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楚風(fēng)樂舞與影寫鄭聲

賦學(xué):制度與批評 作者:許結(jié) 著


四、楚風(fēng)樂舞與影寫鄭聲

《楚辭·招魂》寫歌舞之盛有云:“二八齊容,起鄭舞些。衽若交竿,撫案下些。竽瑟狂會,搷鳴鼓些。宮庭震驚,發(fā)《激楚》些?!敝祆渥ⅲ骸班嵨瑁崌枰?。……《激楚》,歌舞之名,即漢祖所謂楚歌、楚舞也?!?sup>又,劉勰《文心雕龍·樂府》云:“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xié)律,朱、馬以騷體制歌?!彼^“曼聲”,指引長聲音,實同《漢書·佞幸傳》所言“為新變聲”;而朱(買臣)、司馬(司馬相如)“騷體制歌”,亦如《漢書·禮樂志》的“造為詩賦”。這里引述的鄭舞狂會與楚聲激越之情形,其中內(nèi)含的漢樂府造為新聲與騷體詩賦的關(guān)系,正揭示了楚、漢樂制與文學(xué)變遷的主旨。而從樂府制度討論漢賦造作,楚風(fēng)與鄭聲最為顯著,其根柢仍在漢代的樂府所采制的聲樂是不同于太樂“雅樂”系統(tǒng)的“新聲”系統(tǒng)。

首先,從樂府盛行的楚風(fēng)樂舞看漢賦的造作。

據(jù)文獻(xiàn)記載,同太樂之樂多承先王之樂相比,漢代樂府則主要匯集并改作地方之樂,造為新聲,故有巴俞之樂、西域之音與“趙、代、秦、楚之謳”等,然其中則以楚聲為盛。從樂府樂員來看,楚員最多,此風(fēng)肇自漢初,至武、宣之世皆然?!稘h書·禮樂志》記載:

初,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與故人父老相樂,醉酒歡哀,作“風(fēng)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xí)而歌之。至孝惠時,以沛宮為原廟,皆令歌兒習(xí)吹以相和,常以百二十人為員。

漢高祖《大風(fēng)歌》為楚聲,后經(jīng)樂府改作入于宗廟,同時,高祖唐山夫人作《房中祠樂》,亦楚聲。故《漢書·禮樂志》同載:

又有《房中祠樂》,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樂》,至秦名曰《壽人》。凡樂,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

近人謝無量認(rèn)為:“漢之滅秦,憑故楚之壯氣;文學(xué)所肇,則亦楚音是先?!洞箫L(fēng)》之歌,《安世》之樂,不可謂非漢代興國文學(xué)之根本也?!?sup>即指高、惠時楚音對漢代文學(xué)的奠基作用。迨至武帝朝,李延年作樂協(xié)律,司馬相如等配詩,成《郊祀歌》十九章,壯偉宏麗。明郝敬《藝圃傖談》云:“漢《郊祀》等歌,大抵仿《楚辭·九歌》而變其體?!鼻迦~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亦云:“漢《郊祀詞》幽音峻旨,典奧絕倫,體裁實本《離騷》?!逼浔境?,已為共識。漢樂府新聲言情,以“相和歌辭”最盛,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分為九類,即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四弦曲、平調(diào)曲、清調(diào)曲、瑟調(diào)曲、楚調(diào)曲和大曲。其中如楚調(diào)曲的《白頭吟行》、《泰山吟行》、《怨詩行》等為《楚調(diào)》,他如平、清、瑟諸調(diào)在漢亦屬楚聲。又,相和曲中的《陌上?!?,又稱《艷歌羅敷行》,《文選》李善注左思《吳都賦》“荊艷楚舞,吳愉越吟”云:“艷,楚歌也?!倍鴱摹捌G歌”內(nèi)涵來看,又與鄭聲“桑林”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他如樂府“琴曲歌辭”、“清商曲辭”等,也多淵承“楚調(diào)”,所以費錫璜說楚聲“為漢詩祖禰”。日人青木正兒也說:“楚聲楚歌從漢初到武帝時甚流行,……故當(dāng)時的樂府不少《楚辭》的詩形。”

所謂“《楚辭》的詩形”,狹義言為漢代樂府歌詩,廣義而言則兼括漢代辭賦。因為淵承楚聲詩樂,漢賦創(chuàng)作也以延承《楚辭》為主。《漢志·詩賦略》將賦分為屈(原)宋(玉)、陸(賈)朱(建)、荀卿、雜賦四類,除雜賦無所歸屬外,前三類賦家賦作皆與楚聲相關(guān)。劉勰《文心雕龍》謂賦“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詮賦》),“大抵所歸,祖述楚辭”(《時序》)、“漢之賦頌,影寫楚世”(《通變》),皆明其淵承。清孫梅《四六叢話》卷三對此有詳解,近人劉師培《論文雜記》論古代詞章之學(xué)時,分類闡述賦源于楚辭,更加具體:

詩篇以降,有屈、宋《楚辭》,為詞賦家之鼻祖?!貪h之世,賦體漸興,溯其淵源,亦為《楚辭》之別派:憂深慮遠(yuǎn),《幽通》、《思元》,出于《騷經(jīng)》者也;《甘泉》、《藉田》,愉容典則,出于《東皇》、《司命》者也;《洛神》、《長門》,其音哀思,出于《湘君》、《湘夫人》者也;《感舊》、《嘆逝》,悲怨凄涼,出于《山鬼》、《國殤》者也;《西征》、《北征》,敘事記游,出于《涉江》、《遠(yuǎn)游》者也;《萐鳥》、《鸚鵡》,生嘆不辰,出于《懷沙》者也?!镀甙l(fā)》乃《九辨》之遺,《解嘲》即《漁父》之意,淵源所自,豈可誣乎!

這是就辭賦創(chuàng)作情感與風(fēng)格而言的。如果我們結(jié)合漢代立樂府改制這一史實,就能發(fā)現(xiàn)漢武帝好楚聲,詔淮南王劉安獻(xiàn)《離騷傳》與賞識司馬相如賦是有共時意義,鏈接點是武、宣之世的樂府制度與獻(xiàn)賦風(fēng)習(xí)。而賦摹楚聲,也不限于上引劉師培所說的諸方面,其中還深嵌著春秋、戰(zhàn)國之世新聲與雅樂的矛盾。比如司馬相如上《子虛賦》,描寫楚王游獵之事,其中敘述行獵之后的觀樂一段云:“于是鄭女曼姬,被阿,揄纻縞,雜纖羅,垂霧縠,襞積褰縐,紆徐委曲,郁橈溪谷,衯衯裶裶,揚(yáng)袘戍削,蜚襳垂髾。扶輿猗靡,翕呷萃蔡,下靡蘭蕙,上拂羽蓋。錯翡翠之葳蕤,繆繞玉綏,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髴?!边@類描寫充斥漢賦篇章,是“桑林”、“云夢”之遺,正因如此,漢賦造作在“楚聲”洋溢中不可避免地內(nèi)含了“鄭聲”的情愫。

其次,從樂府制度看漢賦家影寫鄭聲的原因及內(nèi)涵。

如前所述,樂府建置就具有娛戲的功能。王昆吾曾按樂官職事分為“事神”與“事人”兩類,相對而言,太樂職掌國家宗祀,多在事神娛神,樂府歸屬內(nèi)廷,多在事人娛人。而在樂府娛人的功能中,有一突出現(xiàn)象,就是“女樂”問題。對此,可從多層面考察。在制度上,漢立永巷、掖庭,是專門的女樂機(jī)構(gòu),與樂府同屬內(nèi)廷少府所掌。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載: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共養(yǎng),有六丞。……又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nèi)者、宦者八官令丞?!涞厶踉旮脊な覟榭脊?,左弋為佽飛,居室為保宮,甘泉居室為昆臺,永巷為掖廷。

武帝改永巷為掖廷,由一丞增至八丞,可知當(dāng)時女伎數(shù)量的遽增。關(guān)于永巷或掖庭職事,《通志·職官典》載:“掖庭局令:秦置永巷,漢武更名掖庭,置令,掌宮人簿帳、公案、養(yǎng)蠶、女工等事。后漢掖庭令掌后宮貴人采女,又有永巷令、典官婢,皆宦者,并屬少府?!币虼?,漢皇如武帝無論祭甘泉泰畤,還是祭河?xùn)|后土,建章迎仙,女樂之盛,見諸文獻(xiàn)。在樂曲上,樂府所掌“房中”、“黃門”,皆用掖庭女樂。具體而言,古之女樂分房中樂與倡女樂兩類,然房中女樂既可施于宗廟,亦可進(jìn)入殿庭燕饗,成為宴私之樂。至于黃門倡樂,在西漢歸于掖庭,是宮廷女樂的重要部分,女樂娛人,以此最盛。在時序上,西漢女樂盛行,始于武帝,其與樂府改制相關(guān)。《漢書·貢禹傳》載:“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shù)千人,以填后宮。”又,《漢武故事》:“起光明宮,發(fā)燕、趙美女二千人充之。率取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滿四十者出嫁。掖庭令總其籍,時有死、出者補(bǔ)之。凡諸宮美女可有七八千?!庇捎谂畼窋?shù)量之多,所以祠祀祭神、燕饗娛人,均用女樂。在樂制與樂理上,女樂往往等同鄭聲,被視為淫樂?!稘h書·禮樂志》所述“秦穆遺戎而由余去,齊人饋魯而孔子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鄭人賂女樂而晉侯賜于魏絳的故事,均可見其歷史淵源。而對漢樂制用女樂,時人直謂“皆以鄭聲施于朝廷”(《漢書·禮樂志》)。如武帝起建章宮,為娛樂地,《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對武帝問:

今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門萬戶;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瑇瑁,垂珠璣;設(shè)戲車,教馳逐,飾文采,藂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作俳優(yōu),舞鄭女。上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nóng),事之難者也。

此勸戒之詞,卻反映了當(dāng)時女樂之盛的情況。

賦家隨侍行禮,獻(xiàn)賦諷頌,均為親歷,亦屬職守,故漢賦描繪女樂、影寫“鄭聲”之現(xiàn)象極為普遍。論其原因,似出兩重:一是內(nèi)廷“樂府”采集“新聲”的必然反映,賦中對聲色美艷的夸寫,亦遠(yuǎn)承“鄭聲”,取悅當(dāng)世。二是漢代禮樂制度歸復(fù)周禮精神,需要以雅正俗,而要想曲終奏雅,就必然會對女樂鄭聲進(jìn)行渲染。試舉賦例如次:

荊吳鄭衛(wèi)之聲,《韶》、《濩》、《武》、《象》之樂,陰淫案衍之音,鄢郢繽紛,《激楚》結(jié)風(fēng)。俳優(yōu)侏儒,狄鞮之倡,所以娛耳目而樂心意者,麗靡爛漫于前,靡曼美色于后。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絕殊離俗。妖冶嫻都,靚妝刻飾,便嬛綽約,柔橈嬛嬛,嫵媚孅弱,曳獨繭之褕紲,眇閻易以恤削。便姍嫳屑,與世殊服;芬芳漚郁,酷烈淑郁;皓齒粲爛,宜笑的皪;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cè)。(司馬相如《上林賦》)

日移怠倦,然后宴息。列觴酌醴,妖靡侍側(cè)。被華文,曳綾縠,弭隨珠,佩琚玉。紅顏呈素,蛾眉不畫,唇不施朱,發(fā)不加澤。升龍舟,浮華池。紆帷翳而永望,鏡形影于玄流。偏滔滔以南北,似漢女之神游。笑比目之雙躍,樂偏禽之匹嬉。(傅毅《七激》)

于是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于陽瀕。朱帷連綱,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駱驛繽紛。致飾程蠱,偠紹便娟。微眺流睇,蛾眉連卷。于是齊僮唱兮列趙女,坐南歌兮起鄭舞,白鶴飛兮繭曳緒,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翩綿綿其若絕,眩將墜而復(fù)舉。翹遙遷延,蹩躃蹁躚。結(jié)《九秋》之增傷,怨西荊之折盤。彈箏吹笙,更為新聲。寡婦悲吟,鹍雞哀鳴。坐者凄欷,蕩魂傷精。(張衡《南都賦》)

賦家雖然是取縱聲樂以勸戒、觀美色以警喻之意,但其描寫宣揚(yáng),無疑多“鄭聲”而非“雅樂”。即使像張衡《歸田賦》這樣的抒懷之作,其中描寫的如“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guān)關(guān)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也是影寫仲春桑林之趣,只是將男女“奔者不禁”轉(zhuǎn)為鳥兒的“交頸頡頏”,以映襯賦家企盼自由的心境而已。

可以說,漢賦創(chuàng)作傳響楚風(fēng)、影寫鄭聲,多因賦家職守,與樂制相關(guān)。而賦與樂府的結(jié)緣,也就必然蘊(yùn)含了漢代樂制的內(nèi)在沖突,即雅、鄭的矛盾。

  1. 朱熹《楚辭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頁。
  2.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xué)史》卷三,中華書局1940年版,第2頁。
  3. 《通志·樂略》:“《平調(diào)》、《清調(diào)》、《瑟調(diào)》,皆周房中之遺聲也。漢代謂之三調(diào)?!卑矗簼h代《房中樂》為楚聲,《楚調(diào)》與“三調(diào)”同屬《相和歌》,皆楚聲。
  4. 費錫璜《漢詩總說》,引見《清詩話》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45頁。
  5. [日]清木正兒《中國文學(xué)發(fā)凡》,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43頁。
  6. 屈、宋與陸賈皆楚人。荀卿趙人,游學(xué)于齊,后適楚終蘭陵令,其賦作于晚歲居楚時期。
  7. 王昆吾《詩六義原始》,載《中國早期藝術(shù)與宗教》,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