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韋濟天寶七載作尚書左丞,很賞識杜甫的詩,杜甫這時困守長安,所以便寫了這首詩表示感激并抨擊當時的社會和政治。
- 這兩句起得很突兀,真是“一肚皮牢騷憤激”。生活的深入,使杜甫對當時社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袴與褲同?!凹w袴”是富貴子弟的標志,故以物代人。當時像楊國忠子楊暄,考明經(jīng)不及格,但考官仍不敢不列為第一名,又御史中丞張倚子奭,一竅不通,也列為首選,所以說紈袴不餓死?!叭骞凇币彩且晕锎说氖址?,是杜甫自謂。他常以儒者自居。這一句是全詩的骨干:自“甫昔少年日”至“再使風俗淳”是說的儒冠事業(yè),是追敘過去;自“此意竟蕭條”至“蹭蹬無縱鱗”是說的誤身。
- 賤子,杜甫自稱。具陳,細說。
- 開元二十三年杜甫由鄉(xiāng)貢參加進士考試,時年二十四,所以說“早充觀國賓”?!俺洹奔闯洚?。
- 這兩句是杜甫的經(jīng)驗之談。破是吃透,萬卷言其多,這是杜甫能集大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 揚雄是西漢大賦家;子建是曹植的字,三國時大詩人。敵是匹敵,親是接近。以上四句是自負的話。
- 《新唐書·杜甫傳》:“甫少貧,不自振,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
- 王翰也是當時有名詩人,嘗自撰樂歌,在酒席上自唱自舞。二人都是杜甫的前輩。卜鄰,擇鄰。
- 挺出就是特出。
- 《古詩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津是渡口,要路津比喻機要的職位。
- 這兩句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和志愿。上句是手段,下句是目的。當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政權。
- 隱淪是隱逸之士,行歌于路,有點像隱士的派頭,但自己并不是逃避現(xiàn)實的人,所以說“非隱淪”。
- “騎驢”正應上文“蕭條”。按《示從孫濟》詩:“平明跨驢出,未知適誰門?!眲t騎驢乃是事實。盧元昌《杜詩闡》:“騎驢三十載,當是騎驢十三載,時杜公年未四十。”
- 京華即京師。春字形容京師的繁華。
- 隨,不是步隨,是騎著小驢子跟在后面。肥馬也是用物代人,即那班紈袴們。
- 潛悲辛是說吃在口里,苦在心頭。潛,藏也。以上四句,寫屈辱生活,正是“誤身”處。
- 天寶六載唐玄宗下詔征求人才。“頃”是說不久以前。
- 欻,同忽。求伸,求實現(xiàn)致君堯、舜的志愿。
- 這兩句都是比喻,上句用鳥,下句用魚。青冥猶青云,指天空。蹭蹬是失勢的樣子。(“青冥”和“蹭蹬”是疊韻對。)當時李林甫怕文學之士說他的壞話,于是把全部應試的人都落選,還上表稱賀:“野無遺賢?!痹姳阒傅倪@件事。這時李林甫還在作宰相,故只好渾說。
- 猥,是古人常用客氣字,猶“蒙”或“承”。仇兆鰲解作“頻”,不對,因和上句“每”字犯復。唐人重詩,用詩來求知己,也用詩來推薦人,“誦佳句”便是推薦,故可感。
- 漢貢禹與王吉為友,聞吉貴顯,高興得“彈冠”,因為知道自己也將出頭。這里杜甫自比貢禹,以王吉期待韋濟。
- 原憲是孔子的學生,窮得出名。
- 怏怏,是氣憤不平。
- 踆踆,且前且卻的樣子。
- 秦,即指長安。
- 二句是說欲去又遲遲不忍。終南山和渭水皆在長安。憐,是憐愛。心有所戀,故回首。
- 大臣,指韋濟。一飯之德,尚不忘報,何況遠辭大臣,又是文章知己,哪能不則聲就走?說明贈詩之故。
- 白鷗,自比。沒浩蕩,滅沒于浩蕩的煙波之間。誰能馴,誰還能拘束我?末二句顯示了杜甫的桀驁性格。——按杜甫作此詩十年后,在《華州試進士策問》中還說:“雖遭明主,必致之于堯、舜……驅蒼生于仁壽之域,反淳樸于羲皇之上。”可與“致君”二句互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