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散談京戲中的“丑角”

聽譙樓,打初更 作者:寇炳鵡


古今多少事,盡在笑談中——散談京戲中的“丑角”

元朝的藝人在宮廷里演劇,一個賣瓜,一個買瓜。買者問價,賣者報價“一兩”。買者說:“怎么一下漲了十倍?”賣者道:“稅錢太重,能不漲嗎?”買者說:“我是窮人,買不起。買那個黃的吧?!辟u者顯出不耐煩的神色道:“黃的也要錢?!边@里的“黃的”與“皇帝”諧音?!包S的也要錢”諷刺的是“皇帝也要錢”。

過去的皇帝,有些是懂得這個道理的,因此他們允許優(yōu)伶?zhèn)冊谘莩鲋凶I彈時弊。統(tǒng)治者也明白,與其讓大臣們在朝廷上演出“文死諫”的正劇,不如讓優(yōu)伶?zhèn)円酝嫘Φ莱霾庞忻孀印?/p>

有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和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之間,還有一種別樣的人生態(tài)度——智慧的人生。而智慧人生在舞臺上的體現(xiàn)者,當推京劇中的“丑行”。

丑行有以下幾種類型——

(1)文丑:①袍帶丑:多扮演官場中居官不正的人物。②方巾丑:或為幕賓,或為官僚,或為紈绔,多金玉其外,如群英會中的蔣干、雪杯圓中的湯勤。③腰包丑:扮演下層人物,如酒保、書童。

(2)武丑:即“開口跳”,多扮演性格機警、舉止活潑的俠客、義士,有繁重的武打翻跌,如《三岔口》的劉利華,《檔馬》的焦光普。

(3)丑婆:即彩旦,是丑角中的老年婦女,念京白,表演自由,如《拾玉鐲》的劉媒婆,《大英節(jié)烈》中的陳母。

京劇中令人開懷、捧腹的喜劇、鬧劇,如《花田錯》《拾玉鐲》《打城隍》等,也有在正劇中插科打諢以烘托氣氛,曲折地流露劇本宗旨的,如《法門寺》中的賈桂、門官,《清官冊》中的旗牌,《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在劇情的起伏里,雜以詼諧的表演,尤其是丑角飾演的劇中人那清脆、流利、爽口的“京白”,能令觀眾入神、陶醉,座席里會不斷爆發(fā)出笑聲與掌聲,即使是丑角,也感到這美妙、活潑、富于咀嚼的京劇藝術,確是開心解頤,為生活(甚至為人生)添加情趣,在尚未終場時,興起下次再來觀賞的興頭。至于丑角表演在補足劇情中的“缺陷”、伸張被壓抑的呼聲方面,更能與座席上的觀眾感情交流而聲氣相求,“扮丑藝不丑,名聲千家走”。正義感是極高的魅力,臺上臺下感情的溝通是上品的享受。

《女起解》一開場,祟公道在幕內(nèi)一聲“啊哈”,隨著鑼鼓點,腳步略顯蹣跚的衙門公差,已走到臺前,幾句京白“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是面對觀眾的四句開場白,也算“定場詩”。道出了天道好還,公道自在人心的生活真理。崇公道身處公門,應該說他老人家最熟諳公門中的事由了,幾句爽口的京白,借此表述世態(tài)的冷暖炎涼罷了?!稙跖栌洝酚浿校瑥垊e古一上場:“倭瓜老了賽白薯,茄子老了不好煮……”解嘲諧趣之中透著年景的艱辛,這才引出張別古去趙大家如何討還當年的草鞋費錢……原來趙大僅以幾個“烏盆”抵草鞋錢,劉世昌的冤魂憑介張別古的見官,在清官包拯的查辦下,才得以昭雪前冤。這一系列的情節(jié)過程里,經(jīng)丑角張別古的穿針引線、一問一答,才使劉世昌將前因后果、個人冤情一一陳述明白。《烏盆記》一劇中,張別古的不斷插科打諢,既能沖淡劇情的緊張氣氛,也給顧曲觀眾以鑒賞熱情,心中萌生愉悅與滿足,自然也興起對京劇、藝術的傾愛。

張別古與崇公道兩位社會底層人物,都善良且富于同情心,所不同的是,張別古以編草鞋為生,要比崇公道這位解差更微賤,更貧苦,更膽小怕事,也是由于社會地位與職業(yè)分工的差異,應有的見識、心機與行動方式,也均大有不同。崇公道拍拍胸脯,說幾句解氣的話,還真有點俠氣;而張別古面對一闊臉就變的趙大,就不得不表現(xiàn)得低聲下氣。

上述角色的差異,丑角演員都可憑功底、經(jīng)驗演出劇中人物應有的精彩,也體現(xiàn)“角兒”的“份”。

劇目中如沒有丑角藝術穿插其間,則《清官冊》中審潘洪時旗牌與潘洪的對話,即無價值了。舞臺上的調(diào)侃揶揄里,正面寫了清官寇準斷案,不為利誘、不畏強權剛正無私的一面,側(cè)面也寫了“潘太師”昔日之作威作福,炙手可熱,而今日之為階下囚,尷尬處境,實屬自作孽,不可活也?!捌炫啤币唤?,在戲弄潘洪的細節(jié)里,也為草民百姓出了一口惡氣。本來肅靜、威嚴的公堂,有了旗牌的戲弄、打趣,顯得活躍多了。也正如《連環(huán)套》中,鏢客黃天霸為皇室辦案中,必穿插朱光祖機智幽默的武功表演,為《連環(huán)套》一劇的收束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一樣。當然,朱光祖爽利的口白、嫻熟的武功,也為《連環(huán)套》一劇增添不少可觀賞、琢磨的“看點”。由此,既可敬佩編劇者的功力與智慧,也可透露出一點:武丑“秤砣雖小壓千斤”的作用,確也鑲嵌出京劇中的“美學”觀點于曲折回還之處;丑角的出現(xiàn)是戲曲藝術中的“立意”的一個重要側(cè)面。如果戲曲中“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文,取顯而不取隱”,則即如“朝服游山,艷裝玩月,不但不雅,反傷俗點”。道德說教勸人為善是戲曲“寓教于樂”的基本,而臺下人眾,不論貧富貴賤,都能在臺上角色的喜怒哀樂,以及表現(xiàn)各種感情、稟性的諸多藝術手段中熏陶享受,以至于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潤滑劑”,丑角在插科打諢中與有功焉。

綜觀上述,我們也大致明白了:戲園子后臺,在舊制中為什么只有“丑”角可以隨便坐在大衣箱上,而不受約束;“富貴衣”要放在戲箱的底部,甚至有些劇團推舉“丑”角擔當主要領導而大家樂意……大哉,“丑角”是“青山正補墻頭缺”,顰笑之間,令座中觀客開懷愜意,不覺劇情之冗長,水詞之重復,而余味與回憶猶在劇場之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