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約701 — 761
字摩詰,祖籍祁州(今山西祁縣),后遷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官至尚書右丞。有《王右丞集》。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xiāng)①
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②。
遂令東山客③,不得顧采薇④。
既至金門遠⑤,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⑥,京洛縫春衣⑦。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⑧,未幾拂荊扉⑨。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注釋
①綦(qí)毋潛:字季通,一作孝通,虔州南康(今屬江西)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由宜壽尉入為集賢待制,遷右拾遺,終著作郎,作者的朋友。
②英靈:英才。
③東山客:指綦毋潛,東晉丞相謝安未做官時曾隱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東山,故后世以東山客指隱士。
④采薇:指隱居。相傳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不食周粟,隱居于首陽山,采薇而食。
⑤金門:也稱金馬門,漢代宮門名,《史記·滑稽列傳》:“金馬門者,官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p>
⑥寒食:我國古代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兩天(一說前一天),家家禁火,只吃冷食。
⑦京洛:洛陽,唐代的東都。
⑧桂棹:桂樹木做的船槳。
⑨荊扉:柴門。
【意譯】
圣明的時代該是沒有隱士的,天下英才紛紛前來為朝廷效力。連你這個像謝安那樣隱居東山的隱士,現(xiàn)在也不能效法伯夷、叔齊去采薇了。你赴京應試落第,不能進入金馬門,誰說過是你的不對?你自江淮間來的時候恰好是寒食節(jié),如今滯留東都洛陽,只好自縫春衣。我在長安大道上設酒宴為你餞行,情投意合的老友就要離我而去。你將要坐上小船離開,不久將叩開家中的柴門。遠方的樹林帶走你的身影,落日的余暉籠罩著孤獨的城池。你不被錄取是才能沒被考官發(fā)現(xiàn),不要因此認為自己知音稀少而心灰意冷。
【品讀】
好朋友落第還鄉(xiāng),原本不是件愉快的事??稍娭袧M是詩人對友人的勸慰,讓我們看到詩人可貴的積極心態(tài)。首先,作者肯定這是一個圣明的時代,讀書人還是應該出來為國效力。但綦毋潛偏偏是應試落第,報國無門。詩人為他著想,希望老友將落第視作偶然事件,不要因此否定自身的才能,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繼續(xù)努力進取。
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①。
但去莫復聞,白云無盡時。
注釋
①南山:指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南,唐代隱士喜隱于此。
【意譯】
下馬來請你喝酒,問你將到何處去。你說一切不如意,準備去終南山隱居。只管到山中去吧,世間的俗務不必再去留意,山中的白云,將伴隨你的隱居生活,無窮無盡。
【品讀】
這首詩是勸人歸隱之作。詩人認為不必斤斤于生活的不得意,勸人只管自由自在地去享受隱居的樂趣。對無盡白云的描寫,尤其開人郁塞,滌人心胸。
青溪①
言入黃花川②,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③。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④,澄澄映葭葦⑤。
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⑥,垂釣將已矣。
注釋
①青溪:在今陜西勉縣東。
②言:發(fā)語詞,無義。
黃花川:在今陜西鳳翔東北。
③趣途:指走過的路途。趣,同“趨”。
④菱荇(xìng):泛指水草。
⑤葭(ji?。┤敚禾J葦。
⑥盤石:大而平的石頭。
【意譯】
進入黃花川游覽,每每都去追逐那條青溪。溪水隨著山勢,百轉千回,經(jīng)過的路途,卻不足百里。水聲在山間亂石中喧囂,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靜深沉,水草在溪水中輕輕搖蕩,蘆葦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我的心一向悠閑,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寧。但愿我能留在溪邊的盤石上,在垂釣中度過我的一生。
【品讀】
這首詩描寫的對象是一條小溪。作者從地勢、聲音、顏色等諸多方面入手將青溪描畫成一,個令人神往的所在。王維寫景,最擅長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本篇即是如此。比如“喧”“泛”“映”等動詞的使用,其實是為了襯托出青溪寧謐的特征。
渭川田家①
斜陽照墟落②,窮巷牛羊歸③。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④,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⑤,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⑥。
注釋
①渭川:即渭水。發(fā)源于甘肅鳥鼠山,經(jīng)陜西,流入黃河。
②墟落:村落。
③窮巷:深巷。
④雉雊(zhì gòu):野雞鳴叫。
秀:麥子抽穗。
⑤荷(hè):肩負。
⑥《式微》:《詩經(jīng)·邶風》篇名,詩中有“式微,式微,胡不歸”之句,表歸隱之意。式,語氣詞。微,昧,天昏暗。
【意譯】
斜陽映照著村落,牛羊返回深深的小巷中。村野老人惦念放牧的孩童,拄著拐杖在柴門前等候。野雞在麥子抽穗的時節(jié)鳴叫,蠶兒休眠,桑葉已經(jīng)稀疏。農(nóng)夫扛著鋤頭來,路上相遇,親切交談。如此安閑的生活怎不教人羨慕,我惆悵地吟詠起《式微》的詩篇。
【品讀】
這是一首典型的田園詩,描寫了渭川田家真實的生活場景。大自然和人在詩中顯得如此和諧,渾然一體。田間勞作,成為一種快樂,那自由的、安閑的生活狀態(tài),著實令人羨慕。
西施詠①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②,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③,不自著羅衣④。
君寵益嬌態(tài),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⑤,效顰安可希⑥?
注釋
①西施:傳說中春秋時美女,生于苧蘿山(在今浙江諸暨)下農(nóng)家。越國被吳國打敗后,將她獻給吳王夫差,使吳王沉湎美色,最終滅吳報仇。
②越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紗石,相傳為西施浣紗處。
③傅:同“敷”,涂抹。
④羅:輕軟的絲織品。
⑤持謝:奉告。
鄰家子:即傳說中效顰的東施。
⑥顰:皺眉。
【意譯】
美貌被天下人看重,西施難道會永遠貧賤?早晨還是越溪邊的浣紗女,晚上已成為吳王宮中的王妃。貧賤時候的西施和別人又有什么兩樣,富貴的時候才覺得西施原來美貌出眾。讓宮女敷脂抹粉,不必親自穿上精美的絲織衣服。君主寵幸之后更顯嬌美的樣子,君主憐愛之后竟然分不清是非對錯。當年一起浣紗的同伴,再也不能和西施同乘一輛車返回。奉告那些沒有西施那般美貌的鄰人,即使效顰也沒法得到西施那樣的寵幸。
【品讀】
詩人通過美麗的西施起初貧賤,最終富貴的故事,隱曲表達了人才不會被長久埋沒,終有出頭之日的看法。同時,詩中也描寫了西施身份轉變所體現(xiàn)的世態(tài)炎涼,諷刺了吳王的荒淫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