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宮廷賦與“天子禮”的構(gòu)建
蕭統(tǒng)《文選》選漢賦首“京都”,亦如清四庫館臣編纂“地理類”著作“首宮殿疏”,意在“尊宸居”,表明了對漢宮廷賦正宗地位的肯定。而在“京都”類之外,漢賦中如“游獵”、“郊祀”等題材,亦皆圍繞京都制度展開,其實(shí)都屬于漢代“天子禮”的構(gòu)建。漢宮廷賦可分為兩類,一是總括式,如相如之《上林》、揚(yáng)雄之《甘泉》、班固之《兩都》、張衡之《二京》等,全方位描寫天子游獵、京殿規(guī)制、祭祀典禮;一是專題式,如劉向之《請雨華山》、杜篤之《祓禊》、李尤之《辟雍》、鄧耽之《郊祀》、廉品之《大儺》等,均為漢天子禮的真實(shí)反映,具有珍貴的文獻(xiàn)價(jià)值。
考察宮廷賦與“天子禮”,首先在漢“天子禮”的構(gòu)建?!度o黃圖序》論宮室有云:“三代盛時(shí),未聞宮室過制……至始皇并滅六國,憑藉富強(qiáng),益為驕侈,殫天下財(cái)力,以事營繕……漢高祖有天下,始都長安,實(shí)曰西京,欲其子孫長安都于此也。至孝武皇帝,承文、景菲薄之余,恃邦國阜繁之資,土木之役,倍秦越舊,斤斧之聲,畚之勞,歲月不息,蓋騁其邪心以夸天下也?!?sup>此言武帝改制而宮室侈靡,實(shí)為其全面改制的一部分,而在武帝朝變革制度的系列舉措中,最重要的應(yīng)以“定郊祀之禮”為中心的漢“天子禮”的建設(shè)。對此,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漢以前沒有明確的“天子禮”,如西漢末年劉歆謂《儀禮》“有卿禮二,士禮七,大夫禮二,諸侯禮四,諸公禮一。而天子禮無一傳者”
??梢哉f,周制是“方伯連率,則聯(lián)邦矣”
,所謂丟失的“天子禮”也僅是一種理想圖式,沒有一統(tǒng)意義上的“天子禮”。而秦世不文,秦代禮制頗受漢人質(zhì)疑,故文、景之世經(jīng)行曠時(shí)日久的禮儀制度的論爭,而武帝尊儒術(shù)、備禮樂、改歷法、定郊祀、制朝聘等,始定“天子禮”。另一說法是周朝雖有“兆于南郊,就陽位也”(《禮記·郊特牲》)的古郊祀祭天禮,然皆“配以先祖”(《大戴禮·朝事》),實(shí)以追奉先祖的廟祭為主。所以西漢學(xué)者在權(quán)衡廟祭與郊祭輕重時(shí),倡導(dǎo)“郊重于宗廟,天尊于人”(董仲舒《春秋繁露·郊事對》),正代表了漢天子郊禮的特征及帝國宗教思想的完成。
由此再看漢宮廷賦與“天子禮”的關(guān)系,應(yīng)關(guān)注其間兩重互動的功能。
一是“賦”的功能——賦描寫禮。讀漢宮廷賦,所謂“體國經(jīng)野,義尚光大”(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更多地表現(xiàn)在對漢“天子禮”如都城、游獵、郊祀、籍田、車馬等禮制、禮儀、禮典及禮學(xué)思想的描寫方面。如相如《上林賦》寫天子游獵:
天子校獵,乘鏤象,六玉虬,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軒,后道游,孫叔奉轡,衛(wèi)公參乘。扈從橫行,出乎四校之中。鼓嚴(yán)簿,縱獠者。河江為阹,泰山為櫓。車騎雷起,殷天動地。先后陸離,離散別追。淫淫裔裔,緣陵流澤,云布雨施。生貔豹,博豺狼,手熊羆,足野羊,蒙鹖蘇,绔白虎,被班文,跨野馬。凌三嵕之危,下磧歷之坻,徑峻赴險(xiǎn),越壑厲水。椎蜚廉,弄獬豸,格蝦蛤,臷猛氏,臸臹褭,射封豕,箭不茍害,解脰陷腦。弓不虛發(fā),應(yīng)聲而倒。
其對天子出獵時(shí)的儀仗、威勢及狩獵之過程的真實(shí)再現(xiàn),可謂縱橫捭闔,雄壯奇崛。又如班固《兩都賦》寫天子西京制度,言其形勢,則“左據(jù)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華終南之山;右界褒斜隴首之險(xiǎn),帶以洪河涇渭之川”,極為宏闊;而言及具體,如“昭陽殿”建制:
昭陽特盛,隆乎孝成。屋不呈材,墻不露形。裛以藻繡,絡(luò)以綸連。隨侯明月,錯落其間。金舼銜璧,是為列錢。翡翠火齊,流耀含英。懸黎垂棘,夜光在焉。于是玄墀舽切,玉階彤庭,碝磩彩致,琳珉青熒,珊瑚碧樹,周阿而生。紅羅颯舿,綺組繽紛,精曜華燭,俯仰如神。后宮之號,十有四位,窈窕繁華,更盛迭貴,處乎斯列者,蓋以百數(shù)。左右庭中,朝堂百寮之位,蕭曹魏邴,謀謨乎其上。佐命則垂統(tǒng),輔翼則成化,流大漢之愷悌,蕩亡秦之毒螫。故令斯人揚(yáng)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
可見其描寫宮室結(jié)構(gòu)、裝飾,居內(nèi)之佐臣、美人,以及宮中典籍之府、著作之庭、閹寺之尹、百司之工等,皆細(xì)致入微,具體生動。然其“揚(yáng)樂和之聲,作畫一之歌”,又顯然是對“天子禮”的贊美。當(dāng)然,賦家描寫,或諷或頌,亦能表現(xiàn)自己的觀點(diǎn)。比如揚(yáng)雄因成帝祭“太一”于甘泉而為《甘泉賦》,他在贊嘆其“大廈云譎波詭,嶊嶉而成觀,仰撟首以高視兮,目冥眴而亡見。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徒回回以徨徨兮,魂眇眇而昏亂。據(jù)軒而周流兮,忽軋而亡垠”時(shí),卻寄寓了對祭祀“太一”不合郊天古禮的批評。
宮廷賦對禮制的描寫,與有關(guān)“禮書”相比,具有形象性與宏整性的特色。如《續(xù)漢志》記天子祭時(shí)乘輿“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備前乘萬騎。西都行祠天郊,甘泉備之”。揚(yáng)雄《甘泉賦》則謂“于是乘輿乃登夫鳳皇兮翳華芝,駟蒼螭兮六素虬,蠖略蕤綏,漓虖幓纚。帥爾陰閉,霅然陽開,騰清霄而軼浮景兮,夫何旟旐郅偈之旖旎也。流星旄以電燭兮,咸翠蓋而鸞旗”。可見賦的形象化的描繪。又如《續(xù)漢志》記祀后土“祠地、明堂省什三”。揚(yáng)雄《河?xùn)|賦》則謂“于是命群臣,齊法服,整靈輿,乃撫翠鳳之駕,六先景之乘,掉犇星之流旃,彏天狼之威弧。張耀日之玄旄,揚(yáng)左纛,被云梢。奮電鞭,驂雷輜,鳴洪鐘,建五旗。羲和司日,顏倫奉輿,風(fēng)發(fā)飆拂,神騰鬼趡”。又可見賦較禮書的記述更為宏整詳盡。
一是“禮”的功能——禮存于賦。也就是說,禮書缺載而見于賦,賦家的描寫本身具有存禮與用禮的功能。禮存于賦又表現(xiàn)于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保存禮典的功能。如張衡《西京賦》有關(guān)朝會禮、大儺儀等的記述,其中百戲表演屬朝會禮儀中的重要部分:
大駕幸乎平樂,張甲乙而襲翠被。攢珍寶之玩好,紛瑰麗之奓靡。臨迥望之廣場,程角觝之妙戲。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沖狹燕濯,胸突铦鋒。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華岳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shí)離離??倳沙瑧虮枇`;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艵。度曲未終,云起雪飛。初若飄飄,后遂霏霏。復(fù)陸重閣,轉(zhuǎn)石成雷。礔茻激而增響,磅磕象乎天威。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獸陸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轔囷。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舍利颬颬,化為仙車。驪駕四鹿,芝蓋九葩。蟾蜍與龜,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霧杳冥。畫地成川,流渭通涇。東海黃公,赤刀粵祝;冀厭白虎,卒不能救;挾邪作蠱,于是不售。爾乃建戲車,樹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萣,譬隕絕而復(fù)聯(lián)。百馬同轡,騁足并馳。橦末之伎,態(tài)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fā)乎鮮卑。
這一完整的畫面和表演的程序,不僅是禮儀的注腳、禮典的表述,更重要的是填補(bǔ)了禮書與史志的空白,使讀者能形象而真實(shí)地欣賞到漢代天子禮儀的精彩內(nèi)容。
同樣,所謂“三王不同禮……禮者,因時(shí)世人情為之節(jié)文者”(《史記·叔孫通列傳》),漢宮廷賦的存禮功能,也反映了漢禮的變遷。如就禮的內(nèi)涵的變遷來看,從西漢到東漢顯現(xiàn)出由“天子禮”向“士人禮”的轉(zhuǎn)移,而宮廷賦因言語文學(xué)侍從地位的墮落而衰退,在野文人賦的興盛以及其間對禮制的描述,即反映了這一點(diǎn)。而具體的禮儀的變化在宮廷賦中亦多體現(xiàn)。比如西漢賦寫天子游獵禮多尚武精神,兼具娛戲特征,而東漢則更多強(qiáng)調(diào)節(jié)儉,偏重于禮儀性質(zhì)。在諸多禮儀中,漢禮的一些細(xì)節(jié)變化也反映于賦家筆下,如朝覲之禮自叔孫通為漢高祖定朝儀,即循“十月朝獻(xiàn)”之例
,史書如《史記》之《紀(jì)》、《傳》、《表》均有諸侯王、列侯及大臣朝覲的記錄,而賦家如相如等所述及朝覲,亦在天子與諸侯間展開。到西漢宣帝以后,隨著武帝朝以來漢、匈戰(zhàn)爭的漸趨平息,蕭望之等人上《單于朝儀議》,宣帝亦于甘露二年十二月下詔謂“今匈奴單于稱北藩臣朝正月,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禮待之,位在諸侯王上”,于是朝覲之禮又接納了匈奴等外邦使節(jié),增添了“以夸羌胡”之目的
。繼此,賦家所描述的如班固《東都賦》的“春王三朝,會同漢京。是日也,天子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nèi)撫諸夏,外綏百蠻”,張衡《東京賦》的“孟春元日,群后旁戾。百僚師師,于斯胥洎。藩國奉聘,要荒來質(zhì)”,應(yīng)是真實(shí)的記錄。
禮存于賦,亦可見其禮義的思想功能。如漢代籍田之禮,《史記·孝文本紀(jì)》載文帝前元二年正月詔:“農(nóng),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率親耕,以給宗廟粢盛。”到東漢順帝時(shí)黃瓊上疏,又有“迎春東郊,既不躬親,先農(nóng)之禮,所宜自勉”(《后漢書·黃瓊傳》)的勸諫。張衡在《東京賦》中記述籍田禮“及至農(nóng)祥晨正,土膏脈起。乘鑾輅而駕蒼龍,介馭間以剡耜。躬三推于天田,修帝籍之千畝。供禘郊之粢盛,心致恩乎勤己。兆民勸于疆場,感懋力以耘耔”,于情景描寫中更多地關(guān)注對其禮義思想的闡發(fā)。
- 《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六《史部·地理類一·總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548頁。
- 何清谷《三輔黃圖校釋》,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4頁。
- 王應(yīng)麟《玉海》卷五二引劉歆說,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7年版,第999頁。
- 章太炎《訄書》重訂本《地治第五十四》,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311頁。
- 有關(guān)專業(yè)賦家在漢代的興衰,可參閱簡宗梧《從專業(yè)賦家的興衰看漢賦特性與演化》,文載簡著《漢賦史論》,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版。
- 《漢書·高帝紀(jì)》載漢高祖十一年二月詔:“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xiàn)。”中華書局1962年版《漢書》,第70頁。
- 詳見《漢書》之《宣帝紀(jì)》、《匈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