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印度,新德里 賈瑪清真寺

心靈的故鄉(xiāng)(上) 作者:(英)珍·莫里斯(Jan Morris),(英)安德魯·莫辛(Andrew Motion) 著


4.印度,新德里
賈瑪清真寺

馬克·塔利(Mark Tully)

賈瑪清真寺于17世紀由莫臥爾王朝的賈罕杰大帝下令建造。它位于高35英尺(約合10米)的小山上,建造者明顯是要它在都城中占據(jù)至高位置。清真寺現(xiàn)在仍是舊德里地區(qū)(即清真寺建造時期印度的都城)的壯觀一景,高聳的笛子狀尖塔、祈禱廳的白色大理石圓頂和成千上萬虔誠信徒進行祈禱的大庭院,都象征著莫臥爾王朝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而清真寺附近的紅堡則是賈罕杰大帝權(quán)力的象征。

每個周五,上千名頭戴白色祈禱帽的穆斯林男子爬上清真寺高高的臺階,涌入大門,進入庭院。庭院雖大,但在開齋節(jié)這類重大節(jié)日時仍無法容納所有前來禮拜的信徒,于是集會就擴展到周邊的狹窄街道上。從大理石打造的宣教臺上傳出的講道聲通過擴音器播出,在清真寺外圍很遠處都聽得到。

在我看來,如此多穆斯林在賈瑪清真寺誦念開齋節(jié)祈禱詞的景觀,象征著印度對民眾信仰自由和公開禮拜的支持。這是幾千年前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它承認接近至高神明的途徑不只一條,因而敬拜神明的方式也該多種多樣。也正是因為這一傳統(tǒng),世界上的幾大宗教幾乎均在印度落地生根。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眾多不同的印度教派不斷發(fā)展變化,以至于人們都搞不清楚印度教到底算不算一個獨立的宗教?;浇掏秸J為他們的信仰是由信徒圣托馬斯(譯注:St.Thomas,根據(jù)《約翰福音》,圣托馬斯對耶穌死后復(fù)活表示懷疑,直到親手撫摸了耶穌的傷口才肯相信)最初引入印度的,而穆斯林則認為他們的信仰是阿拉伯商人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初期帶到印度的。

當我看著賈瑪清真寺的禮拜者像閱兵一樣排列有序、整齊劃一地俯身在地,感謝神明的全能時,我完全被這種儀式的力量震撼了。這是全能的神明,神秘的神明,超越理性的神明,倍受崇拜的神明。

祈禱詞是用伊斯蘭教的通用語——阿拉伯語誦讀的。每一天,全世界無數(shù)的穆斯林都以同樣的語言做著禮拜。無論他們身在哪里,面朝的都是信仰的發(fā)源地——圣城麥加。所以,在我看來,賈瑪清真寺中的禮拜者敬拜的是他們共同的神明,而不是個人的神明;是我們應(yīng)該敬畏的神明,而不是像朋友一樣的神明。

如今盛行的個人主義更強調(diào)靈性和對神明的個人感應(yīng),與之相比,在賈瑪清真寺里禮拜的穆斯林則是全世界伊斯蘭教徒大集體中的一部分。我相信,信仰的神秘之處就在于神明可以微小到會注意我們每個人,而他的力量又如此之大,存在于整個宇宙之中。每個人在印度的賈瑪清真寺默念祈禱詞的同時,也獲得了偉大神明的注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