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 學生生命成長的必修課 ——天津中學綜合實踐課程的思考與構建

好校長 好學校 作者:陶繼新 等著


01 學生生命成長的必修課
——天津中學綜合實踐課程的思考與構建

國赫孚,1950年生人,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天津市人大代表,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特聘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1968年到內(nèi)蒙古插隊,1976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1976年至1992年在內(nèi)蒙古通遼市工作,先后任通遼市一中教員、副校長,通遼市教育局副局長、局長。1992年調(diào)回天津,在耀華中學先后任教員、副校長,2000年至今,任天津中學校長。曾經(jīng)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天津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

↑國赫孚校長

按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難點。說是亮點,是因為這門課程在育人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說是難點,是因為這門課程的實施要遇到諸如活動的時間空間、課程資源、指導教師、活動方式、課程評價等許多難題。尤其是考試制度,使得這門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的開設常常落空。對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天津中學校長國赫孚曾說過:“高考不考,照樣要搞。只要想搞,準能搞好?!弊罱霭娴摹秶真谂c實踐教育》一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天津中學十二年來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探索,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

【陶繼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改的亮點,也是難點,你們學校對此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請您做一下介紹好嗎?

【國赫孚】天津中學成立于2000年,建校之初,我與幾位老師參考和借鑒各地的教育改革經(jīng)驗,設計自己學校的改革思路。這期間,看到了教育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草案)和《綱要解讀》,當時有種如獲至寶、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苦思冥想的教育改革思路在這里找到了答案。天津中學發(fā)展的歷程,就是按照新課程的理念進行教育改革的歷程。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我們著力最多的算是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了,把它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農(nóng)村之行成了學生終生難忘的生命成長課

【國赫孚】第一次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是在2001年,那次帶著學生去薊縣進行社會調(diào)查。天津中學剛成立,招收的都是市里收底的學生。從天津市區(qū)到薊縣有三個半小時的車程,當時我提議在火車上安排學生自習,一些老師說這恐怕不符合實際,本來就是些不愛學習的學生,而且他們第一次出門很興奮,要看風景,不可能專心讀書。我說咱們不妨試試。動員會上我對學生講,在競爭的社會中,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都是一樣的,誰如果能夠擠出時間用于學習,他就會比別人多一份才能,在競爭中就可以立于不敗之地。你們不比南開中學、耀華中學的學生差,差距只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次在火車上安排自習,對你們就是一個考驗,過了這一關,高考沒問題。在火車上,老師們一宣布自習開始,所有的學生都拿出了書,認真地讀。有個別學生開始坐不住,但一看到別的學生都在讀書,他也就跟著學了。其實這兩三個小時對學習并不是很重要,關鍵在于培養(yǎng)了學生一種自制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

2001年天津中學學生在薊縣做社會調(diào)查

【陶繼新】這是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意!它至少可以說明三個問題。一是您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所以才有了讓人們不可思議的逆向思維。二是您的理念新。在您看來,學生學習成績之所以差,更多的不在智商的高下,也不在原來學習成績的好壞,關鍵在其有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就需一句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睂W生有了好的習慣,即使當下學習并不理想,未來卻可以取得好的成績。三是在火車上看書,一般人都很難做到,因為那里的環(huán)境比較亂,沒有一定的專注力是不可能看下去的。你們的學生竟然能夠看下去,而且看得還比較專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您的話語,給了他們巨大的鼓舞,讓他們有了走向成功的自信。有了好的“開端”,就一定會有更好的“發(fā)展”甚至“高潮”。

【國赫孚】第二天晚上,我們又組織學生在村教室上晚自習。從晚7點到9點,我坐在教室后邊和學生一起上自習。五月中旬,學生們將參加全市的計算機會考。教室里很安靜,雖然學生們參加了一整天的勞動都很疲勞了,但都在認真地看書做題。這些學生平時都不是用功學習的學生,但當我們營造了一個用功學習的環(huán)境,每個人就都被這一環(huán)境所感染,都成為了用功學習的孩子。下課了,我問一個學生:“學得怎么樣?”這個學生很認真地回答我:“學得是不錯,但這樣的教室是不適合上晚自習的。這里的光線不足,教室昏暗。一個人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看書學習,視力將受到嚴重的影響?!蔽艺f:“農(nóng)村的孩子們?nèi)昃褪窃谶@樣的教室上自習的?!睂W生聽后無語,但我相信,他的內(nèi)心一定會發(fā)生激蕩。

【陶繼新】信任的力量是無窮的,您是一個校長,您對學生的信任,給了他們極大的精神支撐。他們似乎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雖然是“差生”,但只要努力,照樣可以成為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其實,沒有不希望自己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只是他們對自己失去了走向優(yōu)秀的信心。您給了他們自信,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況且,您還和他們坐在一起自習呢!我想,他們肯定不會認為您是在監(jiān)督他們,否則,他們就會“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法專心致志地學習了。因為他們信任您,認為您是從心里希望他們能夠盡快走向成功的。所以,他們心存感激,就有了在那種燈光下努力學習的場景。那個學生的“無語”,一定會在他的心里激起很多思索:農(nóng)村學生的學習條件那么差,學習卻非常認真;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那么好,能不好好學習嗎?

【國赫孚】其實,這次安排自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農(nóng)村與城市的差距。我們是一所新學校,教室里有24盞日光燈,而農(nóng)村教室里只有兩盞白熾燈泡,我希望他們能從對比中感受到他們自身學習條件的優(yōu)越。

【陶繼新】大城市的學生,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更不知道珍惜。您安排的這次自習,則讓他們有了特殊的體驗。當他們知道應當珍惜學習機會時,就有了主動學習的內(nèi)在需求,就會在今后的學習中,比較自覺與積極地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中。

【國赫孚】學生到農(nóng)戶家里做調(diào)查,在農(nóng)民家吃飯勞動,農(nóng)民對學生的接待很熱情,他們的淳樸與憨厚給學生以感染,尤其是貧苦農(nóng)民的生活現(xiàn)狀引起了他們心靈的震撼。他們寫道:“我們?nèi)霊舻倪@一家四口人,年收入只有2000元,孩子的學費就用去一半。除了過春節(jié),平時很少吃肉。給我們準備的飯菜很可口,雖然沒有肉,但有豆腐和粉條。我們吃飯的時候心里很不是滋味,家長不讓孩子上桌和我們吃飯。兩個孩子站在我們面前看著我們吃。我們吃完了,他們用饅頭蘸著菜湯吃得狼吞虎咽?!睂W生后悔沒有給孩子們留點菜。農(nóng)民貧苦的家境引起了學生們的同情。這種同情心對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很重要。這種同情心不是刻意培養(yǎng)的,是現(xiàn)實與他們自身生活之間的巨大反差而形成的。

【陶繼新】您為學生上了一堂終生難忘的生命成長課。他們生活在城市里,不管怎樣也不可能想象出農(nóng)村會是這種景況,這怎能不讓他們感慨萬千呢?在看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的眼睛已經(jīng)濕潤了。而在場的學生呢?更是可想而知了。所以,這樣的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下鄉(xiāng)勞動課,而是讓他們的生命得到洗禮的課。相信有了這樣的“課堂”,有了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你們的學生再回到天津中學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

【國赫孚】是的。我們的學生回到城市后,他們把農(nóng)民家的孩子接到城里來玩,還有的利用假期又回去看望接待過他們的老鄉(xiāng)。

【陶繼新】交友也是一種學習,農(nóng)村孩子到天津這樣的大城市里來是學習,城市人交農(nóng)村朋友也是一種學習。由此而締結的友誼,不管對哪一方來說,都是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尊重普通勞動者應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國赫孚】我1968年下鄉(xiāng),當了五年的農(nóng)民,1973年選調(diào)上學。這種切身經(jīng)歷讓我認識到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學生尊重普通勞動者,要同情生活在最底層的老百姓。我們學校會餐的時候,一定要請上臨時工、物業(yè)和食堂的工作人員。一個臨時工在學校食堂油鍋起火時,把火撲滅,避免了火災的發(fā)生。在全體教師會上,我們?yōu)樗C發(fā)了獎金,我發(fā)自內(nèi)心地給他深深鞠了一躬。在我們學校的走廊里,有一塊文化展示牌,題目叫做《勞動者之歌》,上面寫的就是物業(yè)人員和食堂大師傅的一些事跡。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懂得要尊重這些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基層勞動者。

【陶繼新】您的這種思想與行為,就足以讓我對您敬仰有加了。我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當過十年地道的農(nóng)民。直到今天,對農(nóng)村,對農(nóng)民,依然有著深厚的感情。在我的心里,一個領導在人格上與一個農(nóng)民完全是處于平等位置的。如果對這些人心存感恩之心與愛心的話,他就一定是一個高尚的人。而一些從農(nóng)村走出來沒有幾年就看不起農(nóng)民的人,一定是品格低下的人。一個校長人格的高下太重要了,因為他會依照自己的思想去塑造他心里的師生。與您接觸時間雖然不長,從您身上我已經(jīng)充分感受到了您是一個真心尊重人的人,尤其是真心尊重生活在底層之人的人。有了這份真誠之心,也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根本了。

【國赫孚】您說得很對。這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話題?,F(xiàn)在人們普遍地在追求錢、追求權,不可避免地會對我們的孩子們有影響。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并意識到我們的責任?,F(xiàn)在孩子們羨慕大款、羨慕名車,看不起普通老百姓,甚至也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們在初中開展了“崗位體驗和社會觀察”活動,讓孩子們到自己父母的工作單位一起上班。一個學生的父親是送報工,孩子原來認為“只有小學文化水平的爸爸,干不了有科技含量的工作,跟他去送報紙,自己都覺得低人一等”。當他和爸爸送完一天報紙下來,他累得精疲力盡,思想有了變化,說:“爸爸為了這個家,為了我能過得好,每天拼命工作,而我呢?我為爸爸做過什么?沒有。不僅沒有,還看不起他?,F(xiàn)在看來,我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兒而已,爸爸是值得尊敬的人。”

【陶繼新】“崗位體驗和社會觀察”活動開展得太有意義了!一個學生是不是人才,最為重要的標準看他是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瞧不起,即使有了一定的地位與權勢,也未必能夠對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我們有時候會說:“這個人不是人?!逼鋵嵥彩侨?,只不過不是好人罷了?!吨芤住氛f得好:“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有了仁義之德,才能成為人;否則,不是人。學校是培養(yǎng)人的地方,如果學生只是學會了一些知識,而沒有仁義之德,就稱不上大寫的人。那個和他爸爸送了一天報紙的學生的感悟是深刻的,我甚至認為,這一天的送報,有可能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從而讓他懂得了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重他人。而由此在他心底煥發(fā)出來的,一定是特別努力的學習精神。而這種學習態(tài)勢,因為有了美好品格的支持,就會更加持久。

【國赫孚】您說得真好!尊敬父母、尊敬勞動者,這是為人的基本道德。

社會問題是激發(fā)責任感的教育資源

【國赫孚】培養(yǎng)有責任感的人,也是我們教育中要研究的一個重要話題。

學校每周組織學生看《焦點訪談》。學生們興趣很高,不過認為《焦點訪談》中報道的事離他們的生活很遠。后來我們組織學生到農(nóng)村,發(fā)現(xiàn)許多事就在身邊。比如,某地在20世紀80年代,砍掉成片的樹林,刮掉表土層,挖沙子出賣資源,造成了當?shù)亟?jīng)濟的畸形繁榮,也讓很多土地沙化,使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近幾年,此地又大量開采地下水,有幾十家地下水廠在瘋狂地掠奪地下水資源,造成了水位下降一百多米。環(huán)境的惡化使得農(nóng)民種地根本掙不到錢。學生說,他們現(xiàn)在明白了,他們應該努力學習,社會存在這些問題,將來要靠他們?nèi)ソ鉀Q。

【陶繼新】學生如果不到農(nóng)村,就很難想象環(huán)境會遭到如此之大的破壞。一些污染嚴重的項目,從城市轉移到了農(nóng)村,嚴重地污染了農(nóng)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沒有了原先的田園風光,甚至也少了清新的空氣。可是,不少農(nóng)民對于這種污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當?shù)卣衷噲D通過這些項目增加GDP總量。所以,這種現(xiàn)象不但沒有得到制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當學生看到這種現(xiàn)實之后,就會在心里生成一種改變這種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學生們的一些課題研究,就觸及了這個嚴峻的問題,并且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切實可行的方案。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有了這種優(yōu)化農(nóng)村環(huán)境的憂患意識之后,就有了為社會負責的擔當意識,有了成為對社會有用之才的可能。

【國赫孚】不僅農(nóng)村存在著問題,城市也存在著問題。

初中學生趙玉冰的崗位體驗是在母親工作的一家小作坊,內(nèi)容是給外資企業(yè)鍍零件。趙玉冰談道:“40平方米的工作間擁擠狹窄,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一些阿姨圍坐在一起忙得抬不起頭。我學著大人的樣子把鍍好的鉤架浸到藥水里,一股白煙冒上來,熏得我半天喘不過氣,惡心得想吐。我了解到這些零件是為美國來料加工的,如果做得不精細就會被要求返工。可加工這種零件是有毒有害的呀!我心中很不是滋味。美國人害怕環(huán)境污染,害怕傷害身體,就運到中國來,美國人是人,中國人不是人呀?同學們,努力吧!我們有責任讓偉大的祖國更強大?!壁w玉冰在鍍零件崗位體驗中也意識到了責任。

【陶繼新】趙玉冰同學的體驗與感慨令我們深思:為什么這么多污染的工廠非但沒減少,還在增加?為什么在美國等國家擔心污染的工活,卻在我們中國暢行無阻?空氣污染對人體的損害是非常嚴重的,有的工人也已經(jīng)意識到這個問題,可是,又不得不在這種環(huán)境中繼續(xù)干下去。當今的學生盡管不能阻止這些企業(yè)繼續(xù)污染下去,卻有了為排除這些污染所做的思考以及相應的行動。更加可貴的是他們的這份責任感,這份為民分憂的情懷。一個學生如果從初中就有了這種情懷與責任感的話,他們不但會更加努力學習,也會從現(xiàn)在起就研究這些問題。當這一代人成長起來后,他們就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我們國家的環(huán)境就會變得好一些。

【國赫孚】陶老師,剛才談到的培養(yǎng)責任感的意義和如何培養(yǎng)責任感的問題,我有一點兒體會。學生具有善的本性,是培養(yǎng)責任感的基礎。社會問題是激發(fā)責任感的教育資源。培養(yǎng)責任感單靠語言的灌輸是無濟于事的。社會實踐中,社會問題的存在,引起了學生思想的沖突,就是培養(yǎng)責任感的契機。教育必須走向開放,通過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我主張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社會問題”來教育學生。社會問題引發(fā)學生強烈的認知沖突,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陶繼新】“社會問題是激發(fā)責任感的教育資源”,說得好!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親身實踐,沒有這方面的感悟,是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的。現(xiàn)在學生責任感的缺失,已經(jīng)到了令人可怕的程度。如果再不在這方面下功夫,前景真是不堪設想。而有的時候,學校的教育,特別是那些空洞的說教,解決不了責任感的問題。而您所說的現(xiàn)存的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往往會讓他們大吃一驚,從而觸動那根蘊藏在心底深處的良知與責任的琴弦。如果只是為了應試、為了分數(shù),就不可能讓學生走向社會。而社會這個課堂,恰恰是學生成長必須認真去上的。您為他們補上了這一課,而且補得認認真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非有良知與責任的校長,是不可能如此而為的。

【國赫孚】在學生進行社會調(diào)查的過程中,外在的社會問題激發(fā)了他們的責任意識。而他們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促進了內(nèi)在的社會化水平的提高。如學生史脈一在參觀了官莊鎮(zhèn)的村鎮(zhèn)改造項目后,確立了“關于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的調(diào)查”的課題。該鎮(zhèn)在實施村鎮(zhèn)改造的項目,將傳統(tǒng)的一家一戶的平房拆遷,像城市小區(qū)一樣,為村民建設了集中居住的村民小區(qū)。樓房蓋得非常漂亮,還新建了文化設施。學生們參觀后都為農(nóng)村的變化感到興奮。史脈一等三位學生為了進一步做好這個課題,又利用國慶節(jié)黃金周自費去了官莊鎮(zhèn)進行實地入戶調(diào)查。他們來到了村民們原來住的地方,腳踩在瓦礫堆上,鶴立于其中的幾間房屋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是人們常說的“釘子戶”。走進農(nóng)民家里,他們先是為有的家“家徒四壁”而震驚,然后又為村民都不愿意講情況而困惑。于是他們覺得村民們一定是遇到了解決不了的問題與無奈。這更堅定了他們把問題調(diào)查清楚的決心。在他們的一再懇求下,一些人才透露了真相,使他們得到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一些村民對拆遷提出了許多意見,甚至表現(xiàn)出怨憤。如:“過去住平房,家里有自留地,每天可以在自家的菜地里采摘蔬菜,現(xiàn)在把自留地收回去了,吃菜要到集市上去買”;“過去自己家院里有井,吃水不花錢,電燈用自家產(chǎn)的沼氣,現(xiàn)在要交水電費”;“過去買煤取暖用不了多少錢,現(xiàn)在要交取暖費”;等等。所有這些致使農(nóng)民的生活成本比過去要大得多,這對那些生活本來就很貧困又缺乏勞動力和經(jīng)濟來源的農(nóng)民來說更是無法承受。更讓他們震驚的是,村民們還反映了遷居中的一些野蠻行為。如停水停電、半夜用刀斧砍村民家院子大門,甚至毆打村民等。讓他們不解的是,寫信上訪以及一些新聞記者采訪后也都沒有了回音。

調(diào)查結果并不像開始聽到的那樣美好,有的甚至“截然相反”。這讓三位學生感到很吃驚,甚至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同時對新農(nóng)村建設產(chǎn)生了疑問,進而感到社會“竟如此黑暗”。家長聽了他們的講述后,對他們說,你們不能只聽一些人的意見,也不要只看一個鎮(zhèn)的情況,要學會全面了解情況和全面看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又把“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作為一個題目,廣泛地上網(wǎng)搜集信息。后來他們發(fā)現(xiàn)全國有很多好的典型,像安徽、江蘇等地有許多農(nóng)村拆遷改造就很成功,既根本地改善了農(nóng)民居住條件,又照顧到農(nóng)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農(nóng)民由衷的歡迎。另外,他們還搜集了韓國改變傳統(tǒng)農(nóng)村的做法。于是,他們重新考慮了這一問題,認為:“農(nóng)村改造的確是一件好事,使得幾千年來農(nóng)民分散居住、低水平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根本解決,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是符合農(nóng)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是符合社會進步發(fā)展趨勢的。在這一進程中,雖然個別地方的干部存在著工作做得不細,甚至發(fā)生不顧農(nóng)民利益和實際困難違法暴力強遷的問題,激化了社會矛盾,影響了政府的形象,但不能以偏概全?!焙髞硭麄儼凑战o基層政府出主意提建議的思路撰寫了研究報告。事后,三個同學與我談道:“這件事使我們看到了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對問題的認識時常會發(fā)生偏頗。說一個人好,就一點缺點也沒有;說一個人不好,就不可救藥,一點優(yōu)點也沒有。這次課題研究使我們在加深了對新農(nóng)村建設全面了解的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觀察問題的不足。今后再看問題,懂得了要一分為二?!焙髞?,他們決定把村民反映的問題梳理出來,并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反映,為無助的農(nóng)民說話。

【陶繼新】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教育要回歸生活,現(xiàn)在得到了普遍認同。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學生走進社會不可避免地要接觸社會負面問題。這對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我在您寫的文章中看到,您主張“問題教育法”,我非常贊同。教育的責任不是回避,而是積極引導。關鍵是提高學生的分析、鑒別和評價能力,并讓他們學會客觀地、辯證地看問題。我們國家正處在轉型時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并不奇怪,國家正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發(fā)展的。如果我們不讓他們了解真實的社會,畢業(yè)以后他們走向社會將會很茫然,會對教育失去信任,對社會失去信心。我們要有自信,只要教育引導得好,學生的社會化就會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向發(fā)展。史脈一等三位同學搞社會調(diào)查的過程,可以說是學校積極引導學生的很好的案例。它讓我們看到,學生正是在我們正確的教育引導下,認識到“這的確是一件好事”、“今后再看問題,懂得了要一分為二”。他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走向了成熟。我們相信,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一定會擔當?shù)闷鸾ㄔO祖國的大任。

實踐活動成為“大變活人的教育”

【國赫孚】我談一下對教育目的的認識。舉一個例子:

宗曉婭原來是外校的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差,對教師抵觸,產(chǎn)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學習難以為繼,父母無奈,將其轉入我校。她參加了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確定了課題——“薊縣山區(qū)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的調(diào)查與研究”,并歷時一年完成了論文,獲得了市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一等獎。在這一過程中,她的個性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

過去,她一度是一個學習的失敗者,性格內(nèi)向,少言寡語,不好交際,對老師有抵觸情緒。后來她變得活潑開朗,樂于主動與人交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考入北京國際關系學院后還成了大型活動主持人。她的家長感慨地說:“天津中學的教育是大變活人的教育!”

我們與家長共同分析了她個性改變的原因:

(1)過去因自卑存在交往障礙,而在調(diào)查中她必須接觸農(nóng)民和干部。不僅要主動交往,而且在受到冷遇時仍要學會千方百計地跟人“套近乎”,把想要的資料拿到手。因此交往的意識、方式、能力得到提高??梢哉f性格改變的切入點是交往。

(2)開始做課題時她處處都想依賴教師,教師則引導她自己作計劃、設計問題、搜集信息,這使她潛在的主動性得到了激發(fā)和釋放。

(3)過去厭學是因為學不懂,喪失了學習興趣。而她對課題興趣濃厚,學習也就有了動力。晚上她看厚厚一大摞文件,家長說,我們看了都頭痛,但她坐得住,看得進去,而且還要在掌握文件精神的基礎上認真地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她這種學習的主動與認真,不久就遷移到了學科學習中,使學習成績逐漸提升。

(4)過去她曾是學習失敗者,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的獲獎使她重新品嘗到成功,重新找回了自信。

這一案例發(fā)人深省。教育為了什么?這是每一個教育者必須首先明確的,知識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必須關注人的靈魂,喚起人心靈情感的變化才能改變?nèi)说木窈托袨椤H欢膳碌氖俏覀兺鶎Υ吮憩F(xiàn)出“集體無意識”,教育常常“目中無人”。

【陶繼新】您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只不過有的時候這種潛能被遮蔽了而已。有效地開發(fā)這種潛能,學生就會還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奇。宗曉婭如果不轉到天津中學,如果不參加學校的實踐活動,也許在她身上的潛能永遠處于沉睡狀態(tài),久而久之,就會走向“死亡”。不但老師與家長認為她不可造就,她自己也會認為自己毫無發(fā)展前景可言?,F(xiàn)在所謂的“差生”與“問題學生”,不是他本人沒有發(fā)展?jié)撃?,沒有美好的希望,而是畸形的學校教育使他出了問題,以致發(fā)展到不可救藥的程度。你們則不然,你們首先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走向成功的內(nèi)在能量,更好地開發(fā)這種能量,就會讓這種能量從潛伏狀態(tài)上升為公開狀態(tài),并會不斷地“擴大化”,讓其本人在某個生命節(jié)點上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充滿自信,并擁有走向更大成功的可能性。而社會實踐活動的某個契機,就有可能還原學生本有的精彩,就有可能讓他們看到前程是那么的美好,自己是那么的富有發(fā)展?jié)摿?,從而信心百倍地走向屬于自己的那個人生彼岸。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實踐活動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少了這個“課程”,就少了學生生命成長必需的營養(yǎng)。天津中學的學生成長得好、發(fā)展得快,是與綜合實踐活動有著內(nèi)在的維系的。

一、建構系統(tǒng)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國赫孚】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無可替代的育人價值。為了讓這門課程的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十二年來,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了“課程化”的探索?;顒诱n程是離不開活動的,但也不是學校的所有活動都能成為課程,它必須具備一定的課程要素,比如師資、課時、內(nèi)容、目標、實施環(huán)節(jié)、學習方式以及評價等。所謂課程化,就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體現(xiàn)和落實課程要素。只有課程化才能避免活動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才能確保常態(tài)化實施。

圍繞著落實課程要素,我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進行了系統(tǒng)構建,這個架構可以簡要概括為:堅持課程實施的四個基本理念、按照“三點預設”開發(fā)課程資源、以“四題遞進”的方式編制課程內(nèi)容體系、開辟四條途徑創(chuàng)設活動空間、構建五個階段完善實施過程、運用六種具體方法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通過課程學習的三種基本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活動。

【陶繼新】您說得對,有活動不一定形成課程,有課程也未必升華為課程文化。當將活動上升為課程的時候,活動也就有了更加積極的作用。你們構建的課程化的基本框架很有意義,形成了課程,就可以發(fā)揮課程的功能,也就有了育人的明顯效果。同時,我建議你們還應從課程中提煉出課程文化,一個優(yōu)質的學校,一定有其優(yōu)質的課程文化。

【國赫孚】您的建議非常好,我們也有過思考。我們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文化表述為:面向生活、交往對話、知行統(tǒng)一、自主發(fā)展。有了這樣的文化提煉,不僅綜合實踐活動有了靈魂,而且可以讓人們理解學習的本質,從而對課堂教學改革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二、生態(tài)園成為繼承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的科研基地

【國赫孚】2008年,我校在校園內(nèi)開辟了4000平方米的生態(tài)園,聘請了農(nóng)科院的專家指導學生實驗研究。生物教師編寫了《生態(tài)園實踐指導》,以案例的形式指導學生選題、立題,以課題研究帶動科學探究。在生態(tài)園,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008年生態(tài)考察 天津師范大學徐華鑫教授(前右一)在八仙山給學生講解

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基本上只有數(shù)理化這樣的學科教學,這是有問題的。陳樹杰先生認為,有效的學習有兩種最基本的方式,即繼承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生態(tài)園的建立是探索在學校中兩類學習方式溝通、融合的一種嘗試。如,學生在學習孟德爾的遺傳規(guī)律后,對實驗過程充滿了好奇與疑惑,總想利用學校生態(tài)園的便利條件,親自體驗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過程。在與農(nóng)學院專家的交流中,我們獲悉“津優(yōu)8號黃瓜”產(chǎn)生了一種黃色葉色突變體,這個突變體性狀遺傳方式是怎樣的呢?是細胞核遺傳還是細胞質遺傳呢?一系列的問題激起了同學們探求的欲望,于是學生開展了“津優(yōu)8號黃瓜葉色突變體遺傳機制的探究”的課題。

開始學生僅知道可以利用孟德爾的遺傳規(guī)律來解決,但是利用什么方法、如何操作,并沒有明確的思路。他們一遍遍地看書,仍感到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很難在實踐中體現(xiàn)。面對困境,教師與同學一起分析討論,先后破解了如何利用“假說—演繹法”,如何設計正交、反交實驗等幾個難題。進入了實驗實施階段,育苗、定植、水肥管理等對學生已不是問題,但人工授粉雖然在課本中有簡單的介紹,還是難住了他們。為此,我們請來了農(nóng)學院研究生幫忙。經(jīng)過半個多月耐心的等待,學生獲得了子一代的種子,將種子種下,觀察植株子葉的性狀,學生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子葉都是綠色的,說明假設成立,黃色葉色為隱性性狀。同時正交、反交兩組的實驗結果一致,說明突變體性狀是細胞核遺傳??吹阶约旱膭趧映晒?,每個人都興奮不已,學生們感嘆道:原來孟德爾的實驗我們也可以做!終于對孟德爾定律大徹大悟了,都有了成為科研工作者的沖動。在經(jīng)過課題研究后,學生在高考復習中這部分知識很少失分。

【陶繼新】這個過程一定會讓學生終生銘記!因為他們的研究是認真的,甚至可以說是執(zhí)著的。其中遇到過失敗,可是他們沒有被失敗嚇倒,而是一往無前地研究下去。而且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盡管也有假想,但那是科學的假想。他們?nèi)〉昧顺晒?,這自然是可喜的。更加可喜的是,由此培養(yǎng)了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有了這種精神,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種追根求源的態(tài)度,會在這個過程中體驗走向成功之路的思想要義。學習有的時候是苦的,但從其本質意義上來說是甜的。我與魏書生共同寫了一本書《享受學習》,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生命個體學習與探索未知,不應當是心力交瘁的一場又一場的苦役,而應當成為生命成長的一次又一次的幸福之旅。這種人生態(tài)度,對于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問題,未來走向社會,都會起到很好的啟示作用。

你們學生的這次探索,還給我們一個啟示,親身實踐經(jīng)歷過的探索,不但是刻骨銘心的,而且還會積淀成一筆不怕困難的精神財富。在人生道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有的人害怕了,退縮了,失敗了。更可怕的是,它會在這些人的心里形成一種消極的思維定式:做一些事情,特別是很困難的事情,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是痛苦的??墒?,你們的學生則不然,他們在困難面前沒有止步,反而表現(xiàn)出一種不獲成功決不罷休的非常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使某個環(huán)節(jié)上遇到困難,他們或當即解決這個困難,或繞道而行,新辟路徑,最終走向成功。這也會在他們心里積淀下一種思維,認為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但困難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克服困難的過程也是生命成長的快樂的過程。這種積極的思維如果形成一種內(nèi)在的品質,就會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上,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國赫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針對著應試教育的突出弊端,解決了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問題,給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此,我有四點認識。

第一,道德教育必須重視體驗。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強調(diào)外在的灌輸。國外有人將其比喻為把好的道德品質制成香腸喂給學生。學生是走進社會,接觸了社會存在的問題,有了親身體驗后,才引發(fā)了心靈的震撼。沒有體驗,無法形成態(tài)度和信念。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的環(huán)境,就是要將學生帶入生活世界。

第二,教育必須重視活動。有了活動學生才能產(chǎn)生體驗。當前教育中普遍存在著忽視活動的傾向,活動的缺失已成為制約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突出弊端。如果學生從早到晚沒有任何活動,每天就是上課、考試、做作業(yè)。這樣的學校其實就是監(jiān)獄。我們學校構建了學生活動的十大系列,建立了學生活動的保障機制,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三,教育必須走向開放。我們的學生整天被封閉在教室和書本里,與世隔絕,這很不正常。我們建校外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基本的出發(fā)點就是教育必須由封閉走向開放。因此要為學生開拓“生活大課堂”,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強化知識的綜合性。教科書不應該成為學生全部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應該成為學生的教科書。

第四,教學必須將繼承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結合在一起。陳樹杰先生認為,繼承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為人類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淀逐漸豐富起來的,誰都不可能事事親歷親知。但繼承性學習也有其明顯的弊端:學習內(nèi)容脫離生活情境,學習方式以接受式為主。實踐性學習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人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忽視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這兩種學習方式相輔相成、優(yōu)勢互補,都有存在價值,一旦失衡就會給人才培養(yǎng)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我們在學校內(nèi)建了一個生態(tài)園,就是要為學生的繼承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開辟途徑。生態(tài)園解決了生物課的問題,下一步,還想在其他學科解決兩類課程的融合。比如,釣魚島問題,敘利亞沖突,政治、歷史、地理課都可以研究。我想其他學科也都能夠找到兩類課程融合的途徑。關鍵在于我們需要有這樣的課程意識。一個朋友告訴我,美國有一所學校完全由學生設計制造出一輛汽車,學生開著這輛車赴非洲參加了國際汽車拉力賽?,F(xiàn)在這個汽車制造小組正在策劃設計制造一架飛機,并做了項目的分工。有研究設計的,有研究零件制造和購買的,有研究安裝的,有研究法律的,有研究管理的。我聽了這個故事感覺是天方夜譚,但朋友說他親眼看到了校園中展覽的學生自己設計和制造的汽車。這件事告訴我們,課程的問題不是一個小問題,它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課程落后就意味著國家落后,國家落后就意味著挨打。

2010年天津中學學生參觀天津港碼頭

【陶繼新】您的四點認識很深刻。每一點都可以做一篇文章。如教育要走向開放的問題,當年孔子的教學沒有固定的場所,即使在周游列國的十四年中,也一直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他的弟子,則從這個無限開放的學習空間里,去領略這個世界大師的智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還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磨難,其實,這也是教育。沒有磨難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沒有這十四年的磨難,就很難說有這個大思想家與教育家的橫空出世。其他的像體驗、活動、兩類課程的融合,我也有很多的感悟,你們都做得很好,體現(xiàn)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其實這種轉變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得到體現(xiàn)。

【國赫孚】對,我們構建了六環(huán)節(jié)基本教學模式,就是想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成功經(jīng)驗向學科教學延伸。希望得到您的指導。過去讀過您的書,獲益良多,但未曾謀面。今天近距離接觸,您淵博的學識和敏捷的思維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認識您很榮幸,我又多了一位摯友和導師,這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

(原載于《中國教育報》2012年12月5日,第4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