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論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
,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
,未必皆其時君之罪
,或者其自取也。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
,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以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
。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03/08/20264055560488.png" />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
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
,又皆高帝之舊將
,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
,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
,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
!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然有遠舉之志
。其后卒以自傷哭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
,其以此哉!
愚深悲賈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誼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
,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
,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慎其所發(fā)哉
!
- 賈誼:西漢初洛陽人,少年以才學聞名,得漢文帝召用,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張。由于老臣周勃、灌嬰等人的排擠,被貶長沙,后悲郁而死。
- 非才二句:謂獲得才學不難,如何自用其才學,才是真正的難事。
- 王者之佐:君王的輔佐,指賈誼具有擔任執(zhí)政大臣的才學。
- 可致之才:可以取得成功的才學。卒:結(jié)果。行其萬一:發(fā)揮其才學的萬分之一。
- 時君:當世的君主。
- 三代何以遠過:意謂記載在儒家經(jīng)典里的夏、商、周三代盛世的政教,也不比賈誼的主張高明多少。
- 漢文:漢文帝劉恒,歷史上“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
- 將之三句:用孔子之荊事,見《禮記·檀弓下》??鬃訉⒌匠ブ\求官職,先后派弟子冉有、子夏去表明心愿。
- 孟子四句:事見《孟子·公孫丑下》。孟子離開齊國之前,特意在齊國境內(nèi)的晝(今山東臨淄)停留三天,希望齊王能召見他。
- 公孫丑六句:見《孟子·公孫丑下》,原文為孟子弟子充虞問孟子。豫,高興。
- 絳侯:周勃,劉邦舊臣。劉邦死后,呂后專權(quán),重用呂氏子弟,周勃等呂后一死,便率兵誅滅諸呂,迎立代王劉恒為天子(即漢文帝),跪上天子璽。璽:皇帝的印鑒。
- 灌嬰:亦劉邦之舊臣,與周勃聯(lián)兵誅滅呂氏,擁立劉恒。
- 高帝:漢高祖劉邦。
- 盡棄句:意謂拋開所有舊臣而信用新進之人。
- 優(yōu)游句:從容交游,慢慢影響他們,獲得深厚的交情。
- 立談之間:馬上。遽:急忙。痛哭:指賈誼《治安策序》所言,當今的政治有“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蘇軾意謂,賈誼不必一上來就急急忙忙指責當局的錯誤,以致老臣們與之為敵。
- 觀其四句:用賈誼過湘事,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誼被貶長沙,渡湘水,作《吊屈原賦》,以屈原的懷才不遇自喻。紆郁,憂愁。趯然、遠舉,高高飛去,謂離世絕俗。
- 遺俗之累:遺棄世俗的缺點,指才華杰出的人往往不通世故。
- 全其用:始終信用。
- 古今三句:用苻堅得王猛事,見《晉書·苻堅載記》。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皇帝,聞王猛之名,即召之,一見大悅,以為就像劉備得到諸葛亮那樣。有些舊臣不服,苻堅將他們殺戮、貶斥,獨與王猛謀劃國事。
- 彼其句:苻堅任用王猛后,國勢日益強盛,先后攻滅前燕、前涼、代國,統(tǒng)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匹夫,指苻堅。略,奪取。
- 愚:我。
- 狷介之操:孤高的品行,不肯茍同世俗。
- 病沮:頹喪。
- 發(fā):即指如何“自用其才”。
蘇軾的賢良進卷由策、論各二十五篇組成,這篇《賈誼論》便是二十五論之一。
自司馬遷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以來,賈誼一直被當作“懷才不遇”的典型,歷代以賈誼為題作的史論也不乏其數(shù),內(nèi)容大多對他充滿同情。蘇軾這篇卻較獨特,他指出這是賈誼自身的問題。他首先肯定了賈誼的才學,然后以孔、孟圣人的處世之道為對照,結(jié)合賈誼所面對的具體政治環(huán)境,分析其人生悲劇的造成,有本人器量不足方面的原因。因為器量不足,所以不能等待、不能忍耐,也不肯講究方法避免沖突,結(jié)果不能獲取施展其才學的機會。當然,文中也以苻堅信用王猛的事作對照,對漢文帝之不用賈誼表示了遺憾。兩處對照用得恰到好處,體現(xiàn)出高明的寫作技巧;而從賈誼自身找到“懷才不遇”的原因,從而在“才”之外關(guān)注到“量”的問題,也傳達出宋代書生型政治家走向成熟的消息。從現(xiàn)代的觀點來看,造成賈誼人生悲劇的原因當然主要不在其自身,但平心而論,在君主專制的社會政治制度沒有很大改變的前提下,蘇軾把賈誼的悲劇當作失敗的教訓,為有志于用世的人探討一種更為成熟的處世之道,對當代和后世都有不小的啟發(fā)。因此,這篇《賈誼論》在后代頗受選家的青睞,進入多種古文選本,至今傳為唐宋古文的名篇。
然而,從另一角度也可以說,《賈誼論》探討的處世之道也預示著蘇軾自己的政治道路充滿坎坷。他為賈誼設(shè)計的方案是:與那些老臣們搞好關(guān)系,獲得其支持,然后“不過十年,可以得志”。不難看出,這正是蘇軾自己的辦法。眉山少年一反洛陽少年所為,與宋仁宗信任的大臣如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從而獲得了幾乎整整一代前輩的賞識,初年的仕途十分順利,既中進士,復舉賢良,京城里的世家大族如晁氏、王氏,當代的名士如司馬光等,都與他結(jié)交,似乎真的是“不過十年,可以得志”。但問題在于,這種良好的氛圍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宋仁宗的去世,仁宗的舊臣們便面臨著與繼位的新皇帝宋英宗合作的局面,而并非仁宗親生兒子的宋英宗在此不愉快的合作中忍受了不到四年便怏怏死去,接下來的宋神宗卻是英宗親生兒子,不需顧忌,自登位伊始,就陸續(xù)將韓琦、歐陽修等老臣們趕到地方官任上去,開始物色和培養(yǎng)自己的大臣。蘇軾“優(yōu)游浸漬”而建立的關(guān)系,換了皇帝以后,幾乎全歸無效。真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重組其政治核心集團,自是勢在必行,而王安石變法恰恰與朝廷大臣的更換過程結(jié)合在一起,于是,以神宗、王安石為首,主要由年輕的官員組成的新政治集團得以在改革中急速崛起。在此形勢下,被舊君、老臣們賞識和視為接班人的蘇軾,反會隨同老臣們被一起淘汰。幸而局面沒有完全一邊倒,結(jié)果形成了連環(huán)不斷的黨爭,命運也就注定蘇軾要隨著黨爭形勢的變化而升沉不定,走上一條充滿坎坷的政治道路。
當然,《賈誼論》也認為,賈誼經(jīng)不起政治打擊,郁悶而死,為“不善處窮”,是不可取的。所謂“處窮”,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應付人生的逆境。而善處逆境,恰恰正是蘇軾的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