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傳》提及,孔子言“立象以盡意”。這個美學(xué)重要原理提出后,漢詩創(chuàng)作便自覺進入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的藝術(shù)規(guī)則。試看:
《古詩十九首》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全詩籠罩在一種栩栩如生的審美意象之中,沒有一個詞是抽象的抒情,沒有一個詞是孤立的寫景,而是融情景為一爐,把蕩子婦思夫的情懷及其周圍環(huán)境水乳交融般地描繪出來,使讀者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這就是審美意象的魅力。
曹操《觀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沈德潛評曰:“有吞吐宇宙氣象。”(《古詩源》)的確,一代梟雄的豪情壯志,通過一個又一個逼真的審美意象傳達出來,比起“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直抒情懷不知高明多少。
斛律金《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王夫之評曰:“寓目吟成,不知悲涼之何以生。詩歌之妙,原在取景遣韻,不在刻意也。”(《古詩評選》)所謂“取景遣韻”,即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大凡優(yōu)美漢詩,無不意伏象外。此詩即為成功典型,其悲涼氣氛全寄托在審美意象之中。
所以,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明確指出:“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指詩)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庇终f:“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眲③牡囊馑际钦f,在漢詩的藝術(shù)構(gòu)思中,景物之象與詩人之意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詩人憑借景物之象展開時空想象,使景物之象在詩人的情意之中孕育成審美意象,然后借助語言給人以美的享受。上引三首詩,就是根據(jù)這個藝術(shù)規(guī)則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們給讀者的不僅是意,也不僅是象,而是審美觀照的整體——意象。因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百讀而不厭。
歷史上凡是著名詩人都是美學(xué)家。被稱為“七絕圣手”“詩家夫子”的盛唐詩人王昌齡,不僅詩作得好,對詩的藝術(shù)也有獨到見解。他在《詩格》中強調(diào)“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他認為:“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薄胺蜃魑恼?……思若不來,即須放情卻寬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則便來,來即作文。”又反復(fù)強調(diào)“境與意相兼始好”,進一步發(fā)揮了劉勰的美學(xué)觀點。
晚唐著名詩人司空圖《與極浦書》中記載,中唐著名詩人戴叔倫曾說:“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彼究請D在《與王駕評詩書》中極其推崇戴說,認為詩人應(yīng)寫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稱贊王詩“長于思與境諧”。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一書是后來學(xué)詩者之圭臬,全書列出漢詩二十四種風(fēng)格,都是圍繞著審美意象而展開論述。
在這種美學(xué)理論指引下,繼漢魏之后,晉宋及有唐一代詩歌開出千嬌百媚的花朵。
如陶淵明《飲酒》之四: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
全詩但見審美意象,不見作者情意,因為詩人已把胸中元氣完全滲透在自然景物之象中,毫無痕跡可尋。這種作品韻味無窮,令人品之不盡,不愧“神品”之稱。
又如崔顥《長干曲》之一:
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xiāng)。
透過審美意象,使人看到有限的文字之外潛伏著的無限情景,鄉(xiāng)思油然而生。
再如張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
無云天欲暮,輕鹢大江清。歸路煙中遠,回舟月上行。傍潭窺竹暗,出嶼見沙明。更值微風(fēng)起,乘流絲管聲。
王夫之評曰:“只于心目相取處,得景得句,乃為朝氣,乃為神筆。景盡意止,意盡言息,必不強括狂搜,舍有而尋無。在章成章,在句成句,文章之道,音樂之理,盡于斯矣?!?《唐詩評選》)
南宋詩人、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更是強調(diào)漢詩的藝術(shù)特征要求以完美的審美意象表現(xiàn)詩人情性的感受。他認為“盛唐詩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他有個詩學(xué)主張:“夫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辈⑴u宋詩說:“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xué)為詩,以議論為詩?!边@種主張上承劉勰諸家之說,下合詩壇實際,贏得后人公認。
可是,漢詩自宋開始在背離審美意象的藝術(shù)規(guī)則下愈走愈遠。到了明代,王廷相在《與郭價夫?qū)W士論詩書》中又再次強調(diào):“夫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粘著,古謂水中之月,鏡中之影,難以實求是也。……嗟呼!言征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p>
到了清代,王夫之繼承前人尤其是王廷相的美學(xué)思想,反復(fù)強調(diào),審美意象才是漢詩的藝術(shù)本體;一首詩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而在于審美意象如何。他在《明詩評選》中說:“詩之深遠廣大,與夫舍舊趨新也,俱不在意。唐人以意為古詩,宋人以意為律詩絕句,而詩遂亡。如以意,則直須贊《易》陳《書》,無待詩也?!P(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豈有入微翻新,人所不到之意哉?”在《姜齋詩話》以及古詩、唐詩、明詩三冊《評選》中,王反復(fù)闡述這個美學(xué)觀點。
惜乎今人片面認識漢詩,或認為漢詩的精華在格律形式,或認為漢詩的精華在思想內(nèi)容(即“意”),或認為漢詩的精華在語言形象(即“象”),而很少有人能繼承漢詩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創(chuàng)造審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