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國志宗僚》考辨

沈伯俊論三國(全2冊) 作者:沈伯俊


《三國志宗僚》考辨

嘉靖元年(1522)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序》和《三國志通俗演義引》之后,目錄之前,有一個《三國志宗僚》,是一份漢末三國人物的名單。明代的其他一些《三國》版本,也有一份與之基本相同的名單,而其位置、名目則不盡一致。如萬歷十九年(1591)周曰??尽度龂就ㄋ籽萘x》,其位置、名目皆與嘉靖元年本相同;萬歷、天啟年間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實為葉晝假托)置于《三國志演義序》和《讀三國史答問》之后,仍題為《三國志宗僚》;萬歷二十年(1592)余氏雙峰堂本《全像批評三國志傳》置于目錄之后,題為《按史鑒后漢三國志君臣姓氏》;湯賓尹本《三國志傳》置于目錄之前,題為《三國志傳姓氏》;喬山堂本《三國志傳》置于目錄之后,題為《三國志傳君臣姓氏》;朱鼎臣本《三國志史傳》置于目錄之后,題為《三國志姓氏》,等等。

長期以來,不少人把《三國志宗僚》視為《三國演義》的人物表,由此得出“《三國演義》寫了400多個人物”的錯誤認(rèn)識,并將這一錯誤認(rèn)識寫進(jìn)多種文學(xué)史、小說史,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為了有利于《三國演義》的研究與教學(xué),對此實不可不辨。

首先必須指出:《三國志宗僚》決非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表。只要稍加對照檢索,就可以看到如下十分明顯的事實。

一方面,《三國志宗僚》中的一些人物,如蜀漢方面的楊戲、諸葛喬、陳祗、衛(wèi)繼、常播,曹魏方面的袁渙、張范、涼茂、國淵、徐奕、何夔、邢颙、鮑勛、司馬芝、溫恢、鄭渾、倉慈、閻溫,東吳方面的孫慮、孫霸、孫奮、士燮、賀齊、鐘離牧、是儀、胡綜等等,根本就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xiàn)。

另一方面,《三國演義》中的許多人物,也根本沒有列入《三國志宗僚》,如蜀漢方面的陳式、張紹、鄧良、張峻、費觀、高翔、胡濟,曹魏方面的陳騫、陳泰、鄧敦、丁斐、董尋、郝昭、桓嘉、蔣干,東吳方面的喬國老、大喬、小喬、丁封、全端、全懌、沈瑩、張布、張悌、趙咨,其他政治集團(tuán)的何進(jìn)、皇甫嵩、韓馥、張濟、樊稠、韓暹、楊奉等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國演義》虛構(gòu)的許多人物,如貂蟬、吳國太、鄭文、李春香、帶來洞主等等,當(dāng)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國志宗僚》。

綜觀這兩方面的事實,可以肯定,《三國志宗僚》與《三國演義》的人物表確實不是一碼事。

《三國志宗僚》的這份人物名單,是從哪里來的呢?原來,它大致抄錄自西晉陳壽所著史書《三國志》的目錄(包括紀(jì)、傳和附傳)。將《三國志宗僚》與《三國志》目錄加以對照,可以看到:凡是《三國志》目錄中有的人物,不管是否在小說里出現(xiàn),《三國志宗僚》中都有(僅有個別刊刻時遺漏,如蜀漢部分遺漏樊建、王嗣);反之,《三國志》目錄中沒有的人物,除了少數(shù)例外,《三國志宗僚》里也沒有。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有兩點。其一,《三國志》是按魏、蜀、吳的順序編排的,《三國志宗僚》則按蜀、魏、吳的順序編排。其二,《三國志》的附傳系于相關(guān)本傳之后,這是史書的正體;《三國志宗僚》則將附傳人物集中于各個部分之后,二者各有其方便之處。明白了《三國志宗僚》與《三國志》目錄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的事實就豁然開朗了。同樣,下列情況也就易于解釋了。為什么《三國志宗僚》里沒有麋夫人?是因為《三國志》沒有為麋夫人立傳(由于麋夫人早在長坂之戰(zhàn)以前即已去世,加之麋芳投降東吳,對關(guān)羽之死負(fù)有一定責(zé)任,故劉備稱帝后,沒有追謚麋夫人)。為什么《三國志宗僚》里找不到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因為他們是西晉王朝的創(chuàng)立者,記述其生平業(yè)績的“紀(jì)”不在《三國志》中,而在后來修纂的《晉書》里。由此可見,《三國志宗僚》只不過是《三國志》目錄的略為走形的翻版,根本不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表,根據(jù)它來統(tǒng)計《三國演義》的人物數(shù)量,其結(jié)果當(dāng)然不可能是正確的。

此外,根據(jù)我的統(tǒng)計,《三國志宗僚》所列人物共計508人。以往的學(xué)者并未仔細(xì)點數(shù),只是約莫估計一下,便提出“400多個人物”之說,即使是對《三國志宗僚》而言,也是不準(zhǔn)確的。

由此可見,所謂“《三國演義》寫了400多個人物”的說法,乃是粗枝大葉的產(chǎn)物,完全是錯誤的。

那么,《三國演義》究竟寫了多少人物呢?我在《三國演義辭典》(巴蜀書社出版)的《人物》部分總共列出1258個辭條,除去28個互見條目(如“魏文帝”“魏武帝”“阿斗”“后主”“先主”等),實際介紹《演義》寫到的人物1230個。這些人物,絕大多數(shù)都是有姓有名,總共大約1000人;少數(shù)沒有姓名者,也與其他人物有明確的親屬關(guān)系(如“司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這個數(shù)字,還不包括某些沒有姓名的過場人物,如那位因敲詐勒索而被張飛鞭打的督郵,水鏡莊上那位一見劉備便叫出其姓名的牧童,臥龍岡上那位不耐煩記一長串頭銜的清雅小童,等等;至于一般的“使者”“差役”“軍士”“侍女”之類,更不計算在內(nèi)。

因此,正確的說法是:《三國演義》總共寫了1200多個人物,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約1000人,確實是古代小說中寫人物最多的巨著。

《三國志宗僚》不僅不是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表,而且在撮錄史書《三國志》的時候,還產(chǎn)生了不少錯誤。下面試列表舉例說明。

表中所列,并非《三國志宗僚》錯誤的全部。除了姓名、字號、籍貫錯誤之外,職官錯誤、人物關(guān)系錯誤也有一些。如孫乾官至秉忠將軍,而《宗僚》誤為“秉中將軍”;劉封官至副軍將軍,而《宗僚》誤為“副將軍”。這些錯誤,大多數(shù)系因音近、形近而誤,少數(shù)則或因閱讀史書不細(xì),或因理解史書有誤所致。

上面的論述,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三國志宗僚》并非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表,二者有許多錯位,因此不能把《宗僚》作為統(tǒng)計《三國演義》人物數(shù)字的依據(jù);第二,《三國志宗僚》本身存在許多“技術(shù)性錯誤”,需要加以校正。這里的第一個問題,絕不會是由小說作者造成的——世界上哪有如此糊涂的作者,連自己作品的人物有哪些都不清楚的呢?杰出的作家羅貫中當(dāng)然更不會這樣。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三國志宗僚》肯定不是羅貫中原作所有。

那么,這份《三國志宗僚》是從什么時候加在《三國演義》卷首的呢?我認(rèn)為,是在《三國演義》成書以后,以抄本形式流傳的過程中。從《三國演義》成書到刊刻印刷,時間長達(dá)一個半世紀(jì)。在這一百數(shù)十年的漫長歲月里,“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這個傳抄的過程,就是《三國演義》逐步擴大其影響、提高其地位的過程。在史官文化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文化背景下,為了迎合尊崇史籍,“以史為鑒”的社會心理,進(jìn)一步提高《三國演義》的地位,有“好事者”把史書《三國志》的紀(jì)傳目錄抄錄下來,置于《演義》卷首,使其在形式上“亦庶幾乎史”。這種做法,得到了其他傳抄者的認(rèn)同和仿效,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后來的刊刻者所接受。今存的大約30種明代《三國》版本,大多數(shù)都有這樣一份來自史書《三國志》的人物名單,就是這個道理。

讓我們再作一點考察。在明代《三國》諸本里,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志傳》這兩大版本系統(tǒng)中,這份人物名單大同小異。“同”的方面,不僅絕大多數(shù)來自《三國志》的人物基本相同,而且個別不見于《三國志》的人物,如周倉,各本也都相同?!爱悺钡姆矫?,本文開頭已經(jīng)談到各本名目的差異;而在內(nèi)容上,《三國志通俗演義》系統(tǒng)和《三國志傳》系統(tǒng)也有區(qū)別。比如,在雙峰堂本《三國志傳》卷首的《后漢三國志君臣姓氏》中,首先是“東漢二帝”(漢靈帝、漢獻(xiàn)帝),然后才是蜀、魏、吳三國君臣姓氏;在蜀漢部分的“附傳”里,有嘉靖元年本《三國志宗僚》所無的關(guān)索、王甫、諸葛尚、王志等人;其中關(guān)索在嘉靖本正文中根本沒有,而僅出現(xiàn)于《三國志傳》中,王志則出現(xiàn)于說唱詞話《花關(guān)索傳》里。由此,我們又可以得到這樣幾點認(rèn)識。①《三國志宗僚》和其他《三國》版本中與之相似的人物名單,大致抄錄自史書《三國志》目錄,但也加上了個別小說中的人物。②有學(xué)者認(rèn)為《三國演義》成書于明代中葉,已有一些學(xué)者對此予以辯駁。對《三國志宗僚》的考察證明,從羅貫中原作到嘉靖元年刊本之間,確實有一個相當(dāng)長的抄本階段,這就從另一個側(cè)面表明“成書于明中葉”說難以成立。③由于嘉靖元年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三國》刻本,過去一個長時期中,人們誤以為它就是最接近羅貫中原作的版本,甚至就是羅氏原作,并以為《三國演義》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個版本系統(tǒng)。近一二十年來,國內(nèi)外一些學(xué)者分別撰文,指出嘉靖本并非其他版本的祖本,而是一個經(jīng)過較多修改加工的版本,諸本《三國志傳》是自成體系的。本文的考辨,進(jìn)一步印證了這一見解。

歸根到底,《三國志宗僚》并非小說《三國演義》的人物表,將它置于《三國演義》卷首,固然有歷史的原因,但畢竟有牛頭不對馬嘴之嫌。所以,毛綸、毛宗崗父子評改《三國演義》時,毅然刪去了其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卷首的《三國志宗僚》。隨著毛本《三國》逐步戰(zhàn)勝其他版本,《三國志宗僚》也就成了歷史的陳跡。

(原載《文學(xué)遺產(chǎn)》1999年第5期)

  1. 庸愚子:《三國志通俗演義序》。
  2. 參見拙作《八十年代以來〈三國〉研究綜述》,收入《稗海新航——第三屆大連明清小說國際會議論文集》(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