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特魯德·斯坦因
為“迷惘的一代”命名的女作家
如果要問20世紀最著名的畫家畢加索、馬蒂斯和20世紀最著名的美國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有什么聯系,那就是他們在事業(yè)上曾經得到過同一個人的提攜和幫助,此人就是美國著名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Gertrude Stein)。
格特魯德·斯坦因的父母親都是從德國移民美國的猶太人,1874年2月13日出生的斯坦因在五個孩子中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她出生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在歐洲的維也納、巴黎和美國加州的奧克蘭長大。斯坦因從小酷愛讀書,有空就去公共圖書館。她14歲那年母親患癌癥去世。17歲那年在一家有軌電車公司當副總裁的父親也突然去世。比她年長九歲的大哥邁克爾成了一家之主,精心管理父母留下的遺產,讓斯坦因一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斯坦因和小哥里奧的感情更深,因為兩人有共同的愛好,常在一起討論哲學、文學等話題。
1893年至1897年,斯坦因就讀哈佛的萊德克里夫女子學院,主修心理學,尤其愛讀法國心理學家的著作。她師從著名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詹姆斯一般不讓本科生參加他的研究生討論會,但破格接受了斯坦因。大學時期斯坦因和別人合作發(fā)表過幾篇心理學論文。1897年至1902年,斯坦因在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院學習神經學,但對所學專業(yè)興趣不大,尤其厭惡考試。1903年,她放棄學業(yè),遠走高飛投奔在巴黎學習繪畫的哥哥里奧。從那時直到她1946年去世,斯坦因只在1934年至1935年期間回過一次美國,其余時間大都住在巴黎。多年后,斯坦因說過一句話:“美國是我的祖國;巴黎是我的故鄉(xiāng)。”
斯坦因到巴黎后搬進了里奧在福樂露絲街27號的公寓,兩人一起收集了不少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畢加索、馬蒂斯、布拉克等現代畫家的作品。但他們的興趣不盡相同,里奧偏愛后現代主義的作品,而斯坦因則對立體主義畫家情有獨鐘。1905年,她結識了畢加索并成為朋友。次年,畢加索畫出了那幅世界聞名的斯坦因肖像畫。20世紀初的巴黎畫壇上各種新潮藝術流派爭奇斗艷,斯坦因也試圖在文學上創(chuàng)造出與藝術相呼應的新文風。1909年,斯坦因的戀人、管家兼秘書愛麗絲·托克拉斯搬進了斯坦因和里奧合住的公寓。1913年,里奧離開巴黎去了意大利,斯坦因和托克拉斯則在福樂露絲街27號定居下來。20年代,斯坦因的公寓成為巴黎著名的文化沙龍。作為一位前衛(wèi)作家,斯坦因吸引了眾多已經出名和將要出名的文化精英,畢加索、馬蒂斯、羅素、詹姆斯·喬伊斯、E.M.福斯特等人都成了沙龍的座上客。經常光顧沙龍的還有大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流落到巴黎的年輕美國作家—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舍伍德·安德生、哈特·克蘭、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這些作家大都在一戰(zhàn)中上過前線,對戰(zhàn)后的美國產生了深深的幻滅感。斯坦因給他們集體取名,稱之為“迷惘的一代”。這一稱呼成了美國文學史上對海明威等美國作家的經典概括。
1909年,格特魯德·斯坦因發(fā)表了成名作《三個人的生活》,里面收集了三個美國下層婦女的故事,其中的“馬蘭莎”講述的是一位黑白混血的年輕婦女和一個黑人醫(yī)生的戀愛悲劇,小說里對黑人人物的同情筆觸在那個時代非常罕見。她在1906年到1908年之間寫成的長篇小說《制造美國人》直到1925年才發(fā)表。小說開頭是時間、地點、人物的寫實描寫,但很快作者的過去和作者的意識就重疊交織起來,小說變得抽象晦澀,字句的順序和位置也顯得毫無章法。在這本書中,斯坦因試圖把立體主義繪畫的手段引入文學創(chuàng)作,多視角全方位地展現同一件物品或同一次經歷。1914年,斯坦因發(fā)表了詩集《溫柔的紐扣》,一首首小詩—《一把椅子》《一個盒子》《烤牛肉》《最后的夏13》—就像一幅幅靜物寫生畫。她最有名的作品是《愛麗絲·托克拉斯自傳》,而這其實是斯坦因借托克拉斯之名寫的自傳,對20世紀初的巴黎文化生活有細致入微的刻畫。這部作品出版后受到廣泛好評,她應邀去美國做巡回演講,還被美國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請到白宮喝茶。除此之外,斯坦因還寫過劇本、兒童文學和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
在20世紀的美國文壇,格特魯德·斯坦因可以說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人物。她是著名的美國作家,卻沒有幾個美國人讀過她的作品。她著作等身,但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她死后才問世。她的作品里既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痕跡,又有抽象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影響。她曾經是現代主義的一員主將,也是后現代主義的開山鼻祖。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人逐漸認識到她的價值。她對意識流文學、同性戀文學和婦女文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她家境優(yōu)裕、出身名校,但作為一位同性戀作家、猶太作家和婦女作家,她對社會邊緣人的境況充滿了同情。她的文學語言往往像是在玩弄文字游戲,常常置標點、句法和語法于不顧,處處顯示出強烈的反叛性。她在語言和文體上刻意創(chuàng)新,“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一朵玫瑰”是她廣為傳誦的名句。海明威宣稱,他從斯坦因一個人那里學會了如何寫作,他的簡潔直白的文風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坦因的指點。
格特魯德·斯坦因自視甚高,她對自己曾經有這樣的評論:“愛因斯坦是這個世紀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家,我是這個世紀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學家?!彼€說猶太人當中僅有三位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人,他們是“基督、斯賓諾莎和格特魯德·斯坦因”。她說這話時可能忘了愛因斯坦也是猶太人。她雖然孤芳自賞、目空一切,但在20世紀早期人才輩出的文藝圈子里,她確實是一位重量級的人物。
1946年,格特魯德·斯坦因在巴黎的一家美國醫(yī)院去世。她在遺囑中要求把畢加索為她畫的著名肖像畫捐贈給紐約大都市藝術館,把自己的手稿捐給耶魯大學圖書館。彌留之際,她問守候在身邊的愛麗絲:“答案是什么?”愛麗絲沒有作答。斯坦因最后的話是:“那么,問題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