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吳中四士”是指誰?
“吳中四士”又稱“吳中四友”、“吳中四杰”,是初、盛唐之際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的并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新唐書·劉晏傳》后所附的《包佶傳》,其文曰:“父融,集賢院學士,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有名當時,號‘吳中四士’。”因為四人均為江浙一帶人氏,其中賀知章為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張旭為蘇州人、包融為潤州(今江蘇丹陽)人、張若虛為揚州人,這一帶古代屬于吳郡,“吳中四士”因此得名。此四人性格狂放、不拘俗禮,追求獨立自由的人格,寄情于自然山水,行跡不定。其詩寫得清新明麗而又自成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濃郁的吳越文化特色。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又字維摩,號石窗,晚年改號四明狂客,因官至秘書監(jiān),故人稱“賀秘監(jiān)”,或簡稱“賀監(jiān)”,其排行第八,故又有“賀八”之稱。進士出身,晚年辭官當了道士,隱于千秋觀內。賀知章善于書法,尤以草隸為絕。一生曠達豪放,頗好飲酒,位列當時“酒中八仙”之列,常與李白、張旭等人飲酒賦詩,人稱“詩狂”。其詩以絕句為主,多寫得清新灑脫,其中《詠柳》最為人耳熟能詳,另外兩首《回鄉(xiāng)偶書》也是膾炙人口,詩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一句看似隨口而出,實則抒發(fā)了世間最深沉的情感。
賀知章《偶游主人園》詩圖
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又字季明,官至金吾長史,故稱“張長史”。唐代著名的草書家,好飲酒,“酒中八仙”之一,每次大醉之后便大聲嘶喊并狂奔不已,然后伏案書寫,最夸張的是有時他竟然用頭發(fā)蘸墨而書,故有“張顛”之稱。唐文宗曾經(jīng)下詔,將其狂草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與賀知章結為姻親,常有詩酒往來。其詩以七絕為主,如寫景之作《桃花溪》(也有人認為該詩是蔡襄所作,為《唐詩三百首》誤收)、《山中留客》等,詩風與后來的宋詩極為相似。
包融,生卒年不詳,曾與于休烈、賀朝、萬齊融結為“文詞之友”。在張九齡引薦下出任懷州司馬,后遷為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等。其詩僅存八首,其中五言古詩七首,如《酬忠公林亭》、《賦得岸花臨水發(fā)》等,另有一首七絕《武陵桃源送人》,其詩作均見于《全唐詩》。
張若虛(660?—720?),曾任兗州兵曹。為吳越名士,以“文詞俊秀”聞名長安。其留傳下來的詩作僅有兩篇,除了“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外,還有一首五言排律《代答閨夢還》,成就自然不能與《春江花月夜》相提并論。
嚴格意義上講,“吳中四杰”并不能算是一個詩派,它只是同一時期、同一地域的四位詩人的并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