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說技巧常談

生活,是第一位的 作者:汪曾祺


小說技巧常談

成語·鄉(xiāng)談·四字句

春節(jié)前與林斤瀾同去看沈從文先生。座間談起一位青年作家的小說,沈先生說:“他愛用成語寫景,這不行。寫景不能用成語?!边@真是一針見血的經(jīng)驗之談。寫景是為了寫人,不能一般化。必須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這樣才能為人物設(shè)置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使讀者能感觸到人物所生存的世界。用成語寫景,必然是似是而非,模模糊糊,因而也就是可有可無,襯托不出人物?!段饔斡洝窅蹖懢?,常于“但見”之后,寫一段駢四儷六的通俗小賦,對仗工整,聲調(diào)鏗鏘,但多是“四時不謝之花,八節(jié)常春之草”一類的陳詞套語,讀者看到這里大都跳了過去,因為沒有特點。

由沈先生的話使我聯(lián)帶想到,不但寫景,就是描寫人物,也不宜多用成語。舊小說多用成語描寫人物的外貌,如“面如重棗”“面如鍋底”“豹頭環(huán)眼”“虎背熊腰”,給人的印象是“差不多”。評書里有許多“贊”,如“美人贊”,無非是“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劉金定是這樣,樊梨花也是這樣?!都t樓夢》寫鳳姐極生動,但多于其口角言談,聲音笑貌中得之,至于寫她出場時的“亮相”,說她“兩彎柳葉吊梢眉,一雙丹鳳三角眼”,形象實在不大美,也不準確,就是因為受了評書的“贊”的影響,用了成語。

看來凡屬描寫,無論寫景寫人,都不宜用成語。

至于敘述語言,則不妨適當?shù)厥褂靡稽c成語。蓋敘述是交代過程,來龍去脈,讀者可能想見,稍用成語,能夠節(jié)省筆墨。但也不宜多用。滿篇都是成語,容易有市井氣,有傷文體的莊重。

聽說歐陽山同志勸廣東的青年作家都到北京住幾年,廣東作家都要過語言關(guān)。孫犁同志說老舍在語言上得天獨厚。這都是實情話。北京的作家在語言上占了很大的便宜。

大概從明朝起,北京話就成了“官話”。中國自有白話小說,用的就是官話。“三言”“二拍”的編著者,馮夢龍是蘇州人,凌濛初是浙江烏程(即吳興)人,但文中用吳語甚少。馮夢龍偶爾在對話中用一點吳語,如“直待兩腳壁立直,那時不關(guān)我事得”(《滕大尹鬼斷家私》)。凌濛初的敘述語言中偶有吳語詞匯,如“不匡”(即蘇州話里的“弗殼張”,想不到的意思)?!度辶滞馐贰防镉邪不赵挘段饔斡洝防锘窗餐琳Z頗多(如“不當人子”)。但是這些小說大體都是用全國通行的官話寫的?!都t樓夢》是用地道的北京話寫的?!都t樓夢》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語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有了官話文學,“白話文”的出現(xiàn)就是水到渠成的事,白話文運動的策源地在北京?!拔逅摹睍r期許多外省籍的作家都是用普通話即官話寫作的。有的是有意識地用北京話寫作的。聞一多先生的《飛毛腿》就是用純粹的北京口語寫成的。朱自清先生晚年寫的隨筆,北京味兒也頗濃。

咱們現(xiàn)在都用普通話寫作。普通話是以北方話作為基礎(chǔ)方言,吸收別處方言的有用成分,以北京音為標準音的。“北方話”包括的范圍很廣,但是事實上北京話卻是北方話的核心,也就是說是普通話的核心。北京話也是一種方言。普通話也仍然帶有方言色彩。張奚若先生在當教育部長時作了一次報告,指出“普通話”是普遍通行的話,不是尋常的普普通通的話。就是說,不是沒有個性、沒有特點、沒有地方色彩的話。普通話不是全國語言的最大公約數(shù),不是把詞匯壓縮到最低程度,因而是缺乏藝術(shù)表現(xiàn)力的蒸餾水式的語言。普通話也有其生長的土壤,它的根扎在北京。要精通一種語言,最好是到那個地方住一陣子。歐陽山同志的忠告,是有道理的。

不能到北京,那就只好從書面語言去學,從作品學,那怎么說也是隔了一層。

吸收別處方言的有用成分。別處方言,首先是作家的家鄉(xiāng)話。一個人最熟悉、理解最深、最能懂得其傳神妙處的,還是自己的家鄉(xiāng)話,即“母舌”。有些地區(qū)的作家比較占便宜,比如云、貴、川的作家。云、貴、川的話屬西南官話,也算在“北方話”之內(nèi)。這樣他們就可以用家鄉(xiāng)話寫作,既有鄉(xiāng)土氣息,又易為外方人所懂,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沙汀、艾蕪、何士光、周克芹都是這樣。有的名物,各地歧異甚大,我以為不必強求統(tǒng)一。比如何士光的《種包谷的老人》,如果改成《種玉米的老人》,讀者就會以為這是寫的華北的故事。有些地方語詞,只能以聲音傳情,很難望文生義,就有點麻煩。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家鄉(xiāng)屬蘇北官話區(qū))把一個人穿衣服干凈、整齊、挺括、有樣子,叫做“格掙掙的”。我在寫《受戒》時想用這個詞,躊躇了很久。后來發(fā)現(xiàn)山西話里也有這個說法,并在元曲里也發(fā)現(xiàn)“格掙”這個詞,才放心地用了。有些地方話不屬“北方話”,比如吳語、粵語、閩南語、閩北語,就更加麻煩了。有些不得不用,無法代替的語詞,最好加一點注解。高曉聲小說中用了“投煞青魚”,我到現(xiàn)在還不知道這究竟是什么意思。

作家最好多懂幾種方言。有時為了加強地方色彩,作者不得不刻苦地學習這個地方的話。周立波是湖南益陽人,平常說話,鄉(xiāng)音未改,《暴風驟雨》里卻用了很多東北土話。舊小說里寫一個人聰明伶俐,見多識廣,每說他“能打各省鄉(xiāng)談”,比如浪子燕青。能多掌握幾種方言,也是作家生活知識比較豐富的標志。

聽說有些中青年作家非常反對用四字句,說是一看到四字句就討厭。這使我有點覺得奇怪。

中國語言里本來就有許多四字句,不妨說四字句多是中國語言的特點之一。

我是主張適當?shù)赜靡稽c四字句的。理由是:一、可以使文章有點中國味兒。二、經(jīng)過錘煉的四字句往往比自然狀態(tài)的口語更為簡潔,更能傳神。若干年前,偶讀張恨水的一本小說,寫幾個政客在妓院里磋商政局,其中一人,“閉目抽煙,煙灰自落”。老謀深算,不動聲色,只此八字,完全畫出。三、連用四字句,可以把句與句之間的連詞、介詞,甚至主語都省掉,把有轉(zhuǎn)折、多層次的幾件事貫在一起,造成一種明快流暢的節(jié)奏。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保ㄌ諟Y明《歸去來兮辭》)

反對用四字句,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作者習慣于用外來的,即“洋”一點的方式敘述,四字句與這種敘述方式格格不入。一方面是覺得濫用四字句,容易使文體滑俗,帶評書氣。如果是第二種,我覺得可以同情。我并不主張用說評書的語言寫小說。如果用一種“別體”,有意地用評書體甚至相聲體來寫小說,那另當別論。但是評書和相聲與現(xiàn)代小說畢竟不是一回事。

呼應(yīng)

我曾在一篇談小說創(chuàng)作的短文中提到章太炎論汪容甫的駢文,“起止自在,無首尾呼應(yīng)之式”,表示很欣賞。汪容甫能把駢體文寫得那樣“自在”,行云流水,不講起承轉(zhuǎn)合那一套,讀起來很有生氣,不像一般四六文那樣呆板,確實很不容易。但這是指行文布局,不是說小說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的安排。小說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是要有呼應(yīng)的。

李笠翁論戲曲講究“密針線”,講究照應(yīng)和埋伏。《閑情偶寄》有一段說得好:

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一節(jié)偶疏,全篇之破綻出矣。每編一折,必須前顧數(shù)折,后顧數(shù)折。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劇中有名之人,關(guān)涉之事,與前此后此所說之話,節(jié)節(jié)俱要想到。

我是習慣于打好腹稿的。但一篇較長的小說,如超過一萬字,總不能從頭至尾每一個字都想好,有一個總體構(gòu)思之后,總得一邊寫一邊想。寫的時候要往前想幾段,往后想幾段,不能寫這段只想這段。有埋伏,有呼應(yīng),這樣才能使各段之間互相溝通,成為一體,否則就成了拼盤或北京人過年吃的雜拌兒。譬如一灣流水,曲折流去,不斷向前,又時時回顧,才能生動多姿。一邊寫一邊想,顧前顧后,會寫出一些原來沒有想到的細節(jié),或使原來想到但還不夠鮮明的細節(jié)鮮明起來。我寫《八千歲》,寫了他允許兒子養(yǎng)幾只鴿子,他自己有時也去看看鴿子,原來只是想寫他也是個人,對生活的興趣并未泯滅,但他在被八舅太爺敲了一筆竹杠,到趙廚房去參觀滿漢全席,趙廚房說鴿蛋燕窩里鴿蛋不夠,他說了一句“你要鴿子蛋,我那里有”,都是事前沒有想到的。只是覺得他的處境又可憐又可笑,才信手拈來,寫了這樣一筆。他平日自奉甚薄,飲食粗糲,老吃“草爐燒餅”,遭了變故,后來吃得好一點,我是想到的。但讓他吃什么,卻還沒有想好。直到寫到快結(jié)束時,我才想起在他的兒子把照例的“晚茶”——兩個燒餅?zāi)脕頃r,他把燒餅往桌上一拍,大聲說:“給我去叫一碗三鮮面!”邊寫邊想,前后照顧,可以情文相生,時出新意。

埋伏和照映是要慘淡經(jīng)營的,但也不能過分地刻意求之。埋伏處要能輕輕一筆,若不經(jīng)意。照映處要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要使讀者看不出斧鑿痕跡,只覺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如一叢花,如一棵菜。雖由人力,卻似天成。如果使人看出來這里是埋伏,這里是照映,便成死癥。

含藏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是一種庸俗的處世哲學。寫小說卻必須這樣。李笠翁云,作詩文不可說盡,十分只說得二三分。都說出來,就沒有意思了。

侯寶林有一個相聲小段《買佛龕》。一個老太太買了一個祭灶用的佛龕,一個小伙子問她:“老太太,您這佛龕是哪兒買的?”——“嗨,小伙子,這不能說買,得說‘請’!”——“那您是多少錢‘請’的?”——“嗐!這么個玩意——八毛!”聽眾都笑了。這就夠了。如果侯寶林“評講”一番,說老太太一提到錢,心疼,就把對佛龕的敬意給忘了,那還有什么意思呢?話全說白了,沒個捉摸頭了。契訶夫?qū)憽度f卡》,萬卡給爺爺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訴說他的悲慘的生活,寫完了,寫信封,信封上寫道:“寄給鄉(xiāng)下的爺爺收”。如果契訶夫?qū)懗觯喝f卡不知道,這封信爺爺是不會收到的,那這篇小說的感人力量就大大削弱了,契訶夫也就不是契訶夫了。

我寫《異秉》,寫到大家聽到王二的“大小解分清”的異秉后,陳相公不見了,“原來陳相公在廁所里。這是陶先生發(fā)現(xiàn)的。他一頭走進廁所,發(fā)現(xiàn)陳相公已經(jīng)蹲在那里。本來,這時候都不是他們倆解大手的時候”。一位評論家在一次討論會上,說他看到這里,過了半天,才大笑出來。如果我說破了他們是想試試自己也能不能做到“大小解分清”,就不會有這樣的效果。如果再發(fā)一通議論,說:“他們竟然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這樣的微不足道的,可笑的生理特征上,庸俗而又可悲憫的小市民呀!”那就更完了。

“話到嘴邊留半句”,在一點就破的地方,偏偏不要去點。在“裉節(jié)兒”上,“七寸三分”的地方,一定要“留”得住。尤三姐有言:“提著影戲人兒上場,好歹別戳破這層紙兒?!卑炎髡叩牧⒁恻c出來,主題倒是清楚了,但也就使主題受到局限,而且意味也就索然了。

小說不宜點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