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學之父柏拉圖

世界名人傳記速讀大全集(超值金版) 作者:雅瑟,培培 編著


哲學之父柏拉圖

柏拉圖(Plato,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

柏拉圖

柏拉圖出生在雅典城里的一個奴隸主貴族家庭里,家庭非常富有,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給他請了三位啟蒙老師,一位教文學,一位教美術和音樂,一位教體育。

柏拉圖的文學老師經常給他講故事,有時讓他模仿著講,漸漸地,柏拉圖對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柏拉圖除了寫作外,在美術老師的培養(yǎng)下,對美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時在雅典最有學問的人是蘇格拉底,柏拉圖非常崇拜他,決心拜他為師。

一天,柏拉圖來到蘇格拉底的家里,恭恭敬敬地說:“蘇格拉底先生,我想拜您為老師,請您收下我這個學生吧!”

蘇格拉底說:“據我所知,你已經很有學問了,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

柏拉圖說:“因為您有一句話,我牢記在心,那就是‘認識自己’,我覺得我對自己的認識還不夠?!?/p>

蘇格拉底:“那么,我還要告訴你一句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終一無所知’,這是我對自己的評價。”

“大家都認為你最聰明,可是您還這樣謙虛,您真是偉大的人,這正是我學習的地方,請您收下我吧?!?/p>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蘇格拉底終于收下了柏拉圖這個學生。

從公元前407年開始,柏拉圖在蘇格拉底身邊學習了8年,成了他最好的學生。

公元前399年,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以“傳播異端”和“腐蝕青年”罪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在法庭上慷慨陳詞,鋒芒畢露。或自辯無罪,或反駁原告,或抨擊當局,或直抒人生哲學。老師死后,柏拉圖把老師的辯詞編寫成文。

蘇格拉底受審并被判死刑,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開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島、埃及、昔蘭尼等地以尋求知識。在40歲時(約前387年)他結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學校——阿卡德米學園,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學術機構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紀時在西方發(fā)展起來的大學的前身。阿卡德米坐落于一處曾為希臘傳奇英雄阿卡德摩斯住所的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學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關閉為止。

公元前386年,他回到雅典,在近郊開辦了一所學園,一邊從事教學,一邊著書立說,力圖按照自己的政治哲學,培養(yǎng)從政的人才。

柏拉圖的理念是善,他認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所組成。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恒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現象所組成,而每種現象是因時、空等因素而表現出暫時變動等特征。由此出發(fā),柏拉圖提出了一種理念論和回憶說的認識論,并將它作為其教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認為人的一切知識都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靈魂之中。因此認識不是對世界物質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教學目的是為了恢復人的固有知識。教學過程即是“回憶”理念的過程。在教學中,柏拉圖重視對普遍、一般的認識,特別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他特別強調早期教育和環(huán)境對兒童的作用。認為在幼年時期兒童所接觸到的事物對他有著永久的影響,教學過程要通過具體事物的感性啟發(fā),引起學生的回憶,經過反省和思維,再現出靈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識。后來,他吸收和發(fā)展了智者的“三藝”及斯巴達的軍事體育課程,也總結了雅典的教學實踐經驗,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后便成了古希臘課程體系的主干和導源,支配了歐洲的中等與高等教育年達1500年之久。

柏拉圖認為,每門學科均有其獨特的功能,凡有所學皆會促成性格的發(fā)展。在17歲之前,廣泛而全面的學科內容是為了培養(yǎng)公民的一般素養(yǎng),而對于未來的哲學家來講,前面所述的各門學科都是學習辯證法必不可少的知識準備。文法和修辭是研究哲學的基礎;算術是為了鍛煉人的分析與思考能力;學習幾何、天文,對于航海、行軍作戰(zhàn)、觀測氣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學習音樂則是為了培養(yǎng)軍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他還很重視選擇和凈化各種教材,如語言、故事、神話、史詩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進兒童心智之發(fā)展。

就教學方法而言,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把回憶已有知識的過程視為一種教學和啟發(fā)的過程。他反對用強制性手段灌輸知識,提倡通過問答形式,提出問題,揭露矛盾,然后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最后得出結論。

柏拉圖的教學思想幾乎涉及到教學領域中的所有重要方法,這些都給了后世教育家們以巨大的影響和啟迪。

但是,柏拉圖夸大了理性發(fā)展在教學中的意義。他主張的通過回憶和沉思冥想以致知的教學過程,反映了其對掌握知識理解中的唯心主義傾向。特別是他把理性絕對化、孤立化,使感覺和理性之間對立起來的思想,以致成了中世紀經院派教條主義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他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后來,柏拉圖建立的學園由他的弟子們代代相傳,一直持續(xù)了9個世紀,為古代的西方培養(yǎng)了大批學者。

柏拉圖認為,任何一種哲學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須包括一個關于自然和宇宙的學說在內。柏拉圖試圖掌握有關個人和大自然永恒不變的真理,因此發(fā)展一種適合并從屬于他的政治見解和神學見解的自然哲學。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但是構成這些有形物質的“形式”或“理念”卻是永恒不變的。柏拉圖指出,當我們說到“馬”時,我們沒有指任何一匹馬,而是稱任何一種馬。而“馬”的含義本身獨立于各種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馬,卻是“流動”的,會死亡,會腐爛。這可以作為柏拉圖的“理念論”的一個初步的解說。

柏拉圖認為,我們對那些變換的、流動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認識,我們對它們只有意見或看法,我們唯一能夠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們能夠運用我們的理智來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圖認為,知識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錯誤的知識,但是意見是有可能錯誤的。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理念論: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墻,他們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在那面白墻上他們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間事物的影子,由于他們看不到任何其他東西,這群囚犯會以為影子就是真實的東西。最后,有一個人掙脫了枷鎖,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實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試圖向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并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對于那些囚犯來說,那個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稱,除了墻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的學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的人。柏拉圖中年開始從事教育研究活動,他從理念先于物質而存在的哲學思想出發(fā),在其教育體系中強調理性的鍛煉。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jiān)護,匯集在村莊的神廟里,進行游戲、聽故事和童話。柏拉圖認為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7歲以后,兒童就要開始學習軍人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包括讀、寫、算、騎馬、投槍、射箭等。從20~30歲,那些對抽象思維表現特殊興趣的學生就要繼續(xù)深造,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學與和聲學等學科,以鍛煉他的思考能力,讓他開始探索宇宙的奧妙。柏拉圖指出了每門學科對于發(fā)展抽象思維的意義。他主張未來的統(tǒng)治者在30歲以后,要進一步學習辯證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經過5年后,他就可以成為統(tǒng)治國家的哲學王了。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柏拉圖的愛情觀讓人不可思議。而有一位美國學者卻對今人所理解的這種柏拉圖的愛情觀,提出了新的見解。美國東西部社會學會主席、《美國家庭體制》一書的作者伊拉·瑞斯經研究后認為,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實際上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愛,也就是“同性戀”。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地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臘社會,男人很難從女人中找到精神對手。這就是柏拉圖偏重男性之間的愛情的原因。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唯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唯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他說,對活得高尚的男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么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失去一切的一切,無力面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

名人名言

愛是美好帶來的歡欣,智慧創(chuàng)造的奇觀,神仙賦予的驚奇。缺乏愛的人渴望得到它,擁有愛的人萬般珍惜它。

——柏拉圖

愛情,只有愛情,可以使人敢于為所愛的人獻出生命。這一點,不但男人能做到,而且女人也能做到。

——柏拉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