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少壯漫游
(731—745)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東南),后徙居襄陽,因曾祖官終鞏縣令,遂世居鞏縣(今屬河南)。唐玄宗登基的先天元年,杜甫出生于鞏縣城東二里的瑤灣。因此他可以說是大唐開元盛世的同齡人。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預是西晉的名將,曾在平定吳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立過大功,后在當陽(今湖北荊門縣)封侯,為開發(fā)江湘一帶作過貢獻。他又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經(jīng)學家,著有《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除了武功、政事和學術(shù)以外,他還懂得天文算學和工程。這位祖先成為杜甫心目中一位具體的立功立德的典范。杜甫每每自稱“杜陵布衣”,后來一度居家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稱“少陵野老”,都應有緬懷祖德之意。
如果說“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的家族傳統(tǒng)激發(fā)了杜甫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那么祖父杜審言的詩名給杜甫帶來的是“吾家詩”的自豪感。杜審言少年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這三人都是善寫駢儷文章的大手筆。杜審言在武后、中宗時期被起用,官職一般,而詩才甚高,尤其擅長五律和排律。杜甫以律詩為看家本事,顯然受到了乃祖的影響。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壯游》)杜甫最早的創(chuàng)作便是吟詠象征天下太平的鳳凰。這似乎是一種宿讖,詩人注定了要為鳳凰付出他一生的心血。從此以后鳳凰便成為他的政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化身,以至他自己的圖騰。詩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正是在這鳳凰身上合為一體的。
從杜甫出生到他二十四歲的這段時期,鳳凰確實出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了: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清明,多少代人幻想的堯舜之世仿佛變成了現(xiàn)實:“人人自以遭唐虞”,“家家自以為稷卨”(杜甫《有事于南郊賦》)。生活在開元盛世的杜甫是幸運的。他從一代文化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yǎng),從同時代人的遠大抱負和活躍思想中獲得了進取的信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脫略小時輩,結(jié)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多茫?!保ā秹延巍罚?。在那個神童輩出的時代,十四五歲的杜甫結(jié)交老一輩的名流,初露頭角便目空一切,不正是在盛唐文人中常見的狂態(tài)嗎?
從十九歲起,杜甫開始了他少壯時代的漫游生活。盛唐漫游之風的興盛首先取決于社會秩序的安定、水陸交通的便利以及公私倉廩的豐實;其次在于當時科舉仕進都離不開交游干謁,而一旦失意,云游山水又是排遣苦悶、求得精神解脫的最佳方式。杜甫早年的吳越之游主要是開闊眼界,增長閱歷。在游覽了江寧、姑蘇、越中等地的名勝古跡之后,于二十四歲時回到洛陽,考進士下第。但年少氣盛的詩人并不在意,第二年又到齊趙漫游去了,《望岳》就是他在這一時期留下的第一首名作。
三十歲時杜甫回到東都。天寶三載(744),正負盛名的大詩人李白來到洛陽,這兩位大詩人的相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他們和盛唐的另一位大詩人高適一起,在梁(今河南開封)、宋(今河南商丘)一帶登臨懷古,把酒論文,過了一段裘馬清狂的快意的日子。這時李白已被玄宗賜金放還歸山,如大鵬折翅、天馬墜地,正處于極其痛苦的精神震蕩之中;而杜甫卻還滿懷希望等待著進入長安的機會。閱歷和見識的巨大差距使當時的杜甫還不能深刻地理解李白。他不知道開元年間的清明政治已經(jīng)結(jié)束,今后走向朝廷的道路將遠比李白艱難曲折,他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爭取一飛沖天的機會。因此這一時期所作的《房兵曹胡馬》、《畫鷹》都充滿了橫行萬里的凌厲氣勢,顯示了詩人對前途的充分自信。而一些山莊游宴和尋訪隱士的詩篇,所抒寫的也還是盛唐人普遍具有的遺世高蹈之志。這種山林之思,與其說是杜甫的真實愿望,還不如說是盛唐的一種時尚。杜甫早年留下的詩作不多,都是五古和五律,卻已初步顯露出他氣骨崢嶸的獨特面目,預示了他日后在藝術(shù)上變革盛唐詩歌的趨向。
望岳
岱宗夫如何(1)?齊魯青未了(2)。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3)。
(1)岱宗:《尚書》稱泰山為岱宗。“岱”是代謝之意,古人認為泰山處于東方,是萬物生長、春天開始的地方。“宗”意為“長”,泰山為五岳之首,故稱岱宗。
(2)齊魯:《史記·貨殖傳》:“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
(3)“一覽”句:《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3/05/25/21113639945652.jpg" />
這首詩大約寫于公元736—740年間,杜甫漫游齊趙之時。雖然此前考進士落榜,詩里卻依然豪情萬丈,表現(xiàn)了希望登上事業(yè)頂峰的雄心壯志以及對前程萬里的樂觀和自信。
泰山是傳說自堯舜以來就受到歷代帝王祭祀的名山。杜甫之前詠泰山的名作寥寥無幾。晉宋詩人謝靈運的《泰山吟》本是樂府題,但全詩用大量雙聲疊韻詞著力形容泰山的高峻奇險,強調(diào)封禪的肅穆神圣,風格典重生奧,完全失去了樂府的原味?;蛟S正是因為泰山的宗廟色彩過于濃厚,詩人題詠便不得不考慮它的神圣意義,所以連善寫山水詩的大謝一旦涉筆,也只能寫成板滯的頌體。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詩的形式抒寫了他在泰山頂上與仙人同游、精神飛揚于天地之間的自由與快樂,倒也符合泰山在漢代被視為“神仙道”的形象。杜甫這首詩則選擇了一個“望”的角度,將泰山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象征崇高的人文意義融為一個整體印象。開頭以散文句式自問自答。發(fā)端直稱“岱宗”,本身已包含了帝王封禪之地的意蘊,接著說從齊到魯都望不盡它的青青山色,又以景色描寫烘托出它的高大。同樣,下面兩句說大自然把神奇和靈秀都集中于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由高高的山峰分割,既是贊美泰山景色的壯麗和雄奇,也隱含著“岱宗”一詞的本義:萬物代謝、昏曉變化正是陰陽造化之功,既然集中于泰山,那么此山當然不愧為五岳之首了。這就超越視野的局限,化用泰山傳統(tǒng)的人文含義概括了泰山的主要特征:一個象征造化偉力和代謝變化的自然奇觀。
后半首寫詩人遙望山中云層起伏,心胸豁然開朗;目送飛鳥歸山,眼眶幾乎為之睜裂。以“蕩胸”二字置于“生層云”之前,似乎層層云氣是從詩人的胸中升騰,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仰望泰山時精神的激蕩,以及將大自然的浩氣都納入胸懷的豪情。有此力度,下句說目送歸鳥以至要“決眥”的夸張,才更顯出“望”的專注急切和目光的清澈深遠。那歸鳥所向之處,就是詩人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登上的極頂。于是結(jié)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極其現(xiàn)成,極其巧妙。既自述懷抱,又回到了泰山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中。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絕頂?shù)南胪旧?,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全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為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宋】李公麟繪《五馬圖》(之三)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1),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2),風入四蹄輕(3)。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4)。
(1)“胡馬”句:漢代西域有大宛國,大約相當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一部分。其國以出產(chǎn)千里馬著稱。
(2)“竹批”句:據(jù)李黼平《讀杜韓筆記》卷上:鄭玄注《周官》“廋人職”中“散馬耳”云:“以竹括押其耳。頭動搖則括中物,后遂串習,不復驚。”詩蓋用此注,批,猶括也。言經(jīng)竹括押,馴習不驚也。
(3)“風入”句:《拾遺記》:“曹洪乘白馬,耳中生風,足不踐地?!?/p>
(4)“萬里”句:古代傳說,周穆王駕八馬之乘,一日行萬里。
這是一首詠物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八、九年間(740—741),杜甫近三十歲時。兵曹是軍事部門的下層官吏。詩人贊美房兵曹的胡馬,實際上寄托了自己希望橫行萬里的雄心和豪氣。
前半首寫大宛馬,重在烘托千里馬骨相清峻的特征:它瘦骨棱棱,好像刀鋒;耳根尖尖,猶如刀削。本來以竹括馬耳是訓練駿馬的方法之一,但詩人把這一特征強化到更加顯眼的位置,與瘦骨如刀棱的特點綜合起來,就突出了馬的精銳之感。如此駿骨,自然四蹄輕快,猶如被風托起,隨時可以騰飛。
后半首以贊嘆的口吻寫千里馬的品質(zhì)和氣勢:它奔向空闊廣漠的地方,一往無前,不畏險阻,主人可以托付生命。如此快捷矯健,自可日行萬里,橫絕天下!短短一首五律,將胡馬寫得形神兼?zhèn)?,躍然紙上。
詠物詩以有寄托為上,否則縱然肖形寫貌酷似物象,終欠骨力。而詠物之妙卻在寄托自然現(xiàn)成,無須附會。此詩便只是詠馬,但從馬的驍騰矯捷、堪托死生,無不可以看出詩人自己氣骨崢嶸的獨特面目;而胡馬可以橫行萬里的氣勢,也正反映出詩人當時目空一切的銳氣。全詩凌厲的氣勢和胡馬鋒棱般的駿骨相得益彰,可見出杜甫早年詠物詩的功力。
夜宴左氏莊
林風纖月落,衣露靜琴張。
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1)。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2)。
(1)“春星”句:梁簡文帝《神山寺碑》:“照影春星?!?/p>
(2)“扁舟”句: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后,乘扁舟,游五湖,功成身退。
寫莊園靜夜景色,是盛唐詩中較多見的題材。早期杜詩中雖僅此一篇,其風韻絕不減于王(維)、孟(浩然)。
微風起于林間,纖纖初月已落。露水漸濃,才能沾濕人衣;夜靜無聲,始覺琴音清亮。水流花徑,水聲依稀可聞,妙在“暗”字;星光遙映,草堂猶如剪影,妙在“帶”字。前半首寫月落夜深的幽靜,均通過纖微的景物動態(tài)和暗淡的視覺效果來表現(xiàn),而雅靜的琴聲,夜空的星光,雖然成為靜夜中的亮點,反過來又更襯托出春夜的靜謐和溫馨。前人謂“春星帶草堂”古今傳為佳句,只一“帶”字,便點出空中景象。誠為卓見?!皫А弊种钤谔摱粚崳豢梢鈺豢裳詡?。解為“拖帶”“映帶”固然不錯,但總覺得難以傳達人們讀到這一詩句時,眼前立刻浮現(xiàn)的畫面印象,以及直覺中的草堂和春星之間的照應關(guān)系。那么這一“帶”字的好處就在它無法用散文直譯了。而只有散文所無法直譯的詩歌語言才是純詩,可見杜甫早年煉字之工絕。
后半首寫夜宴之事。檢書和看劍兩事對仗,本是寫宴席間檢書以考證、看劍而吟哦的情景,但也令人想見詩人書劍飄零的意氣。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是盛唐理想的人才模式,也是當時士人主要的兩條進身之路?!盁隣T短”,謂蠟燭漸短,是惜光陰流逝太快;“引杯長”,寫舉杯痛飲,是形容膽氣之壯。這兩句實際上道出了人生苦短當及時建功的心事。結(jié)尾說座客中有人以吳音詠詩,勾起作者對吳越之游的回憶,并不僅僅是寫他不忘駕扁舟游吳越的往事,更是求取功名而終不忘歸隱江湖之意。功成身退,原是盛唐人普遍的立身原則:“當須報恩已,終而謝塵緇”(張九齡《使還都湘東作》),“濟人然后拂衣去”(王維《不遇詠》),“功成拂衣去,搖曳滄洲旁”(李白《玉真公主別館苦雨》)。杜甫早年也曾流露過“不愿論簪笏”的“悠悠滄海情”(《同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因此后半首雖承前半首而來,寫宴會上鼓琴看劍、檢書賦詩之樂,其實又巧妙地概括了杜甫此時對一生出處進退的思考。以不忘扁舟作結(jié),又和前半首草堂、花徑、林月的田園意象正相協(xié)調(diào)。短短一首五律,鋪敘許多景物和人事,而意境渾成,不覺堆疊。恐怕主要得力于取象一致,都能籠罩在夜宴寧靜幽雅的氛圍中。