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太乙近天都
在陜西西安市南40余公里處,有一座名山,叫終南山,又叫中南山、太乙山,古代亦稱南山。西起武功縣境,東至藍田縣,屬秦嶺的一段。這一段山峰林立,包括翠華山、南五臺、圭峰山、驪山等秀美山峰,如一幅錦繡巨屏,屹立在古長安之南,有南山湫、金華洞、玉泉洞、日月巖等名勝古跡。終南山是道家勝境,傳說道教始祖老子曾于此山中講經(jīng),今周至縣境內有樓觀臺、老子授經(jīng)臺等遺跡。相傳道教全真教北五祖中的呂洞賓、劉海蟾也曾在此山中修道。
在唐代,風光明麗的終南山是詩人們廣為吟詠的對象。開元天寶之交,大詩人王維曾在他的終南別業(yè)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終南山》詩就寫于此時: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太乙山又名翠華山,為終南山的一個支峰,因山色青翠華麗而得名。漢武帝曾于此祭過太乙神,故名太乙山。這里風景優(yōu)美,綠水青山,氣候涼爽,號稱終南山之冠。王維詩首聯(lián)以夸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山之高與天相連,而連綿不斷又直達海邊,景象奇?zhèn)?。頷聯(lián)寫作者游山時一路走來,從遠處四望,滿山都彌漫著青白色的云霧,而走到近處,云霧卻又看不見了。首聯(lián)是寫遠景,頷聯(lián)則是寫近景。頸聯(lián)是高度概括,尺幅萬里。站在“近天都”的中峰,縱目四望,終南山的東西南北已屬不同分野,可見山之綿延遼闊;而眼底的千巖萬壑在陽光下亦是濃淡不一,在同一時間里,各山谷的陰晴也不一樣。尾聯(lián)著重突出了終南山的幽深和人跡罕至,連投宿都要隔著山澗問樵夫。全詩氣勢雄渾,意境開闊,不失為大手筆。
唐代著名山水詩人祖詠有一首較為特別的吟詠終南山的詩,題曰《望終南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此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據(jù)《唐詩紀事》卷二十載,這首詩是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按照規(guī)定,試帖詩應為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作了四句即止。人問其故,答曰“意盡”。果然,詩不在長而在精,只四句即成傳世之作。詩前兩句寫望終南山雪,扣住題中“余雪”之意,重寫山陰,又以“浮云端”寫出積雪居高的特有景色。后兩句進一步描繪余雪,雪霽天晴,一抹陽光映涂在樹梢,更給長安城增添了一層傍晚的寒意。近人俞陛云評此詩曰:“詠高山積雪,若從下面著筆,不過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與皓素相映發(fā)耳。此詩人側面著想,言遙望雪后南山如開霽色,而長安萬戶,便覺生寒,則終南之高寒可想?!?《詩境淺說》續(xù)編)
與上述兩詩側重點不同,中唐詩人孟郊的《游終南山》雖然也寫到終南山的高大,卻更突出了它的峻峭奇險: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詩起句突兀,造語險峭,夸張不循常理,寫終南山不是在一個廣闊的背景下突出它的高大,不是“連山到海隅”,而是“塞天地”。寫日月生,不是“海上生明月”,而是“日月石上生”,把本來引起人們空間廣闊想象的天地日月,用來表現(xiàn)空間的狹窄,突出峻峭的終南山在詩人心目中的主觀意象。接下來兩句,風格依然奇險。山峰之高,當其他地區(qū)被夜幕籠罩之后,其峰頂仍留有余暉;而幽谷之深,雖為白晝,其谷底仍昏暗如夜半。兩句寫終南山之高峰深谷,不用熟語形容,另辟蹊徑,新穎奇特?!吧街小倍?,抒發(fā)了自己對山中人心地平坦的贊嘆之情,極富哲理。其后兩句,寫松柏沒有描繪其如何蒼翠茂密,而是將其與高山長風結合,將視覺與聽覺統(tǒng)一,使讀者既見松濤又聞清風。末尾兩句,從贊嘆終南山的萬壑清風而抒發(fā)對功名利祿的厭惡,以山中人心地正而平來反襯俗世中人居心叵測。以此作結,既展示了詩人熱愛自然的感情,同時也流露了歸隱的愿望。
終南山在唐代有“終南捷徑”之說。風景秀麗的終南山曾吸引了不少人在此筑宅卜居,歷史上一些政治上失意的文人武士也常隱居山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解脫。漢代李廣被解職后就曾居于此。唐代詩人宋之問、王維等也均在此結廬。終南山離長安較近,唐代還有不少文人以退為進,借隱居終南山沽名釣譽,從而達到求取功名利祿的目的。這其中當以盧藏用最為典型?!杜f唐書·盧藏用傳》載,盧藏用高宗時舉進士,不得意,便與其兄盧征明俱隱于終南、少室二山,學辟谷練氣之術,以求征召,后來果然被召授左拾遺。有個叫司馬承禎的道士也曾被唐睿宗征到長安,盧藏用送他還天臺山時,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械澬煸唬骸云鸵曋嘶轮輳蕉??!赜脩M?!逼鋵?,盧藏用是不必羞慚的,司馬承禎又何嘗不是以隱逸來邀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