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
7.春 曉①
[唐]孟浩然
春眠②不覺③曉④,
處處聞⑤啼鳥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⑦。
【查閱詞典】
①春曉:春天的早晨。 ②眠:睡覺。 ③不覺:不知道,不覺得。 ④曉:這里是指天亮的意思。 ⑤聞:聽到。 ⑥啼鳥:鳥叫的聲音。 ⑦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形容很多。
【領悟詩意】
春天的夜晚睡覺真香甜啊,不知不覺就天亮了。醒來,到處都能聽見鳥兒不停的鳴叫聲。忽然想起昨天晚上曾聽到過刮風下雨的聲音,心頭不禁牽掛起來:園子里盛開的花兒,不知道有多少被打落在地上了?
【了解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早年隱居鹿門山,直到四十歲才到京都長安,求仕未成,卻贏得詩壇盛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交流感悟】
寫春景,但一反常規(guī),極具創(chuàng)意。詩人不以大自然那絢麗多姿的春色為畫面,而是選取了一個很特殊的角度切入——在屋子里,在床上乍醒的那一瞬間,并通過一個很特殊的方法展開——靠聽覺引起聯想和回憶。于是,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詩人寫屋外那歡快悅耳的鳥雀啼鳴,分明讓自己,也讓讀者走進了生機勃勃的春的世界;寫昨晚那淅淅瀝瀝的風聲雨聲,同樣讓自己,也讓讀者牽掛起春天那萬紫千紅的大地。于是,我們一起感受了春的可愛、春的生機盎然,一起萌生了愛春、惜春的濃情。
【拓展視野】
1.讀過詩人寫春天早晨的詩,再來自學一首他描寫夏日夜景的五言古詩,看看詩中寫了哪些夏夜的景物,寫了詩人怎樣愜意的閑適生活。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2.孟浩然潔身自好、清白高尚的品格深受同時代人和后人的贊頌。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贊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在郢州亭子里為孟浩然畫像,并題為“浩然亭”,后人出于尊崇,不愿直呼其名,索性改為“孟亭”,成為當地著名古跡。
8.贈汪倫①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將②欲③行④,
忽聞⑤岸上踏歌⑥聲。
桃花潭⑦水深千尺,
不及⑧汪倫送我情。
【查閱詞典】
①汪倫:人名,又名鳳林,涇縣(今安徽涇縣)賈村人,唐代名士,與李白等文人交往密切,常以詩文往來贈答。唐開元年間曾任涇縣縣令,卸任后,遷居涇縣桃花潭畔。李白游歷至桃花潭時,他常帶著自己釀造的好酒熱情招待。 ②將:快要。 ③欲:想要。④行:出發(fā)。 ⑤忽聞:忽然聽見。 ⑥踏歌:一種民間的歌唱形式,表演者一邊用行走時腳步的節(jié)奏打拍子,一邊放聲高歌。 ⑦桃花潭:湖名,在今安徽省涇縣西南,景色美麗,水深且清。李白當時在這里乘船離別。 ⑧不及:比不上。
【領悟詩意】
我乘著船兒快要起程離別,忽然聽到遠處岸上傳來用腳打著拍子高聲唱歌的聲音,原來是好朋友汪倫為我送行來了。啊,桃花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么比得上汪倫送我的這片深情厚誼呢?
【交流感悟】
這是一首寫離別的詩,著眼“情深”,所以不帶絲毫的傷感。
汪倫是懷有一腔真情的,從“忽聞”能推想,他的送行事先并沒有張揚,就是要在李白“將欲行”的那一刻突然出現,給朋友一個意外的驚喜。汪倫又是滿懷熱情的,他響亮地踏著腳步,邊走邊放聲高歌,讓朋友受到強烈的感染。
于是,詩人也動情了,他用眼前那美麗清澈的桃花潭來作比:比起汪倫的深情——其實,也就是比起“我們倆”的深情來,那千尺深的桃花潭算得了什么呢?他用自己吟誦的詩歌作為回贈,留下了這千年來口口相傳的不朽名篇。
【拓展視野】
1.傳說汪倫曾寫信邀請李白到家中做客:“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崩畎仔廊粦?,卻未見信中所言之景。此時,汪倫搬出用桃花潭水釀成的美酒與李白同飲,并笑著說:“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開酒店的主人姓萬,并非有‘萬家酒店’?!崩畎茁牶蟠笮Σ恢?,被汪倫的盛情及幽默所感動,所以連住數日,相聚甚歡。臨別,汪倫送李白名馬八匹、官錦十端。李白則在東園古渡乘舟欲往廬山時,即興留下《贈汪倫》名詩一首。
2.清代評論家沈德潛十分贊賞末句的“不及”兩個字,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p>
9.靜夜①思②
[唐]李 白
床前明③月光,
疑④是地上霜。
舉頭⑤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查閱詞典】
①靜夜:寧靜的夜晚。 ②思:思念。 ③明:光明,形容月光皎潔。 ④疑:懷疑。 ⑤舉頭:抬頭。舉,抬起。
【領悟詩意】
秋天的夜晚難以入眠,看見照在床前那皎潔的月光,真好像是地上凝結了一層薄薄的秋霜。抬起頭來遙望晴空的明月,不禁又低下頭思念起故鄉(xiāng)來。
【交流感悟】
詩中兩個意境可謂神來之筆。
一是把“明月光”跟“地上霜”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形式上,月光與寒霜都具有“白色”的共同點,但更重要的是在含義上:月光皎潔卻陰冷,恰似寒氣透心的秋霜。所以這句其實并不在于寫視覺的誤會,而是貼切地表現了詩人客居異鄉(xiāng)、孤獨寂寞的心情。
二是把“舉頭”和“低頭”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望明月,浮想聯翩,但嘆息世態(tài)、感慨年華、念及親友,目光只能從高遠的月空收回到現實中來。所以這句其實也并不只寫外顯的動作變化,而是深沉地刻畫了詩人內心情感的波瀾。
【拓展視野】
1.詩中“床”字的釋義也有另一些說法。有人認為,《辭?!飞稀按病弊殖恕肮┤怂P的用具”這一意思外,還有“井上圍欄”的解釋,那么詩中“床前明月光”應翻譯為“井欄前灑滿了月光”,這樣,“疑是地上霜”比較說得通。還有人認為,“床”應該是“窗”的通假字,作者是站在窗前望月,所以首句應該解釋為“明亮的月光照在窗戶上”。本書采用“臥具”說。
2.此詩李白作于二十六歲那年農歷九月十五,正是秋高氣爽、圓月當空之際,當時他東游至揚州,夜宿旅舍。同時,他還寫有另一首詩,可謂是《靜夜思》的續(xù)篇。
秋夕旅懷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xiāng)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云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艷,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3.介紹古詩中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的名句: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悲歌行》)
日暮途且遠,游子悲故鄉(xiāng)。(漢·無名氏《古詩》)
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唐·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瘦馬戀秋草,征人思故鄉(xiāng)。(唐·劉長卿《代邊將有懷》)
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唐·岑參《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
10.尋①隱者②不遇③
[唐]賈 島
松下問童子④,
言⑤師⑥采藥去。
只⑦在此山中,
云深⑧不知處⑨。
【查閱詞典】
①尋:尋找,詩中指尋訪。 ②隱者:隱士,隱居的人。過去有人因為對統(tǒng)治者不滿,或者因為有厭世思想,特意住到偏僻的地方,不愿出來做官,很少跟人交往,即“隱居”。 ③不遇:沒有碰到。④童子:男孩子,泛指兒童。這里指隱者的弟子。 ⑤言:說,告訴。 ⑥師:師父,即隱者。 ⑦只:僅僅,只是。 ⑧云深:云霧繚繞的山林深處。 ⑨不知處:不知在什么地方。
【領悟詩意】
在松樹下看見隱者的弟子,問他師父在哪里。他說:“采藥去啦。只知道就在這座山上,但是深山老林里云霧繚繞,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了?!?/p>
【了解作者】
賈島(779—843),字浪仙,一作閬仙,范陽(今河北涿州)人。曾經出家做過和尚,法名無本,后來還俗。唐代著名詩人,其詩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與孟郊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交流感悟】
詩要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才有意境,才有詩味。
這首詩的第一句寫了作者“問童子”,可是問了什么呢?沒說,得我們去思考。直到讀了第二句,我們才得到啟發(fā):哦,肯定是問了句:“你師父在嗎?”讀第三句我們會想到,作者在詩里沒有點明的一定還有一個問句:“你師父在哪兒采藥?”讀第四句我們又會想到,作者在詩里沒有點明的一定還有另一個要求:“請你把師父找回來讓我拜見一下好嗎?”于是,自然而然引出了童子那兩句頗有禮貌,卻又無可奈何的回答:“云深不知處?!?/p>
全詩以答代問,寓問于答,構思和表達是多么巧妙?。?/p>
【拓展視野】
1.賈島寫詩十分講究遣詞造句,有“苦吟詩人”之稱。他曾經題詩,說自己是“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2.傳說,一天賈島去拜訪李凝,看到李凝的居住處十分幽靜,就脫口吟詩道:“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笨赊D念一想,“推”換成“敲”也不錯。在“推”和“敲”兩個字的選用上始終沒有拿定主意。第二天,他騎驢外出,腦子里還是反復思索著這件事。不想路上碰到韓愈,兩人志趣相投,竟當街討論起來。最后他們一致認為,“推”只有動作,而“敲”更能以聲音襯托出月夜的寧靜,當然更好。從此,“推敲”就成了寫文章、辦事情反復斟酌的代名詞。
11.人之初①(節(jié)選)
《三字經》
人之初,性②本善③,
性相近,習④相遠⑤。
茍⑥不教⑦,性⑧乃⑨遷⑩,
教之道?,貴?以專?。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查閱詞典】
①初:起頭,開始。 ②性:這里指人出生時的天性、本質。③善:善良,美好。 ④習:這里指習慣、品格。 ⑤遠:距離大。這里指差別很大。 ⑥茍:如果,假如。 ⑦教:教育,教導。⑧性:這里指人在成長過程中后天形成的性格、性情。 ⑨乃:就。⑩遷:變化,改變。?道:方法。?貴:重視。?專:專心,專一。?非:不。?宜:適當,合適。?為:作為,做事的能力。?琢:雕刻玉石。?義:道理。
【領悟文意】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很善良的、差不多的,只是長大以后的行為習慣、品格品行會區(qū)別越來越大。如果沒有接受好的教育,人的性格品德就會發(fā)生變化。教育人的方法只有一個:一定要十分重視,而且一定要十分專心。
孩子不好好讀書是不行的,小時候不學習,長大了,老了,還會有什么作為呢?這就好比是再好的玉石,不經過打磨加工,是成不了裝飾品、藝術品的;人不學習,當然也就不會懂得道理了。
【交流感悟】
《三字經》居我國傳統(tǒng)蒙學讀物“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首。撰寫者十分明確它的讀者對象是幼童,所以處處從啟蒙的角度寫作,讓懵懂孩兒易讀、易懂、易記、易行。
先說“理”。第一段緊扣個“教”字。為什么要重“教”?前句有答案:不教,就會離“善”越來越“遠”。怎么“教”?末句也回答:得時時把“專”字放在心上。第二段呢,抓住個“學”字不放,先讓你自小就得想到老,敲響“不學”將“何為”的警鐘,然后打個比喻,從琢玉才能成器的常理悟出“學”與“義”的關聯。話不多,理不深,可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再說“言”。全文結構嚴謹:三個字一句,四句話一組,表達了一個完整意思,再自然轉入下一組進一步闡述。簡潔的形式,卻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全文韻律優(yōu)美:三字的節(jié)拍,兩兩押韻,似童謠,有童趣,讀者朗朗上口,聞者悅耳動聽,通俗的語言,卻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拓展視野】
1.關于《三字經》的作者,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南宋王應麟所作。王應麟(1223—1296),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人,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為了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編寫了融匯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但也有學者提出系宋人區(qū)適子、明人黎貞等所作。不同歷史時期對《三字經》都有所修訂或增加,如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70字本等。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編撰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2.《三字經》全文共分六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圍繞一個中心。下面是它的結尾部分,勉勵人們學習要勤奮刻苦,長大有所作為,值得熟讀、領悟、踐行。
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3.早在1581年,歐洲人羅明堅到澳門學習中文,就開始把《三字經》翻譯成拉丁文傳到意大利。1727年,俄國政府派人來中國學習儒家文化,首先研讀并翻譯的就是《三字經》。日本在19世紀就用《三字經》作為私塾教材。1990年,《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編入《兒童道德叢書》,成為全球共享的兒童讀物。
12.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①撐小艇②,
偷③采白蓮④回。
不解⑤藏⑥蹤跡⑦,
浮萍⑧一道開。
【查閱詞典】
①小娃:兒童。 ②小艇:輕便的小船。 ③偷:此處并非指“竊取”,而是表示背著人做某件事。 ④白蓮:白色的蓮花。 ⑤解:了解,明白。 ⑥藏:隱藏。 ⑦蹤跡:行動留下的痕跡。 ⑧浮萍:水生植物的名稱,別稱“青萍”,浮生于水面。
【領悟詩意】
孩子們撐著小船,背著大人,到湖中高高興興地采了些白蓮花回來??墒?,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掩蓋自己去過湖中央的痕跡,湖面的浮萍被小船推開了一道明顯的水路。
【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因為晚年定居香山,所以自號香山居士。曾任太子少傅,所以人稱“白太傅”。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曾在杭州、蘇州等地擔任過刺史(相當于現在的“市長”),政績顯著。文學創(chuàng)作上提倡新樂府運動,詩作不僅豐富,而且形象鮮明、平易通俗,相傳連鄉(xiāng)村老婦都能聽懂。生前自編《白氏長慶集》達七十五卷三千首,歷來傳誦不衰。
【交流感悟】
作者描寫的對象是“小娃”,所以要著力刻畫兒童的天真、無邪、快活。四句二十字,讓我們見到了這群以湖面為舞臺的小主人公。他們能干并且大膽,敢背著大人入湖去?!巴怠?,在這里并不是“盜竊”,而是兒童對冒險性、神秘感、自信心的追求。他們“旗開得勝”,并且“班師歸來”,采得白生生的蓮花,盡觀其美、盡賞其芳。顯然,這是兒童愛美、尋美、惜美的表現,他們的目的不在于物、不在于錢。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們到底還是“小娃”,做事終顯稚嫩,湖面浮萍中的一道水痕,還不是讓他們的“偷”暴露無遺了嗎?可以想象,說不定這道水痕會招來家長們的呵斥或責備,但孩子們心中所留下來的卻是一種成功的喜悅。
【拓展視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做過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如疏通城內六井,解決老百姓飲水和灌溉問題,使全城可灌田從原來的五百畝擴大到一千畝。他還組織疏浚西湖、增高堤岸,所以杭州百姓將白沙堤稱為“白堤”來紀念他。他離任杭州時,與百姓灑淚而別,并寫下一首《別州民》。
別州民
耆老遮歸路,壺漿滿別筵。
甘棠無一樹,那得淚潸然?
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兇年。
13.小 池
[宋]楊萬里
泉眼①無聲惜②細流③,
樹陰④照水愛晴柔⑤。
小荷⑥才露尖尖角⑦,
早有蜻蜓立上頭⑧。
【查閱詞典】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眼,孔洞,窟窿。 ②惜:愛惜。 ③細流:細小的水流。 ④陰:林木遮蔽陽光形成的陰影。有些版本中作“蔭”。 ⑤晴柔:晴朗天氣時使人感到很柔和的那種風光。 ⑥小荷:指新生的荷葉。 ⑦尖尖角:新生的荷葉剛露出水面時呈尖角形。 ⑧立上頭:停在上面。立,站,詩中指停。
【領悟詩意】
泉水的出口好像十分珍惜水流似的,讓泉水無聲無息地、細細地流著。池邊的大樹將陰影映在水面上,一派令人喜愛的柔和晴朗的風光。池中,初生的荷葉剛剛露出一只小小的尖角,就已經有蜻蜓飛到上面停留了。
【了解作者】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二十七歲登進士第,曾任國子博士、太子侍讀、秘書監(jiān)等職,封廬陵郡開國侯。南宋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中興四大詩人”。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多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作品大多描寫自然景物,創(chuàng)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
【交流感悟】
詩題是“小池”,詩人就千方百計扣住這“小”字,要在詩中體現出那種小巧玲瓏、令人珍愛的氣息來。于是,寫泉的出水口,用“眼”;寫水流,用“細”;寫荷葉,用“小”;寫葉的形狀,用“尖尖角”??傊瑹o一不讓你感到這盆景般的畫面宛如一件藝術珍品。作者對美好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當然不言而喻了。
【拓展視野】
1.楊萬里另有《暮熱游荷池上》組詩五首,介紹其一:
玉礫金沙一徑長,暑中無處可追涼。
獨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風水不香。
2.楊萬里不僅詩品高超,人品更是有口皆碑。他是一位愛國詩人,一生力主抗戰(zhàn),反對屈膝投降。他給皇帝上過許多“書”“策”“札子”,一再痛陳國家利病,抨擊投降之誤。他為官清正廉潔,被人稱贊為“清得門如水,貧唯帶有金”。他擔任江東轉運副使期滿,所有積蓄一律留存官庫,分文不取而歸。他在京城為官時就隨時準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準備好了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于臥室,還囑咐家人不許添置物品,怕去職回鄉(xiāng)時行李累贅。他賦閑在家時,當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的韓侂胄新建園林豪宅,請他作一篇“記”,并許以高官相酬。楊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被人夸為“脊梁如鐵心如石”。
14.畫 雞
[明]唐 寅
頭上紅冠①不用裁②,
滿身雪白走將③來。
平生④不敢⑤輕言語⑥,
一叫千門萬戶開。
【查閱詞典】
①冠:形狀像帽子一樣的東西。紅冠,詩中指雞冠。 ②裁:用刀、剪等縫紉工具加工片狀的材料做成成品。詩中的“不用裁”指雞冠自然天成的美麗模樣。 ③將:沒有實在意義,文言文中常用在動詞后面。此句千萬不要作為現代漢語的“將來”去理解。 ④平生:平時,往常。 ⑤敢:有膽量,有勇氣。詩中的“不敢”指不隨意、不輕易。 ⑥言語:說話,發(fā)表意見。詩中指啼鳴。
【領悟詩意】
頭上戴著生來具有的火紅雞冠,全身披著雪白羽毛,大踏步地走來走去。平時從不隨意地輕聲細語嘀咕,一旦高聲啼鳴,那肯定驚得千家萬戶都打開門窗:啊,天亮了!
【了解作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自刻印章謂“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著名的畫家、詩人。曾以鄉(xiāng)試第一名中解元,但因故被貶,仕途失意,就開始漫游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田園之間。他致力于繪畫,也善書法、詩文。他作詩別具一格,題材貼近生活,行文多用口語,敢于突破格律限制,大膽表達真情實感。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交流感悟】
說是“詩”,實似“畫”。你瞧,眼前活脫脫一只大公雞迎面走來,高昂的頭上頂著火般殷紅的冠,壯實的身上披著雪般白凈的羽,還有那堅實的雙腳不慌不忙地踏著悠閑大步,幾乎可以讓你聽到那“噔噔”的踏步聲。于是,這“畫”不也成了有聲有色、有形有行的“視頻”?
再讀,你會頓悟:在那“聲、色、形、行”之外,還有“神”!你瞧,那公雞可不像麻雀那般只知道成天嘰嘰喳喳,不像母雞那般只知道終日嘀嘀咕咕,它養(yǎng)精蓄銳,甚至對周圍平庸之輩有點兒不屑一顧呢。一朝東方露白、紅日東升,它就倏地躥至高處,昂首高唱起來:“喔——喔——喔——”于是,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無不為這“一鳴驚人”所動,開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這“神”,就在于那“一叫”催開了“千門萬戶”!
對照唐寅的生平經歷,你能從這首詩中悟出更多的內涵嗎?
【拓展視野】
1.唐寅三十九歲那年在蘇州城北桃花塢建屋定居,內設學圃堂、夢墨亭、竹溪亭、蚊蝶齋等,遺址在今蘇州市桃花塢大街一帶。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藝術作品也產生于那里。
他坎坷一生,貧困凄苦,晚年信奉佛教,自號六如居士,又將自己的屋舍改稱為“庵”。去世時年僅五十四歲,后事均由其親友及祝允明(祝枝山)等湊錢安排。祝允明還寫了千余字的墓志銘,后人大多是從這墓志銘中得以了解唐寅的生平事跡。唐寅墓現位于蘇州市虎丘區(qū)。
2.唐寅的繪畫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明四家”之一。他的畫作筆墨細秀,布局疏朗,秀逸清俊。《落霞孤鶩圖》就是他的山水畫名作,原圖長189.1厘米,寬106.4厘米,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