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佛傳對于中國文學的價值與意義
佛傳作為宗教圣典,是為闡發(fā)、傳播佛教教義結集的。其中保存了較早期的歷史資料,對于研究佛陀本人的生平事跡,對于研究古印度史、古印度宗教史等都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獻。而這樣一個相當龐大的經典群,兼具宗教圣典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雙重性格,具有巨大的文學價值,又是寶貴的文學遺產。如英國學者查爾斯·埃利奧特所指出:
……他的傳記之中更是屬于傳聞的部分,這些部分的歷史意義雖然不大,但是提供了佛教藝術的主要題材,并且像他的生涯之中可靠的事跡一樣影響了他的信徒們的心靈,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事跡是以無限度的使用神通和印度詩歌中常見的夸張手法來修飾潤色的。(《印度教與佛教史綱》第1卷第278頁)
這部分作品陸續(xù)傳譯到中國,發(fā)揮了多方面的作用,對于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影響尤其重大。
如前所述,佛傳類經典是漢譯佛經最早、也是影響十分巨大的部分。從現有資料可以知道,早在漢末,佛傳故事在中國僧、俗間已經相當流行。對文學的直接影響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也開始編撰佛傳。重要的有梁僧祐的《釋迦譜》,系抄集眾經而成,材料很豐富,不過缺少文采。梁武帝又曾命虞闡、劉溉、周舍等編輯《佛記》三十卷,沈約作序,明確表示其立意在佛陀“妙應事多,亦加總輯”,因此“博尋經藏,搜采注說,條別流分,各以類附”(沈約《佛記序》)而加以整理成書。在同是出自梁武帝敕命、寶唱編輯的佛教故事總集《經律異相》里也收錄不少佛傳故事。這些是中國本土佛傳文學的成果。與之相關聯(lián)的又有中土文人創(chuàng)作許多贊佛作品,有關佛陀的故事傳說亦廣泛流傳在民間。佛傳又給中國各體藝術,特別是造像、繪畫提供了題材和模式。晉宋以來,佛陀成為雕塑、繪畫表現的重要內容。加上外來佛教藝術輸入中國,中、外兩大藝術傳統(tǒng)得以結合,推動了中國佛教藝術的發(fā)展,取得豐碩成果。佛傳對于推進中國造型藝術的發(fā)展貢獻是十分巨大的。
佛傳作為長篇敘事作品,以一個人物為中心展開故事,眾多人物作為陪襯,復雜的情節(jié)組織到主人公生平線索之中,提供了長篇敘事文學的一種結構模式。而如《佛所行贊》那樣上萬行的長篇敘事詩,如《佛本行集經》那樣幾十萬字韻散間行的人物傳記,即使從篇幅說也是中國史書的單篇列傳不能比擬的。中國長篇敘事文學發(fā)展本來比較滯后,佛傳這種長篇單線的結構方式為后來長篇小說、戲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中國古代史傳具有“直筆”、“實錄”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追求作品的“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漢書·司馬遷傳》)。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看,其優(yōu)長在表現生活的真實及其典型化,體現高度的現實精神;然而從藝術創(chuàng)造角度看,作者主觀發(fā)揮的空間卻受到相當大的限制。相對比之下,佛傳作為宗教圣典,能夠大膽地發(fā)揮藝術想象,利用多種多樣的手段來形容、修飾和夸張,造成強烈的效果。上面舉出的《佛所行贊》的段落可作例子,又如《佛本行集經》描寫宮女們發(fā)現太子已經出走:
爾時太子宮內所有婇女睡寤,忽然唱言:“不見太子!不見太子!”耶輸陀羅既睹臥床,獨自一身,不見太子,而大唱叫,作如是言:“嗚呼嗚呼!我等今被圣子誑逗?!奔创蠼袉?,以身投地,把撮塵土,以散頭上;又舉兩手,自拔發(fā)毛,拗折打破身諸纓絡,以撲于地;以手指爪攫裂四肢、身體皮肉,所著衣服,皆悉掣毀。舉聲大哭,出于種種酸楚痛言;又以余諸種種苦惱,逼切縈纏自身肢體……
如此細膩鋪張的描寫是中國文人作品中前所未見的。又如寶云譯《佛本行經》第八品《與諸婇女游居品》描寫太子與婇女入浴一段:
太子入池,水至其腰。諸女圍繞,明耀浴池。猶如明珠,繞寶山王,妙相顯赫,甚好巍巍。眾女水中,種種戲笑:或相湮沒;或水相灑;或有弄華,以華相擲;或入水底,良久乃出;或于水中,現其眾華;或沒于水,但現其手。眾女池中,光耀眾華,令眾藕華,失其精光。或有攀絲,太子手臂,猶如雜華,纏著金柱。女妝涂香,水澆皆墮,旃檀木樒,水成香池……
這樣濃艷的描寫,在佛傳里相當典型,中國宮體詩的香艷亦不能望其項背。佛傳體現中土作家全然陌生的新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和寫作技巧,不僅給中國傳記文學,也給一般文學創(chuàng)作以至著述提供了滋養(yǎng)和借鑒。
當然,佛傳作為記錄和贊頌宗教教主的文字,著力宣揚道德和教化,具有明顯的訓喻性格;敘事事件時間觀念淡薄,想象、夸飾往往有悖常理,等等,這種種局限,和古印度人習性耽于幻想、缺乏歷史意識有直接關系。不過這些也是形成佛傳獨特風格的因素,其價值是應當加以具體分析的。
總之,佛傳作為贊佛經典,塑造佛陀偉大的形象,給人們樹立求道的典范,發(fā)揮強有力的教化作用;作為文學作品,又是傳記文學的瑰寶,對于推動中國傳記文學和一般敘事文學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這個龐大的作品群典型地體現了佛教文學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普世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