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竇娥冤》評價中的幾個問題

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文集 作者:金寧芬 著


《竇娥冤》評價中的幾個問題

《竇娥冤》是關(guān)漢卿的代表作,也是元雜劇的代表作。幾百年來它曾以各種戲曲形式在舞臺上不斷演出,表現(xiàn)了旺盛的生命力。近年來,報刊上發(fā)表過不少研究《竇娥冤》的文章,我也想談一點粗淺的意見。

《竇娥冤》是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特別是元朝政治黑暗、官府腐敗、強梁橫行、良善受欺的社會現(xiàn)實,也表現(xiàn)了人民不甘心受壓迫、敢于斗爭、至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關(guān)漢卿生活的元代是一個民族壓迫與階級壓迫都極為殘酷的黑暗時代。蒙古貴族掌握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規(guī)定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高級行政官吏,總攬各級地方政權(quán)。他們可以為所欲為,隨意奸淫劫掠。漢族人民備受壓迫欺凌。不過,漢族地主由于在階級的利益上與蒙古貴族有一致性,因而受到了保護,有些漢族地主甚至“無印節(jié)而有官府之權(quán),恣縱妄為,靡所不至”。(《元典章》57《刑部》19)這樣的統(tǒng)治機構(gòu)及社會制度決定了這是一個強權(quán)當?shù)?、公理不伸、秩序混亂、暗無天日的社會。

《竇娥冤》中的賽盧醫(yī)行醫(yī),“死的醫(yī)不活,活的醫(yī)死了”,“也不知道醫(yī)死多少人”,但他從未因怕人告發(fā)而關(guān)一日店門,也因此把人命看得如“壁上灰塵”,竟敢因還不起債而企圖勒死蔡婆;潑皮、無賴張驢兒父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撞入寡婦家門,強迫寡婦改嫁而無人過問;楚州太守姚杌貪財受賄,使殺人犯張驢兒逍遙法外,無辜的竇娥受刑屈死,就是這樣一個見錢眼開、草菅人命的姚杌后來卻升任了姚州守……這些情節(jié)都是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寫照。元代政治極其黑暗、腐敗,“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這不僅造成了竇娥的冤獄,而且也培育、保護了像張驢兒這樣的潑皮、無賴。雖然劇中的主要反面人物是張驢兒,而作者的矛頭是指向官府的,指向那個腐敗的統(tǒng)治機構(gòu)的。像張驢兒這樣橫行無忌的惡棍,或是像姚杌這樣貪贓枉法的官吏都是那個社會的必然產(chǎn)物,作者寫出他們的橫行不法,便深刻揭露了那個社會的罪惡。

作品的成就不僅在于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表現(xiàn)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元代統(tǒng)治者對廣大人民進行殘酷的經(jīng)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遭到被壓迫人民堅決的反抗。特別是漢族人民,酷刑殘殺從未使他們屈服過,他們進行了長期的反抗斗爭,人民起義連續(xù)不斷,并且規(guī)模愈來愈大。關(guān)漢卿對于農(nóng)民起義運動是反對的,這從他的劇作《哭存孝》《五侯宴》中可以看出;但是,對于人民群眾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惡勢力的不滿情緒和反抗精神卻是同情與支持的?!陡]娥冤》就是通過竇娥這一形象,歌頌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反抗精神。

一個無依無靠的寡婦,能夠不畏強暴,任憑張驢兒百般恐嚇,堅決不答應(yīng)改嫁給他。張驢兒誣告她殺了公公,在衙門里雖遭到毒打,“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打得肉都飛、血淋漓”,“才蘇醒,又昏迷”,也堅決不招。赴刑場時,她敢于咒罵在當時人們思想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地鬼神。她諷刺天地“做得過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她怨憤地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關(guān)漢卿能寫出這樣一個人物,特別是對她的反抗性能寫得如此的強烈、潑辣,這絕不是偶然的。如果沒有當時廣大受壓迫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的反抗,如果沒有作者與下層人民的接觸和了解,關(guān)漢卿是不可能寫出這個人物來的。

在人民毫無言論自由的蒙古貴族統(tǒng)治時期,關(guān)漢卿能夠這樣深刻地直接地揭露社會的黑暗,特別是敢于塑造這樣一個具有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歌頌人民的反抗精神,這正是關(guān)漢卿的偉大之處,也是《竇娥冤》的主要成就。

偉大的作品不等于完美無缺。一切優(yōu)秀的古代文化遺產(chǎn)都必然受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陡]娥冤》當然也不能例外。但有的研究工作者只談《竇娥冤》的偉大之處,對于其局限性則視而不見。

對于竇娥的形象,有的研究工作者說:竇娥“是一個非常令人同情、可敬、可愛的、具有完美性格的悲劇典型形象”。認為竇娥舍身救婆婆的行為表現(xiàn)了她具有“高貴的品德”“高尚的感情”,她的“善良和純潔,由于與濁惡的環(huán)境對比,竟發(fā)出十分圣潔的光輝”。

誠然,竇娥的不幸遭遇確實值得人們同情,她不屈不撓反抗惡勢力的性格是有可貴之處的。但若說竇娥的性格是“完美的”“圣潔的”,舍身救婆婆的行為是“高貴的”“高尚的”,則不盡恰當。因為在竇娥的性格中還有著恪盡孝道、崇尚貞節(jié),遵守封建規(guī)范的一面。這一面與她的反抗性一樣貫穿全劇始終,從她的語言與行動中,處處表現(xiàn)出來。

竇娥于第一折出場時,丈夫亡故已近三年。對于寡居的生活,她感到凄苦,“滿腹閑愁,數(shù)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但是,封建道德觀念使她不能也不愿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愛情生活。她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只能認為這種不幸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而招來的“禍尤”,她所應(yīng)該做的,也只能是一心侍奉婆婆,為丈夫守孝。她發(fā)下誓愿:“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我言辭須應(yīng)口?!币院蟮氖聦嵰沧C實了她的這一決心。

竇娥堅決不隨順張驢兒,固然表現(xiàn)了她不屈從于惡勢力的反抗性,但同時,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她之不從,她之反抗,是從貞節(jié)觀念出發(fā)的。在她婆婆勸她改嫁時,在衙門里申訴以及鬼魂向竇天章告狀時,她多次說明自己不愿改嫁的原因是:“小婦人原是有丈夫的,服孝未滿,堅執(zhí)不從”,“好馬不鞴雙鞍,烈女不更二丈”,“我不肯辱祖上”。

竇娥得知蔡婆答應(yīng)改嫁給張驢兒的父親后,對蔡婆百般嘲諷,表現(xiàn)了對婆母的不敬。但是,我們應(yīng)該看到這一行為的實質(zhì),那就是:竇娥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維持貞節(jié),奉行孝道。竇娥嘲諷婆母把“舊恩忘卻”“沒的貞心兒自首”,勸阻婆母不要改嫁,是為了不陷婆母于不貞,從而避免被人“笑破口”??鬃釉诮忉屝⑿袝r曾說:君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否則,“又焉得為孝乎?”(《孝經(jīng)·諫諍章》)竇娥能與婆母力爭,正是十分的孝行,只不過她未能“怡色柔聲以諫”而已。

在以后的幾折中,竇娥的孝行更為突出。在衙門,雖經(jīng)百般拷打,堅決不招,但一聽說要打婆婆,便忙阻攔,為了救婆婆免于受刑,她情愿蒙冤畫押,屈招藥死公公,被昏官判斬;在赴刑場的路上,為了不讓婆婆看見了傷心,要求走后街不走前街。有人曾因這兩件事而認為竇娥具有“舍己為人”的“高貴品德”。誠然,從這兩件事看,竇娥確乎是“舍己為人”的,但我們應(yīng)該分析她為什么舍己,為的是什么人?通觀全劇,我們看到:她除了為婆婆外,并不關(guān)心其他的人。她能夠舍己為婆婆,這一點除了說明她的孝順之心外,還能說明什么別的呢?確實,竇娥對于婆婆是永不忘懷的,就是在她身死之后,她的鬼魂也不忘懇求父親把婆婆收恤家中,以盡“養(yǎng)生送死之禮”。難怪她父親也不禁要贊她為“好孝順的兒也”了!

我們知道,關(guān)漢卿創(chuàng)作《竇娥冤》是受了漢代《東海孝婦》故事的影響。竇娥死后,血飛白練、楚州亢旱三年的情節(jié)即與《東海孝婦》的故事相似。竇娥在刑前許愿之時曾唱道:“做什么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jīng)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陰縣……”竇天章在第四折中也兩次說到東海孝婦。顯然,關(guān)漢卿也是有意要把竇娥寫成一個孝婦的。

從以上分析看來,應(yīng)該說,竇娥是一個恪守封建禮教的孝女節(jié)婦。這與前面所分析的,她是一個敢于反抗的女性,有沒有矛盾呢?有矛盾。但是,竇娥正是這樣一個具有矛盾性格的人物。

竇娥具有這種矛盾的性格是合乎人物身份的。她出身于貧寒的讀書人家庭。貧寒的生活使她可能具有民間婦女大膽、潑辣、敢于斗爭的一面;書香之家又使她思想上受到許多封建道德觀念的束縛。她家“三輩無犯法之男,五世無再婚之女”,竇天章在夢中與闊別多年的女兒相見,也不忘對她進行三從四德的教育,這也就決定了在竇娥的思想中有著強烈的孝義貞節(jié)觀念。

關(guān)漢卿真實地塑造了這一人物形象。對于竇娥的反抗性格,他熱情歌頌;對于竇娥的孝行與節(jié)操,他衷心贊美。這種態(tài)度,也是不足為奇的。關(guān)漢卿與下層人民接觸較多,對他們有所了解,也有著較為深厚的感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贊美了這些人物的可敬可愛之處,反映了他們的愿望與要求。但是,他畢竟生活在13世紀,在那個時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就是統(tǒng)治思想,他又是一個讀書人,深受孔孟思想的熏陶,這些都決定了他對封建道德的維護,往往在劇作中宣揚、贊美這種思想?!陡]娥冤》以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例如《陳母教子》就進行了奪取功名、榮宗耀祖的說教,《三勘蝴蝶夢》歌頌了賢德的繼母與孝義兼?zhèn)涞膬鹤?,《裴度還帶》《哭存孝》中宣傳了忠孝節(jié)義等封建道德觀念。這些正是關(guān)漢卿受時代、階級的局限之處。

當然,竇娥性格中的這兩個方面絕不是半斤對八兩,反抗性格是她的主要方面,也是作者寫得較成功的一面,這在劇中表現(xiàn)得激昂慷慨,有血有肉。關(guān)于她奉行封建禮教的一面,雖有一兩處寫得比較生動,但總的來看,是概念化的,比起她的反抗行為來大為遜色。雖然這樣,在今天,對于她的后一方面也還是應(yīng)該嚴肅批判,以清除這些封建性的糟粕在讀者中的不良影響。

還有的研究者認為《竇娥冤》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其原因之一是它揭露了高利貸的罪惡。并以蔡婆放高利貸,迫使竇天章把女兒給她做童養(yǎng)媳;賽盧醫(yī)要勒死蔡婆,“是想掙脫高利貸的束縛的絕望的企圖”等理由,進而認為“高利貸罪惡活動與其可怕的后果,像陰影似的,一直在支配著每個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發(fā)展”,云云。

在元代,放高利貸是普遍現(xiàn)象。劇本寫蔡婆借20兩銀子給竇天章,一年本利40兩,逼得竇天章不得不把女兒賣給她為媳;賽盧醫(yī)也因還不起債,無奈而至犯罪。這些情節(ji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客觀現(xiàn)實。但是,作者對高利貸罪惡的揭露,是極不深刻的,甚至可以說是軟弱無力的。我們知道,竇娥雖是被高利貸所迫,賣給蔡家當童養(yǎng)媳,但她到蔡家后,被蔡婆視作“自家骨肉一般”,遇事與她有商有量,甚至當蔡婆帶回張驢兒父子時,任竇娥對她百般羞辱也不動氣,只是一味地央求竇娥隨順張驢兒。從這些情節(jié)看來,竇娥在蔡家過得蠻好,不愁吃穿,還有個恰似親母的蔡婆,不足的是丈夫早死,但丈夫的死與高利貸毫無關(guān)系。這又從哪里能看到高利貸的罪惡后果呢?借債人賽盧醫(yī)在劇中是作為一個反面人物出現(xiàn)的,作者沒有把他描寫成一個受迫害者;而高利貸者蔡婆,作者絲毫沒有揭露她殘酷的一面,卻更多地寫了她受欺凌、受迫害的一面。

從作品里,讀者并不能看到“高利貸的罪惡活動及其可怕的后果”,也看不到它“像陰影似的,一直在支配著每個人物的命運和故事的發(fā)展”。因此,把揭露高利貸的罪惡作為這個劇本具有巨大社會意義的論據(jù),是牽強的,不符合實際的。

有人認為第四折中竇娥鬼魂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了“她自己在復(fù)仇中起了主要作用”。冤屈的昭雪,“反映了人民的希望”。因此,第四折是一出“萬不可少的”好戲。

人民當然希望竇娥的冤屈能夠昭雪,這一結(jié)局確實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問題是作家指出的是怎樣的一條道路?在這里,作者引導(dǎo)人們把希望寄托在鬼魂和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身上。

劇本寫竇娥冤屈得以昭雪的一個原因是鬼魂出現(xiàn)。她的鬼魂三次翻卷,并向竇天章哭訴冤屈,竇天章復(fù)審此案時,她的冤魂又到公堂折辯,終于使張驢兒伏法。這些對于表現(xiàn)她反抗到底的斗爭精神,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用鬼魂來復(fù)仇,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條路是行不通的,這種寫法也是不應(yīng)肯定的。神鬼迷信是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用來欺騙人民、麻痹人民斗志的工具,它只能引導(dǎo)人們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神仙鬼怪身上。作者雖無意于欺騙人民,但作品中寫出鬼魂復(fù)仇,實際上是起了欺騙人民的作用。

劇本寫竇娥冤屈得以昭雪的另一原因是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能夠以人民為念,“圣主”派了一個“廉能清正、節(jié)操堅剛”的竇天章為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隨處審囚刷卷,體察濫官污吏”,并容先斬后奏。就是這一個高官作主,替竇娥復(fù)了仇。劇本寫他并不是因為竇娥是自己的女兒,出于私情而重理案件。當他不知詳情時,不是曾憤怒地對竇娥說過“到今日被你辱沒祖宗世德,又連累我的清名,你快與我細吐真情,不要虛言支對;若說的有半點差錯,牒發(fā)你城隍祠內(nèi),著你永世不得人身,發(fā)在陰山永為餓鬼”嗎?可見作者寫他為竇娥雪冤為的是“與天子分憂,為萬民除害”,為了“顯的王家法不使民冤”。作者的這種描寫,在客觀上同樣是起著欺騙人民的作用,使人民以為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是英明的,干壞事的只是那些下級官吏,從而把雪冤的希望寄托在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身上。

關(guān)漢卿在《竇娥冤》中流露出這種神鬼迷信思想及為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也不是偶然的,在他的其他劇作中也多有表現(xiàn)。例如《王閏香夜月四春園》中李慶安因救蒼蠅而得活命,錢大尹靠鬼神才得斷案;《裴度還帶》中裴度積陰德,轉(zhuǎn)死為生。另如《陳母教子》《三勘蝴蝶夢》《玉鏡臺》《五侯宴》等劇中也一再歌頌圣恩浩蕩、賢臣明察,并宣揚神鬼迷信思想。這些都說明了關(guān)漢卿對最高統(tǒng)治者是存有幻想的,并且還有神鬼迷信的宿命論思想,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就會處處有所表現(xiàn)。

第四折是作者的敗筆,它削弱了《竇娥冤》的思想性,是應(yīng)該嚴加批判的,而不是什么“不可少的”。

由以上的分析看來,《竇娥冤》是瑕瑜并存的,它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混亂,但又為最高統(tǒng)治者開脫,把責(zé)任歸之于下級官吏的貪贓枉法;它贊揚了竇娥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但又宣揚了孝道與貞節(jié)觀念。當然,從全劇來看,積極的一面是主要的,但是不能因此就放棄對消極一面的批判。有的評論文章說:《竇娥冤》即使“不作絲毫修改,用昆曲或其他戲曲形式搬之于今天的舞臺上,亦會收到良好的戲劇效果”。顯然,這不是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正確態(tài)度。

(載于《光明日報》1965年9月12日“文學(xué)遺產(chǎn)”524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