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
,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
,欲歸道無因
。
本篇列《古詩十九首》第十四首。鐘嶸《詩品》“古詩”條說:“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笨芍阽妿V以前,有人以為這是建安時代曹植、王粲的作品。
這是一首游子經(jīng)過北邙墳山,在白楊秋風(fēng)的蕭瑟中思歸的詩歌。一說是“忠臣去國懷君”之詩(張琦);一說是“憫亂者思歸”之詩(姜任修)。全詩可分三部分:首二句筆勢峭拔,直敘人生經(jīng)驗,籠罩全詩;中六句寫在墓地的所見所感,以古墓為田,松柏為薪,極寫人生似寄的短暫;末二句寫思歸不得,把悲秋、生死、思鄉(xiāng)合在一起寫人生,點明作詩之旨。其思想主題、藝術(shù)境界、感慨之由,均與《驅(qū)車上東門》類似,蕭統(tǒng)置之其后,可視為主題相近的姊妹篇。姜任修《古詩十九首繹》說:“前篇哀其老死,此并哀其死后,更近一層,深于醒世語。淵明挽詩學(xué)之?!?/p>
五言詩“白楊秋風(fēng)”意象,為此詩開創(chuàng)。為保護墓道,識別墳?zāi)苟N的松柏、白楊,不僅是葬地的標(biāo)志和北邙一帶獨特的風(fēng)景線,且由秋風(fēng)穿過白楊引起的“蕭蕭”之聲,也積淀出人們悲秋情緒情景交融的新范式。
這種新范式在唐代的影響,可以舉兩個例子說明:一是,《新唐書》卷一一〇《諸夷蕃將·契苾何力傳》記載:梁修仁新作大明宮,因為白楊長得快,植白楊于庭;家在吐谷渾邊地的蕃將何力,竟能脫口吟誦“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句,使梁修仁改種其他樹木;二是在李白的全部詩歌里,提到“白楊秋風(fēng)”的詩有11首,用此意象寫悲秋的詩有9首,可見其對唐代周邊少數(shù)民族及唐詩人影響的深廣。黃仲則《都門秋思》“五劇車聲隱若雷,北邙惟見冢千堆”、“寒甚更無修竹倚,愁多思買白楊栽”云云,亦從此詩化出,與蕃將何力說的是一個意思。
去者:逝去的日子。也可指逝去的人、事。
以親:一天天變得親近起來。
郭門:外城城門。直視:放眼望去。
“古墓”二句:謂遠古的墳?zāi)挂驯焕鐬榱继?,千年的松柏也被砍作柴薪?/p>
“白楊”二句:《夢雨詩話》:“‘白楊秋風(fēng)’意象由此始?!?/p>
里閭:鄉(xiāng)里?!吨芏Y·天官·小宰》:“聽閭里以版圖。”賈公彥疏:“在六鄉(xiāng)則二十五家為閭,在六遂則二十五家為里?!?/p>
因: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