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治學經(jīng)驗

澄明集 作者:曾揚華 著


論孔子的教學方法與治學經(jīng)驗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影響極大的一位思想家。對于他,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jié),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sup>(1)孔子思想的實際情況雖然十分復雜,但也自有其本身的客觀內(nèi)容,是可以用馬列主義的方法作出恰當?shù)姆治觥⒃u價的。但是由于政治的需要,歷來的封建地主階級,總是把孔子捧為至高無上的“圣人”,甚至認為“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2)。出于同樣的需要,“四人幫”則將孔子貶為萬惡不赦的千古罪人,“天下之惡皆歸焉”。其實,封建地主階級對孔子的頂禮膜拜,是利用而非真正尊重,目的還是為了自身的統(tǒng)治利益。“四人幫”對孔子的切齒痛恨,大施棍棒,也只是“項莊舞劍”,意在打倒一大批老干部,以利其篡黨奪權(quán),并非真正批孔。這一捧一批,形似兩個極端,然而正如孔子所說,“過猶不及”。它們都包含著同樣卑鄙的政治目的。要正確評價孔子,首先必須澄清歷代剝削階級弄混了的事實。目前,尤其是要肅清“四人幫”的流毒,才能使我們的批判繼承工作順利開展起來。

孔子是一個多見多聞、學問淵博的人。這不僅為他的弟子們所推崇,也為同時代的其他人所承認。墨翟就說他“博于詩書,察于禮樂,詳于萬物”(《墨子·公孟》)。他對后代的影響也是廣泛的,應該從多方面加以批判、總結(jié)。本文僅就他對后世影響極大而又被“四人幫”顛倒了的關于教育的問題試加論述。

春秋以前,教育活動及文化知識都掌握在官府手中,所謂“學在王官”。春秋以來,教育開始從貴族的壟斷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這就是私人辦學的興起??鬃訌氖逻@種活動達四五十年之久,號稱弟子三千,是成績最大的一個教育家。雖然他招收學生的對象沒有也不可能普及到奴隸之中,但已經(jīng)把文化知識傳播到了“士”和“庶人”這個階層。這在歷史上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孔子生活在奴隸制面臨崩潰的動蕩時代。他站在反歷史潮流的立場,力圖復興文王、周公之道。他所鼓吹的一套禮、樂、仁、義與克己復禮、忠君正名等,都適應了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的需要。因此,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張是保守落后的。這種政治主張也必然會影響他的教育活動??鬃訉W生的“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的內(nèi)容,是與他的政治思想相一致的。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如子路、子貢、冉求等人,盡管各有所長,而孔子都自信他們“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相信他們都是能實行他的政治主張的人才,是要他們“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的。從這些方面來說,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與培養(yǎng)目標都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是無足取的。但孔子的教育內(nèi)容并不僅僅局限于傳授“為政”的本領。他要求學生有較廣博的知識和才能。他積極向?qū)W生廣泛地傳授古代的文化、歷史知識。他還要學生“多見”、“多聞”,學習有用的實際知識,從古代典章制度到鳥獸草木之名,都在學習之列。同時,他還做了大量的整理、保存古籍的工作。他一人刪訂六經(jīng)之說雖未盡可信,但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是無疑的。這些都和他的教育活動、教學內(nèi)容緊密相關。因此,孔子在傳播古代文化知識、保存先秦古籍方面是有不可磨滅的功績的,決不能簡單地一筆抹殺。然而在批判孔子時,卻有人對他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責難,如指責孔子“把研究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軍事、商業(yè)的實際知識完全排斥在外”,而且“輕視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在孔丘的教學內(nèi)容中是沒有地位的”。這種批判,是十分幼稚可笑的。學工、學農(nóng)、學軍等,是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時期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學習內(nèi)容,怎能要求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也照此辦理呢?孔子的時代,文化科學還不很發(fā)達,從春秋直至戰(zhàn)國的諸子著作中可看到,各家有關哲學、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藝等思想都統(tǒng)一在一部著作中,并無嚴格的學科分類,而孔子的教學科目倒是有了德行、政治、文學、言語等,應當說是很豐富的了??墒怯腥藚s無視這些而指責孔子的教學內(nèi)容中沒有自然科學,難道應當要求孔子在當時就辦一所文、理、工、醫(yī)齊備的綜合性大學么?

自然,孔子作為一個著名的教育家,他留給后代的珍貴遺產(chǎn),主要是在教育方法和治學經(jīng)驗方面,這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不過,撇開其教育目的與主要教育內(nèi)容而批判吸收其某些教育方法與治學方法是否可行呢?有人認為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為“方法論和世界觀不可能、也不應該割裂開來。事實上,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既是孔丘的世界觀,又是他的方法論”,因此,在這些人看來,孔子的教育方法與治學方法和他的教育內(nèi)容與教育目的是一樣反動的東西。然而,事物的客觀現(xiàn)實并不這么簡單。一般來說,作為方法論,是受世界觀制約的,兩者有密切關系。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有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人在某些具體問題上,能夠遵循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是可以克服唯心主義世界觀的影響,避免形而上學的方法而產(chǎn)生出唯物的、辯證的思想因素來。這種事例,在中外歷史上的各個領域中都是屢見不鮮的。也就是說,在某些具體問題上的具體方法并不絕對受世界觀的支配。正如具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人,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也不一定都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法必須從社會實踐中才能獲得??鬃诱且驗檎惺樟舜罅繉W生,在幾十年的長期教育實踐中,才積累了一些符合現(xiàn)實客觀規(guī)律的教育方法與治學方法。如孔子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的,具有濃厚的天命思想。在認識論上,他鼓吹人有“生而知之者”(《論語·季氏》),“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他的學生子貢也吹捧他是“固天縱之將圣”(《論語·子罕》)。這些都是明顯的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墒窃趯嶋H生活中,孔子從未承認過誰是“生而知之者”,對他自己也是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若圣與仁,則吾豈敢”(《論語·述而》)。他還具體地敘述了自己從“十有五而志于學”開始的一生的知識積累過程,說明在這個具體問題上,他重視實踐,有唯物主義思想。他在“學而知之”的思想指導下所總結(jié)出的許多具體的教育方法與治學方法,是帶有人類認識活動的普遍規(guī)律性的,完全可以為我們今天批判地吸取而賦予它以新的教學內(nèi)容。事實上,有的人為了某種目的,長篇累牘地批判孔子的教學方法,而不能說出一點我們今天為何不能借鑒的道理來。相反,毛澤東同志卻教導我們:“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tài)度。”(3)誰也明白,人們決不會因此孜孜不倦地去讀“詩云”、“子曰”,也不會誨爾諄諄地去教授孔夫子的經(jīng)書。毛澤東同志還號召大家“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4),人們也絕對不會因為孔子當時是“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而去四處求教如何祀神祭祖,這不是最起碼的常識嗎?!

毛澤東同志指出:“曲阜縣是孔夫子的故鄉(xiāng),他老人家在這里辦過多少年的學校,教出了許多有才干的學生,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是他不大注意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他的學生樊遲問起他如何從事農(nóng)業(yè)的話,他不但推開不理,還在背后罵樊遲做‘小人’?!?sup>(5)毛澤東同志的教導,一方面批判了孔子輕視生產(chǎn)勞動,同時也肯定了孔子的辦學成績??鬃又阅芙坛鲈S多有才干的學生,是和他有一套獨特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首先,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性格和特點,以至他們興趣愛好的差異,給予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教學內(nèi)容與實踐要求,即所謂因材施教。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對子路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諸”,而對冉有的回答卻是“聞斯行之”。原因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又如關于“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的問題,孔子根據(jù)問者的不同性格,作了有針對性的回答。對子貢是說:“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倍鴮ψ勇穭t是說要“切切偲偲,怡怡如也”(《論語·子路》)。此外,在對待弟子們問“仁”、問“孝”、問“從政”等,孔子的回答都做到因人而異,而又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有人為了否定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硬把他的因材施教中的“材”說成是孔子定的“天賦程度”,把人分成四等,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方法。事實完全不是如此??鬃訉Φ茏觽兊摹安摹钡脑u價是各式各樣的,這決不是不費力氣的唯心主義瞎說一氣者所能做到。如說“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又如說“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以及認為子貢不可能達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種“仁”的造詣,只能成為一個“瑚璉”之器(《論語·公冶長》)等等。這些觀察分析的結(jié)果,都是富有性格特征的,有的還從不同的角度作了評價(如對“師”的論述),這和唯心主義的“天賦”才能有何相干?既能細致地了解學生,又能根據(jù)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育,今天不還是值得我們認真實踐的一種有效方法嗎?

啟發(fā)式,這是孔子教學方法中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罢d人不倦”(《論語·述而》)和“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本是孔子自許的一種基本教學態(tài)度,同時他又強調(diào):“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這種啟發(fā)式的特點在于教師不是硬性地注入,而要掌握在學生求知而未知(“憤”)和欲言而未能(“悱”)之時,啟而發(fā)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舉一反三”的效果。這樣,學生不但容易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且可以激發(fā)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如顏淵就常在孔子“循循善誘”的啟發(fā)下而進入一種“欲罷不能”的求知境界(《論語·子罕》),做到“聞一以知十”,以至孔子都自嘆“弗如”(《論語·公冶長》)。因此,當學生不能做到“舉一反三”的時候,則說明未能做到啟發(fā)式,沒有使學生進入積極、主動思維的狀態(tài)。這樣進行的教學,必然事倍功半,故還是以“則不復也”為好。這和“誨人不倦”、“人不知而不慍”的態(tài)度是不矛盾的。有人認為孔子這種“舉一反三”的教學方法只是“把學生的思想禁錮在禮教囚籠中的狡猾手段”,“如果誰超越了這個圈子,誰就被認為是大逆不道,將會遭到嚴厲訓斥”。事實卻大不然,有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時,孔子要他們談談自己的抱負和志向,他們也都能大膽抒發(fā)自己的想法,盡管孔子認為“為國以禮”,而子路卻“其言不讓”,孔子也只是笑一笑而已(《論語·先進》),又何曾“嚴厲訓斥”呢?!

孔子除了認真講究教學方法外,還注意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這是他的辦學活動能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鬃邮謴娬{(diào)對待知識要有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不能弄虛作假。他對子路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他還要求學生在學習上具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廢。冉求曾對孔子說過:“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笨鬃诱f:“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保ā墩撜Z·雍也》)因此他把做學問比喻為造山、平地來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墩撜Z·子罕》)孔子特別反對在學習上的懶惰行為,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保ā墩撜Z·陽貨》)以致發(fā)現(xiàn)“宰予晝寢”時,孔子就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鬃舆€教育學生,為了求得學習上的成就,就不能貪圖生活上的安逸。他提倡“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認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因此他特別贊賞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的好學精神。此外,孔子提出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以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對學生來說,都是十分有益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

盡管孔子對學生要求很嚴,這只是從教學的效果出發(fā)的,并不像有人說的是什么“拼命維護‘師道尊嚴’,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等等。相反,學生在孔子的眼里是“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他并不認為學生一定不如先生。因此,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他還是比較平易近人的??鬃釉敱妼Φ茏觽冋f:“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保ā墩撜Z·先進》)他鼓勵學生要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不要因在師長面前而拘束。在《論語》中,雖然主要是記載孔子的言論,但也記有許多弟子與孔子交談的各種各樣的意見,可見孔子的教學活動還是比較生動活潑的。例如在一次與子夏談詩時,孔子曾贊揚說:“起予者商也”(《論語·八佾》),認為子夏的看法對他也有啟發(fā)。而對于他最喜愛的學生顏回,由于對孔子的話無條件地全部接受,孔子反而不滿意,說“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悅”(《論語·先進》)。可見孔子是主張在教學上師生之間可以切磋琢磨,互“起”互“助”的。這難道是大搞“師道尊嚴”者所能做到的嗎?又如孔子和大家在一起“言志”時,他對每人一一加以詢問,而學生也可以“愿聞子之志”(《論語·公冶長》),他也同樣作出回答,并未顯得比學生高出一等。學生對孔子的言行產(chǎn)生懷疑時,還可以表示不滿和批評。如:“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孔子只是發(fā)誓地進行解釋,并未對子路加以斥責??鬃佑幸淮未笳劇罢睍r,子路又當面說他:“子之迂也!奚其正?”(《論語·子路》)這幾方面說明,孔子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比較融洽的。如果沒有這一條,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fā)式等,也都難以順利進行了。至于封建統(tǒng)治者把“師”抬到與“天地君親”并列的地位以及尊孔子為“至圣先師”等,這是后人根據(jù)他們的需要而制造出來的,和孔子本人的言行是兩碼事。把后人的罪責歸到孔子身上而加以鞭撻,這是一種很省力氣的方法。但這樣不但不能算批判孔子,反而把孔子真正應批判的東西掩蓋起來了。

孔子的博學多識,和他有一套通過實踐而總結(jié)出來的治學方法是分不開的。他對學生的教授得法和他自己的治學有方也有密切的關系,他對學生的一些要求實際上也就是他自己的治學體會。這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求學者認真總結(jié)、借鑒的積極內(nèi)容。

孔子多次稱贊顏回“好學”,就因為他自己是十分刻苦好學的。他曾自信地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保ā墩撜Z·公冶長》)他自述自己的學習熱情到了“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的地步。對任何知識的探索,沒有這種頑強的學習精神和以學為樂的欲望是不能攀登它的頂峰的。

孔子治學的一個很大特點,是注意獨立思考。他很重視“學”和“思”的關系,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就鞏固已學知識的方法來說,是有其科學根據(jù)的。因為所學的知識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而“思”則是達致理解的必要手段。學而不思,不能消化,自然越學越糊涂。另一方面,如果思而不學,憑空去冥思苦想,必然勞而無功。所以比較起“學”和“思”來說,孔子還是著重于強調(diào)“學”的。他曾總結(jié)自己的經(jīng)驗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這樣掌握“學”和“思”的關系,無疑是正確的。啟發(fā)式的作用,也無非是讓學生去認真思考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消化,從而變成自己的東西。從這里也可看到,孔子的教與學,其方法論是一致的。有人批判孔子說:“儒家讀書的特點是,只求背誦,不重理解?!焙笫赖母迨沁@樣的,卻不是孔子的主張。在鞏固知識的方法上,孔子還強調(diào)反復學習的作用。他認為“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這是符合人類積累知識的客觀規(guī)律的。他還認為反復學習可以從中獲得求知的樂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就是這個道理。他的學生曾參每日檢查自己三件事情,其中一條就是“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亦可見“時習”的重要性。

孔子在學習態(tài)度上的一個難能可貴之處,是善于向各種人學習,亦即所謂“學無常師”。(語出《論語·子張》,子貢所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除了他主張師生之間可以互相切磋,互“起”互“助”之外,他還主張“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即向比他低下或知識不如他的人求教。應該說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學習態(tài)度。他還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述而》)這說明他相信處處有自己的老師,而且善于向他們學習,無論“善者”或“不善者”均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他們身上得到教益。所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也同樣是這個意思。他提倡的“多聞”、“多見”(《論語·為政》)以及“每事問”也表現(xiàn)了虛心好學的可貴態(tài)度。曾參曾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保ā墩撜Z·泰伯》)孔門弟子推許的這種好學態(tài)度是和孔子的治學精神一脈相通的。

除了講究正確的治學方法和虛心的態(tài)度之外,孔子還注意克服主觀性給學習帶來的障礙,表現(xiàn)在“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意即不要隨意猜測,不要主觀武斷,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要唯我所是??傊?,是具有防止主觀片面、尊重客觀實際的意向。主觀和臆想是治學者之大敵,孔子能排除它們,也是他注意向各種人廣泛學習的結(jié)果。孤芳自賞,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是不能做到這一點的。而孔子卻每每認為“吾有知乎哉?無知也”(《論語·子罕》),不僅不承認自己是天生的圣人,而且還深感自己知識的不足。這種虛心向?qū)W、永不滿足的態(tài)度,正是孔子能夠博學多識的一個重要原因。


(1) 《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499頁。

(2) 《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3) 《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500頁。

(4)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

(5) 《毛澤東選集》第5卷,第257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