虔誠的牧師女兒路易絲·亨澤爾發(fā)生了愛情,也同樣是不幸的。路易絲要求他在實際生活中作出抉擇,要么堅持他的唯美主義,要么自覺地篤信宗教。布倫塔諾長期積壓的思想危機,終于在這個女友的影響下爆發(fā)出來。1817年,他終于皈依天主教,對自己的一生作了全面總結(jié),懺悔自己走過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道路,全盤否定了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說“我失去了自己的全部生活,部分是在罪惡中,部分是在錯誤的奮斗中?,F(xiàn)在我已終止了與我那錯誤的天性關(guān)系十分密切的文學奮斗?!?sup>隨后他找到了一個符合自己的宗教理念和設(shè)想的使命:1819年,他旅行到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一個名叫杜爾門的縣城,像個渾身布滿傷痕的耶穌一樣,充當了修女安娜·卡塔琳娜·埃梅里克的秘書,為她記錄下她所講述的那些真實的和想象的經(jīng)歷。他堅持執(zhí)行這項自己選定的“終生任務”,直到這位修女1824年去世。這幾年,他記錄下的資料多達16000頁,他按照圣徒傳記的格式對這些手稿進行了加工整理,直到1842年生命終結(jié)。
1817年布倫塔諾皈依天主教后,終止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在德國文壇上確實是像海涅所說的那樣“銷聲匿跡”了,但是從另一個意義上說,他又并不像海涅所說的那樣,因為他入教以后,絕非無所作為,而是依然不倦地寫作,只不過寫作的內(nèi)容不同罷了,他只寫宗教詩文。而作為一名“修身作家”(Erbauungs Schriftsteller)所取得的成就和獲得的聲望,是同時代的同行不能望其項背的。他寫的宗教書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深重苦難》(Das bittere Leiden unseres Herrn Jesu Christi,1833年匿名發(fā)表)和《圣母瑪利亞和我們的救世主耶穌的生活》(作者死后于1852/1855發(fā)表),不僅印數(shù)多,而且譯成所有重要的歐洲語言。布倫塔諾的宗教書籍所取得的成就,使他成為著名的天主教修身作家。
自1833年起,布倫塔諾在“天主教的大本營”(海涅語)慕尼黑安度晚年,繼續(xù)整理有關(guān)修女埃姆里克的資料。
四、施瓦本浪漫派(1807—1850)
施瓦本浪漫派是德國晚期浪漫派的一個分支,亦稱施瓦本詩派或施瓦本詩社。其成員為一些操施瓦本方言,以友誼和興趣愛好連結(jié)在一起的詩人。早年在符騰堡王國的文化中心蒂賓根大學深造時,他們仿效古典主義宣傳刊物《有教養(yǎng)階層晨報》(1807—1851)的做法,在校內(nèi)推出手寫的板報《有教養(yǎng)階層周日報》,從1807年1月11日到3月1日,共出版8期,增進了這幫志同道合的年輕學子之間的交流和相互了解。烏蘭德、克爾納、默里克、豪夫、古斯塔夫·施瓦布、卡爾·邁爾、W.F·魏布林格爾、H·庫爾茨、古斯塔夫·普菲策爾等是施瓦本浪漫派的主要人物。文學上,他們受到耶拿浪漫派,尤其是海德堡浪漫派的影響和啟迪,格外喜愛古代文學和民間文學;政治上,他們在反拿破侖的解放戰(zhàn)爭之后,致力于維護符騰堡市民階層的合法權(quán)益,抗議和挫敗弗里德里希一世國王欲制定新憲法鞏固其統(tǒng)治的企圖。他們的創(chuàng)作雖植根于浪漫主義,但生活與創(chuàng)作道路和思想傾向,卻不盡相同,這一點,從他們的代表人物烏蘭德和克爾納的發(fā)展情況可以得到證實。
1.路德維希·烏蘭德(Ludwig Uhland,1787—1862)
1814年反拿破侖的解放戰(zhàn)爭勝利后,他積極投身于符騰堡地方的立憲運動。在這場論爭中,他是所謂舊法擁護者的代言人,力主恢復“中世紀騎士時代美好的舊法”。在他看來,那時的統(tǒng)治者與百姓能夠在家長制中和睦相處,他的《祖國詩歌》(Vaterl?ndische Gedichte,1817)表達了他對立憲論爭的看法。1819—1826年,符騰堡地方當局炮制的憲法得以實施后,烏蘭德沉默了一段時間,他曾經(jīng)擔任符騰堡議會議員。1848年革命期間,他被選為法蘭克福國民議會議員,在會議上,他反對王位繼承法,力主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次年,隨同部分左派議員去斯圖加特開會,抗議巴登政府實施“反社會黨人非常法”,烏蘭德走在議員抗議隊伍的前頭。會議被當局軍隊強行解散。1853年,烏蘭德拒絕接受普魯士授予的最高榮譽勛章,從此隱居家鄉(xiāng)蒂賓根,深居簡出。政治上,烏蘭德屬于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左翼直到生命終結(jié),他始終是一位正直勇敢,為捍衛(wèi)資產(chǎn)階級利益而奮斗的戰(zhàn)士。
烏蘭德的詩歌繼承了民間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具有音韻優(yōu)美、語言純樸、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不少著名作曲家如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李斯特、門德爾松,都曾為他的詩歌,尤其是愛情詩和風景詩譜曲。他的敘事歌謠借古喻今,用歷史題材反映現(xiàn)實問題,其中一些是公開批判封建專制主義的,《仇恨》《歌手的詛咒》《施瓦本公爵恩斯特》(1818)等是他敘事歌謠中的名篇佳作。
烏蘭德對德國古代文學研究也頗有造詣,著述甚豐:《瓦爾特·馮·德爾·福格威德,一位古代德國詩人》(1822)、《傳說研究》(第一卷,1836)、《古代高地和低地德語民歌集》(附論文和注釋;第一卷,1845;第二至四卷,1865—1873)和8卷本的《詩歌和傳說歷史文集》(1865—1873,其中包括:古代德國詩歌史;15和16世紀詩藝史;日耳曼和羅馬民族傳說史)。鑒于詩人對德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建樹,他被譽為德國文藝學奠基人之一。
烏蘭德在世時,詩人海涅在他的《論浪漫派》(1835)一書中稱他為該派唯一深受民眾歡迎的抒情詩人,他的作品銷售情況也可印證海涅的評價,譬如,烏蘭德的第一部詩集,從1815年問世到詩人1862年去世,先后印行了60多版,還不算盜版書,除海涅的《歌集》之外,無疑打破了19世紀抒情詩的銷售記錄。詩人75歲華誕時,賀信像雪花般飛來,去世時舉國哀悼,數(shù)以百計的民眾匯成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其中許多人乘專車從斯圖加特趕來。
2.尤斯蒂努斯·克爾納(Justinus Kerner,1786—1862)
他與烏蘭德雖是好友,但是兩人思想傾向和發(fā)展道路卻大相徑庭。在符騰堡立憲的論爭中,雖然兩人都是力主制定一部維護市民階層權(quán)益的憲法,但觀點各異,或者說是對立的。烏蘭德是“中世紀騎士”時代“美好的舊法”的辯護士,而克爾納則強烈譴責濫用“舊法”,聲稱“為舊法那樣大叫大喊,得到的結(jié)果只能是舊時代那些糟糕的東西,例如人民由于不成熟而必然產(chǎn)生的依賴性,個別當選者的獨裁,特權(quán)階層的偏見和狹隘行為,貴族思想等等?!?sup>他在《市民圍墻》一文中提出,君主立憲制的社會基礎(chǔ),不應該是貴族,而應該是市民階層。
克爾納早年的創(chuàng)作,盡管存在地方性的局限,但比較大眾化,帶有民歌風格,如詩歌《魯?shù)婪蚧实垓T馬奔向墳墓》《我夢見自己恐懼地飛翔》等。他的《漫游者之歌》,經(jīng)舒曼等譜曲后,廣為流行。但是他的一些詩歌里也有不好的傾向,特別是某些敘事歌謠,宣揚幽靈和陰森可怕的東西??藸柤{是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詩人,以行醫(yī)為職業(yè),1818年在符騰堡的魏因貝格行醫(yī)時,他就以“自然科學家”身份,研究過招魂術(shù),并因研究心靈學現(xiàn)象,例如動物催眠術(shù)、夢游癥、招魂術(shù)而出名。19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克爾納加強了這方面的研究,于是在反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泥潭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1829年,他出版了兩卷本的《普雷福斯特的女先知》,副題為:揭示世人的內(nèi)心生活和人間的幽靈世界。作品借助女先知用招魂術(shù)對一個死者的病史進行觀察,企圖說明幽靈世界對現(xiàn)實生活的影響。在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中,落后、保守乃至反動傾向越顯突出。從詩集《最后的花束》(1852)可以看出,他把攻擊矛頭對準了1848—1849年革命中的民主黨人,他還公開表示厭惡革命民主主義詩人海涅,嘲笑革命詩人赫爾韋格。
五、從浪漫主義向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過渡
德國晚期浪漫派一些作家的作品,取材于現(xiàn)實,直接或間接地,或明或暗地反映與批判現(xiàn)實,帶有現(xiàn)實主義或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傾向,具有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特色。沙米索和霍夫曼是這一傾向的代表人物。
1.沙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1781—1838)
沙米索出身于一個法國舊貴族家庭。1790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隨父母逃到德國柏林,在這兒成長為詩人和自然科學家。在抗擊拿破侖的戰(zhàn)爭中,他曾在普魯士軍隊中服役(1801—1808)。對交戰(zhàn)雙方—德意志和法蘭西,他都懷有割舍不斷的感情,因為兩者都是他的至親,后者是他出生的故鄉(xiāng),他的血管里流淌著法蘭西人的血液,前者是養(yǎng)育他成人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就像個孩子一樣,親眼目睹著自己的父母間發(fā)生嚴重沖突,那種痛苦孤獨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可從他在1813—1815年解放戰(zhàn)爭期間創(chuàng)作的童話小說《彼得·施萊米爾奇遇記》(1814)中反映一二。小說寫了一個窮小子的遭遇。主人公施萊米爾窮愁潦倒,用自己的影子從魔鬼那兒換回金錢,因而被革出社會。他雖出賣自己的影子,卻沒有出賣自己的靈魂。后來他贖回影子,穿上“七里靴”周游世界,最后成為自然科學家和隱士。小說情節(jié)離奇怪誕,富有浪漫色彩,屬于德國浪漫派的名篇佳作,被譯成多種文字。
沙米索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頗有成就,多寫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受法國詩人貝朗瑞的影響,他的詩歌多取材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具有明顯的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傾向,批判矛頭對準歐洲的復辟勢力和教會反動派,針砭時弊,抨擊德國的反動制度。譬如《更夫歌》,嘲弄警察制度,他筆下的警察是些耶穌教徒;又如《黃金時代》,揭露和諷刺了德國的專制制度。有些詩歌,如《乞馬和他的狗》《老洗衣婦》等,則表達了詩人對下層人民的深刻同情。這其中,許多詩已被譜成歌曲。他的作品,受到海涅和恩格斯的稱贊。
2.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n,1776—1822)
霍夫曼生活在一個敵視藝術(shù)和藝術(shù)家的社會。在德國文學史上,藝術(shù)問題,藝術(shù)與社會的關(guān)系問題,從大詩人歌德的《塔索》直到現(xiàn)代小說大家托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是屢見不鮮的主題,在霍夫曼的作品中,更占有一個中心的位置。這一主題貫穿于他的許多作品,從第一部小說集《仿卡洛風格的幻想作品》,到最著名的小說集《謝拉皮翁兄弟》,一直到晚年撰寫的代表作《雄貓穆爾的生活觀》等。他筆下的藝術(shù)家,往往是狂人或半瘋半癲的怪人。敵視藝術(shù)的社會和丑惡的現(xiàn)實使得著名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神經(jīng)錯亂?;舴蚵鳛樗囆g(shù)家,有過辛酸的遭遇,可謂半世坎坷。他把荷爾德林式的藝術(shù)家悲劇集中地通過“狂人式的樂隊指揮”克賴斯勒表現(xiàn)出來,力圖借助這樣的人物去揭示藝術(shù)家與社會的沖突、藝術(shù)家在敵視藝術(shù)的社會中的窘境,批判那種把藝術(shù)貶為榮華富貴裝飾品的觀點。在他看來,藝術(shù)是超感覺的至高無上的東西,是與“無法理解的超塵世的世界”實現(xiàn)溝通的紐帶。顯然,這種藝術(shù)帶有神秘色彩。在反拿破侖的解放戰(zhàn)爭期間和戰(zhàn)后,唯心主義泛濫成災,社會上盛行傳心術(shù),心靈(或精神)感應術(shù),所謂“千里眼”之類的心靈心理問題討論。受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霍夫曼在這個時期創(chuàng)作的兩卷本小說集《夜譚》(1816—1817)和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魔鬼的迷魂湯》(1816)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和嚴重的宿命論傾向。這些作品,大多描寫不可思議的黑暗勢力如何干預世人生活,而人們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或者變成這些看不見的黑暗勢力之玩物,被迫從事犯罪活動,終于毀滅,或者成為瘋子。海涅在他的《論浪漫派》(1835)里說霍夫曼“只看見滿地鬼影憧憧”,此話雖有失偏頗,卻并非沒有根據(jù)。因為霍夫曼像個魔術(shù)師一樣,常常在作品中信手拈來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為此人們送給他一個綽號叫“幽靈霍夫曼”。但海涅同時也指出,霍夫曼跟他描寫的那些千奇百怪的鬼臉,都始終牢牢依附于人間的現(xiàn)實。
1815年后,霍夫曼作品中的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傾向加強了。著名的《謝拉皮翁兄弟》小說集(四卷本,1818—1821)中的作品,大多寫于1818年以后,它們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當代的現(xiàn)實,或者是歷史的現(xiàn)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傳世名篇《斯居戴里小姐》。小說以17世紀路易十四統(tǒng)治時期的巴黎為背景,寫一個金首飾工匠的遭遇。首飾匠卡迪亞克為無法克制的占有欲所驅(qū)使,經(jīng)常深夜外出謀殺他的顧客,奪回已出賣的首飾,致使巴黎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連女作家斯居戴里小姐也被卷進刑事案件中來。小說所描寫的首飾匠的強烈占有欲,原來是其母在懷他時的一次奇特經(jīng)歷對胎兒所產(chǎn)生的奇妙后果。這種描述自然使作品帶有神秘的色彩,但是,小說在敘事方式、人物刻畫和巴黎社會生活的描寫上,卻近乎現(xiàn)實主義。作者在小說里提出了生產(chǎn)與占有之間的矛盾,同時揭露和抨擊了司法當局只注意表面現(xiàn)象,不作深入調(diào)查研究,從而釀成冤案的惡劣作風。
霍夫曼的職業(yè)是法官。身為一名普魯士法官,他具有忠于職守、秉公執(zhí)法、剛直不阿等良好品格。這導致他晚年同普魯士當局發(fā)生一場嚴重的沖突。1819年,普魯士反動派肆無忌憚地迫害愛國志士。霍夫曼被任命為“叛國集團及其他危險活動直屬調(diào)查委員會”成員,被委托審查愛國志士、著名的德國“體操之父”雅恩?;舴蚵谵k案過程中看穿了以卡姆普茨為首的警察當局弄虛作假、目無法紀、專橫獨斷的惡劣行徑,他不愿意與之同流合污。他先是抵制對雅恩的起訴,繼而接受這位受迫害者的反訴。這使當局怒火中燒,對這位主持公道的法官提起訴訟。霍夫曼由于四肢癱瘓,重病纏身,才得以幸免。
晚年的霍夫曼隨著政治思想的日趨進步,悲觀和神秘思想的克服,目光日益銳利,對社會的揭露更加深刻,批判更加尖銳。他在生命的最后四年里,不顧重病的困擾,完成了《小矮人扎克斯傳奇》(1819)、《雄貓穆爾的生活觀》(第一卷,1819;第二卷,1821)、《表兄的樓角窗口》和《跳蚤師傅》(1822)等一系列具有現(xiàn)實主義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傾向,或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特色的名作,從而奠定了他作為小說大家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長篇小說《雄貓穆爾的生活觀》是霍夫曼的代表作,也是德國浪漫派反映時代和社會最杰出的作品。小說寫了兩個思想不同,個性各異、對立的人物—會舞文弄墨的雄貓穆爾和樂隊指揮克賴斯勒—的不同經(jīng)歷和遭遇,從不同的角度揭示和批判了兩個世界:資產(chǎn)階級市儈世界和封建宮廷社會。它可算得上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或者本質(zhì)上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
霍夫曼的作品,特別是在他的藝術(shù)童話中,常??梢姷竭@樣一種布局形式,即現(xiàn)實世界與超現(xiàn)實(或幽靈)的幻想世界相互對照或交織。它是一種曲折地、折光式地,或者說朦朧地反映現(xiàn)實的手法,實際上就是所謂隱晦的或者說含蓄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它的產(chǎn)生和運用,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在黑暗的復辟年代,為防范反動當局對進步書刊的嚴厲查禁和查處,藝術(shù)家被迫采用這種手法?;舴蚵谒乃囆g(shù)童話《跳蚤師傅》中,對以卡姆普茨為首的普魯士警察當局辦案的卑劣行徑,作了無情的揭露和諷刺。付印時有關(guān)這方面的章節(jié)被查出,一直被封存在普魯士秘密檔案館里,直到1905年才被發(fā)現(xiàn)?!短閹煾怠吩?908年發(fā)表后,作者晚年的思想狀況才為世人所知悉。盧卡契在談到霍夫曼寫作手法時指出:“在霍夫曼的作品里,重視細枝末節(jié)描寫的現(xiàn)實主義,是同幽靈鬼怪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把來世的事物引進作品,這是一種曲折的藝術(shù)手法,運用這種藝術(shù)手法可以根據(jù)作品的總體規(guī)劃,描寫當時德國的特定現(xiàn)實?!?sup>
對霍夫曼及其作品的評價,歷來是見仁見智,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在19世紀,他與歌德、席勒和海涅一起,是享有國際聲譽的德國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應屬世界文學之列。
- 參見Metzler Autoren Lexikon:Deutschsprachige Dichter und Schriftsteller.Metzler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Stuttgart, 1986, S.79.
-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Hrsg.von Hans-Guenther Thalheim.Volk und Wissen volkseigener Verlag, Berlin, 1978, Bd.7, S.798.
- [匈]喬治·盧卡契:《反對被誤解的現(xiàn)實主義》,德國漢堡克拉森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