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節(jié)士蘇武:一個人的民族氣節(jié)
節(jié)士,有節(jié)操的人。“吾聞之,節(jié)士不以辱生?!?漢·韓嬰《韓詩外傳》)“轂亦大節(jié)士,輕財重義,為鄉(xiāng)里所譽?!?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1.“國格”觀念的提出
蘇武(?~前60),字子卿,漢族,西漢杜陵(今陜西西安)人,漢初抗擊匈奴名將蘇建之子,少以父任,武帝時為郎。蘇武生在漢景帝之末,出使在漢武帝之日,榮歸在漢昭帝之時,去世在漢宣帝之季。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固守漢朝使者的身份。當時漢匈兩國處于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持續(xù)最久的一場戰(zhàn)爭——漢匈百年戰(zhàn)爭中。蘇武到匈奴出使時,正值漢匈戰(zhàn)爭最激烈的第一階段剛剛結束。新即位的匈奴單于想用緩兵之計改善與漢朝的關系,爭取時間鞏固內(nèi)部,主動提出雙方互相釋放原先扣押的使節(jié),實為間諜。史載:
時漢連伐胡,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天漢元年,且鞮侯單于初立,恐漢襲之,乃曰:“漢天子我丈人行也?!北M歸漢使路充國等。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因厚賂單于,答其善意。
當時漢武帝為什么很痛快地就答應了呢?因為“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漢武帝當時正在策劃下一次對于匈奴的攻擊,而且是規(guī)??涨暗囊淮喂?。這個背景下,蘇武作為派出的新使節(jié),情況是非常險惡的。事實上,這也是蘇武被扣押在匈奴長達十九年的根本原因。
蘇武出使,起先其間有謀反事發(fā),結果先后有兩次自戮。如果放在先秦,此自戮行為必然作為“殺身成仁”來歌彰。但世易時移,時置漢代,使其傳名于世的則是“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引佩刀自刺”中的“重負國”的動機意識。蘇武也由此化作一種史無前例的“漢節(jié)”道德符號。蘇武這一關于自己“屈節(jié)辱命”的思忖,將先秦“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格典范,直往高處推到了漢代“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國格典范。把儒學的價值和功能,從個人層面大大提升到了國家層面。要知道,先秦士人是沒有“愛國”理念的,先秦儒學只是君子修養(yǎng)的“人學”,只有人格觀念。秦統(tǒng)一六國,一直到西漢,中國成為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思想史上,漢“獨尊儒術”,將儒學提升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儒學中的“國格”觀念才從“人格”中生長出來。董仲舒講“無辱宗廟,無羞社稷”,
司馬遷講“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
這些是最早的“國格”高于“人格”的觀念。
所以,蘇武“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人格”居其次,“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國格”位居其上。他是“中國西漢時期‘國格’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從此,儒學完成了從“修身”到“平天下”的飛躍,是國格而非人格,是群體性而非個體性。由此,一介儒士蘇武成為踐履“民族氣節(jié)”歷史概念的第一人。
2.事實本身是沉默的
到了漢代,戰(zhàn)國士人自由行走的時空沒有了。天漢元年(前100),蘇武奉漢武帝命,以中郎將持節(jié)出使匈奴,被扣留。單于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無果。后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公羊生子方可釋放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持節(jié)不屈,與匈奴女結婚生胤子(兒子),滯匈奴十九年。至始元六年(前81),漢匈和親,獲釋回到長安,拜典屬國(類似現(xiàn)在的外交部長),俸祿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官田二頃,住宅一處。
蘇武心思有苦澀。歸漢第二年,兒子蘇元因參與一場陰謀,被漢昭帝處死。晚年,蘇武年垂老。當朝皇帝(漢宣帝)憐憫他,問左右:蘇武在匈奴那邊很久,養(yǎng)育有兒子嗎?蘇武通過平恩侯向宣帝陳述:自己以前在匈奴發(fā)配時,娶了一匈奴婦人生了一個兒子,名字叫蘇通國。又說那邊兒子有消息,自己想以金銀、絲綢贖將回來。皇帝答應了,蘇通國后隨漢使者歸長安?;实圩屵@個混血子做了郎官,又讓蘇武弟弟的兒子做了右曹。蘇武一直活到八十歲,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病亡。死后,漢廷彰顯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節(jié)操,牌位列麒麟閣。
有一個事實是,那時為匈奴所困的漢使節(jié),被扣十余年者不獨武一人,“遷辱之北海上”,也不是第一個。史載,時“匈奴留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
早有張騫出使月氏,道半為匈奴所捉,“留騫十余歲,予妻,有子”
。后有丞相長史任敞出使匈奴,欲令單于“為外臣,朝請于邊”。單于大怒,扣留,不讓回漢。又有郭吉游說匈奴,威脅道:“南越王頭已縣于漢北闕下?!眴斡诖笈刂骺鸵娬?,而留郭吉不歸,遷辱之北海上。又有趙破奴,左王與戰(zhàn),為虜所得,居匈奴中十歲。又有路充國為匈奴報喪,“單于以為漢殺吾貴使者,乃留路充國不歸”。
還有隨蘇武同去的?;莸热?,“見拘留十余年,昭帝時乃還”。
這些人中,也不乏守節(jié)不屈者。但有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唯有蘇武為后人傳說,被史家旌表?為什么歷史上第一次提出“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jié)”,唯獨記住了蘇武?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sup>蘇武為什么沐塵而出?答案是:蘇武是一個逆境中的英雄。換言之,是一個大的失敗背景下的英雄。他生時是漢匈關系最失敗的時期。更關鍵的是,但凡英雄總是在需要英雄的時代出現(xiàn),蘇武的英雄氣節(jié)被喚醒,是在歷史上內(nèi)外交困的南宋時期。使臣洪皓拘役十五年歸,宋高宗稱他使金不失節(jié)、“雖蘇武不能過”,
贊他是第二個蘇武。在濃濃失敗主義陰影下,民族氣節(jié)和情操大放異彩:
我們看那些失敗英雄時,此等人物乃被其所努力之事業(yè)拋棄在外,因而其全心全人格反而感到特別突出。
3.變化的是對事實的評價
“人不可依草附木”,在失敗主義背景下,蘇武因其悲壯而更觸人心弦。“失敗英雄,因無事業(yè)可依附,而更見出色?!睂W者錢穆如是評價蘇武的失敗。相比而言,其他招降者、投降者的失敗不如蘇武敗得徹底。蘇武拘役匈奴十九年,匈奴“舉劍擊之”,心灰無懼;匈奴“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意冷麻木;匈奴迫其“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承受無望。而之前的漢初名將李廣之孫李陵,敗而投降。其老母、弟弟和妻子兒女全家均被武帝殺死;單于將自己女兒嫁給李陵,立為右校王,在匈奴生活二十五年。他在《答蘇武書》中為自己辯護,說“陵隨孤恩,漢亦負德”。李陵強調(diào)自己有其特殊性,不得已轉移心思。李陵會通,敗而有理。試問中國歷史上,有幾人能像蘇武一般如此獨自冷咽失敗?
的確,對歷史上的人物事跡,知人論世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但有一點:事實是不變的、生活是不變的,變化的只是人們對事實和生活的評價。從闡釋學來講,蘇武、李陵的事實本身是沉默的。但是人們的闡釋打破了沉默而使事實得以呈現(xiàn)。闡釋者不同,價值立場則不同,結論也就不同。由此可知三點:一是不帶價值立場的事實是沒有的;二是人們討論來爭論去的,實際上并非事實本身;三是生活本身在各種評價中有自身的邏輯。這樣,越具普遍性、有生命力的評價,便是越帶有日常性、接地氣的評價。那么,如何更客觀看待蘇武呢?錢穆先生說蘇武不能不說是一個賢人:
他(且)已在一點一角上是圣人,十九年守節(jié)不屈,做得徹底,做到了家。
錢穆不從忠君愛國的大道理說人,但從做事情看一個人。道理是變化的,蘇武能吃苦、吃得了苦、受得起苦,耐得住寂寞,把事情做到了極致,這是不變的。無論道理如何變化,一個人但凡事情做得徹底,做到了家,便“總是一賢人,總是一豪杰”。
- (西漢)戴圣:《禮記·大學第四十二》,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參見張保同:《略論兩漢士大夫的異同》,《史學月刊》,2006年第9期,第21—27頁
- 臺灣學者張光直在《中國青銅時代》一書中說:“青銅時代最大特征,在于青銅使用是與祭祀和戰(zhàn)爭分不開?!边@個時代涵蓋了夏、商、西周至春秋,約1500年歷史時期。夏、商、周三代不僅是朝代繼承關系,也是同時期列國關系。列國關系是主要的,朝代更替只代表之間強弱浮沉而已。故青銅時代終止意味著多元的古代文明終止。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中華書局,2006
- (戰(zhàn)國)韓非子:《韓非子·五蠹第四十九》,徐翠蘭譯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 (戰(zhàn)國)商鞅:《商君書·算地第六》,石磊譯注,中華書局,2009
- 吳鉤:《漢朝對秦制的改造》,《法制陜西雜志》,2012年8月
- (東漢)班固:《漢書·卷九 元帝紀第九》,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中華書局,2006
- (美)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二章 亞圣與始皇》,三聯(lián)書店,2007
- 顧頡剛:《由“烝”、“報”等婚姻方式看社會制度的變遷·“附記”(王煦華)》,《文史》1982年第十五輯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十七 漢紀九》,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中華書局,2007
- (清)魏源:《兩漢經(jīng)師今古文家法考序》,見《魏源集》,中華書局,1976,第151頁
- 典出(南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之一 乙編·論語》,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om/zhibu/0301/03hlyl/09.htm
- (北宋)蘇軾:《蘇軾集·卷一百 日喻說》,國學經(jīng)典,http://tool.uniuc.com/guoxue/ji-1056.html
-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中華書局,1975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五 漢書·經(jīng)學累世》,董文武注譯,中華書局,2008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中華書局,2007
-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第一講 漢代·二、漢代選舉制度》,九州出版社,2012,第21頁
- 下引自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淳樸未泯的“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中華書局,2007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中華書局,2007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七十三》,中華書局,2007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五 漢書·經(jīng)學累世》,董文武注譯,中華書局,2008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中華書局,2007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中華書局,2007
- (西周)周文王:《周易·觀卦·彖傳》,郭彧譯注,中華書局,2006
- (西周)周文王:《周易·賁卦·彖傳》,郭彧譯注,中華書局,2006
- (春秋)孔子:《論語·八佾第三》,中華書局,2006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四 王道第六》,中華書局,2012
-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一 王部》,中國書店,1998
-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一 示部》,中國書店,1998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中華書局,2007
- 引自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 四時之副第五十五》,中華書局,2012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 五行順逆第六十》,中華書局,2012
-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第一帝國:樹立楷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 (西周)周公旦:《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小宰》,錢玄注,岳麓書社,2001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 玉環(huán)第二》,中華書局,2012
- 即宮刑,漢代孔安國:“宮,淫刑也,男子割勢,女人幽閉,次死之刑?!?/li>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第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中華書局,2007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華書局,2006
-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三十·褚遂良》,中華書局,1975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集解骃案》,中華書局,2006
-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卷五 報任安書》,王水照等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168頁
- (春秋)孔子:《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第一》,古詩文網(wǎng),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8ae0f5ae66.aspx
- (南宋)文天祥:《文天祥詩選·正氣歌》,黃蘭波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中華書局,2007
- (戰(zhàn)國)孟子:《孟子·公孫丑下》,王常則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卷四 文事》,《湖北辭書》,2007
-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610頁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第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華書局,2006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中華書局,2007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中華書局,2006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唐)房玄齡等:《晉書·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司馬彪傳》,中華書局,1996
- 何立明:《史記與史傳文學》,載《大學人文語文》,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四八 符命·典引(班固)》,中華書局,1977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中華書局,2007,原句:“(王)允曰: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于后世?!崩钯t注:“凡史官記事,善惡必書。謂遷所著《史記》,但是漢家不善之事,皆為謗也?!?/li>
- (南宋)文天祥:《文天祥詩選·過零丁洋》,黃蘭波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 單少杰:《中國史學的雙重職能》,《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8期
-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中華書局,2006
-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集注·上第一章》,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 高希中:《歷史意識的宗教性》,《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總第187期)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蘇武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第十三》,中華書局,2006
-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二 竹林第三》,中華書局,2012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藺相如傳》,中華書局,2006
- 蘇振武:《淺論儒家倫理與蘇武精神之關系》,《價值工程雜志》,2012年第8期
- (東漢)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東漢)班固:《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蘇武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東漢)班固:《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張謇傳》,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孝武皇帝元封四年》,中華書局,2009
-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輦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 (南宋)文天祥:《文天祥詩選·正氣歌》,黃蘭波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 (元)脫脫:《宋史·卷三百七十三·列傳第一百三十二·朱弁鄭望之張邵洪皓》,中華書局,1985
- 錢穆:《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第六講 如何研究歷史人物》,三聯(lián)書店,2005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歷史人物》,三聯(lián)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