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廟
朔風催入峽,慘慘去何之?共指蒼山路,來朝白帝祠。荒城秋草滿,古樹野藤垂。浩蕩荊江遠,凄涼蜀客悲
。遲回問風俗,涕泗憫興衰
。故國依然在,遺民豈復(fù)知
。一方稱警蹕,萬乘擁旌旂
。遠略初吞漢,雄心豈在夔
。崎嶇來野廟,閔默愧當時
。破甑蒸山麥,長歌唱竹枝
。荊邯真壯士,吳柱本經(jīng)師
。失計雖無及,圖王固已奇
。猶余帝王號,皎皎在門楣。
- 白帝廟:在今重慶奉節(jié)東白帝山上。西漢末年,公孫述割據(jù)蜀地,自稱白帝,在此筑白帝城,公元前35年被劉秀所滅,蜀人在城中建白帝廟祭祀。至明代,因三國時劉備在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廣為流傳,白帝廟遂改為祭祀劉備、諸葛亮等。
- 朔風二句:點明時節(jié),在冬季的一個黃昏。朔風,北風。峽,三峽。慘慘,昏暗貌。
- 荊江:指長江流經(jīng)湖北的一段。蜀客:蘇軾是四川人,故稱。
- 遲回:遲疑,徘徊。涕泗:眼淚。
- 故國:曾經(jīng)有政權(quán)存在的地方,此指白帝城。遺民:亡國后遺留之民,此指當?shù)氐陌傩铡?/li>
- 一方二句:指公孫述割據(jù)蜀地,自立為帝。警蹕,古時帝王出入稱警蹕,左右侍衛(wèi)為警,止人清道為蹕。萬乘,代指天子。
- 遠略二句:指公孫述志在天下,不滿足于割據(jù)一方。遠略,宏遠的計劃。吞漢,吞并漢朝。夔,白帝城所在之奉節(jié),春秋時為夔子國。
- 閔默:默默哀傷。愧當時:因自己生當盛世無所作為而感到慚愧。
- 甑(zènɡ):古代的蒸食炊器。竹枝:即竹枝詞,重慶一帶的民歌。
- 荊邯、吳柱:西漢末人,事見《后漢書·公孫述傳》。荊邯曾建議公孫述由江陵和漢中兩路出兵,與劉秀爭奪天下,吳柱則認為應(yīng)該先修德服人,像周武王那樣“八百諸侯不期同至”,才可用兵。二句贊賞荊邯的主張,認為吳柱是迂腐無用的經(jīng)生。
- 失計:計謀失誤,此指公孫述沒能采用荊邯的計謀。圖王:企圖稱王于天下。
嘉祐四年(1059)十月,蘇軾為母親守孝完畢,同蘇洵、蘇轍一起從水路出三峽赴京師,一路上父子三人多有創(chuàng)作,于年底在江陵驛站編成《南行前集》,這首《白帝廟》就是其中的作品。一般認為,《南行前集》里的詩歌是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的起點,所以特別值得重視。

粗略地看,此詩大致可以分作兩半,上半首是描寫,下半首是議論。時屆歲末,又當黃昏,來到荒蕪寂靜的古祠,感懷歷史上的興衰。蘇軾首先以時節(jié)和景物描寫營造出昏暗荒涼的氛圍,然后進入歷史情境,辨析歷史人物的得失。得失一明,門楣上的帝王之號也就顯得皎然清晰,驅(qū)散了那一片昏暗荒涼。而仔細讀去,前后描寫和議論之中,又以憑吊者的移動和感慨相貫穿,先是尋路而入,然后在廟中炊食、長歌,最后寫到門楣,表示著出廟離去。尋路而入時的昏暗荒涼,廟中長歌的無限感慨,與最后的皎然清晰,又暗示著一種心理過程,確實深具匠心。
不過最可注意的還是議論的內(nèi)容。西漢之末,王莽篡位,天下群雄紛起,劉秀在中原征戰(zhàn)時,隗囂亦占有關(guān)隴,而公孫述則雄踞蜀中,三人皆有“圖王”之勢。公孫述手下的荊邯,“見東方漸平,兵且西向,說述曰:‘……宜及天下之望未絕,豪杰尚可招誘,急以此時發(fā)國內(nèi)精兵,令田戎據(jù)江陵,臨江南之會,倚巫山之固,筑壘堅守,傳檄吳楚,長沙以南必隨風而靡;令延岑出漢中,定三輔,天水、隴西拱手自服。如此海內(nèi)震搖,冀有大利?!保ā逗鬂h書·公孫述傳》)此一戰(zhàn)略,是從江陵和漢中兩路出兵奪取中原,與后來諸葛亮為劉備設(shè)計的方案完全相同。這個早產(chǎn)的“隆中對”,顯然令蘇軾為之激動,雖然由于公孫述的遲疑不決,這一方案在歷史上未起作用,但蘇軾仍忍不住為荊邯叫好。所以,這白帝廟祭祀的雖是公孫述,而蘇軾所敬慕的歷史人物卻是荊邯。
由于地形的關(guān)系,四川盆地與外界相對獨立,自古便易于割據(jù)。然而,或安于割據(jù),或以此為根據(jù)地進圖統(tǒng)一,兩者又顯然不同。劉邦是進圖統(tǒng)一而成功者,諸葛亮則是失敗者,都得到尊敬;而安于割據(jù)的如五代時的前后蜀政權(quán),便少獲同情。公孫述的情況介于兩者之間,他立國稱君,自有“圖王”之志,得到蘇軾的肯定;但沒能采用荊邯的主張,結(jié)果無成,又令蘇軾感到惋惜。由此可見,蘇軾的歷史觀,與堅持中原王朝正統(tǒng)地位的一般文人有所區(qū)別,聯(lián)想到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周瑜的神往緬懷,則此詩對荊邯的贊賞也不難理解。他心目中的歷史是人的歷史,不管最后的結(jié)果如何,那些曾有杰出表現(xiàn)的人物,是他仰慕的對象。所以,蘇軾筆下的歷史畫卷中,最精彩的是人物的形象。人從歷史中凸現(xiàn)出來,成為歷史劇的主人公,這是蘇軾思考歷史的獨特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