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文學的第三“范式”

城市文學:知識、問題與方法 作者:王進 著


當代文學的第三“范式”

周介人

親愛的讀者,本刊開設“新市民小說”專欄已有一年。這一年來的成果,我們大致可從創(chuàng)作與理論探討兩個方面來加以回顧。

首先是在創(chuàng)作上,一批既帶有新銳的市民意識又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與作品相繼涌現(xiàn)。北京的邱華棟、荒水,上海的唐穎、沈嘉祿、殷慧芬,廣州的張欣、張梅等,初步形成了京、海、粵三種不同風貌的“新市民小說”作家群。即使在某些內地與邊緣省份,像湖南的何頓、廣西的凡一平,他們的“新市民小說”寫作也非常具有活力。同時,值得加以關注的是,“新市民小說”在藝術思路上對于鄉(xiāng)土小說與文人小說的發(fā)展也正在產生不容忽視的滲透作用。

其次是在理論探討上,由于“新市民小說”推助,上海與北京的一批青年學者如陳思和、李天綱、任仲倫、韓毓海、許紀霖、薛毅等,對于“市民社會”“市民意識”“人文精神與市民理想的關系”“知識分子與市民社會的關系”等非常具有本土實踐意義的問題進行了學術探討。這場剛剛開始的討論,提出了一個觀察中國當代文學乃至近現(xiàn)代文學的新視角,這就是除了早已為人熟知的“階級斗爭——革命范式”與“喚醒民眾——啟蒙范式”之外,還可以有一個“民間——市民范式”。

在中國小說史上,“民間——市民范式”其實是一個比其他范式更為古老的傳統(tǒng)。但由于受“五四”以后先進知識分子“啟蒙”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我們以往常常視之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學”的脈絡。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張愛玲在淪陷區(qū)的上海,趙樹理在解放區(qū)的延安,都曾將“民間范式”的文學性提升到一個新的審美高度。然而,由于國際國內的政治現(xiàn)實所決定,在1949年以后,實際上形成了“階級斗爭——革命范式”獨步文壇的局面。“革命范式”的理想主義激情曾經(jīng)鼓舞了整整一代人?!拔母铩币院?,人們開始重新考量“革命范式”給文學造成的種種盲點與誤區(qū),于是逐漸以重振“啟蒙范式”來取代“革命范式”:自“傷痕文學”始到“文化尋根小說”止,新時期文學始終流貫著知識精英們的“啟蒙情結”。1993年開始的“人文精神”討論,實際上仍然是“啟蒙范式”在文學理論上的后續(xù)表現(xiàn);不過,此時它的對手已經(jīng)不是“革命范式”,而是轉為王朔小說在新歷史條件下加以承傳的“民間——市民范式”了。

“民間——市民范式”在80年代與90年代之交重新登場是有背景的。其文學背景是,此時“啟蒙范式”的內在矛盾——主要是無根與尋根的矛盾,抽象信仰與真切體驗的矛盾——日趨明顯,創(chuàng)作愈發(fā)圈子化、書齋化、理念化,覆蓋面呈萎縮之勢;另一部分搞文體啟蒙的先鋒作家又率先轉向,沖出內心感受而熱衷于敘述歷史的與現(xiàn)實的世俗層面的故事。其社會背景則是中國社會由意識形態(tài)型向市場經(jīng)濟型的根本轉型,都市化已成為從沿海到內陸的經(jīng)濟文化趨勢。由此,“民間——市民范式”在文壇之復出便是水到渠成了。

王朔小說對于“民間——市民范式”的重新演繹在當時確實給人以異峰突起之感,它的自外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精英意識的粗糙性,既是一種特殊的力與美,亦是一帖銷蝕文人道統(tǒng)與學統(tǒng)的藥劑。所以,后來“啟蒙范式”以“人文精神”為武器對它進行的指責并非毫無緣由?!懊耖g——市民范式”同其他范式一樣,內部包含著許多不可化約的矛盾,即使目前的“新市民小說”已經(jīng)不再以王朔式的解構為己任,然而,它對人的生命欲望的肯定,既是對一種活力的贊賞,又常常拖出享樂主義的尾音。在國家、真理與身體欲望三者關系上,如何取得一個平衡的意態(tài),這正是今天“新市民小說”應該追求的價值取向。在此,我們以為以下幾點是值得記取的:

第一,社會現(xiàn)象的復雜性,決定了任何一種文學范式都無法將它整除。所有的范式都有余數(shù),都有盲點與不見之處。因此,當歷史將一種文學范式推向前臺時,那處在前臺的范式最好的選擇便是不簡單地否定其他的范式,而是取相互包容的態(tài)度。

第二,對于“新市民小說”來說,它在藝術層次上的提升還可以借助“革命范式”的理想主義激情與“啟蒙范式”冷峻的批判精神;對于“啟蒙范式”來說,它要繼續(xù)發(fā)揮其生動感性的藝術感染力,就必須走出書齋,關注當下的世俗生活。終極關懷如果能接納當下的溫暖究竟有什么麻煩呢,人文精神與市民理想并非絕然排斥的。在相互詰難之中,應該包含著相互的滲透與容納。人文精神不妨吸收當下現(xiàn)實的滋潤,市民理想也可在人文性的反思中得到提升。所以,籠統(tǒng)倡導知識分子拒絕世俗,抵抗世俗并不見得妥當。正是出于以上考慮,本刊將在“知識分子與市民社會”欄目中發(fā)表一系列文章,呼吁知識分子參與市民社會與市民意識的構建;同時將“新市民小說”創(chuàng)作推向新的階段。

(原載《上海文學》1995年第10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