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菌油
寒菌(我們當地人習慣稱為“樅菌”)在每年寒露前后,秋高氣爽、大雁南飛的時節(jié)生長,霜降之后自滅,目前無法人工栽培,屬純天然菌種,其肉質、口感是任何其他菌種無法相提并論的。湘人為了保存這種大自然賜給他們的高貴天然美食,用秋季本土出產的茶籽油烹飪寒菌,連油帶寒菌密封在瓷壇中,作為美味佳肴和私家珍藏。經過湘人上百年的傳承制作,寒菌油成為湖南的特產,為名貴的菜肴調味料之一,備受湖南食客的喜愛和追捧。
寒菌又名松乳菇、重陽菌,剛采摘時的營養(yǎng)價值在所有野生菌中獨具一格。因受氣候、溫度、濕度等的影響,寒菌是南方珍貴的野生菌之一,馬尾松林均有出產,只有二十多天的生長期,按顏色分烏樅菌和紅樅菌,橙紅色的叫紅樅菌,紫褐色的叫烏樅菌;按生長的季節(jié)分三月菌、六月菌、重陽菌等。三月菌、重陽菌以烏樅菌居多,鮮美清爽,香氣撲鼻,是難得的上上品;六月菌為紅樅菌,紅樅菌顏色好看,味道稍淡,鮮味稍次。
用寒菌可以制作無數的美味佳肴,寒菌煮豆腐味道格外鮮美,寒菌拌野胡蔥爆炒滿屋飄香、引人垂涎,寒菌湯鮮香美味,但最讓湘人回味和念叨的是寒菌油。
制作寒菌油,要選擇肉質厚實、新鮮嫩小的樅菌,尤其以烏樅菌最佳,可以尋找扣子大小或者剛撐開菌蓋的樅菌做原料。菌蓋沒有撐開的,肉質厚實;菌蓋包裹嚴實的,菌柄結實末空。剛撐開菌蓋的樅菌香味和肉質都極佳,烹飪時芳香味濃。菌蓋長大后的老樅菌,肉質趨于薄脆,沒有爽脆的口感,芳香味最濃烈,容易碰碎,菌蓋斑點較多,甚至有綠色;菌蓋反面裂紋脫落或被破壞,菌柄空洞,容易生蛆。樅菌做食材時要揀去雜質,清除菌柄根部及菌蓋反面裂紋中的沙礫雜質,洗凈菌蓋和菌柄上的泥土、雜質。撐開菌蓋的樅菌洗干凈后撕裂成四塊左右,扣子保留完整個體,脫落的菌柄切勿丟棄。瀝干樅菌清洗后殘留的水分,用油炸熟樅菌,油以當年產的茶籽油最佳,其次是菜籽油,再次是網油,豬板油和肥膘油不可用。油與樅菌的比例一般是一斤油熬制兩三斤樅菌,煎熬時火力不可太猛。待樅菌內水分熬干以后,加精鹽、生姜末、醬油,翻動樅菌,讓其炒熟,熄火端鍋,再添少許黃豆、花椒等配料,涼后放入罐中儲藏。存入干燥通風處,密封耐貯。
寒菌油的制作最先在長沙、湘潭地區(qū)的鄉(xiāng)紳人家流行,寒士無油可做,后來逐漸擴散到臨近的區(qū)域,最后蔓延到湖南全省。梅山的新化、安化以重陽菌制作的寒菌油最為著名,其次是常德、湘西生產的秋季寒菌油比較難得,南岳衡山的以雁鵝菌做的寒菌油也比較稀少。
湖南的鄉(xiāng)土文獻上有很多有關寒菌油的記載:一九〇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黃興三十歲生日,用以寒菌油做的面條招待來北正街紫東園為他慶賀的親戚,現(xiàn)在還在楊裕興面館有寒菌面出售。一九五三年一月一日,生活在北京的齊白石九十歲生日,毛澤東特意派田家英給他送了四件壽禮——兩壇湖南特產茶油寒菌(湖南老家送給毛澤東四壇寒菌油)、一對湖南王開文筆鋪特制長鋒純羊毫書畫筆、一支東北野人參、一架鹿茸,祝他福壽康寧。
寒菌油是高級調味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味清香鮮,湯菜、面食中加上一匙半勺,看著鮮,嚼著香,有“咽后方知滋味長”的感覺。經過上百年的應用和發(fā)展,湖南人把寒菌油用到了極致,不僅可炒萊、燒菜、燉菜,還可用做涼菜、小菜、咸菜的調味油。用寒菌油加工魚、貝、肝、腎等菜肴,無腥味、不油不膩,別具風味。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講究的家庭,偶爾能夠見到寒菌油,他們在餐飲中普遍使用。早餐吃米粉、面條不需要任何配料,只放寒菌油調和,色香味更好;中午、晚上吃正餐時有剩菜肴或者沒來得及做新菜,用寒菌油與辣醬相調,一聞就餓,只怨米飯?zhí)伲煌砩霞影喑^十二點,用開水沖方便面時,放點寒菌油一攪拌,心里舒服頭腦清。寒菌油中的菌子用完,菌汁還很多,千萬不可廢棄,那是調味的寶貝,用來拌涼菜味道極香,拌腌菜更加爽口。
我能見到的寒菌油,多為私人家釀,未見廠家制作,所以極其珍貴難得。老人、小孩均適宜,有些心血管疾病患者也酷愛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