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臺閣文學思想之一特點:傳圣賢之道與鳴國家之盛
雖經過短暫的“靖難之役”的破壞,但洪武以來數十年的恢復生息,經濟已經有所發(fā)展。永樂至洪熙間,社會比較安定,這也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王直在《凝翠樓詩序》中描述其時北京之情形:“松江殷志學,居北京之澄清坊,適當通衢廣市之中。凡尊官貴人,騶呼出入相屬,而往來富商巨賈,挾貲以貿鬻者,足相躡于路。豐堂邃館,長筵廣席,歡笑之嘩相聞也。其車馬之盛,裘服之麗,意氣之雄高,與夫川陸所產百貨之珍,飲食玩好諸物之奇,燕姬趙女聲音容色之姝妙,茍可以眩目爽口而蕩惑乎心意者,無不有也?!?sup>在《送曾學士詩序》中也說:“太祖皇帝既安定之,承以太宗之圣,深仁厚澤,洽于天下,五六十年之間,人物生息,所在繁滋,以至于今,蓋太平極盛之時也?!?sup>
唐文鳳《清江鎮(zhèn)》詩描寫當時江西清江商業(yè)之繁榮:“鎮(zhèn)市清江上,居民棟宇連。淮鹽堆客肆,廣貨集商船。草色春迷地,波光暖浸天。凌晨征棹發(fā),萬灶起炊煙?!?sup>
此種安定之環(huán)境,亦成為深受程、朱理學薰陶之士人創(chuàng)作頌美文學之因由。王洪在為胡儼的詩集作序時說:“圣明混一四海,肇復先王之制,興禮立學,以風厲學者,至于今五十余年之間,政教之隆,并乎三代;年谷豐稔,民物滋殖……文學之士,莫不各奮所長,揄揚盛德,鋪張洪休,洋洋乎雅頌之音盈于朝廷,而達于天下?!?sup>
王直也提及此一點。他在為楊榮文集作序時,說:“國朝既定海宇,萬邦協和,地平天成,陰陽順序,純厚清淑之氣鐘于人,于是英偉豪杰之士相繼而出,既以其學贊經綸,興事功,而致雍熙之治矣,復發(fā)為文章,敷闡洪猷,藻飾治具,以鳴太平之盛。自洪武至永樂,蓋文明極盛之時也。”
綱常名教一統思想導引下的士人,文學獨抒性靈、感悟人生、藝術追求的特質在他們的視野中,已退居于次要的地位;而它的輔助政教的功能則成為主要的目的。傳圣賢之道、鳴國家之盛、頌美功德、發(fā)為治世之音于是成為文學思想發(fā)展的主流。
楊士奇(1365—1444)在為曾棨撰寫的墓碑銘中說:
天之生才,甚難也。然高明強毅、弘博奇?zhèn)?、智能勇略之士,世未嘗乏用,惟文章者不易得。夫探造化之珔,征帝王之法,通古今之賾,渟滀融會而后出之,上焉者發(fā)揮性道,修正人紀,此圣賢之事,不可幾及。次焉者推明義理,紀述功德,作為風雅,以鳴國家之盛,司馬遷、相如、揚雄、班固、韓、柳、歐、蘇作者之事,然亦代不數人焉,信乎其難也。
圣賢不易達到,他為士人樹立的理想就是頌美功德以鳴國家之盛。楊士奇多次論及文當有益于政教,《胡延平詩序》:
詩雖先生余事,而明白正大之言,寬裕和平之氣,忠厚惻怛之心,蹈乎仁義而輔乎世教,皆其所存所由者之發(fā)也。昔朱子論詩必本于性情言行,以極乎修齊治平之道,詩道其大矣哉!
永樂七年他對時為太子的朱高熾說:
如殿下于明道玩經之余,欲娛意于文事,則兩漢詔令亦可觀,非獨文詞高簡近古,其間亦有可裨益治道。如詩人無益之詞,不足為也。
他把作詩看作是俗儒之事:“儒者鮮不作詩,然儒之品有高下,高者道德之儒;若記誦詞章,前輩君子謂之俗儒。為人主尤當致辨于此?!?sup>對文學實際是持一種貶抑的態(tài)度。他的功用說更清楚地表述在《玉雪齋詩集序》中:
《詩》以理性情而約諸正,而推之可以考見王政之得失,治道之盛衰。三百十一篇自公卿大夫下至匹夫匹婦皆有作,小而《兔罝》、《羔羊》之詠,大而《行葦》、《既醉》之賦,皆足以見王道之極盛;至于《葛藟》、《碩鼠》之興,則有可為世道慨者矣?!籼煜聼o事,生民乂安,以其和平易直之心,發(fā)而為治世之音,則未有加于唐貞觀、開元之際也。
他們的理想的詩文,就是治世之音。黃福(1367—1440)也有類似論述,《楊大理文集序》:
文章在天地間不可一日而不存也。文章存則道存,文章熄則道熄。前輩以為載道之器,誠為確論?!瓧罟杂缀脤W能文……若夫歌頌治平,贊揚功德,以及諷詠人物,道達事情,又皆和平而不乖戾,深厚而不淺俚,大得作詞章之意。視彼荒唐抑郁之文,矜諛淫放之句而不近乎道德者,霄壤不侔矣。
黃福自己的詩文均質木無所可取,跟他對于文的看法是一致的
楊榮(1371—1440)也是一位主張鳴盛世之治的作者。在《重游東郭草亭詩序》中說:
洪惟圣天子在上,治道日隆,輔弼侍從之臣仰峻德,承宏休,得以優(yōu)游暇豫,登臨玩賞而歲復歲,誠可謂幸矣。意之所適,言之不足而詠歌之,皆發(fā)乎性情之正,足以使后之人識盛世氣象者,顧不在是歟!
在為黃宗豫的文集作序時也說:
惟國家戡除暴亂,而開大一統文明之運,人才匯興,大音復完。自洪武迄今,鴻儒碩彥彬彬濟濟,相與詠歌太平之盛者,后先相望。
魏驥(1374—1471)也有類似論述:
文章固為儒者之一藝,然其言能本諸圣賢之道,足以扶世立教,化今傳后者,則不可無也。
一代之興,必有一代之文章。故士之文章,其有崇言正論、華國體而關風教,足以范后人者,則不可不傳也。洪惟圣朝自興運以來,士以文章自任,力追古作以鳴一代之盛,而不忝于宣金石、昭漢簡者,屢有其人焉。
在《可軒吟稿序》中,他對于作者隱居不仕,未能出而鳴國家之盛深感惋惜:
若先生之詩也,簡雅而峻潔,該博而純正……惜乎匿瑾藏瑜,惟棲棲林下,不及一出以鳴國家太平之盛,以盡其所負耳!
魏驥直到臨死前數日,還有詩稱:“常愧無才答盛時?!边@一代士人,鳴國家之盛確為他們內心之所守持。
陳敬宗(1377—1459)在當時備受尊崇,以品行的端方嚴正見稱于世。他也反復論及文章的政教之用?!洞笏抉R孫公文集序》稱:“大司馬孫公文集若干卷……諸體咸備,溫醇端實,雅健典則。大篇舂容,短章精潔,或如冠冕佩玉,可登廟堂,以黼黻圣治之盛;或如鐘磬柷敔,可薦郊廟,以詠贊盛德之形容;或如菽粟布帛,可以衣被生民,俾之飽德而敦化;或詞嚴義正,可勵在位之貪墨。各隨所遇而發(fā)之,蓋炳乎蔚然一代之杰作也……夫文章與政事相資,文非政事則無以著其實;政事非文,則無以傳諸后?!?sup>
他這里顯然是把文章與政事完全連在一起了。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他又寫在《大理少卿李公文集序》里??梢?,此一種之思想,乃是他深思熟慮之產物。在《歸田清興倡和詩序》中,他稱贊俞櫟庵與人倡和的詩是“珠輝而玉潔,縉紳大夫屬而和者又皆金聲而玉振。三光五岳之氣鐘于太平盛世之賢士,俾發(fā)而為詠歌,揄揚國家治化之隆,與朝廷所以優(yōu)老待賢之厚,播諸四方,傳示無極,其有關于世道甚大,亦豈徒作也哉”。
他所稱贊的,也仍然是鳴國家之盛。
他們提倡文與政治緊密相聯,提倡鳴國家之盛,出發(fā)點都是政治,要發(fā)出的只是治世之音;而不是個人的喜怒哀樂,不是個人的人生遭遇與人生體驗?;蛘哒f,他們把人生的喜怒哀樂、人生的遭遇與體驗,都局限在政治之內。從他們的文集看,這似乎是一個只有政教的時代。他們在這個時代里,說著忠于朝廷的話,平和安詳,一派盛世氣象。但是胡廣們的臨難茍免,楊榮“靖難”之際的馬首迎新主,我們且不論他們所遵循的綱常名教的是是非非,只就他們之此種持守之堅定性而言,他們已經有所虧欠。因之,在他們后來的行為里,雖端方安詳,但其醇正的程度也就令人生疑。僅舉其時地位最為顯赫、聲望最高的楊士奇為例,或可明了更為深層的情形?!对魇骂愨n》引《客座新聞》:“楊士奇知陳敬宗自南京考滿來,令子迎于道,分贈黃封一壺,且侑以詩曰:‘請詢陳司業(yè),幾月出南都?河上交冰未?江南下雪無?道途多跋涉,塵土著些須。下馬須煎滌,呼兒送一壺。’論者謂此詩頸聯有相臣體,而友誼之隆,見于言表?!?sup>此事記載的是楊士奇與陳敬宗的真誠友誼,詩確實寫得很真誠,而其實內心里他們則是互相猜嫉的。在陳敬宗心里,楊士奇是害他的權臣。他在《澹然居士自贊》中說:“凡人不可以太廉,廉則貪污者忌;亦不可以太公,公則欺罔者嫉;不可以太正,正則邪媚者怨;不可以太直,直則阿曲者毀?!彼f自己太廉、太公、太正、太直,所以受到“權臣”的排擠:“于是楊建安嫉余之蹇蹇,而與蹇西川快余之斥逐,尚畏朝紳議其不公,乃調南京國子司業(yè),蓋陽尊而陰擠之也。……自古大賢君子厄于權臣,屢遭斥逐,流離轉徙以至死于貶所者何限,況區(qū)區(qū)之微眇者哉!嗟夫,權臣之勢其可畏也夫,其可懼也夫?!?sup>
建安指楊榮,西川指蹇義。敬宗把自己從翰林侍講轉南京國子司業(yè)看作是被排擠的結果。黃景昉說陳敬宗之所以至南國子司業(yè),楊士奇有其責任:“陳敬宗卒淹國學,西楊與有責焉,聞敬宗頗直指西楊過?!庇终f,羅汝敬素不滿士奇所為,士奇便薦羅巡撫寧夏。羅年已老邁,由是喪師,明是士奇故陷之死地。景昉發(fā)為感慨說:“作好惡甚矣!”
從這些細小處,也可看出他們雖為其時遵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而其實他們并非醇儒。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這一點實關系到他們鳴國家之盛的主張,關系到他們的詩文的感情深度。
- 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抑庵文集》卷四。
- 唐文鳳《梧岡集》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王洪《胡祭酒詩集序》,《毅齋集》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建安楊公文集序》,《抑庵文集》卷六。
-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名寓,號榖軒,以字行。十五歲出教里塾,十六歲出教家塾;二十五歲至武昌,先后就館于齊讓賓、陳士良、蕭安正家塾。建文二年,經翰林修撰王原采薦赴部,建文三年奉旨送翰林修書。建文四年,朱棣入南京,急召士奇視草,即日改翰林修撰。永樂五年,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永樂十五年升翰林院學士;永樂十九年升左春坊大學士授奉議大夫;洪熙元年,兼兵部尚書;正統三年,進光祿大夫柱國少師;正統九年卒,享年八十,歷事四朝,任首輔達三十年之久,在其時的政局與文壇中,都有甚高之地位。
- 《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贈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曾公墓碑銘》,《東里文集》卷十四,頁199,中華書局1998年版。
- 《東里文集》卷四,頁46。
- 《圣諭錄》卷中,《東里文集·東里別集》,頁394,中華書局1998年版。
- 同上注。
- 《東里文集》卷五,頁63。
- 黃福,字如錫,號后樂翁,昌邑人。洪武十七年領鄉(xiāng)薦,入太學,歷金吾前衛(wèi)經歷,出判項城、清源二縣主簿,超拜工部右侍郎。永樂元年,拜工部尚書。永樂三年,改北京刑部尚書;四年,坐事下詔獄。不久復職,督安南軍餉,以尚書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在交阯十九年。洪熙元年,召還,督工獻陵。宣德元年,再使交阯,敗歸,仍為工部尚書,旋調行在戶部。宣德七年秋,調南京戶部,八年,兼掌南京兵部,十年,參贊南京守備機務。正統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有《黃忠宣公文集》十三卷,《別集》六卷。(陳璉《黃福傳》,王鑰《黃福傳》,《明史》卷一百五十四《黃福傳》)
- 黃福《黃忠宣公文集》卷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 楊榮,初名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熬鸽y之役”,朱棣入南京,榮迎謁于馬首,因之受到到賞識,為修撰,改名榮。時方開內閣,與解縉、胡靖、黃淮、胡儼、金幼孜、楊士奇同受召,入閣預機密。數次從永樂皇帝北征。永樂十四年,進翰林學士;十六年,掌翰林院事;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太常卿,正統三年,進少師。正統五年卒,贈太師。榮歷事四朝,恩榮備至。曾說:“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我不為也?!睆倪@話里,我們也可了解他何以與方孝孺?zhèn)冇凇熬鸽y之役”時有完全不同的表現。
- 楊榮《文敏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省愆集序》,《文敏集》卷十一。
- 魏驥,字仲房,號南齋,九十八歲時又改號平齋。蕭山人。永樂三年舉人,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十七年升南京太常寺博士。宣德元年升行在考功員外郎,轉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統三年,召試行在吏部左侍郎,正統十三年,任南京吏部尚書,景泰元年,以南京吏部尚書致仕,卒于成化七年,享年九十八。著有《理學要義》、《南齋前后集》二十卷、《摘稿》十卷。
- 《孫尚書文集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弘治十一年洪鐘刻本,書目文獻出版社。孫尚書指孫瑀,他任兵部尚書在景泰三年。魏驥此序,當作于景泰三年。此時他已是七十九高齡。他的思想與永樂、宣德、正統時期并無變化。
- 魏驥《陳祭酒文集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 魏驥《可軒吟稿序》,《南齋先生魏文靖公摘稿》卷五。
- 陳敬宗,字光世,號澹然居士,慈溪人;永樂二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與修《明太祖實錄》成,授刑部主事;十二年改翰林侍讀。宣德二年任南京國子司業(yè),十年升祭酒;景泰元年致仕;天順三年卒,享年八十三。有《澹然集》十八卷。
- 《大司馬孫公文集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 《歸田唱和詩序》,《澹然先生文集》卷四。
- 《元明事類鈔》卷十四。
- 《澹然先生文集》卷首。
- 黃景昉《國史唯疑》卷二,頁5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