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訂補(bǔ)[1]
——以嚴(yán)正矩等八位作家為中心
朱則杰
摘要: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從清代詩歌(包括散文)文獻(xiàn)學(xué)的角度來說,代表了迄今為止該領(lǐng)域?qū)W術(shù)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該書作為基準(zhǔn),對其中難免存在的若干舛誤與疏漏進(jìn)行訂正與補(bǔ)充,從而使之盡可能地更趨完善,也就成了一項(xiàng)很有意義的工作。同時(shí),這些遺留下來的問題,其難度相對來說也是最大的。現(xiàn)在即根據(jù)平日讀書所得,對其中嚴(yán)正矩、李森先、馬之瑛、吳坰、周文在、錢馥、張駿、吳昌綬八位作家的有關(guān)問題予以訂補(bǔ),供作者及其他相關(guān)讀者參考。
關(guān)鍵詞:清詩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 《清人別集總目》 嚴(yán)正矩
在清代詩歌(包括散文)的文獻(xiàn)學(xué)研究領(lǐng)域,世紀(jì)之交相繼出版了李靈年、楊忠兩位先生共同主編的《清人別集總目》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兩種巨著[2]。兩書均為16開三大冊,各著錄清代作家近兩萬人,別集約四萬種。特別是《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以下簡稱《提要》),更可以說是后出轉(zhuǎn)精,代表著目前該領(lǐng)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難想見,涉及這么多的對象,即以《提要》而論,這里面的各種疏忽、缺漏乃至錯(cuò)誤,自然也是難以盡免的。并且遺留下來的這些問題,一般說來,其難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對這些問題進(jìn)行訂正和補(bǔ)充,正可以使兩書更趨完善。特別是關(guān)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詩》《全清文》等內(nèi)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問題[3],更是解決一處是一處,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筆者主要就從生卒年入手,將所發(fā)現(xiàn)的有關(guān)問題陸續(xù)寫成文字,相繼分組發(fā)表,提供給編撰者以及其他相關(guān)讀者參考。本篇取嚴(yán)正矩等八位作家,仍舊按照《提要》著錄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時(shí)涉及《清人別集總目》的問題,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 嚴(yán)正矩(卷四,上冊,第72頁)
嚴(yán)正矩,《提要》定其生年為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1610),同時(shí)缺少卒年。
按嚴(yán)正矩的生卒問題,很早以前筆者大學(xué)同窗葉君遠(yuǎn)學(xué)兄撰寫、與馮其庸先生共同署名的《吳梅村年譜》就已經(jīng)很好地附帶解決過。先是“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條,正文列有“嚴(yán)正矩生”,對應(yīng)的注釋[二]援引嚴(yán)正矩《涉園集》卷八《次韻酬進(jìn)士程文載七夕見贈(zèng)》五首之五自注“予以壬年生”等,并詳加考論,確定“嚴(yán)正矩之生年當(dāng)系本年”[4]。再是清“順治六年(永歷三年、魯監(jiān)國四年)己丑”(1649)條,敘及嚴(yán)正矩與吳偉業(yè)(梅村為其號)的關(guān)系時(shí),對應(yīng)的注釋[七]援引康熙《孝感縣志》卷十八《人物》“皇清”嚴(yán)正矩本傳,記載生平事跡十分詳細(xì),最末提到:“年七十二,以病卒于家?!?sup>[5]如此依其生年下數(shù),即可知嚴(yán)正矩卒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短嵋贩Q《涉園集》“詩文止于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時(shí)年七十”,大概這個(gè)“七十”僅僅是一種泛言。
另外,嚴(yán)正矩的生日也可以考知。《龔鼎孳全集·定山堂詩集》卷二十一有順治八年(1651)《辛卯長至后八日,為嚴(yán)子方公初度之辰,后吾始降一日》一題[6],蓋為嚴(yán)正矩(方公為其字)四十歲整壽而作,該年“長至”(冬至節(jié))后第八日為十一月十八日。龔鼎孳的生日為萬歷四十三年乙卯(1615)的十一月十七日[7],正早于嚴(yán)正矩一天。而嚴(yán)正矩生年——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的十一月十八日,換算作公歷為12月10日。
《清人別集總目》著錄嚴(yán)正矩[8],生卒年以及籍貫、科名等多有缺漏,則可以酌情補(bǔ)充。
二 李森先(卷四,上冊,第72頁)
李森先,《提要》推測其“約卒于順治十六年(1659)”,并且“生年不詳”。
按李森先的卒年問題確實(shí)復(fù)雜,現(xiàn)在逐年敘述于次。
第一,最近剛剛見書的《清代方志序跋匯編》通志卷,“河南·(順治)河南通志”處錄有一篇李森先《河南通志序》,末尾署款:“順治庚子孟春之吉,河南察荒監(jiān)察御史李森先撰?!?sup>[9]這里“庚子”為順治十七年(1660),可見至少這年正月李森先還健在。王志民先生主編的《山東重要?dú)v史人物》“李森先”名下,生卒年標(biāo)注為“?-1660,一說1659”[10],與此比較接近。
第二,王士祿《十笏草堂詩選》卷十所收均為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之作,其中有《挽李琳枝侍御方夫人,兼慰侍御》《出都,望西山,因懷琳枝侍御養(yǎng)疴碧云》兩題[11]。這兩題后來又分別收在《十笏草堂辛甲集》卷二、卷六[12],初稿分別屬于《辛丑春詩》《西轅集》這兩個(gè)小集;《西轅集》據(jù)《十笏草堂辛甲集》卷首“總目”后記,可知為“辛丑五月以后詩”[13]。這就是說,李森先(琳枝為其字)至少本年五月仍然健在。
曾見乾隆《掖縣志》卷八《拾遺》所錄王士禎(禛)《池北偶談》關(guān)于李森先的筆記兩條之一,敘曰:“李森先……起河南巡荒;將擢卿寺,而以哭臨世祖死矣?!?sup>[14]按照這個(gè)說法,李森先應(yīng)該就卒于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具體在世祖順治皇帝謝世后不久。但是,通行本《池北偶談》,對應(yīng)的卷六“王李”條,有關(guān)文字卻是“尋內(nèi)擢卿寺,而李不幸死矣”[15]。并且順治皇帝謝世的具體時(shí)間在正月,而李森先至少五月還健在,相距已遠(yuǎn),因此也不可能是“以哭臨世祖死”。
第三,已故鄧之誠先生的《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一“趙士春”名下錄其《保閑堂集》卷八《東海李琳枝按吳半載,忽被急征;灑淚攀車,真盈萬指。讀其到部詩有“空攜滿袖吳民淚”之句,輒綴雜言,用申紀(jì)贈(zèng)》一詩[16],并在其后添加了一段很長的按語,相當(dāng)于李森先的小傳,而其中敘曰:“卒于康熙壬寅,年五十四。”[17]這個(gè)“壬寅”為康熙元年(1662);同時(shí)據(jù)此逆推,還可以知道李森先出生于明萬歷三十七年己酉(1609)。雖然這個(gè)說法的原始出處未詳,但想來鄧先生一定有依據(jù)。而在目前的情況之下,這個(gè)說法應(yīng)該是最值得采信的。
附帶關(guān)于《清詩紀(jì)事初編》,卷六“上官鉝”名下還從其《誠正齋文集》卷八[18]錄有一首《哭李琳枝》[19],可以想見鄧先生對李森先的關(guān)注。另外,從揚(yáng)州大學(xué)黃媛媛同學(xué)的碩士學(xué)位論文《孫一致研究三題》附錄之三孫一致《世耕堂詩集》內(nèi),曾讀到一首《吊李琳枝侍御》[20]??上н@兩首挽詩,寫作時(shí)間都不明確。不過,《哭李琳枝》敘及李森先“一旦浥露殞厥身”之前的“世祖特詔陟清卿,滿朝相慶公舉措”,與前述通行本《池北偶談》所說“尋內(nèi)擢卿寺,而李不幸死矣”正相一致;《吊李琳枝侍御》尾聯(lián)“旅櫬凄其蕭寺冷,烏號古柏?cái)嗳四c”,則與前述王士祿詩歌所說李森先此前“養(yǎng)疴”北京西山碧云寺互有關(guān)聯(lián)。而如《清史稿》卷二百四十四《李森先本傳》最末稱其“尋命察荒河南……未訖事而卒”[21],則顯然不符合事實(shí)。
此外,乾隆年間盧見曾輯《國朝山左詩鈔》,卷五“李森先”名下曾經(jīng)引到一篇《李侍御傳》[22]。這本來應(yīng)該是比較原始可信的李森先傳記,只是不知其全文是否還保存于世,其中是否有關(guān)于生卒年的記載。
三 馬之瑛(卷四,上冊,第72頁)
馬之瑛,《提要》已定其卒年為清康熙八年己酉(1669),而生年尚缺。
按方文《方嵞山詩集·嵞山集》卷八所謂“七言今體”有一首《馬倩若舉第五孫,柬此(予外甥也)》,開頭兩句云:“君年長我一歲耳,六子五孫何太多!”[23]方文生年明確,為明萬歷四十年壬子(1612)[24],即可知馬之瑛(倩若為其字)出生于萬歷三十九年辛亥(1611)。
四 吳坰(卷九,上冊,第227頁)
吳坰,《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25]。
按吳肅公《街南文集》卷八《叔父季野先生文集序》、卷十六《叔父季野先生墓志》二文[26],以及《街南續(xù)集》卷一《告叔父季野先生墓》等[27],都是為吳坰(季野為其字)而作,其中墓志末尾記載有生卒時(shí)間:“叔父生萬歷庚戌十一月廿三日,拒(距)卒時(shí)年五十三?!?sup>[28]這里“庚戌”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該年“十一月廿三日”已經(jīng)是公元1611年1月6日;其卒年,則為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王士禛《居易錄》卷四“《夢華子遺集》一卷,吳坰字季野著”云云[29],大抵就是參考吳肅公諸文而來;但稱吳坰“順治末,客死燕中”,這個(gè)提法并不準(zhǔn)確,實(shí)際已經(jīng)是“康熙初”。
《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著錄吳坰的別集,分別以《夢華子遺集》與其別名《吳季野遺集》立目,版本同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八十二集部別集類存目之九“著錄”本[30]。但是,此集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中未見影印,近年問世的《中國古籍總目》也沒有著錄,很可能已經(jīng)遺佚。因此,按照《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只著錄現(xiàn)存別集的原則,本條最好應(yīng)當(dāng)予以刪去。
另外,根據(jù)有關(guān)介紹,此集具體所收均為散文。而如施念曾、張汝霖合輯《宛雅三編》卷五錄有吳坰一首五言律詩《泛舟青溪》[31],則可知吳坰同時(shí)也是一位詩人(另可參見下文“分韻”之類),并且確實(shí)還有零星作品傳世。
附帶關(guān)于《提要》卷四及《清人別集總目》著錄的吳錂[32],其《浮筠軒遺稿》有《寄弟坰》《春首邀徐山甫、麻天為、吳公璜、弟季野、侄肅公游響山,雨不克赴,留酌浮筠軒,分韻得“一先”》《徐山甫廣支(文)招游響山,同孫直公、劉尺木、梅枝生、弟季野、侄雨若,限韻“亭”字》二首等題[33],可知吳錂、吳坰為兄弟。上及吳肅公所撰吳坰墓志,末尾敘及“予王父”“季布公生五子,予父居仲,叔父其幼也”[34],同時(shí)其上文屢次稱吳錂為“四叔父”,則可以進(jìn)一步知道在胞兄弟中,吳錂、吳坰分別排行第四、第五(最末)。因此,像施閏章《施愚山集·詩集》卷二十四《吳季野、若金見過,因同哭亡友祖洲》一題[35],以弟居兄(吳錂字若金)前,顯然不妥。已故袁行云先生《清人詩集敘錄》卷四吳錂小傳“考集中詩,兄坰字季野”云云[36],明確稱吳坰為“兄”,則更加錯(cuò)誤。
又,吳錂生年不詳,卒年則大致可知,但有分歧:《提要》依據(jù)《浮筠軒遺稿》卷末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其子吳參公跋所說“先君子見背,于今四十有七年”[37],推定為康熙七年戊申(1668),這是按頭尾計(jì)算。《清人詩集敘錄》稱“康熙六年(丁未,1667)卒”,依據(jù)應(yīng)該相同,而采用的是凈減的方法。僅就目前情況來看,這兩種說法很難說誰對誰錯(cuò),可以暫時(shí)并存。至于《清人別集總目》定為清順治六年己丑(1649),則很可能是把《清人詩集敘錄》的“康熙”二字看作了“順治”。
另外,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卷四十《紫云出洛圖卷》,錄有吳錂題辭:
花底秦宮畫里身,意態(tài)猶疑寫未真。千年莫恨毛延壽,若更真時(shí)妒殺人。宛上吳錂題。(“若金”朱文)[38]
這里的詩歌為七言絕句,《浮筠軒遺稿》未收,可以作為補(bǔ)遺。
五 周文在(卷二十三,上冊,第594頁)
周文在,《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著錄“(其)子周春校輯”的《香山詩評》一卷,并且作者缺少生卒年[39]。
按周春《耄余詩話》卷四第一則,敘及本家族詩學(xué)情況,其中《再題絕句六首》之二云:
先子韶年翰墨場,惜無片紙貯緗囊。
詩評僅有香山集,能使劉馮盡走僵。
自注說:
先君子詩稿毀于丁丑(乾隆二十二,1757)之火,僅存《長慶集選》二卷,載郡邑志藝文。春同先兄謹(jǐn)輯《香山詩評》一卷,桐城張樊川(裕犖)祭酒夫子撰序,謂不減方虛谷(回),而出劉須溪(辰翁)、馮鈍吟(班)之上。[40]
從這里可以知道,《香山詩評》乃是周文在為唐代白居易(香山為其號,著有《白氏長慶集》)詩歌所做的評點(diǎn),而并非其自撰詩歌別集。今人蔣寅先生《清詩話考》上編《清詩話目錄》之二《清詩話待訪書目》,就明確列有此書,并且全文引用過《耄余詩話》的這條自注[41]?!短嵋芳啊肚迦藙e集總目》均依據(jù)已故孫殿起先生《販書偶記》卷十五集部別集類“雍正至乾隆”之屬著錄[42],而《販書偶記》本來應(yīng)當(dāng)歸入卷二十詩文評類“詩評之屬”才是。而《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稱周文在“號香山”,則顯然都是由書名誤解所致。按照《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的體例,周文在此條應(yīng)當(dāng)予以刪去。
另外,周文在生年不詳,卒年則可以考知?!峨S嘣娫挕肪砭潘浿艽呵∥迨辍拔焐辍保?788)《六十生日述懷,兼以辭祝四首》,其二頸聯(lián)上句“一官竟抱終天恨”自注說:“丙戌赴粵西,丁亥聞先君訃。”[43]這里“丁亥”為乾隆三十二年(1767),周文在當(dāng)卒于此年。
六 錢馥(卷三十二,上冊,第863頁)
錢馥,《提要》已定其卒年為嘉慶元年丙辰(1796),而“生年不詳”。
按江慶柏先生編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有錢馥完整的生卒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至嘉慶元年丙辰(1796),亦即享年四十一歲,依據(jù)分別為錢馥《小學(xué)庵遺書》卷四《書胡生元仁重裝畫卷后》、卷首阮元序[44]。有關(guān)考證過程,此前江先生曾經(jīng)寫入《清人詩文集作者生卒年續(xù)考》“錢馥”條:
一般書目均知卒于嘉慶元年(1796),但忽略了其《書胡先(生)元仁重裝畫卷后》的那句話:“乾隆歲在壬辰,余年十七?!保ň硭模┐四隇榍∪吣辏?772),是其生年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45]
這確實(shí)值得相信。
附帶關(guān)于前及周春《耄余詩話》,卷四也曾敘及錢馥生卒年:
門人錢馥……不好為時(shí)文,年三十外即棄去不應(yīng)試。嘉慶丁巳,云臺先生聞其名,令人勸其應(yīng)試,而生堅(jiān)不肯出,不愿一衿也,時(shí)頗高之。未幾病卒,年甫四十三。[46]
這里“丁巳”為嘉慶二年(1797),且據(jù)“年甫四十三”逆推,錢馥生年也相應(yīng)提早到了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與上引其自述不合。特別是卒年,上及阮元(云臺為其號,一般作蕓臺)序毋論,錢馥兒女親家陳鳣《簡莊文鈔》卷六最末一篇《祭錢廣伯文》開頭就說:
維嘉慶元年十一月壬寅朔,越二十二日癸亥,姻愚弟陳鳣率子、門下,緦服婿箕,謹(jǐn)以清酌庶羞之儀,致祭于清故處士錢君廣伯親家之靈。[47]
因此,錢馥(廣伯為其字)絕對不可能遲至嘉慶二年“丁巳”(1797)才謝世。這樣綜合起來看,《耄余詩話》關(guān)于錢馥生年、卒年以及享年的記載,應(yīng)該都是錯(cuò)誤而不可取信的。
另外,關(guān)于錢馥的享年,《提要》稱“卒年四十余”,這不誤;而《清人別集總目》著錄錢馥,稱其“年未40而卒”[48],則顯然與實(shí)際不符。
七 張駿(卷三十二,上冊,第876頁)
張駿,《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缺生卒年[49]。
按前及周春《耄余詩話》,卷末有張駿跋,署款說:
維道光十三,歲在癸巳(1833),重陽前三日,受業(yè)張駿拜手謹(jǐn)跋(時(shí)年九十有三)。[50]
據(jù)此逆推,可知張駿出生于乾隆六年辛酉(1741)。
又,《提要》曾敘及張駿“卒年九十四”。如此依生年下數(shù),張駿乃卒于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亦即寫作該跋文的次年。
附帶關(guān)于張駿家鄉(xiāng)今浙江海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纂的《海寧典藏》下冊“書畫卷”,“鄉(xiāng)賢手澤”部分收有一幀張駿行書軸,署款說:
癸巳長夏日,書于培蘭山館,應(yīng)午莊二侄屬。九十三老人荔園張駿。[51]
這里關(guān)于年齡的記載,與《耄余詩話》該跋文完全相同,可以互證。但《海寧典藏》所附的“作者小傳”,于張駿生卒年標(biāo)注為“1740~1834”[52],這是不熟悉古人按虛齡計(jì)年歲的傳統(tǒng)習(xí)慣,而犯了凈減的錯(cuò)誤。其他所見各種人物辭典,涉及張駿也都是如此。
另外,《提要》等書每每稱張駿“字荔園,號信裳”,而按之《耄余詩話》卷五所說“門人張廷琮……族叔駿,字信裳,號荔園”[53],可知字與號剛巧被顛倒了。又《提要》還曾敘及張駿某集有“周松靄序”,則“周松靄”最好即改稱“周春”(松靄為其號)。
八 吳昌綬(卷五十四,中冊,第1875頁)
吳昌綬,《提要》及《清人別集總目》均定其生卒年為清咸豐六年丙辰(1856)至民國三年(1914)[54],享年五十九歲。
按上海大學(xué)清民詩文研究中心2015年7月“清代詩學(xué)文獻(xiàn)研究與整理”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的同名論文選集,所收上海博物館劉向春先生《紅藍(lán)印本系列之三〈松鄰遺集〉提要》一文[55],有兩條友人關(guān)于吳昌綬(松鄰為其號,字伯宛)謝世時(shí)間的具體記載。一是孫雄為《松鄰遺集》內(nèi)《松鄰文集》而撰的提要,說:“昌綬……卒于民國十三年甲子季秋,年五十六?!?sup>[56]二是別本吳昌綬《梅祖庵雜詩》刊刻者吳定的跋文:
去年秋,伯宛遽歸道山,感愴不已?!页蠹纹?,丹徒吳定識。[57]
這里“乙丑”為民國十四年(1925),其“去年”也正是“民國十三年甲子”(1924),可以互證。
除此之外,劉先生該文所引吳昌綬本人和其他友人的不少相關(guān)作品,也一再可以反映吳昌綬的卒年下限乃在民國三年(1914)之后。同樣按照這個(gè)思路瀏覽《松鄰遺集》卷首目錄,例如“詩·三”亦即卷七內(nèi)《丁巳十月,式之舉第一孫,再用前韻寄賀》《戊午修禊,即以“江亭”二字為韻……》兩題[58],“詩·四”亦即卷八內(nèi)《壬戌可園春禊,分得“氣”字》一題[59],依次作于民國六年(1917)、七年(1918)、十一年(1922),也都可以佐證民國三年(1914)為非而民國十三年(1924)為是。
至于吳昌綬的出生,假如依據(jù)上引孫雄語逆推,那么應(yīng)該是清同治八年己巳(1869)。但已故朱彭壽先生編著《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同治七年戊辰(公元一八六八年)·生辰”著錄有吳昌綬:“五月十四日生?!?sup>[60]這里連生日都得以知悉(公歷7月3日),相對來說自然更為可信。如此,吳昌綬的享年則為五十七歲。
另外,《提要》本條凡“松鄰”都寫作“松粼”,不知何故。
作者簡介
朱則杰,男,文學(xué)博士,浙江大學(xué)傳媒與國際文化學(xué)院國際文化學(xué)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從事清代詩歌研究,曾出版《清詩史》《清詩考證》等專著。
[1] 本文系國家社會(huì)科學(xué)基金重大招標(biāo)項(xiàng)目“清代詩人別集叢刊”(編號:14ZDB076)的階段性成果。
[2] 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 《清人別集總目》雖然按作家姓氏筆畫排序,但各家小傳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4] 馮其庸、葉君遠(yuǎn):《吳梅村年譜》,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第6~7頁。
[5] 馮其庸、葉君遠(yuǎn):《吳梅村年譜》,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第168頁。
[6] (清)龔鼎孳:《龔鼎孳全集》第2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4,第754頁。
[7] 可見拙作《拙著自訟——幾種清詩研究著作訂正》第一部分《清詩史》第一類“作家生卒年”有關(guān)敘述,《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6年第5期。
[8] 《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第666頁。
[9] 中國地方志指導(dǎo)小組辦公室編《清代方志序跋匯編》通志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123頁。
[10] 王志民:《山東重要?dú)v史人物》第3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第351頁。
[11] (清)王士祿:《十笏草堂詩選》,《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587頁。
[12] (清)王士祿:《十笏草堂辛甲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26、658頁。
[13] (清)王士祿:《十笏草堂辛甲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9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617頁。
[14] (清)張思勉、于始瞻:乾隆《掖縣志》,《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三百七十六號第4冊,臺灣成文出版社,1976,第1403頁。
[15]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上冊,中華書局,1982,第127頁。
[16] 鄧之誠:《清詩紀(jì)事初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4頁。
[17] 鄧之誠:《清詩紀(jì)事初編》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第34頁。
[18] (清)上官鉝:《誠正齋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2冊,齊魯書社,1997,第700頁。
[19] 鄧之誠:《清詩紀(jì)事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下冊,第728頁。
[20] 黃媛媛:《孫一致研究三題》,揚(yáng)州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4。
[21] 《清史稿》第32冊,中華書局,1977,第9618頁。
[22] (清)盧見曾:《國朝山左詩鈔》,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雅雨堂刻本,第8a頁。
[23] (清)方文:《方嵞山詩集》上冊,黃山書社,2010,第322頁。
[24] 可見《提要》上冊卷五,第81頁。
[25] 見《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第844頁。
[26]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144~145、280~282頁。
[27] (清)吳肅公:《街南續(xù)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372頁。
[28]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282頁。
[29] (清)王士禛:《居易錄》第5冊,齊魯書社,2007,第3748頁。
[30] (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下冊,中華書局,1965,第1651頁。
[31] (清)施念曾、張汝霖:《宛雅三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73冊,齊魯書社,1997,第195頁。
[32] 《提要》上冊,第64頁;《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第856頁。
[33] (清)吳錂:《浮筠軒遺稿》,《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16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323、329、329~330頁。
[34] (清)吳肅公:《街南文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48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282頁。
[35] (清)施閏章:《施愚山集》第2冊,黃山書社,1992,第454頁。
[36] 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第1冊,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4,第121頁。
[37] (清)吳錂:《浮筠軒遺稿》,《四庫未收書輯刊》第8輯第16冊,北京出版社,2000,第333頁。此外,卷首阮爾詢序也說“今先生既沒,忽忽四十七年”,第316頁。
[38] (清)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8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425頁。
[39] 《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第1453頁。
[40] (清)周春:《耄余詩話》,《清詩話三編》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507頁。
[41] 蔣寅:《清詩話考》,中華書局,2005,第165頁。
[42] 孫殿起:《販書偶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387頁。
[43] (清)周春:《耄余詩話》,《清詩話三編》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550頁。
[44]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第629頁。
[45] 江慶柏:《清人詩文集作者生卒年續(xù)考》,《古籍研究》雜志2004年卷上,第296頁。
[46] (清)周春:《耄余詩話》,《清詩話三編》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512頁。
[47] (清)陳鳣:《簡莊文鈔》,《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8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284頁。
[48] 《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第1814頁。其所依據(jù),可能就是該條傳記資料線索提示的丁子復(fù)《楊園先生年譜附錄》錢馥小傳“惜年未四十而卒”,見《碑傳集》卷一百二十七,《清代碑傳全集》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36頁。
[49] 《清人別集總目》第2冊,第1092頁。
[50] (清)周春:《耄余詩話》,《清詩話三編》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572頁。
[51] 海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纂《海寧典藏》下冊,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第54、55頁。
[52] 海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編纂《海寧典藏》下冊,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第54頁。
[53] (清)周春:《耄余詩話》,《清詩話三編》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第2517頁。
[54] 《清人別集總目》第1冊,第895頁。
[55] 李德強(qiáng):《清代詩學(xué)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6,第228~236頁。
[56] 李德強(qiáng):《清代詩學(xué)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6,第230頁。據(jù)注原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第12冊,齊魯書社,1996,第658頁。
[57] 李德強(qiáng):《清代詩學(xué)文獻(xiàn)整理與研究》,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16,第236頁。
[58] (清)吳昌綬:《松鄰遺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8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71~172頁。
[59] (清)吳昌綬:《松鄰遺集》,《清代詩文集匯編》第78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73頁。
[60] 朱彭壽:《清代人物大事紀(jì)年》,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第15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