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磯
金陵城外,長江邊上,觀音山蜿蜒游走數(shù)十里之后,到此忽然突起一峰,凸出江外,三面臨空,如螺,如柱,如奇石盆景,又如燕子展翅欲飛,故名燕子磯。長江從西而來,一路波濤洶涌,皆有小山小磯,顧盼相送,如大孤、小孤,如金山、焦山。而燕子磯兀踞于金陵上游、帝都門檻,看往來風帆,熙熙攘攘、為名為利、盡入彀中;看沙鷗點點、煙霧迷離、潮打空城寂寞回;看大江東去、浪淘盡風流人物。燕子磯,原來是那領略夠了晉代衣冠、吳宮花草,由烏衣巷口、王謝堂前飛來的舊時燕子,到這里,面對千里清空,欲訴還休,欲飛又留,便成為那千古士人出世入世、難舍難分的一個石頭般固執(zhí)的矛盾形象。
我這里要講的,是燕子磯無數(shù)興亡舊事中十分令人感慨的一幕。
順治十四年秋天,錢謙益來到金陵,一個蘆花瑟瑟的傍晚,在燕子磯送客。先是送客舟中,有《燕子磯舟中作》,后又返回磯岸,有《燕子磯歸舟作》。第一首寫道:
輕寒小病一孤舟,送客江干問昔游。
老有心情依佛火,窮無涕淚灑神州。
舞風磯燕如赪尾,吹浪江豚也白頭。
水闊天高愁騁望,尋思但是莫登樓。
這首詩中,身老孤舟的飄零感嘆,淚灑神州的興亡舊恨,表現(xiàn)得很突出。但是他除了這樣的感嘆之外,還有“騁望”,還有“尋思”。那么,他又在望什么?思什么呢?第二首寫道:
不成送別不成游,腳氣人扶下小舟。
作惡情懷思中酒,薄寒筋力怯登樓。
金波明月如新樣,鐵鎖長江是舊流。
風物正于秋老盡,蘆花楓葉省人愁。
詩中說,他的心情很壞,懶得登上那削壁峋崖之上的樓臺。唱一聲“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的悲歌,歌聲與寂寞而還的江濤相應答。揮一揮手,客舟去處,明月橫江;北風颯然,萬木飄墜。便覺得自己如同那個遭人遺棄的琵琶婦,心中的萬千秋意,都化而為眼前無盡的楓葉蘆花了。
在這兩首詩里,錢牧齋并不是一般地感嘆人事代謝、江山興亡。他的“作惡情懷”,他的“愁”,都不僅是一般的詠古傷今的惘然,而都是與一個希望的破滅、一次等待的落空、一回洗卻罪孽的機會的喪失有關的。他在這里等一個人,只是,我們從這兩首詩里,不易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罷了。錢牧齋的《有學集》,是按年代編排作品的。在這兩首詩的前面,有一首七言絕句:
槭槭秋聲卷白波,青山斷處暮云多。
沉沙折戟無消息,臥看千帆掠檻過。
值得注意的是,他為什么說“無消息”?他在企盼著什么消息?錢牧齋的“沉沙折戟”,與小杜的“折戟沉沙”,同樣具有一種興亡悲感,但心情內容十分不同。杜牧的《赤壁》詩云: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的“折戟沉沙”,應是對歷史故實的反思,而錢牧齋的“沉沙折戟”,則有關一件當前事件的詢問。是船沉了么?是戰(zhàn)敗了么?為什么“過盡千帆皆不是”?為什么沒有來自遠方的消息?此時的錢牧齋,原來正在焦急等待鄭成功的海上之師。
順治十四年,鄭成功準備由海上入長江,直取南都金陵。鄭成功的這次軍事行動,是經(jīng)過海內外反清復明勢力多方謀劃、周密布署的一次行動,是明代遺民志士寄予很大希望的一次決定生死存亡的戰(zhàn)斗。錢牧齋這次到金陵,正是為聯(lián)絡金陵有志反清復明之士,為迎接鄭氏攻取南都,做里應外合的組織工作。決定戰(zhàn)斗的關鍵,是氣候。當時,魏白衣致鄭成功書函說:“海道甚易,南風三日可直抵京口?!?/p>
可惜的是,“東風不與周郎便”,鄭成功一直沒有能來。
清徐鼒《小腆紀年附考》記:“明朱成功部將施舉與我大清兵戰(zhàn)于定海關,敗績死之”,考云:“時成功謀大舉入長江,令舉招撫松門一帶漁船為向導。舉至定海關,遭風入港,遇水師,力戰(zhàn)而死?!睍r間是順治十四年四月。
錢牧齋一直等到仲秋九月,時氣候風向改變,鄭成功已失去乘南風直取金陵的任何可能性。錢牧齋在燕子磯送走的客人,很可能正是為迎接鄭成功而來的反清復明志士;而他的心意灰冷,也恰是因這番等待與企盼的落空。
我們讀他的“老有心情依佛火,窮無涕淚灑神州”,真有說不盡的悲涼心事;而再來讀他的“金波明月如新樣,鐵鎖長江是舊流”,則實在是有說不出、洗不盡的千古遺恨了。破譯燕子磯送客心情的關鍵,正是“沉沙折戟無消息”一句詩所用的典故。牧齋《有學集》在清代成為禁書,所以,為此書作注的錢曾在這句詩的典故出處里,只引了杜牧詩的前兩句,恰恰隱瞞了牧齋“東風不與周郎便”的真實心理活動。
一個原先降清做了貳臣,后來又悔恨,并積極參與反清復明活動的復雜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就由對燕子磯泛泛的興亡感嘆巧妙地遮蔽起來了。陳寅恪先生將這種用典方法稱為“古典今事,融為一爐”。以這種方法讀史,讓我們進入歷史與人物的心靈深處,仿佛于月夜登燕子磯絕頂,拾級而上之際,細聆道邊松風、樓上魚音與腳底潮聲相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