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流狀況
——以張潮作品的編撰為線索
小塚由博 著 顧春 譯
序
在民國之前的舊中國,形成并支撐起文、史、哲、藝術(shù)等各文化領(lǐng)域的,無疑是所謂的“文人”,而明清社會更甚。由于出版文化的發(fā)展,文人作品被大量編輯、出版,留予后人無數(shù),這也是此時代的特征之一。調(diào)查這一龐大的文獻系統(tǒng)雖苦尤樂,仿佛挖掘一座發(fā)現(xiàn)的寶庫。無論如何,為了解這一時代的文人世界,對無數(shù)作品群加以詳細考證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但本稿的主旨并不在此,而是要通過對這一時代的文人研究,幫助理解日本的文人文化,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江戶時代的文人十分崇尚包括明清時期中國近代文人的作品風(fēng)格、生活方式。
筆者對給予日本文學(xué)巨大影響、隨筆《板橋雜記》的作者余懷(1616~1696,字澹心)進行了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其創(chuàng)作與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交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于是,在近年的研究中擴大了調(diào)查范圍,對該時代江南文人的各種活動展開了細致的調(diào)查,特別是以清初文人張潮(1650~1709,字山來,號心齋居士,又自號三在道人,安徽歙縣人,后移居揚州)的交游關(guān)系為中心,對清初的江南文人社會進行了集中研究。張潮將余懷等許多江南文人的作品收錄進自己的叢書之中并留存于世,在清初的出版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稿聚焦清初江南文人這一時期的交游狀況,并集中對張潮的交游關(guān)系及出版情況加以考察分析。
一 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的活動
明末至清初,江南各式文人積極參與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且不待說,伴隨出版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眾多作品得以陸續(xù)發(fā)行。這些作品不僅限于詩詞文章,還有隨筆、雜記、小說、戲曲等等,形式多樣,尤其是它們不拘泥于某一作家的個人作品集,許多作者的詩、詞總集、隨筆、小說也編輯成叢書,許多作品同時得到多個文人的點評。這不僅說明了一個作品歷經(jīng)多位文人之手的事實,同時也展示出當時高度發(fā)達的文人圈對于作品創(chuàng)作廣泛參與的時代背景。其中很多作品的編撰過程被詳細記錄在作品的序文、凡例,或者各個文人的詩文、隨筆、尺牘(書簡)之中。通過詳細分析這些種類繁復(fù)的史料,不僅可以推測出一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同樣可以詳細推查其編輯的整個過程,還能從中窺查到當時文人的交游關(guān)系,進而成為了解明清文人世界的重要線索。當然,這種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類似的先行研究也做過很多,但明清相關(guān)的史料浩瀚如煙,尤其是書簡等文獻資料作為文人之間的往來書信,記錄了只有當事人才了解的事件始末,存在許多尚未挖掘的領(lǐng)域。為此,進行包括其周邊資料在內(nèi)的調(diào)查研究勢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筆者認為通過對各種資料的詳細分析,文人世界的全貌將逐一得以展現(xiàn)。
二 張潮的作品及交游關(guān)系
清初文人張潮以編撰收錄時下流行的短篇文章、小品文叢書《虞初新志》《檀幾叢書》《昭代叢書》而聞名于世。他個人的作品警句集《幽夢影》、文集《心齋聊復(fù)集初集》等亦獲得了眾多友人的批語。由此判斷眾多文人介入了這些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
張潮的交游異常廣泛。考察他的友人、故知的出身便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交游從其祖籍安徽歙縣、寓所所在地揚州,以南京、蘇州一帶的江南地區(qū)為中心,北至遼陽、南到廣東、西及四川。涉及從詩詞文章、書畫文學(xué)、藝術(shù)等領(lǐng)域的著名文人到清朝皇族、官僚、軍人、明朝遺民、僧侶等各界人士,交際甚為廣泛。其中代表性人物有:
詩人、文章家——王士禛(漁洋)、朱彝尊(竹垞)、高士奇(澹人)、毛際可(會侯)、毛奇齡(大可)、卓爾堪(子任)、萬斯同(石園)……
戲曲家、小說家——孔尚任(東塘)、顧彩(天石)、吳綺(薗次)、褚人獲(稼軒)、張道深(竹坡)……
學(xué)者——閻若璩(百詩)、梅文鼎(定九)……
書畫家——朱耷(八大山人)、朱若極(石濤)、惲格(壽平)、王概(芥子園)、王蓍(宓草)、王臬(司直)、查士標(梅壑)、程遂(穆倩)、吳山濤(岱觀)、閔麟嗣(賓連)、江注(允冰)……
王族——愛新覺羅岳樂、岳端(紅蘭主人)、博爾都(問亭)……
政治家、役人——張英(樂圃)、宋犖(牧仲)、韓菼(元少)、曹貞吉(珂雪)、靳治荊(熊封)、丘元武(柯村)……
明朝遺民——尤侗(悔庵)、杜浚(茶邨)、冒襄(巢民)、余懷(曼翁)、黃周星(九煙)、襲賢(半千)、紀映鐘(伯紫)、施閏章(愚山)、曹溶(秋岳)……
叢書的編者——聶先(樂讀《百名家詞鈔》)、鄧漢儀(孝威《詩觀》)、王晫(丹麓《檀幾叢書》共編)
如此廣泛的交游不僅是張潮,也是同時代文人的共通之處,只是張潮的情況尤為特殊,存留的資料不在少數(shù),且留下了相當數(shù)目的來往書簡,這一點后文將會具體論述。下面通過張潮各部作品逐一考察他與文人間的交游情況。
a.《幽夢影》與其評述者
《幽夢影》作為張潮的代表作,記錄了其關(guān)于讀書、音樂、風(fēng)月花鳥、趣味、人生、才子佳人、學(xué)問、文學(xué)等各個領(lǐng)域的警句(格言)約217條。僅憑這部作品便足以了解當時文人的知識及趣味,這是一部極富意義的作品,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收錄了來自眾多友人的批語。這些友人,人數(shù)近120名,評論超過564條。如,主要的評述者張竹坡(83處)、江之蘭(49處)、陸次云(21處)……冒襄(4處)、余懷(4處)、孔尚任(3處)等都是當時的名流。評語文化進入近世之后,特別在明清時代,從文學(xué)作品、詩詞、文章到小說、戲曲中獲得了多樣化的發(fā)展。文人們的評語并非作品單純的附屬添加物,其本身也是表現(xiàn)形式多樣的文學(xué)作品。它的內(nèi)容并非都源于對文本的贊賞,其中不乏嘲弄、批評,有時也存在互相作評的文學(xué)應(yīng)酬,如同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論壇、Twitter留言。下面試舉一例典型。
[本文]
為月憂云、為書憂蠹、為花憂風(fēng)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評語]
①澹心曰:洵如君言、亦安有樂時耶。
②孫松坪曰:所謂君子有終身之憂□耶。
③黃交三曰:為才子佳人憂命薄一語、真令人淚濕青衫。
④張竹坡曰:第四憂、恐命薄□消受不起。
⑤江含征曰:我讀此書時、不免為蟹憂霧。
⑥竹坡又曰:江子此言、直是為自己憂蟹耳。
⑦尤悔庵曰:杞人憂天、嫠婦憂國、無乃類是。
(No.5)
如上對張潮原文作評的有6位(評語④與⑥為同一人)7處。其中,除⑥外都是就張潮的警句發(fā)表了個人的感想、見解,⑥是針對⑤的評語。下面再舉一些評述者之間往來的評論。
[本文]
上元須酌豪友、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淡友、重九須酌逸友。
[評語]
①菊山曰:我于諸友中、當何所屬耶。
②王武徵曰:君當在豪與韻之間耳。
……
(No.8)
②是對評述者①提問的回答。另有一例:
[本文]
予嘗欲建一無遮大會、一祭歷代才子、一祭歷代佳人、俟遇有真正高僧、即當為之。
[評語]
②釋中洲曰:我是真高僧、請即為之、何如。不然、則此二種沉魂滯魄、何日而得解脫耶。④釋遠峰曰:中洲和尚、不得奪我施主。
(No.197)
此例與之前的引例相同,僧侶與施主的對答之處詼諧有趣(釋中洲、釋遠峰都是張潮的朋友、臨濟宗的僧侶)。這些例子有不少是評述者之間互相作評的內(nèi)容,評語不僅是對著者(張潮)作品的評論,同樣常見評述者之間的言語交流。換句話說,文人們通過《幽夢影》進行交流,評語也成為作品趣味性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那么這些評語到底是如何生成的呢?是文人間交流傳閱、互贈書籍時一點點累積而成,還是以書信的形式展開?無論如何,張潮廣泛的交游圈無疑成為作評的背景支撐。
b.張潮編撰的叢書與小品作家
《虞初新志》、《檀幾叢書》以及《昭代叢書》是傾注張潮數(shù)年心血編撰而成的小品叢書,其基本數(shù)據(jù)如下:
①《虞初新志》
1683年自序、1700年總跋、約80名、151個作品、全20卷。
②《檀幾叢書》
1695年上梓初、二集,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本。
初、二集各50卷(各50篇作品)、余集上下2卷(58個作品)。
作者112名,與王晫共編,張潮自序,王晫、吳肅公序。
③《昭代叢書》
甲~癸集+別集(全11集)。甲、乙、丙集張潮編著(丙與其弟張漸共編)。有尤侗的序文(甲集)。據(jù)各集自序,1696~1703年間依次編撰版印。甲集(1696)、乙集(1700)、丙集(1703)。各50卷(1卷1篇作品,共50篇)
這三部叢書中收錄的幾乎都是張潮同時代文人作品,且大多都為其友人之作。
但張潮編撰這類叢書的目的何在?筆者想就其動機進行簡單陳述。譬如,在《昭代叢書》(甲集)自序中提到了昭代(清代)各種著作被創(chuàng)作出來,其中也有無數(shù)小品作品。小品在眾多的文學(xué)作品中雖是瑣屑的零星小文,卻包含許多“精言妙義”、許多令人感動的作品。張潮本來就對這些小品懷有濃烈的興趣,每每閱讀都從中體味到無限樂趣
,加上想要保存同時代文人小品的強烈愿望,出集絕非單純?yōu)榱擞?。如《虞初新志》凡例中提到?/p>
是集祇期表彰軼事、傳布奇文、非欲借徑沽名、居奇射利。已經(jīng)入選者、盡多素不相知。將來授梓者、何必盡皆舊識。自當任剞劂之費、不望惠梨棗之資。免致浮沉、早郵珠玉。
此時期,整理同一時期作家作品編著成冊的情況并不少見,只是張潮更廣泛地收集了這些作品,并未向著者收取任何出版之外的費用。另外,在《昭代叢書》(丙集)的選例中有記載云:
窮愁著書、乃其人一生精神學(xué)問所存、原欲流傳于世、然未及梓行。勢必終歸淹沒。故仆前后諸選、于友人未刻鈔本、尤所縈懷。
從中不難看出張潮想替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將作品出版于世的文人們編書的意圖。另外,在編撰叢書時,張潮最下苦心的還在于:①作品的收集;②作品的選定;③編輯經(jīng)費的籌集。張潮通過各種手段搜集作品刊登在叢書里,當然有些是直接向著者索要的,而值得關(guān)注的是其中很多是拜托朋友幫忙搜集的。如《虞初新志》凡例中有如下記載:
生平幸逢秘本、不憚假抄。偶爾得遇異書、輒為求購。第愧搜羅未廣、尤慚采輯無多。凡有新篇、速祈惠教。并望乞憐而與、無妨舉爾所知。
張潮頻繁向他人索要作品在其編撰三種叢書的凡例、序文中常有提涉。如《檀幾叢書》(余集)的選例中有相關(guān)描述,從中不難看出他不厭其煩地搜尋作品的情況。
此書之后、尚有檀幾叢書余集之輯、緣良朋投。輒有短篇、字不盈千、楮僅踰尺。然粒珠寸錦皆可寶貴。自當別梓以奏余音。
另一方面,張潮的友人也熱情地回應(yīng)了他的要求。譬如在《昭代叢書》(乙集)的“凡例”中有記載云,“良朋枉顧、輒贈新編。是只從所見者稍為編次。并不敢征之四方。遺漏之議所不免矣”。在乙集編撰之時,或許張潮的作品存量幾近枯竭,要靠友人搜集。
另外,在《檀幾叢書》(二集)的選例中,特別對提供作品的人物有所介紹:
海陽胡子靜夫自白門郵到小品甚富、集中多所采用。厥功甚偉、奚可或忘。
除此之外,他還通過友人得到了不同類型的作品。
但是,在得知出版需求之后,張潮的友人紛紛寄送作品,“矧夫郵筒投贈之來、日接于庭、琳瑯璀璨之篇、日盈于幾”。為此,才不得不進行遴選。如以詩著稱的王士禛(漁洋山人)為張潮提供作品無數(shù),而張潮亦因作品數(shù)量(《檀幾叢書》《昭代叢書》一集50篇作品)、編輯方案受限,為作品的選定煞費苦心。《檀幾叢書》(二集)的選例便說明他根據(jù)編輯狀況擇定作品的良苦用心。而王士禛的6篇作品分別被收錄進《虞初新志》二種、《檀幾叢書》(二集)三種、《昭代叢書》(乙集)六種。
新城王阮亭先生郵種種小品、美不勝收。因篇目已定、不獲全登為憾、嗣當采入昭代叢書乙集以成巨觀。
至此,張潮得以陸續(xù)刊載出版了友人的作品。但在叢書的編輯上卻出現(xiàn)了問題。后文將會涉及,有時張潮未能收到預(yù)定稿件而不得不修改計劃替換成其他文章。在叢書出版之前自然會進行校對,有時張潮也會委托孔尚任等文人著手進行。
叢書雖最終得以順利編撰和出版,但在出版經(jīng)費、作品募集上又要煞費苦心。張潮之父是清朝高官,本身也是經(jīng)商之家,但他并未踏入仕途,只是一介布衣,多年后又以政治原因被人告發(fā)下獄。為此,伴隨作品的募集、出版所需的各種費用他不得不求助他方。如《昭代叢書》(乙集)的選例中記載:
種種拙選、只為揚芳、匪圖射利、但紙張刷印、殊費朱提。若人人如取如捐則在在傷廉傷惠愛人以德告我。同儕倘果癖瘡痂、何妨略償工價[毎書百葉、實銀五分]?;蛲觉督鸷嫌 ⒒蚓栀Y轉(zhuǎn)覓坊間、庶好書不難逢而奇文易于共賞也。
雖然編輯工作對于張潮而言困難重重,又因官司而落寞疲憊,但刻書編撰工作卻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在完成《昭代叢書》(丙集)后,他曾計劃下一集的編輯出版,但遺憾的是未能如愿。
三 張潮書簡中所見的編輯狀況
a.《尺牘友聲》與《尺牘友聲偶存》
在《尺牘友聲》(友人寫給張潮的書簡,初集、二集、新集各五卷,約309人、1000余封)、《尺牘友聲偶存》(張潮寄送友人的書簡,全十一卷,約170人、455封)中陸續(xù)詳細介紹了張潮作品的制作、編輯狀況。書簡中也涉及文人的各種活動及見解,如知識的交流、會面、宴會之約、各種禮尚往來、創(chuàng)作請托等。在張潮的書簡中常見有關(guān)作品制作、搜集、校訂、編輯等內(nèi)容。特別是給《幽夢影》作序、作評的托請,以及三種叢書作品的執(zhí)筆、采集的拜托,以及校閱、贊助的招募,有時記錄得相當翔實。另外由于作品原稿常連同書信一并寄出,也可從中側(cè)面了解當時的郵政狀況。通過詳細的調(diào)查、考證,對于張潮作品創(chuàng)作、編輯狀況以至于其交游關(guān)系的解讀將助益匪淺??墒牵敃r的文人書簡通過什么途徑得以送達的呢?雖然自古就有傳送公文的驛亭制度,但并未面向民間書信。民間的近代郵政制度得到確立在清朝中后期,之前并不常見,僅而委托值得信賴的人、家丁、朋友、來往商人、僧侶的現(xiàn)象更為常見。張潮更多通過其侄、憑借其廣泛的交游網(wǎng)絡(luò)、朋友圈來傳送書信。當時送信耗費時日,時常還有送丟的情形。如果身邊沒有合適的送信人則可能花費數(shù)月才能送達。也就是說,書簡的傳遞與人物的交游關(guān)系甚為緊密。張潮為了叢書的編撰更是頻繁地進行稿件創(chuàng)作的請托和書簡的遞送。下面我們來考察其四次寄送書簡的情況。
b.《幽夢影》的相關(guān)書簡
首先是《幽夢影》的相關(guān)書簡。張潮為獲得《幽夢影》的評語經(jīng)常給友人送遞書簡。譬如,托諸北京的友人僧侶釋廣蓮(根潔上人)送遞時隨信附上了自己的《幽夢影》,并在信中說,“今寄來幽夢影四冊、幸檢。人倘諸公有肯賜評語者、不妨代索佳評也”(《尺牘友聲偶存卷5》《復(fù)根潔上人》)。以此托諸各方文人為《幽夢影》作評。這樣,釋廣蓮在北京期間便成為他和北京周邊文人互換書簡的媒介,而張潮自己也為北京與江南文人間轉(zhuǎn)遞書物。
《幽夢影》在各地文人中流傳,而讀過這部作品的文人也主動給張潮寄送批語。如戲曲家顧彩(字天石)寄送書簡如下:
昨過擾謝謝。歸讀幽夢影一則一叫絕。今于無批語處、借添數(shù)段以附。不朽原本繳上、以便補刻、如以為太多、或移數(shù)語于他良友名下可。
從這段記述中可對《幽夢影》批語添加補刻的情況有所了解。即《幽夢影》的批語未必都是按照作評順序添附的,也不排除被調(diào)整替除、編輯的可能性。對此本稿不做過多涉及,今后將另行文討論。
c.與叢書編撰相關(guān)的書簡①——與作品授受相關(guān)的來往書信(表示謝忱的書簡等)
下面我們來看看收到友人作品后張潮的信函。首先是前文提及的《虞初新志》中的相關(guān)書簡。
虞初拙選借光王翠翹傳。茲先以八卷成書。聽坊人發(fā)兌、想明春吳門亦可購矣。嗣有二集之役、鴻篇幸早郵。(《尺牘友聲偶存》卷三“寄余澹心徵君”,張潮→余懷)
這是張潮對友人余懷(字澹心)為自己寄付稿件的謝忱,他進一步提出了索求作品的請求。之后余懷再次投稿《寄暢園聞歌記》《板橋雜記》并被收入《虞初新志》。
下面再舉王士禛一例。如前所述,王士禛的作品已被張潮錄入三部叢書之中,但在編輯階段,針對不同作品進行了版面排序。如,
瑯函三錫兼五種奇書、貧兒驟獲珍珠船、感戢匪可言喻。亟欲借光、因時乙集已定編目、裁去數(shù)種以便增入。蓋欲使諸同人早睹瑯環(huán)、非特阿私所好也。(《尺牘友聲偶存》卷七“寄復(fù)王阮亭先生”,張潮→王士禛)
這個例子可以幫助解讀在《昭代叢書》中刊載作品的一些狀況。《昭代叢書》乙集收錄了《國朝謚法考》《琉球入太學(xué)始末》《迎駕紀恩錄》《廣州游覽小志》《隴蜀余聞》《東西二汗水辯》與王士禛的作品六種,至于文中的《五種奇書》不知具體所指。
d.與叢書編撰相關(guān)的書簡②——江之蘭的自薦
請看小品作家江之蘭(字含征)寫給張潮的書簡:
弟觀集中親流盡載、而獨乏岐黃一種。夫醫(yī)為九流之首而不載、是猶珍錯具陳、而獨缺江瑤柱也。弟著醫(yī)津一筏、自謂無剿襲之陋而能闡發(fā)經(jīng)旨、殊不負藥籠功名。…此書亦醫(yī)門之小品也。雖曰小品、而精微法則擴而充之無所不備。心齊解人,自能辨此,又達。
(《尺牘友聲》壬集,江之蘭→張潮)
這里江之蘭向張潮推薦了其自著《醫(yī)津一筏》,希望將它刊載在叢書(《昭代叢書》)里。之后在多次互通書信后,《醫(yī)津一筏》得以錄入《昭代叢書》乙集中。類似作者自己要求刊登其作品的也不在少數(shù)。
e.與叢書編撰相關(guān)的書簡③——高士奇的作品
最后舉清初以文章而聞名的高士奇(字澹人,號江村澹翁)為例。高士奇的作品多數(shù)被張潮所收錄,但收錄卻歷經(jīng)波折。有關(guān)的幾封書簡有所記錄。首先,張潮聽說高士奇創(chuàng)作小品后,便給其同鄉(xiāng)文人陸次云(字云士)去信,委托領(lǐng)取并寄給他。
舍侄孫啟曾家報來、屢云、高江村先生有小品數(shù)種。屬先生見寄、迄今未能拜領(lǐng)。拙選昭代叢書乙集久已足額。因高先生之說、不得不虛梨以待。(《尺牘友聲偶存》卷七“與陸云士”,張潮→陸次云)
如前提及《昭代叢書》計劃出版50卷,達到此數(shù)目后便予以出版。此時已臨近出版,而期待歸入的高士奇作品卻遲遲未能收到。對此,陸次云給張潮有書云:
弟今秋往晤江邨、即為先生道意。淡翁欣然作書托郵數(shù)種。歸□之皆新刻。弟又作書寄之、索其扈從所紀諸編。方合昭代叢書之意。回札答云、此數(shù)種久不刷印、印就即當再致、弟候其續(xù)來并寄。且弟亦尚欲一至維揚。故爾遲遲。不意俗務(wù)久羈、竟爾未果。元亭造訪期在明春……(《尺牘友聲集》新集卷一,陸次云→張潮)
在同一封書簡中提到陸次云寄來三種作品,但實際上由于未能趕上出版時間,最后在《昭代叢書》中僅收錄了高士奇《江村草堂記》一部作品。為此,張潮去信給王晫予以說明:
因高澹人先生有小品數(shù)種、屬陸云老寄弟。云老遨游未歸、迄今尚未郵到。不得不虛位以待之。內(nèi)借光賢喬梓石友贊、連文釋義二種。(《尺牘友聲集》卷七“與王丹麓”,張潮→王晫)
《石友贊》為王晫、《連文釋義》為其子王言(字慎旃)之作。兩部作品都被收錄于《昭代叢書》乙集之中。即張潮用友人的文章填補了作品的不足。
但是未能及時收錄的高士奇作品(《松亭行紀》《扈從西巡日錄》《塞北小鈔》)被編入《昭代叢書》丙集之中。
以上僅為出版的一例,通過書簡可以考證張潮叢書刊載的詳細過程。
結(jié)語
如前文所述,張潮因其交游關(guān)系而誕生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通過他們的往來書信便可窺之一二。筆者曾提及,那個時代大部分作品都會被修改,而通過考察周邊資料則能核實編撰的實際狀況。這雖是一種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但由于龐大的文獻數(shù)量,如何從未加整理的明清史料中獲取線索尚存大量未解決的問題。文人作家作品精神世界的背后必然需要物資的現(xiàn)實支持,對此本稿雖未過多論述,但它確實是深刻理解文學(xué)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筆者今后將繼續(xù)依據(jù)嚴謹?shù)氖妨涎芯浚云诮忾_更多文人活動的實態(tài)。
- 大東文化大學(xué)副教授
- 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講師
- 如《張潮〈幽夢影〉的評述者》(《大東文化大學(xué)紀要(人文科學(xué))》50號,2012年3月)、《張潮〈幽夢影〉評語研究初探》(大東文化大學(xué)《漢學(xué)會志》51號,2012年3月)、《張潮的交游關(guān)系——以〈尺牘友聲集〉與〈尺牘友聲偶存〉為線索》(大東文化大學(xué)《漢學(xué)會志》52號,2013年3月)、《余懷與張潮——以作者與編者的關(guān)系為中心》(《大東文化大學(xué)紀要》)(人文科學(xué)51號,2013年3月)、《張潮與江南文人的交流——以書簡為線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18號,2014年3月)、《張潮編撰的嚴書——以編輯狀況為中心》(大東文化大學(xué)《漢學(xué)會志》53號,2014年3月)等。
- 關(guān)于張潮的先行研究除拙稿外另有很多,僅舉主要內(nèi)容如下:
合山究訓(xùn)譯《幽夢影》(《中國古典新書》明德出版社,1977年)
司馬哲編《幽夢影全書》(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年)
高旖璐《張潮與〈幽夢影〉》(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宋景愛《張潮交游考》(《中國古典籍與文化》61期,2007年)
劉和文《張潮研究》(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 請參見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研文出版,2004年)、井上進《明清學(xué)術(shù)變遷史》(平凡社,2011年)等。
- 詳見拙稿《張潮〈幽夢影〉的評述者》。
- 《幽夢影》的序列號根據(jù)前述合山究譯注本
- 詳見前述合山氏譯注本解說41~42頁及高氏著作166~167頁。
- 本稿使用了《虞初新志》(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上下卷)、《檀幾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昭代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姹?。
- 詳見前述拙稿《張潮編撰的嚴書——以編輯狀況為中心》。
- 如有“一代之與、必有一代之著作、而于治定功成之后、尤必有新奇瑰麗□出乎其間。于以鼓吹休隆、輝煌典籍。蓋非徒為文字之觀、實國家榮華之氣所韞漏而成□也。其篇幅繁多□固無難孤行于世。若夫零星小品、雖卷之不盈一握而精言妙義、九足動人。吾儕性之所近。往往欲萃薈。其所最嗜□以自怡悅。譬之、集千狐之腋以為裘、合吾侯之鯖而作饌。寧不衣之適體而餐之果腹乎哉”。
- 《昭代叢書》乙集·張漸序文“矧夫郵筒投贈之來、日接于庭、琳瑯璀璨之篇、日盈于幾”。
- 詳見前述《張潮與江南文人的交流——以書簡為線索》。
- 詳見《明清文人與佛教——以張潮與僧侶間的交游關(guān)系為中心》(《蓮花寺佛教研究所紀要》第七號·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