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傳的性質和內容

佛教文學十講 作者:孫昌武 著


佛傳的性質和內容

佛傳被稱為“贊佛文學”。它們首先是作為宗教圣典,為樹立教主的神圣權威結集的;它們采取傳記體裁,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鑒、采用了古印度傳統(tǒng)文學的表現(xiàn)方法。這兩個方面決定它們成為特殊一類傳記文學作品,內容、結構、表現(xiàn)手法從而也形成一系列突出特點。

佛傳創(chuàng)作的卓異之處在于,不論佛陀觀如何變化,傳主佛陀基本是作為現(xiàn)實的人來記述的:寫他從生到死的人生歷程,寫他一生中遭遇到的各種矛盾沖突,寫他和一般人同樣的喜怒哀樂、理想與追求。這就決定了佛傳作為文學傳記的基本性格及其富于真實性、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另一方面,佛陀的一生又實現(xiàn)了從平凡人到神圣教主的轉化,他又是作為宗教教主的特殊的人,因而他必然具有迥異于常人的性格、能力以至外貌。特別是大乘佛教階段發(fā)展出新層次的佛身論、佛土論,主張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有其它說法)。法身指佛法,乃是佛的自性身、真身;經(jīng)過歷劫(梵語譯音“劫波”的省略,極長遠的時間)修行而成佛為報身,如阿彌陀佛,本來是過去世的法藏國王,發(fā)愿修行成佛;現(xiàn)世的釋迦牟尼則是應身(或稱化身),乃是法身應化到此娑婆世界的示現(xiàn)。三世十方有無數(shù)佛,他們各有自己的佛國土,釋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這樣,佛陀的地位被不斷提升,逐漸增添神圣、神秘的性質,對他的描寫中出現(xiàn)更多超人的神通、奇跡,作品的宗教性格與特征也就被更為突顯出來。

盡管佛傳有多種,但傳主佛陀的經(jīng)歷均由八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八個段落描寫八個相狀,稱為“八相成道”、“八相作佛”。這八相是:

下天:佛陀原來住在兜率天,在那里度過四千歲,時機成熟,乘白象降下此娑婆世界;

入胎: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有凈飯王(音譯為首圖陀那,從名稱就知道這是個農(nóng)業(yè)立國的地方),王妃摩耶夫人,佛陀乘白象由其左脅入胎;

住胎:在母胎內,行住坐臥、一日六時(日、夜的早、中、晚,計六時)為諸天(天神)說法;

出胎:四月八日于藍毗尼園由摩耶夫人右脅出生,出生后七步能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逼咛旌?,摩耶夫人去世,是姨母波阇波提(意譯大愛道)撫養(yǎng)大的;

出家:二十九歲出家。出家的原因有兩說,一說目睹宮女睡態(tài),形體丑陋,對世俗生活產(chǎn)生厭惡,另一說出宮游歷,在四方城門見生、病、老死之苦和出家沙門之樂;

成道:出家后,經(jīng)六年苦行成道。關于這段求道經(jīng)歷,不同作品記述頗有差異,基本情節(jié)是:參訪不同派別的修道者,不契,進而自我沉思探索,最后來到摩揭陀國苦行林,在尼連禪河畔菩提樹下覺悟得道,此地名為菩提伽耶(今印度比哈爾邦伽耶城南約十公里處);

轉法輪:如前所述,“轉法輪”意謂傳播佛法。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本是自己修道伴侶、意志不堅而離去的驕陳如等“五比丘”,說《轉法輪經(jīng)》。其后四十五年間說法游化,普度人、天,活動主要在今印度北部恒河流域的摩揭陀、拘薩羅、跋耆三國。他游化各地,度脫眾人出家,包括不同派別的外道和家人,形成以大迦葉等“十大弟子”為核心的僧團;

入滅:晚年離開王舍城,游化至拘尸那迦城(今印度北方邦哥拉克浦縣西郊外),在希拉尼耶伐底河畔娑羅雙樹下入于涅槃,世壽八十歲。所謂“涅槃”,即解脫輪回、入于不生不滅的絕對境地,是大乘佛教修道的最終目標。佛滅度后火化得舍利,分配給八族,各起塔供養(yǎng)。

這“八相成道”或無第三“住胎”而有“降魔”,位列第五“出家”之后,是說佛陀在菩提樹下修道過程中,有魔王帥魔將、魔女前來騷擾,佛陀降伏之,次日,佛陀大悟。

這樣,所有佛傳內容不出“八相成道”基本情節(jié),按順序構成作品結構的基本框架。就今存漢譯具體作品說,“八相”起訖不一定完整:有的從佛陀前生寫起,有的從釋迦族的祖先寫起,有的從佛陀降生寫起。還有如《修行本起經(jīng)》只講到出家,《中本起經(jīng)》從轉法輪開始,主要記述傳道經(jīng)歷,二者是相銜接的。又雖然“八相成道”構成結集佛傳的固定程式,但具體作品詳略有所不同,描述、形容更有差異,因此不同作品所保有的藝術發(fā)揮空間大有不同。這種發(fā)揮主要有兩類情形,一類是宗教性質的玄想,如描寫從兜率天下降、從摩耶夫人右脅出生以及后來修道時惡魔擾亂、成道后梵天勸請,等等,這是全然出于想象的情節(jié)。這類情節(jié)有神化人物的意圖,往往又被賦予比喻的意義。例如惡魔擾亂的描寫,實際是隱喻佛陀修道中思想搏斗的激烈而艱巨的過程。另一類則出于強化藝術效果的需要加以渲染、夸飾,如對佛陀作為太子時的逸樂生活的描寫、給太子強烈刺激的宮女們丑陋形態(tài)的刻畫、得知太子出家后合宮憂悲情景的渲染、佛陀寂滅前后眾弟子哀傷欲絕情形的描繪,等等,都十分真切、鮮明,造成強烈的煽情效果。另外基于前面所述佛陀觀的變化,先后結集的作品對佛陀一生行事的解釋有所不同。早期部派佛教作品里把佛陀描寫成此娑婆世界的現(xiàn)實的人物,而依據(jù)大乘教理,佛陀示現(xiàn)于此世乃是他歷劫修菩薩行、終于成道的最后一個階段。又如對于具體情節(jié)的說明,在較早的《佛所行贊》里,青年佛陀耽于婚姻家室之樂,被說成是現(xiàn)實人間的婚配;但是在《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和《普曜經(jīng)》里,作為太子的佛陀成婚則根本不同于世俗婚配,而是隨順世間娛樂景象的幻化,即不是真實婚姻而是施設譬喻,這就是所謂“方便”說或“幻影”說;又如關于佛陀入滅,《佛所行贊》里雖然已有法身常住觀念的萌芽,但表現(xiàn)的基本是真實的人的逝世,并不如后來《大涅槃經(jīng)》那樣說成是佛陀的化身幻滅,而法身本是常住不變的。不過總體說來,佛傳作為宗教文學作品,不同程度地把宗教性和藝術性兩類描述技法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宗教文學創(chuàng)作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表現(xiàn)特色。

佛傳的結集,當然也是后出轉精,基本是后出的作品內容更完整、藝術水平更高。不過漢譯篇幅最大的一部隋出《佛本行集經(jīng)》,是一部六十卷的龐大經(jīng)典,是由不同佛傳匯集而成的,卻不是漢譯佛傳里文學價值、藝術水平最高的。就結構的嚴整、情節(jié)的生動、描寫技巧的高超等方面說,最杰出的是印度著名佛教文學家馬鳴菩薩所造《佛所行贊》。這部作品在全部佛典翻譯文學里也堪稱典范之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