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樂游原上嘆興衰
樂游原位于陜西西安市東郊,南與少陵原相接。此處岡巒起伏,川洼縈紆,中心地點為鐵爐廟村北原梁。秦時為宜春苑北部皇家林苑,名宜春下苑。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在此建有“樂游苑”,辟為游息之地。唐代建城時將樂游原西北部圍入城內(nèi),成為唐長安城的制高點,一登古原,全城在覽。唐高宗時,太平公主在原上建亭游賞,并想占樂游原為私產(chǎn)。韓愈《游太平公主山莊》有“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即指此事。玄宗時賜予寧、申、岐、薛諸王。此原地勢高爽,四望寬敞,著名的青龍寺即建其上,為游覽勝地。每逢三月三、九月九,京城仕女到此登高遠游,祓除不祥,熱鬧非凡。文人墨客尤多賦詠。張九齡有《登樂游原春望書懷》:
城隅有樂游,表里見皇州。
策馬既長遠,云山亦悠悠。
萬壑清光滿,千門喜氣浮。
花間直城路,草際曲江流。
憑眺茲為美,離居方獨愁。
……
詩人登上樂游原,還望長安城內(nèi),一切了如指掌。詩寫了原上看到的帝京盛況,特別是“清光”、“喜氣”兩句,繪出長安一片興旺喜慶的景象,頗有盛唐之時代情調(diào),不只是描繪了帝京的雄偉。李頻《樂游原春望》也寫了春天里的長安城:
秦地山河連楚塞,漢家宮殿入青云。
未央樹色春中見,長樂鐘聲月下聞。
詩將登原所望的京城長安景物,描繪得有聲有色,如在目前,似在耳邊。意境開闊,格調(diào)明快。
被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憶秦娥》(傳為李白所作)也寫到了樂游原,但卻充滿了悲涼傷感的情調(diào):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是詞的下半闋,寫眼前之景、特定之景:正值清秋節(jié)的樂游原,本是景色極佳、游人如織、熱鬧非凡之時,卻不知為什么一下子冷清寂寥起來,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一種盛極而衰、漸入末世的時代特征。詞中表現(xiàn)的不僅是時代的悲哀,而且有詩人對歷史、時事的無可奈何的心緒,有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傷感與惆悵。整首詞氣韻渾茫、蒼涼,涵蓋千古,不同凡響。
李商隱有一首流傳千古、婦孺可誦的五絕《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抒寫登古原遙望夕陽時所觸發(fā)的好景不長之感。詩人善感多思,既激賞晚景之美好,又因其近黃昏而留戀悵惘。全詩明白如話,言簡意賅,意境渾涵,包蘊深廣。李商隱身處衰世,國運陵夷,身世沉淪,歲月蹉跎,對好景不長感受特深。發(fā)而為詩,其情自哀,其意自豐。故紀昀評此詩“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玉溪生詩說》上)。蒼茫百感中寓有更深一層的哲理性意蘊,透出對衰暮之美的深沉哀婉。清人管世銘也謂此詩“消息甚大,為五絕中所未有”(《讀雪山房唐詩鈔凡例》)。
杜牧的《登樂游原》也同樣抒發(fā)了一種盛世不再的世紀末情緒:
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五陵,指長安五陵,為西漢時五個皇帝的陵墓,即高帝的長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陽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詩用托物起興手法,從孤鳥沒入長空,引起自古以來的世事業(yè)跡也是如此逐漸磨滅的感慨。詩人雖然沒有更直接點明自己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懷,而這一思想感情已蘊含在字里行間了。杜牧關(guān)懷祖國命運,感嘆盛世不再的憂傷情緒在另一首七絕《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詩中也有流露: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詩如果用白話翻過來是這樣說的:清平之世喜歡閑逸足見我的無能,我愛那悠閑的孤云更愛那僧人的恬靜。即將外任郡守遠去大海邊(吳興瀕臨太湖離東海不遠),樂游原上猛回首,卻正好望見太宗的昭陵,讓我怎能不懷戀那貞觀盛世。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以及自己才能無由施展的悲憤之情溢于言表。
現(xiàn)在的樂游原,盡管其面積已遠不如漢、唐之時,但玲瓏之勢依然存在,建亭綠化后,昔日之風采依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