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東晉書法家、文學(xué)家。出身世族,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315],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316],修禊事也[317]。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318],引以為流觴曲水[319],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320]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321],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322],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23]。雖趣舍萬殊[324],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325];及其所之既倦[326],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327],猶不能不以之興杯[328]。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329]。古人云,“死生亦大矣”[330],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331],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33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333]。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334]。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說明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謝安、孫綽、王羲之等四十余人集于山陰蘭亭,各有歌詠,王羲之此文即為諸詩匯集的序文。
文中寫到了敏感的心靈在自然中的歡欣和對生死大問題的悲感,很明快地點出了這批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心境。人生與自然的對照所產(chǎn)生的詩歌是呈現(xiàn)著普遍性的,同時,王羲之的這篇序文也透露了時代的特定歷史性。那時詩人的心底存著一份對生命的玄思,而這種玄思時時刻刻,乃至在自然山水中也總在流泄。生命的憂思與山水的樂感交錯,一方面奏出“悲欣交集”的心音,另一方面也凸現(xiàn)玄言、山水詩之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