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編 家族研究

明清福建家族文學(xué)研究:以侯官許氏為中心(福建省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博士文庫項目) 作者:鄭珊珊


上編 家族研究

第一章 侯官許氏家族之淵源、譜系和居舍

第一節(jié) 侯官許氏淵源考

許氏的姓氏起源一說是源自上古堯時的高士許由,許由后人稱為許氏,而許由所活動的潁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當(dāng)年許國之地;一說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nóng)氏后裔,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周成王分封諸侯國時,將許國分封給姜姓之文叔,因此,許姓始祖為許文叔。戰(zhàn)國初期,許國為楚國所滅,子孫遂以國為氏,稱許氏,四散分居各地,分支有汝南許氏、高陽許氏、安陸許氏、大原許氏、晉陵許氏和中山許氏等六大宗系。

許氏發(fā)源地在今河南許昌東,后遍布全國。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河南許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唐以后許姓大舉南遷繁衍于江蘇、浙江、湖北、福建、廣東等省。

2015年5月15日,筆者采訪福州遠(yuǎn)洋許氏族人許鐘琥老師,得以查閱許氏舊譜。據(jù)許鐘琥講述,該譜乃其姑婆許玉蘭于1999年傳贈予他,因原譜被蠹蟲破壞嚴(yán)重,他送交福建省圖書館修復(fù)并重新裝訂成冊,然舊譜前后均已缺損,已無法查考某些許氏支派的來龍去脈。譜中記載了長樂許氏與本書研究的侯官許氏的一些譜系情況,雖不完整,但仍有重要參考價值。該譜封面佚失,不知譜名,本書暫稱之為“許氏舊譜”。據(jù)譜前殘存的序言可知,該譜由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許氏福清支系的許高編撰。但許氏舊譜只收錄了從入閩始祖十一公到本書所研究的侯官許氏這一支,省略了其他支系。筆者推測,或許是侯官許氏嫡系后人在抄錄原譜時,只抄錄了自己本支的情況。

許玉蘭女士現(xiàn)年已99歲,據(jù)她回憶,侯官許氏與遠(yuǎn)洋許氏在晚清時期來往頗多,其時侯官許氏已漸漸衰落,有后人考取功名,卻無錢宴請,于是由遠(yuǎn)洋許氏出資宴請,并在遠(yuǎn)洋許氏宗祠懸掛功名牌匾。許鐘琥回憶兒時曾在宗祠見過牌匾,似乎是“拔貢”或“歲貢”,現(xiàn)已不存。許玉蘭清晰記得,民國時期侯官許氏居住于光祿坊早題巷1號,曾因無子從遠(yuǎn)洋許氏過繼一名兒子賡宸,兩家關(guān)系遂更為親密,許玉蘭少時常往光祿坊許氏家中小住。賡宸之子許琦,畢業(yè)于馬尾船政學(xué)堂,曾任海軍某艦艦長,其子啟榮、啟煊均在海軍任職。啟煊又過繼給遠(yuǎn)洋支系的敬華為嗣。1948年,啟榮、啟煊舉家遷往臺灣,遂將家中資產(chǎn)變賣,部分書籍與家具包括祖宗牌位神龕一共裝了兩船,運送到遠(yuǎn)洋許氏家中。但時至今日,這些書籍與家具也大部分朽爛或變賣,只剩一本殘破的舊譜依稀記載了許氏家族的傳承流變。而遷往臺灣的侯官許氏后人居住于高雄,已失聯(lián)多年。

因許氏舊譜缺損嚴(yán)重,其間一些譜系記載混亂,筆者輔以大量地方文獻(xiàn)史料,力求全面梳理侯官許氏的淵源譜系。

據(jù)郭柏蒼《烏石山志》記載,福州烏山石林曾有一座許公祠,“祀宋門下平章事許將……及明裔孫提學(xué)豸,崇禎豸子友建”。對照許友《石林自記》中“構(gòu)香茆為復(fù)閣……規(guī)欲祠先子于上,為茲山主焉”,當(dāng)指許公祠。又據(jù)陳壽祺《許畫山縣尹墓志銘》中云:“許胄自宋文定堂堂本枝滋大三山,世昌有明之季?!?sup>文定乃宋代名臣許將的謚號。由此推之,侯官許氏乃許將后人。據(jù)《閩清高陽許氏入閩世譜》,許將乃高陽許氏入閩始祖十一公許令驥九世孫,則侯官許氏亦是許令驥之后裔。

《續(xù)修〈高陽許氏入閩世譜〉序》云:“許氏乃炎帝之后,太岳之裔,出高陽汝南,原由周武王封文叔于許,后子孫以國為氏,歷因戰(zhàn)亂相乘,遷徙頻仍,終由河南許昌析居光州固始縣?!?sup>許令驥即是高陽許氏中固始之一支,乃東晉名士許邵后人。唐僖宗時,黃巢起義爆發(fā),長安淪陷,唐僖宗西逃入蜀,天下大亂,群雄割據(jù)。安徽壽州屠者王緒與劉行全趁勢起兵,據(jù)壽州,占光州。時光州固始王家三龍(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入其軍,王潮為軍政。后軍隊南下,轉(zhuǎn)戰(zhàn)江西、廣東,光啟元年(885)進(jìn)入閩南。許令驥為軍中武騎尉,同舅陳氏攜眷隨王緒軍南下,乾符五年(878)入閩。王緒性猜忌殘忍,濫殺將士,入閩后不久即被下屬將士縛殺。王潮憑威望被推舉為首領(lǐng),率軍攻克福建一帶。后唐昭宗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王審知為副使。許令驥入閩后定居閩清,被尊為許氏入閩始祖,稱十一公。“入閩始祖十一公,妣陳氏十四娘。生子五,長十二公,諱正……”九世孫許將功勛顯赫,宋代朝廷追贈許令驥為崇國公,許令驥長子許正為越國公。這一支許氏人丁興旺,名家代出,成就卓越,蔚為可觀。

然許氏舊譜稱:“第一代,始祖十一公諱陶,字堯甫,號習(xí)益,追贈崇國公。妣陳夫人,唐僖宗乾符五年(878)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同王潮入閩,分鎮(zhèn)泉郡,后唐昭宗龍紀(jì)元年(889)由泉州入福州永福魚坑村隱居,移閩清靈洞西溪尾大灣中開基建置田屋。光化元年(898)卒,葬于西溪路下,坐庚向申?!诙嬷M天正,字允心,又字衷端,號云峰,追贈越國公。妣林夫人。”許天正作為開漳功臣,在《閩書》《漳州府志》和《福建通志》等正式地方文獻(xiàn)中均有小傳,但其中稱許天正祖父許克華于隋朝末年聚眾起兵,后歸順唐太宗李世民,立下戰(zhàn)功,被唐太宗授為京兆(今西安)別駕,封宣威將軍。死后其子許陶襲爵。唐總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衛(wèi)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入閩平亂,許陶、許天正父子隨軍入閩。數(shù)年后,陳政病逝,許陶戰(zhàn)死沙場。許天正則隨陳政之子陳元光繼續(xù)治閩平亂,官至泉漳團(tuán)練使兼翊府記室,卒后追贈殿前太尉,襲宣威將軍。

對照來看,似許陶與許令驥、許天正與許正的稱號、封號相同,許陶與許令驥的妻室姓氏相同,長子名諱相似。而且,入閩原因相似,都是隨軍參戰(zhàn)而來,然而入閩時間差異頗大,一說是唐初隨陳元光入閩,一說是唐末隨王審知入閩。不過民間修譜往往為祖上貼金,冒稱望族,存在一定程度的造偽。福建各地許氏各修家譜,年代久遠(yuǎn),記載亦有出入,須辯證參考看待。

但侯官許氏上溯至許將還是有相當(dāng)多史料支持的。

一 許將

許將(1037~1111),字沖元,又字長壽,小名泰兒。祖籍閩清,出生于閩清三都鄉(xiāng)(今閩清縣坂東鎮(zhèn)文定村),后遷居閩縣鼓山鎮(zhèn)橫嶼村(今福州市東部)。據(jù)《閩清高陽許氏入閩世譜》,許令驥入閩后,許氏第四世許拱移居長溪,五世許覺、六世許遂移居福州城東虎園(時屬閩縣),傳至九世,乃出許將。

宋嘉祐八年(1063),許將高中癸卯科狀元,為歷史上福州地區(qū)第一個狀元,簽書昭慶軍判官。治平年間(1064~1067),任明州(今寧波)通判。1065年,與同年、象山縣縣令林旦同游象山西谷,留下《觀瀾亭》一首:“危亭高處倚巖隈,西望蒲菖海浪回。山戴鰲頭天外出,水經(jīng)鰌穴地中來。千重側(cè)障扶搖沒,萬里分流混沌開。令尹觀瀾知道大,三年窮邑更淹才。”

不久,許將由神宗召對稱旨,授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熙寧四年(1071),本當(dāng)由大常寺轉(zhuǎn)任博士,因宋神宗賞識,超改右正言、直舍人院,舉朝皆以為榮。熙寧七年(1074)任知制誥。當(dāng)時遼國以二十萬大軍進(jìn)逼代州(今山西代縣),要求議定疆界。神宗命許將為使北上談判。許將面對遼使蕭禧,不卑不亢,曉以利害,挫敗遼使種種詰難。爾后比試箭法時,又首先一箭中靶,引得契丹國人人爭看南朝狀元的豐采?;爻螅虿蝗枋姑?,升知審官西院、直學(xué)士院、判尚書兵部。元豐元年(1078),進(jìn)翰林學(xué)士,起居舍人兼侍讀,代開封府尹。翌年,知禮部貢舉,后因蔡確、舒亶嫉妒陷害,遭彈劾,降知蘄州(今湖北蘄春)。元豐五年(1082),以龍圖閣待制知揚州,又改鄆州(今山東菏澤),任中,當(dāng)?shù)鬲z中無犯人,士子不謗政,被譽(yù)為王、曾在世。次年,調(diào)為兵部侍郎,條陳有關(guān)兵馬八事。元豐八年(1085),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成都府。元祐元年(1086),蘇頌計劃創(chuàng)制水運儀象臺儀,朝廷交許將審議,許將提出補(bǔ)充意見,可見其亦通天文律歷之學(xué)。元祐三年(1088),入為翰林學(xué)士,升尚書右丞,又被彈劾,降為資政殿學(xué)士,知定州、揚州、大名府(今北京市)。紹圣元年(1094),入為吏部尚書、尚書左丞,進(jìn)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無子,章惇議立簡王,皇太后議立端王,許將擁護(hù)皇太后的意見。端王(宋徽宗)即位后,許將以擁立之功,進(jìn)門下侍郎、金紫光祿大夫,又以撫定鄯、廊二州,收復(fù)河湟之功,升特進(jìn)(宋朝的最高榮譽(yù)獎勵)。后御史中丞朱諤找到許將舊章表中某些語句,斷章取義,誣為誹謗朝政。許將降為資政殿大學(xué)士,出知河南府;朱諤又進(jìn)讒言,徽宗免除許將資政殿大學(xué)士,知穎昌府、大名府。不久,加觀文殿學(xué)士、奉國軍節(jié)度使。大觀四年(1110),召為祐神觀使。次年病逝,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文定”?;兆谝蛟S將首預(yù)定冊之功,親賜御書墓表曰:“兩朝弼亮翊贊良臣文定許將之墓?!背踉衢L樂梅花,后因造梅花城,子孫上奏朝廷,御準(zhǔn)遷葬福州東門外澗田村(今福州火車站北)。一直到民國時期,許將墓都受到良好保護(hù),石獸翁仲尚存。據(jù)說,1949年以前活動于閩江的閩清船幫中的許氏族人,還保留著每年前往“狀元墓”祭拜的習(xí)慣,新中國成立后逐漸荒廢。

許將文治武功,工于詩文,有《文定集》一卷,今存重慶市圖書館。

在福州,至今仍有許多和許將有關(guān)的遺跡。今閩清塔莊秀洋小學(xué)所在地,乃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的積善院,曾為許將讀書處。許將年輕時還常在福州城東鼓山鎮(zhèn)東山大乘寺讀書,有《和程大卿》一首:“東山十里復(fù)溪流,遠(yuǎn)客時時一望愁。泉近榴花深洞口,亭開獅子舊峰頭。八州旗色天邊出,三館蕓香海上留。南北共歌公所憩,獨嗟無計共英游。”許將于元祐年間請為功德院,后來大乘寺成為許多學(xué)子的讀書處。許將還曾在東山龍首澗讀書,當(dāng)?shù)赜星尻?、碧巖二亭,許將曾作《碧巖亭》一首:“舊室僧留古岸邊,欣予同賞碧巖前。日生獅子峰頭樹,煙伴榴花洞口泉。黃葉入秋山出地,白云臨曉海垂天。飄然蹤跡今何在,別去江山又一年?!痹S將的出生地三都鄉(xiāng)為紀(jì)念他而改名文定村,福州市五一中路的狀元境也是因許將中狀元后久居于此而得名。

二 許將后人

不僅許將本人在歷史上具有深刻的影響,其后人也有不少杰出之輩。許將生子十二人,其中六子早夭,余六子為似、仿、份、偲、仔、任,其中以許份成就最著。侄子許庠在當(dāng)時也頗顯赫。明代名臣許天錫亦是許將之后。

1.許似

許似,字子有,許將長子。蔭中奉大夫,任朝奉郎、應(yīng)天府通判,贈朝奉郎。妣林會人。葬河口鎮(zhèn)。生三子:淳、瀼、洗。

2.許仿

許仿,字子上,一說字子行,許將第四子。蔭朝議大夫、光祿寺少卿,贈朝議大夫。妣程安人。葬河口鎮(zhèn)。生四子:漺、滈、澭、沇。

3.許份

許份(1079~1133),字子大,許將第八子。幼勤學(xué),能文,為父所愛。及長,以父蔭官右承務(wù)郎,管理國子監(jiān)書庫,因得遍覽群書,特別熟悉宋朝典故。崇寧二年(1103)登進(jìn)士甲科,宋徽宗親閱對策,對許份十分賞識,特召見于便殿,任為秘書省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國史編修官。政和年間(1111~1118)為宗正少卿,升徽猷閣待制,出知鄧州兼荊西南路安撫使,加朝奉大夫,封閩縣開國子;后知蔡州。為官通民情,不畏權(quán)勢,施政寬厚,很有聲望。宣和五年(1123)知揚州兼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后復(fù)為徽猷閣待制。金兵逼開封,許份隨徽宗避揚州。靖康元年(1126),徽、欽二帝為金兵所俘。他向高宗上應(yīng)變之策,建議早定大計,用兵西北,迎還二帝。惜高宗不從,乃提舉亳州明道宮,寓居湖州。后見時局不可為,遂辭職南歸,隱居福州大乘寺。李綱曾往探訪,留下一首《訪許子大于大乘寺》:“物外仙家長自春,隱淪何必為逃秦。只因榴洞贈花者,便是桃源種樹人。丹荔枝頭星燦爛,白云峰頂玉璘珣。主公留客非無意,端為出山多世塵。”

紹興三年(1133)十月,許份病卒,朝廷贈金紫光祿大夫,葬閩縣淮安雙碑(今梅亭)。李綱為其作碑銘,追述自己曾于紹興初“來寓長樂”,與許份游,“陪杖履山林間,從容燕笑,情好甚篤”。而烏山上的霹靂巖下也還留有一幅楷書石刻,上書:“參知政事孟庾宣撫閩部,按視城守回,邀嗣濮王仲湜資政殿大學(xué)士李綱,龍圖閣直學(xué)士許份,顯謨閣待制王仲薿,監(jiān)察御史福建撫諭胡世將,集英殿修撰知福州事程邁,前右正言鄧肅,參議官尚書屯田員外郎李易,機(jī)宜朝散郎胡紡,干辦公事直秘閣馬咸,承議郎鄭士彥,會于烏石山之長樂臺瑞云庵。紹興壬子正月二十一日?!庇涗浟?132年許份和李綱及當(dāng)時名士會集烏山的盛況。

許份為人慷慨,喜助人急需,雪中送炭,招待賓客無不令人滿意。在揚州為官時,交際繁多,公款不夠開支,份自出私款為助。死之日,家無余財,送葬之人皆為之落淚。生平著有《文集》四十卷,均佚。

許份妻乃趙挺之孫女,趙挺之季子即李清照之夫趙明誠。生四子:沆、汴、泳、注。

4.許庠

許庠,字養(yǎng)之。其父許周,字禮元,官任朝散郎,子三:庠、濃、財。許庠為長子,蔭授通奉郎,以軍功進(jìn)秩為巡撫都察使,顯赫一時,許氏人就以官名為地名,為居住地命名為“都巡”,這一支系為都巡支系。生卒年代不詳。妣高氏,子昌,字邦文,生平不詳。先葬懷安金澤山,后改葬上街鎮(zhèn)溪源村濂湖山,俗稱察院墓。墓坐北朝南,“如意”字形。五拜臺,面寬約18.5米,深約50米。墳為石構(gòu),面寬6.2米,深約10米。墓碑楷書陰刻“都巡許庠公墓”。墓前立有石望柱、石構(gòu)亭門。

《閩侯縣志》載許庠為許將侄,另據(jù)《閩清高陽許氏入閩世譜》,許庠乃中行公三子都巡支系,與許將不同支系,恐非親侄,許將或為許庠族叔。

5.許天錫

許天錫(1470~1558),字啟衷,號洞江,閩縣東山鄉(xiāng)(今福州市鼓山鎮(zhèn)橫嶼村東山)人,許將之后。高祖父定安,寄養(yǎng)在母親娘家,所以改姓王,直到天錫出仕,才恢復(fù)許姓。天錫祖居長樂市營前鎮(zhèn)洞頭村,故號洞江,但至天錫時,已遷居嵩山(今福州市鼓樓區(qū)仙塔街)。

許天錫幼時學(xué)《易》于陳豸、史崇藍(lán)。明弘治六年(1493)登進(jìn)士,授庶吉士,思親成疾,陳情乞養(yǎng)。弘治十一年(1498)任吏部給事中,轉(zhuǎn)任工部給事中。有氣節(jié),與何天衢、倪天明并稱“臺省三天”。弘治十二年(1499),福建建安書林火災(zāi),焚燒書版甚多,天錫上奏請派員檢查,刊行有益經(jīng)史書籍,停刊《論范》《論草》《策?!贰段暮狻返汝惛拟n書籍,禮部同意施行。次年五月,韃靼火篩諸部攻大同,明軍連續(xù)失利,朝廷派天錫前往視察。天錫據(jù)實上報,巡撫洪漢、中官劉云、總兵王爾土等均受處分。弘治十七年(1504)五月,天錫奏改官員考核制度,又與御史何深檢查牛馬房,上奏應(yīng)行改革十四事,每年節(jié)省飼料費白銀五十余萬兩。

武宗繼位初,天下發(fā)生災(zāi)異,天錫上疏,請廣求直言,升工部左給事中。正德元年(1506),奉命冊封安南國王,途中進(jìn)都給事中。至安南,國王厚贈金銀,天錫辭不受,紀(jì)詩曰:“菁茅又喜重包貢,薏苡何須滿載歸。”安南人建“卻金亭”以紀(jì)念其高風(fēng)亮節(jié)。正德三年(1508)六月初,核查內(nèi)庫,得劉瑾貪污數(shù)十事。時劉瑾當(dāng)權(quán),天錫自知奏疏一上,必獲大禍,決定以“尸諫”,乃夜草彈劾劉瑾疏。是夜妻兒俱在外,故將奏疏交予侍童,而后自縊死。然侍童懼禍,藏疏而逃,疏不能上。三日后,錦衣衛(wèi)點卯檢查,才發(fā)現(xiàn)天錫已逝,死因未明。嘉靖中,劉瑾被誅后,其子許春上疏訟冤,朝廷詔賜祭葬,墓碣大書“賜一品服祭葬洞江許公之墓”。許天錫是明朝名臣之一,《明史》有傳。

許天錫好詩,有晚唐風(fēng)格,著有《黃門草》《旅途雜詠》,已佚。今存遺詩18首,見于郭柏蒼《全閩明詩傳》。

從生活年代來看,許天錫稍早于許豸,但筆者查閱各種歷史資料,未見彼此聯(lián)系,然都追認(rèn)許將為先人,或許相關(guān)資料散佚,或許兩家支系不同,交往無多,具體原因有待詳查。

第二節(jié) 侯官許氏譜系研究

許氏舊譜中記錄的侯官許氏譜系有兩份,一份比較詳細(xì),記錄了第一代至第二十三代幾房幾支的大致情況,重要成員記錄其字號、官職;后一份有支系名,稱為“三山許氏本支便覽”,記錄了第一代至二十六代侯官許氏一支的大致情況,不少重要成員有簡要小傳。對比而言,前一份資料有一些矛盾沖突之處。如,第十九代到第二十一代的情況:“第十九代,一支次房,祖諱弼,寧公子,生一子昭。一支長房□公,寵公子(名舊譜蠹蛀),生一子德?!诙?,祖諱德,弼公子,生一子元。一支長房昭公,□公子(舊譜蠹未詳),生子未詳?!诙淮恢чL房,祖諱元,號儀齋,湘公子,妣余、翁孺人,生三子,長秉仁、次秉義、三秉禮。”按第十九代的條目記載,許弼是一支次房,乃許寧之子,生子為昭,一支長房許寵之子名不詳,生子為德??傻搅说诙臈l目記載,許德不知屬于哪一支房,許昭成了一支長房,二人的父親還與第十九代條目記載的相反了,許昭之子名不詳。第二十一代的一支長房記載的許元之父,又憑空冒出了一位“許湘”,這個名字未被記載在譜中??傊?,其中的抄錄有矛盾、缺漏之處,不夠嚴(yán)謹(jǐn),這幾代譜系難以厘清,幸好與本文研究關(guān)系不大,姑且置之不論。后一份單獨記載“三山許氏本支”的情況,譜系較為清楚。本書暫且根據(jù)這一份記載,并結(jié)合其他史料梳理侯官許氏譜系。

據(jù)許氏舊譜記載,許氏自入閩始祖十一公起發(fā)展繁衍,第十七代許惠分支遷居光祿坊,即本書研究對象侯官許氏所在的支系。許惠生平不詳,其父許文政贈宣德郎,其余生平亦不詳。宣德郎乃文散官,從六品。以此推知許惠也算官宦子弟。

許氏舊譜所記譜系情況為:惠生兩子,寵與寧;寧生弼;弼生德;德生元;元號儀齋,生三子,秉仁、秉義和秉禮;秉義號仰齋,生豸;豸字玉史,號平遠(yuǎn),生兩子,友與賓;友初名宰,字有介,號甌香,生子遇;遇字不棄,號月溪,又號真意,生六子:鼎、鼐、均、鼑、衡、龍;衡字阿調(diào),號耕云,嗣王臣。

大多數(shù)的地方歷史資料討論到侯官許氏時,都追溯至許豸。從許氏舊譜來看,遷居光祿坊后,從許惠到許元共五代,均未見有科名仕宦的經(jīng)歷。直到許豸之父許秉義,許氏舊譜載:“祖諱秉義,號仰齋,元公次子,浙江布政使司參議,贈朝議大夫。妣爰恭人。生一子豸?!卑疵鞒僦?,布政使司參議當(dāng)為正四品官員,朝議大夫則為從四品散官。但官至四品一般會為地方志所記載,可福建和浙江的方志中均未見許秉義其人,故筆者對族譜此條記載存疑。明朝政府會以推恩的方式,參照官員品階與功績,將官爵授予其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父祖存者稱封,死者稱贈。因此,筆者推測,許秉義并未出仕,而是因許豸的晉升獲得封贈。族譜記載的許秉義之妻姓爰也與一些史料有沖突,據(jù)周之夔《棄草集》卷六中《北堂貞壽園祝許玉史年母李太夫人》一詩及許友《為祖母李氏乞壽露香》一詩,可知許豸之母姓李。再據(jù)陳夢雷為許友之妻所作的傳《許母黃孺人傳》道:“于歸后,以學(xué)憲公命奉太姑李淑人、姑劉淑人歸里?!笨勺C許豸之母為李氏,許豸之妻為劉氏。依明例,命婦品階里,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許豸升遷后,其父母的品級也隨之上升。關(guān)于許豸之妻,許氏舊譜記載道:“妣劉恭人,繼妣劉恭人?!眲t許豸娶過兩任妻子,均姓劉。

許氏舊譜稱許豸生二子,長友次賓。但據(jù)其他史料,實際子女?dāng)?shù)不止于此。許友《苕水孫大蘇大母壽序》:“憶余每歲六月初吉率兩弟,六袖拜階下。”知許友應(yīng)有兩弟。而周亮工《賴古堂集》中有《有介弱弟中殤賦此慰之》一詩,許友《米友堂詩集》(福建省圖書館藏鈔本)中亦收有《中秋壽弟有嘉》及《幼弟死方伯周櫟園先生惠詩見慰因步來韻》二詩,《米友堂集》中有《哭有秩弟》詩,則許豸至少有三子,幼子字有秩,早亡。古人名與字一般有所關(guān)聯(lián),所謂嘉賓,則有嘉可能是許賓之字。據(jù)孫學(xué)稼《鷗波雜草》第六冊《重九后一日途次聞許于王訃》,賓卒于1678年。又,《米友堂集》中《至日祀先》有“慰言弟妹喜”句,陳夢雷《許母黃孺人傳》:“淑人女三。”則許豸還有三個女兒,許友有三個妹妹。

《侯官縣鄉(xiāng)土志》稱許珌乃許友從兄。然許氏舊譜中并無許珌的記錄,或許是遠(yuǎn)親。許珌有詩《留春日示舍弟文玉同玉》,則許珌至少有兩位弟弟。郭柏蒼《全閩明詩傳》載:“許瑨,字同玉,珌弟見上,閩縣人,崇禎中諸生?!?sup>可知同玉為許瑨。珌又有《送舍弟珝南歸五首》,則一弟名許珝,應(yīng)是文玉。

許友之子可考者有三,一許慰,據(jù)許友《哀痘殤辭》,生于崇禎辛巳(1641),出生八月即夭折;一許遇,據(jù)其《家山雜憶》自注:“憶丙申春,雪大作,遇時七齡。”丙申乃1656年,上推許遇生于1650年;一許邁,陳夢雷《許母黃孺人傳》:“連舉丈夫子二,即不棄不入兄弟也?!锩?663)夏,有介先生寢疾,……時長君年十有四,仲君甫八齡耳。”不棄即許遇,不入即許邁。再據(jù)高兆《許不入挽詩序辛酉春》,邁卒于1681年,許遇《家山雜憶》中一詩后注道:“歇龕在園內(nèi),亡弟停柩處也?!贝送龅墚?dāng)指許邁。而黃任為許友外孫,則許友應(yīng)有一女,嫁入永福黃氏。再據(jù)《烏石山志》等方志記載,許遇之子許鼎曾和姑子、長樂監(jiān)生陳學(xué)良讀書石林園中。則,許友應(yīng)還有一女,嫁與長樂陳氏。綜上所述,許友應(yīng)有三子兩女。再據(jù)孫學(xué)稼《鷗波雜草》中多首詩提及,許賓有一子字錦雯,名不詳。

許遇《家山雜憶》中有一首詩云:“中允人文海宇傳,外孫猶得見遺編。麟峰荒草孤臣骨,江左吞聲二十年。”許遇自注曰:“外王父坤五黃公,故國詞臣,窮經(jīng)遺老,風(fēng)流文采,照映當(dāng)時,僑居白下近歲方得歸葬故鄉(xiāng)。遇終身未瞻顏色,三復(fù)遺編,身世之感,痛也何如!”其中提到的是許遇外公黃文煥。則,許友妻、許遇嫡母乃黃文煥女。

據(jù)郭白陽《竹間續(xù)話》,許遇有六子,長子許鼎,第四子許均。而潘耒《濤園記》則記載許遇還有一子名許鼐。與許氏舊譜記載不符的是許均的排行。

《竹間續(xù)話》還記錄了許鼎之子許良臣,許均之子許雍、許藎臣、許王臣及許王臣之子許作霖、許作屏。這里對許王臣的記錄與許氏舊譜有出入,然許氏舊譜也寫明許王臣是許衡的嗣子,筆者推測,許王臣生父為許均,后過繼給許衡。梁章鉅的《閩川閨秀詩話》載,許琛為許良臣女,適何遂隆。據(jù)黃惠詩《送許子揚之粵省覲,兼呈尊甫石泉使君》和朱景英詩《贈許子揚》,可知許良臣還有一子名承烈,字子揚,余不詳。據(jù)陳壽祺的《許畫山縣尹墓志銘》記載,許作屏有一弟名作羹,生二子,棻和棠。

這之后的世系情況無從稽考,參照舊譜世系排序,棻和棠是第二十九代。據(jù)梁章鉅《楹聯(lián)續(xù)話》載:“鄭仁圃素工楹帖……挽許子密茂才作樞云:‘庚宿掩霜晨,黃菊叢中添淚雨;卯橋嗟月夕,紫藤庵畔景光風(fēng)?!偶矣凶咸倩ㄢ?,即許甌香先生友舊跡也。”紫藤花庵是許氏祖宅中的建筑,許作樞字子密應(yīng)也是侯官許氏族人,但于許氏諸人詩文中未見記載。根據(jù)名字推測,應(yīng)是許作霖、許作屏同輩。據(jù)《曾照鄉(xiāng)試硃卷履歷表》,曾照祖母許氏乃許王臣之女。則許王臣有一女適曾氏。曾照,又名曾元英,乃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科福建鄉(xiāng)試解元。此履歷表現(xiàn)存福建省圖書館特藏部。

綜上所述,可得侯官許氏世系大致如下:

圖1-1 侯官許氏世系簡列

又,林昌彝《海天琴思錄》云:“許氏累世擅三絕,閨房亦嫻翰墨,風(fēng)流文采,蔚映海濱。今其集匯于五世孫文璧家,未付手民,求之不得,難保其不湮沒也?!?sup>這里提到的許文璧未知是從誰算起的五世孫。而據(jù)筆者考索,清光緒年間有一許文璧,籍貫福州府,舉人,光緒四年(1878)任臺灣府鳳山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并于光緒四年一月撰《重建學(xué)宮碑記》并篆額、書石,記錄了鳳山縣(今高雄市左營區(qū))孔廟學(xué)宮重建始末與建筑規(guī)制等,此碑今藏臺灣“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梁章鉅在《閩川閨秀詩話》中亦提到一許文璧,乃梁章鉅妹妹梁蓉函與許濂之子,侯官諸生,妻為趙玉釵。未知這三位許文璧是否為同一人。

又據(jù)福建省圖書館藏《米友堂詩集》前錄《遺事》記載:“(許作屏)稿存其五世孫國鏞處?!S氏族譜存許豫生處?!眹O未知何許人,許豫生有可能是許貞干。許貞干,侯官人,關(guān)于其生平,修于清末的《都巡許氏宗圖》載:“字舜枝,號裕生,行二,利賓公長子?!?sup>近年新修《都巡許氏族譜》載:“許貞干(1850~?),諱舜韶,號豫生,都巡許氏壽房第三十七世孫,利賓公長子,字舜韶,號豫生?!饩w五年(1879)己卯科第五十一名舉人;光緒十八年(1892)登狀元劉福姚榜,壬辰科第三十二名進(jìn)士,為該科三百一十七名進(jìn)士之一,殿試二甲第十五名,朝考二等第三十五名,欽加三品官銜,選用知府,授閩浙按察使兼司道臺,旋病,留京治療。時值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凱組閣執(zhí)政府,許貞干時任總統(tǒng)府秘書長。不久袁稱帝。全國各省紛紛討袁,鑒及局勢,貞干力諫無效,毅然辭官居京都。許貞干博雅多聞,嗜書成癖,藏書數(shù)萬卷,為著名藏書家。著有《八家四六文文注》八卷、《淮蔭吟草》等。晚年卒于京都?!?sup>其父利賓,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二甲進(jìn)士,任河南光山知縣、伊陽知縣等,“官豫州,貞干生,故字豫生”,后卒于任內(nèi),客死異鄉(xiāng)。同在河南為官的同郡長樂人黃見三為其料理后事,“代完虧帑,遣仆護(hù)其柩眷以歸”。時貞干方六歲,隨母陳氏歸里。陳氏嚴(yán)督其學(xué)。十歲為邑諸生。陳氏以貞干年幼,三次鄉(xiāng)試不令入闈。十五六歲,陳寶琛以弟畜之。曾掌書記、領(lǐng)教職,又受陳寶琛推薦從事船政局,還曾為臺灣著名富商林維源從事。有《遙集集》《八家四六文注》等。與翁同龢、鄭孝胥等近代名人皆有來往,鄭孝胥有《贈許豫生下第南歸》詩以贈。許貞干之子名居廉,體弱多病,曾留學(xué)德國,民國二年(1913)9月23日任北京政府外交部總務(wù)廳機(jī)要科秘書,官至外務(wù)部僉事,后貞干數(shù)月而卒,無子。有一女名畹君(1907~1990),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后嫁與民國政要甘介侯(1897~1984),1949年隨夫赴美,后定居紐約。

許貞干善為常州派駢體文,工畫山水,善殿體書,好藏書,其“味青齋”藏書萬卷,且多秘本,其中舊抄本明張萱撰《西園見聞錄》一書,乃海內(nèi)孤本,共六十冊,十分珍貴。貞干及其子去世后,藏書為陳寶琛所收購。許貞干為許將侄子許庠后人,與本書所寫許氏一族可算遠(yuǎn)親。侯官許氏家集《篤敘堂詩集》今世僅存一部,書前有“味青齋藏書”鈐印,亦可證許貞干與侯官許氏關(guān)系匪淺。

第三節(jié) 侯官許氏宅第園林考

許氏世居福州三坊七巷之一光祿坊的許厝里,另有別墅在烏山,名石林,后更名為濤園。由于許氏世代風(fēng)雅,許厝里和濤園自晚明起就是福州當(dāng)?shù)啬酥寥珖鞯匚娜肆鬟B文字、吟詠不輟的聚集地,具有源遠(yuǎn)流長的文化意義。

一 許厝里

許氏居于三坊七巷。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鼎盛于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完整保留,是福州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qū)。此地地靈人杰,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而明清時期大量涌現(xiàn)的文學(xué)家族更彰顯其在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

許厝里是許氏家族舊居的俗稱,現(xiàn)在福州市鼓樓區(qū)光祿坊58號(光祿坊公園對面),是至今發(fā)現(xiàn)的福州城區(qū)最早的古民居,建筑年代大約是明初年或元代,原建筑面積830平方米。據(jù)當(dāng)?shù)乩先苏f,許厝里原有三進(jìn)七間排,20世紀(jì)40年代發(fā)生了一場大火后,只剩下一進(jìn)。

許厝里依傍于光祿坊東側(cè)閩山旁。福州民諺說“三山藏、三山現(xiàn)、三山看不見”,閩山就是“三山藏”之一的一座小小的山,又名玉尺山,為烏山支脈。山上“有石平如尺”,石下是一汪水潭,為覽勝之地。宋時,石旁有寺廟名“法祥院”,舊稱“閩山保福寺”,面積寬廣,殿宇巍峨。熙寧三年(1070),以光祿卿加直昭文館任福州郡守的程師孟,常游法祥寺,特別喜歡登石遠(yuǎn)望,吟詩作賦,有詩曰:“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寺僧請程師孟題字于石上,師孟謙遜再三,不敢擅題,直到移知廣州行前,才寫了“光祿吟臺”四字篆書,字徑有一米左右,在巨石的北向,成為千古勝跡,這一帶居民區(qū)也因而得名為“光祿坊”。宋末寺廢,改為民居。

明崇禎年間,許豸居此,延請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匾其屋曰“篤敘堂”?!昂V”者,誠心誠意也,意即能夠說知心話的地方。1939年郭白陽撰寫《竹間續(xù)話》時還稱這塊匾尚存。許友因慕米芾之書畫及為人,名其齋曰“米友堂”,四壁書陶淵明詩以見其志。據(jù)許友《米友堂說》,堂中還供米芾字畫十幅、石榻二十套。許友好賓客,常與友人在此社集,飲酒賦詩。周亮工《題有介畫再送伯紫》自注:“有介堂名米友,多好竹?!?sup>黃晉良《社集米友堂即事》道:“堂中百花酒,花葉自成船。步障復(fù)百尺,雜坐喧平泉。繞屋周萬軸,回廊肆遷延。梧柳蔭高竹,鐘呂生幽弦。”許遇《米友堂雜詠》道:“漫士風(fēng)流絕可人,當(dāng)年題額墨猶新。瓣香同供山齋里,配得蘇黃薦藻蘋。(堂祀昔賢十余輩)”“尚憶當(dāng)年米友堂,堂前雙樹飽經(jīng)霜。岸船細(xì)路通樵歇,君到軒前冷蕊芳。(岸船、樵歇、君到軒,皆齋名)”這些詩作,可見米友堂風(fēng)景優(yōu)美,人文氣息濃厚。

此外,許厝里中還有拜云樓、紫藤花庵、墨庵、岸船齋、樵歇齋、君到軒、見山軒、浮岡、陶瓶等建筑。據(jù)郭白陽《竹間續(xù)話》,拜云樓為許友所居。紫藤花庵亦是許氏諸人召集各地詩友暢敘文學(xué)之所,顧貞觀、毛奇齡等人均在此留下詩作。墨庵后來由許友外孫黃任繼承,黃任讀書其中,庭前環(huán)植蘭蕙,因以“香草”額其齋。因他摯愛藏硯,其中以“生春紅”等十硯最為珍貴,遂改齋名為“十硯齋”,并自稱為“十硯翁”或“十硯老人”。乾隆年間,許琛居于紫藤花庵東側(cè)筑疏影樓,庭植梅竹,每日焚香讀書,題詩作畫,并常常與福州城中諸多才女結(jié)社聯(lián)吟,不少女詩人在疏影樓小集,詩文酬唱,蔚為風(fēng)雅。

到乾隆年間,許友與許賓兄弟歷傳四世至許王臣,子孫繁衍至百余人。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福建巡撫雅德奏,侯官縣職員許王臣以同居七世,丁衍百余,科第蟬聯(lián),詩書孝友,洵為盛事,請旨旌表。乾隆皇帝乃特賜御書匾額及御制詩,并賞銀緞建坊旌表。御書匾額為“海國醇風(fēng)”,御制詩曰:“數(shù)世同居弗一足,總緣恩沐累熙朝。詎惟表戶金帛賜,合與題篇姓氏昭。和睦允稱惇史鮮,孝廉漫憶漢家嘲。欲長善善應(yīng)嘉予,匪詡升平教化調(diào)。”

嘉慶間,葉敬昌在此地居住,改名“玉尺山房”。葉敬昌(1791~1852),原名敏昌,字懋勤,號蕓卿,閩縣人(今屬福州市)。清嘉慶十五年(1810)舉人,二十四年(1819)恩科進(jìn)士,初名敏昌,補(bǔ)湖南永州府知府,升湖北鹽法道,與林則徐有同鄉(xiāng)之誼。道光三十年(1850),因病回鄉(xiāng)的林則徐應(yīng)葉的邀請,在此放鶴。林則徐一向愛鶴,當(dāng)時攜了兩對鶴,一對是家中原先飼養(yǎng)的,一對是千里迢迢從云南帶回的。光祿坊鄉(xiāng)人爭先觀睹名人的放鶴風(fēng)采,擠得水泄不通,林則徐知道后趕忙到門口向鄉(xiāng)親們連連作揖致謝。后人在石上鑿“鶴磴”二字以作紀(jì)念,并題詩曰:“吟臺四鶴舞蹁躚,引吭齊鳴立幾前。似欲長叨廉吏俸,不思比翼上青天?!?/p>

道光年間,劉齊衢購買“道南祠”西側(cè)的四座大院,即包括許友故居“米友堂”的兩座大院和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jìn)士、官至內(nèi)閣中書林佶故居的兩座大院。劉齊衢(1813~1860),字本樞,號綺田,閩縣人,其弟劉齊銜乃林則徐的長女婿,兄弟二人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同榜進(jìn)士,被稱為“一胎同榜兩進(jìn)士”。劉齊衢歷知四川興文、榮縣、江津等縣,事必躬親,費盡心力,積勞成疾,逝于任上。四鄉(xiāng)民眾知其清廉,爭先捐資,將其靈柩運歸。

同治間,“玉尺山房”為郭柏蒼所有。郭柏蒼(1815~1990),又名彌苞,字蒹秋,侯官(今福州)人,博物學(xué)家。清道光二十年(1840)舉人,曾任縣學(xué)訓(xùn)導(dǎo),捐資為內(nèi)閣中書,長期承攬鹽務(wù)。咸豐七年(1857),因辦團(tuán)練得力,授主事,賞員外郎銜。柏蒼知識廣博,著有《海錯百一錄》《閩產(chǎn)錄異》《烏石山志》《竹間十日話》《三元溝始末》《新港開塞論》《福州浚湖事略》《閩會水利故》《鄂跗草堂詩集》《柳湄小榭詩集》《全閩明詩傳》等。郭柏蒼建“沁泉山館”“柳楣小榭”于大宅內(nèi),并撰聯(lián):“無詩可比顏光祿;此地終歸郭令公?!?/p>

而后,山房的主人換成了沈葆楨的女婿李端,他的兒子李宗言、李宗袆繼承了外公熱愛詩書的遺風(fēng),組織了一個詩社,每月聚會四五次,堅持了十年。19名詩社成員中,包括后來名滿天下、不懂外文的翻譯家林紓,同光體閩派代表詩人鄭孝胥、陳衍等。

辛亥革命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及其家人為躲避清廷的追捕,一度租住在早題巷中一所僻靜的小屋中棲居避難,這就是曾經(jīng)黃任的香草齋,也是當(dāng)年許友的墨庵。后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林覺民絕筆信《與妻書》,就是被人偷偷塞入這個宅第的門縫中。

1933年元宵節(jié)時,高茶禪曾寓居早題巷何宅,即米友堂舊址。而黃任的香草齋則歸張姓所有。宅內(nèi)原有的海棠、銀杏等樹皆被砍伐,唯剩數(shù)株梅桂芙蓉。高茶禪緬懷昔賢,感慨而紀(jì)詩云:“香草齋邊乍卜鄰,依然漂泊舊吟身。沈園謝墅羅含宅,小住還添一段因。此地來尋米友堂,行人猶解說甌香。滄桑也到閑花木,西府空教訊海棠?!?/p>

1936年至1938年間郁達(dá)夫入閩出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公報室主任,曾客居光祿坊10-13號劉家大院內(nèi)原“米友堂”中,他在《毀家詩紀(jì)·其二》自注道:“宅系光祿坊劉氏舊筑,實即黃莘田十硯齋東鄰。”1936年底,郁達(dá)夫當(dāng)時的夫人王映霞也在這里住了幾個月,“他(郁達(dá)夫)實在寂寞得很,便去電杭州,促映霞來閩同居。映霞來閩后,即寓居光祿坊劉氏舊筑,實即黃莘田十硯齋東鄰。相處了幾個月,別無異狀,迨到一九三七年五月間,映霞以不慣為借口,仍返杭州。在這期間,達(dá)夫飲酒賦詩如故”。

1949年后,許厝里曾被改為省公安廳、省司法廳、省高級人民法院等單位的辦公樓。1990年,除光祿吟臺周圍的亭榭池館保留外,其他都已改建為現(xiàn)代樓房。2006年9月開始,福州市三坊七巷管理委員會、市文聯(lián)組織專家搶救性收集整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及社會生活材料,鑒定許厝里的建筑年代大約是明代初年或元代,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福州城區(qū)最早的古民居,需進(jìn)行修復(fù)與整治,計劃開設(shè)士族文化與家族祠堂的保護(hù)與傳承的展示場所,加以保護(hù)。2009年10月,筆者走訪許厝里舊地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建筑已成廢墟一片,黃任故居一半租住給民眾,一半閑置,準(zhǔn)備拆除重建。2011年,修復(fù)后的許厝里大部分成為三坊七巷保護(hù)修復(fù)成果展陳列館,面積600多平方米。陳列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坊巷舊影,回顧保護(hù)修復(fù)前三坊七巷的景象;第二部分為保護(hù)修復(fù),全方位地展示保護(hù)修復(fù)的全過程;第三部分為舊貌新顏,體現(xiàn)了煥然一新的三坊七巷。展覽通過新舊對比、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相結(jié)合,配以360度環(huán)幕、電腦觸摸屏、聲光電投影等高科技手段,以及180多幅圖片,全方位地展示了三坊七巷保護(hù)利用、修復(fù)的全過程;復(fù)原了一段破舊的南后街,再現(xiàn)了花燈店、食雜店、古民居等老街生活場景;展示了福州詩鐘、木構(gòu)件“一斗三升”、三坊七巷名人陳衍使用過的文具、劉家的中正劍等文物。到2013年,筆者重訪許厝里,還有一部分建筑仍在修建中。許氏后人早已搬出此地,將來許厝里的名字能否保留都還是個未知數(shù)。

二 烏山石林濤園

石林在福州市中心的烏山南麓,以怪石交錯、林木蔭郁而得名,自古以來,一直是烏山重要的游覽區(qū)。

烏山,位于鼓樓區(qū)南部,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與于山、屏山并稱為福州“三山”。唐天寶八年(749),敕名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認(rèn)為此山可與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山有三十六奇,向來是游人賞玩佳處,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不少題刻、吟留詩作,富有詩情畫意。

石林最初的主人是鄧慶寀。鄧慶寀,字道協(xié),一作道葉,乃晚明閩中詩派巨擘鄧原岳次子,閩縣竹嶼人。天啟間國子生,“三山耆社”成員,有《還山草》《荷薪集》《塵韻》《荔支通譜》等。其《荷薪集》卷首有詩《石林》云:“曰余秉微尚,夙昔在丘樊。買山當(dāng)烏石,僻地鄰祗園。編茅結(jié)垣宇,鏟土成洞門。石多若林立,篆刻紀(jì)宋元?!?sup>足見鄧慶寀是石林的創(chuàng)建者,由“石多若林立”亦可知石林得名之因。徐在萬歷戊午年(1618)有《題鄧道協(xié)道山新園有清泠臺霹靂巖古跡宋人題刻甚多》和《重過鄧道協(xié)石林同觀土中新開咸淳題刻》兩首七律,從中可知,道山新園中有清泠臺和霹靂巖(此兩處景點至今猶存),無疑就是石林。

石林距許厝里僅里許,許豸少時曾讀書于此,喜愛其地幽勝,為官之后,以官俸買下,作為別墅。園中有清泠臺、霹靂巖等舊名勝,又新建了“半月池”“奇逸庵”等。許豸曾書“松嶺”二字行書刻石,并草書詩一首:“荒畦隨意構(gòu),爽嵦頓開顏。缺徑憑花補(bǔ),回窗倩竹關(guān)。煙容凝石淺,山色到門閑。徙倚危闌畔,潮來浦幾灣?!边z憾的是,許豸不久死于杭州任上,未曾在園中居住。

圖1-2 濤園故址1

許友繼承石林園后,依“松嶺”命名別墅為“濤園”,對其進(jìn)一步開拓,增建亭臺,疏通泉水,雕琢奇石,并作《石林自記》以紀(jì)念。此時濤園的景觀已頗具規(guī)模,有“當(dāng)明末年,園之勝甲一郡”的美譽(yù)。許友改入門處的“奇逸庵”為“匏庵”,造登山“月廊”。山上神光寺旁修一亭名為“梵聞亭”,亭左即是松嶺,顧名思義,嶺上長松峙立,風(fēng)過松濤陣陣,園因此而得名。沿嶺而上,有一大石,石上有一“閬閣”,閣旁即清泠臺,有老榕一株,濃蔭蔽日,清涼避暑。過半山橋到園中最高處霹靂巖,巖下是幽靜的“鳥跡軒”,再往下又一高閣“瞻云”,用以祠祀先人許將。閣右為天門,是兩塊天然的石頭屹立相向,中間僅留一狹窄的容人側(cè)身而過的縫隙。過天門后,則是一片空曠,直到山腳,又有古松數(shù)十株,依樹搭“松棚”,可俯瞰江景。近旁一石乃許友自鐫“吞江汲云”,再過去則是索笑亭,亭旁植梅數(shù)百株,又有半月池泠泠清響,與隔嶺松濤相和。許友常在此讀書,也時常邀友人來此集會唱和,寫下不少詩文。清順治五年(1648),許友與時任福建按察使的周亮工訂交,頻繁往來,談詩論畫,情誼甚篤。周亮工為濤園題撰楹聯(lián):“文獻(xiàn)世家遺碩士,江山故國有濤園?!?/p>

圖1-3 濤園故址2

然而,明末清初的戰(zhàn)火殃及濤園,清政府與臺灣明鄭王朝的對峙、耿精忠之亂等連年兵燹,福建在明末清初的四十年間,始終戰(zhàn)亂連連。而烏山也一度成為駐軍所在,樹木被砍伐,房屋被拆毀,兵卒盤踞其中。許豸次子許賓其時雖官至侍御,對此也無可奈何。許友曾在《秋日登凌霄臺有感》詩中嘆道:“忽遭兵火蹂躪余,斬藤伐樹青蒼禿。頹殘垣瓦三四家,間或更聞山下哭。僅完崇相先生祠,門外松聲常謖謖?!?sup>詩中描述了濤園被毀,許友痛心而無奈的心情。順治十五年(1658),周亮工遭劾被逮入京,許友受其株連亦被押入北京赴質(zhì)。待到順治十七年(1660)許友返鄉(xiāng),家道已經(jīng)衰落,他在給周亮工的信中道盡辛酸:“抵家但余滿面風(fēng)塵。故鄉(xiāng)城郭,已非向之翼然者。今則疊疊凌齒,兼以颶風(fēng)之后,坊觀廬舍,頹委殆盡。家人面如塵土,慟哭傷心,告訴債主凌辱、伍伯索餉,真如刀鋸刻刻受也。近來朋友親戚已絕往來,酒茗聚談,竟若瑤池王母之宴,安可得耶?寒家之屋,前后左右已分?jǐn)?shù)姓。友所自居者,僅此屋十之一,主人反為客矣。每常見炊煙相亂,雞犬聲聞,一屋竟成一村,嗟乎亦異哉!”這般蕭條境況下,濤園更是無人經(jīng)營。其孫許鼎后來在《石林倡和詩》自序道:“慨兵燹后為居民侵蝕三十余年,過之者不禁有滄海桑田之感?!?sup>

隨著清王朝統(tǒng)治逐漸鞏固,社會恢復(fù)太平,許氏家業(yè)也有所恢復(fù)。許友長子許遇與其兩個兒子許鼎和許鼐共同努力,終于在康熙辛未(1691)年收回祖父故業(yè),開始重建濤園。經(jīng)過一番精心修復(fù),雖不能立刻重現(xiàn)舊觀,但也頗具規(guī)模。許遇于園中建匏庵、真意齋,許鼎修建瞻云堂、竹路、云巢、石床、獨樹坡、靈巖、流霞塢、天門、天光云影亭、梅坪、半泉(即半月池)、松岡(即松嶺)、鶴澗、落珠巖諸勝,改匏庵為夢鶴寮。巧石、清泉、巖洞、高阜,加上依山勢而建的亭臺廊榭,雖是人為,卻似天然。并在山中修建祠堂,供奉祖先。許遇于《石林》詩中也頗為欣慰:“數(shù)椽聊遂先人志,萬壑真留隱者心?!敝麑W(xué)者潘耒來閩時參觀濤園后,寫下《濤園記》贊道:“福州城中凡三山,烏石山最大,環(huán)山而為寺觀園亭者數(shù)十,許氏濤園最勝?!茷閳@者,莫許氏若也?!浼胰@僅里許?!瓕W(xué)憲公(許豸)少嘗讀書于是,樂其地之幽勝,既貴,割俸買之,規(guī)以為園,歿于官,未暇居也。伯子甌香先生復(fù)拓而廣之,增置亭臺,疏泉剔石,而園之勝始具。先生嘗自為文記之,又標(biāo)諸名勝,大書刻于石壁。當(dāng)明末,園之勝甲一郡?!?sup>1698年,王源游閩時,也應(yīng)許遇之邀作《濤園記》紀(jì)念。此時的濤園重現(xiàn)了明末其為福州文人風(fēng)雅勝地的盛況。

許氏幾代人都在石林濤園讀書,并且常常邀請親友來此集會,飲酒賦詩,當(dāng)時福建地區(qū)的許多知名文學(xué)家都在此留下了佳作,大都是清遠(yuǎn)閑曠之作,表達(dá)了他們對濤園風(fēng)景的贊賞和園居生活的愜意。尤其是許鼎,與陳學(xué)良讀書其中,即景各賦詩歌,合著《石林倡和》。陳學(xué)良字廷漢,許遇外甥,長樂人,雍正間監(jiān)生,著有《刺桐城紀(jì)游詩》。許鼎四弟許均也留下了許多石林詩。直至許豸六世孫許作屏,仍有作石林詩,還延請張問陶為濤園作畫。從他們的詩文中也可以看出,石林濤園風(fēng)景之美及規(guī)模之大。

然而許作屏之后就再也沒有發(fā)現(xiàn)許氏與石林的相關(guān)記錄了,也許,此時的許氏家境已大不如前,無法維持濤園的修繕開支,濤園漸漸荒廢。同治癸酉年(1873),郭柏蒼撰寫《烏石山志》和《竹間十日話》時提及,濤園及其與之相鄰的其他名人宅第亭園如阮彌之祠、韓錫榕庵、謝道承一枝山房等也都荒廢了,被無賴和居民占為齋堂,辟為果園,互相傳賣。許多石刻沒入土中,非經(jīng)官府示諭,不能洗滌發(fā)掘,甚為遺憾。

光緒六年(1880),沈瑜慶以二百四十萬錢的價格購得濤園,作為其父沈葆楨的專祠,曰“沈文肅公祠”。沈瑜慶(1858~1918)字志雨,號愛蒼,別號濤園,為林則徐外孫,沈葆楨第四子,林旭岳父,葆楨卒后恩賞為候補(bǔ)主事。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官至貴州巡撫。清亡后以遺老自居。1913年,林紓于北京為沈瑜慶畫濤園并作《濤園記》,文中道:“濤園舊名石林,為許有介先生別業(yè)也。先生明之遺老,隱居弗仕?!蔽闹羞€將沈瑜慶與許友相比,遺憾沈瑜慶“久宦于外”,不能如許友一般,常享濤園勝景。為之作畫并文,“祝其能歸也”。沈瑜慶更以“濤園”為號,將自己的詩集命名為《濤園集》。至今烏山頂上仍矗立著一方巨石,上面刻著三個醒目的大字:“舊濤園”。據(jù)民國時期學(xué)者郭白陽《竹間續(xù)話》記載,此三字乃鄭虞臣手書?!班嵱莩枷壬拦?,海藏詩人之季父也。咸豐間進(jìn)士,工書法,為里中所重?!?sup>海藏詩人即近代著名政治人物、詩人、書法家鄭孝胥。而郭白陽所言有誤的是,鄭虞臣并非鄭孝胥的“季父”(叔叔),而是叔祖。鄭孝胥自幼從叔祖學(xué)習(xí),書法和詩文都深受其影響。據(jù)陳衍《閩侯縣志》記載,鄭孝胥的母舅林葵曾為沈葆楨掌書記?;蛟S就因為這般沾親帶故,鄭虞臣為沈氏園林題了字。

沈氏后代亦有居濤園者,如沈永清,即沈復(fù),字復(fù)軒,號墨藻。沈葆楨孫,沈瑋慶季子。近代著名詩人何振岱敘其生平道:“官揚州鹽大使,罷歸居祖祠中,即許氏濤園舊址也。歸數(shù)年又出游,卒于京師。有《養(yǎng)碧齋詩集》一卷?!?sup>

光緒庚子(1900)年,陳衍攜家眷由武昌回榕,曾借居濤園。民國庚申(1920)冬至,何振岱攜長女何曦和弟子們游濤園。除了這些福建籍名士留下的片言只語,濤園又再次湮沒在近代世變的風(fēng)云中。

如今,濤園又改回“石林”的名字,一部分開放為公園,每天吸引大量游人前來賞玩,另一部分包括沈葆楨祠堂在內(nèi),則在福州市政府院內(nèi),保存尚屬完好。原屬許氏濤園的花木與亭臺樓閣,已隨著歷史塵煙而幾乎消失殆盡,只有“舊濤園”石刻,和少數(shù)隱秘的許氏諸人題刻,仍在烏山之上,隱喻著一些塵封的世變滄桑。

  1. (清)郭柏蒼:《烏石山志》卷四,道光二十二年刊本,第13頁。
  2. (清)陳壽祺:《許畫山縣尹墓志銘》,《左海文集》卷九,清刊本,第62頁。
  3. 閩清縣高陽許氏修譜委員會編《高陽許氏入閩世譜》,1979,第1頁。
  4. 閩清縣高陽許氏修譜委員會編《高陽許氏入閩世譜》,1979,第7頁。
  5. (宋)李綱:《宋故龍圖閣學(xué)士許公神道碑》,《李綱全集》卷一六六,岳麓書社,2004,第1540頁。
  6. (清)郭柏蒼、楊浚:《全閩明詩傳》卷十二,《全閩詩錄》第2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第440~441頁。
  7. (清)郭柏蒼、楊浚:《全閩明詩傳》卷四十七,《全閩詩錄》第4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第1715頁。
  8. (清)郭柏蒼:《烏石山志》卷五,道光二十二年刊本,第12頁。
  9. 郭白陽:《竹間續(xù)話》卷一,海風(fēng)出版社,2001年,第5頁。
  10. 郭白陽:《竹間續(xù)話》卷一,海風(fēng)出版社,2001年,第5頁。
  11. (清)梁章鉅:《閩川閨秀詩話》卷一,《續(xù)修四庫全書》卷一七零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14頁。
  12. (清)黃惠:《余事齋詩稿》卷二,《黃任集》(外四種),方志出版社,2011,第422頁。
  13. (清)朱景英:《畬經(jīng)堂詩文集》卷二,《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19冊,北京出版社,1999,第20頁。
  14. (清)陳壽祺:《許畫山縣尹墓志銘》,陳壽祺《左海文集》卷九,清刊本,第63頁。
  15. (清)梁章鉅:《楹聯(lián)續(xù)話》卷三《挽詞》,道光癸卯刻本(1843),第21頁。
  16.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錄》卷一,清同治甲子(1864)刊本,第3頁。
  17. 《都巡許氏宗圖》,清光緒丙子年(1876)重修譜牒。
  18. 《都巡許氏族譜》,第389頁。
  19. 《都巡許氏族譜》,第286頁。
  20. 孟昭涵、李駒:《長樂縣志》卷二十四,民國六年(1917)版,第31頁。
  21. 參見陳衍《福建通志·列傳》卷六。
  22. (清)許友:《米友堂集》第三冊,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清刊本。
  23. (清)周亮工:《賴古堂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頁。
  24. (清)黃晉良:《和敬堂全集》詩部卷之三,《清代詩文集匯編》第5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第248頁。
  25. 黃啟權(quán):《三坊七巷志》,海潮攝影藝術(shù)出版社,2009,第96頁。
  26. 高茶禪(1896~1976),原名聯(lián)潢,字幼鏗,號茶禪,以號行世。福州近現(xiàn)代著名的詩人、篆刻家。一生作詩5000多首,篆刻千余方,著有《茶禪治印》《茶禪遺稿》《莊臠》《詩學(xué)講義》等。
  27. 溫梓川:《郁達(dá)夫別傳》,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2頁。
  28. (明)鄧慶寀:《荷薪集》,南京圖書館藏崇禎刻本。
  29. (清)潘耒:《濤園記》,《遂初堂集》卷十二,清康熙刻本,第28頁。
  30. (清)許友:《米友堂詩集·七言古》,福建省圖書館藏鈔本。
  31. (清)周亮工:《尺牘新鈔》卷十一,上海雜志公司,1935,第286~287頁。
  32. (清)許鼎:《自序》,許鼎、陳學(xué)良:《石林倡和詩》,福建省圖書館藏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33. 潘耒(1646~1708),清初學(xué)者、文學(xué)家。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號止止居士。吳江(今江蘇)人。師事顧炎武,博涉經(jīng)史及歷算聲韻之學(xué),曾參與纂修《明史》。工詩文,著有《遂初堂集》。
  34. (清)潘耒:《濤園記》,《遂初堂集》卷十二,清康熙刻本,第28頁。
  35. 林紓:《濤園記》,《畏廬續(xù)集》,《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第53~54頁。
  36. 郭白陽:《竹間續(xù)話》卷四,海風(fēng)出版社,2001,第12頁。
  37. 何振岱:《榕南夢影錄》卷上,民國十六年(1927)鉛印本,第16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